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如题

历史上真实的李世民,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你可以说他雄才大略,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也可以说他晚年昏聩,大兴土木。可以说他勇猛无敌,战无不胜。也可以说他灭绝人伦,弑兄篡位。

因为这些事情,他确实都干过。

这样一个人,我们似乎很难用单纯的好坏来形容他,只能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县的李家别馆。当时他爹李渊要去外地做官,结果刚刚走出长安没多久,李世民就闹着要出世。所以李渊夫妇只能先到周围的武功县暂住,先把孩子生下来再说。

李世民出生那天,据说李家门口来了两条龙,盘旋三日才退去。

李世民4岁那年,有个会看相的书生上门,看到李世民的面相之后,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他爹李渊觉得这话听着不错,所以就给他改名叫李世民。

16岁那年,李世民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自己的发妻长孙氏。两个人感情极好,后来相伴半生。

18岁那年,天下开始变得不太平了,到处都有农民军开始造反。这一年,李渊被派到山西那边,去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李世民也随之前往。李家刚到山西之后不久,就听说在汾阳那边度假的皇帝陛下,被突厥给盯上了,围在了雁门关那边。李渊这边正忙着镇压农民军,肯定腾不出手去支援,所以只能派李世民去。李世民第一次独自领兵,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19岁,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了太原地区的最高官员。当时已经天下大乱,隋朝随时都可能完蛋。李渊也想在其中掺和一脚,但是又怕被人发现,所以只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替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这一年,李渊在山西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由李世民统领。这支骑兵,就是后来那支无敌天下的玄甲军的前身。这一年的李世民,有时候在家训练军队,有时候带着骑兵去北边砍突厥,或者砍农民军,开始渐渐忙了起来。

20岁,年初的时候,李渊辖境内的一个名叫刘武周的军官,正式造反了。这事对于李渊影响很大,因为远在江都的杨广,怀疑这是李渊故意的,所以要拿李渊去江都问罪。李渊肯定不敢去,去了就回不来了,所以只能抓紧时间,继续积极准备造反工作。

不过,李渊还不方便直接造反,所以就让李世民出面,反套路他一下。李世民先是结交李渊麾下的一些官员,表明自己的意思。然后联合李渊麾下的人,给李渊做了个局,让李渊夜宿晋阳宫,逼李渊造反。就这样,李渊‘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开始在手下人的推举下,准备造反。

五月份,李渊在太原发动兵变,清理掉太原地区的隋朝嫡系。七月,正式起兵。

李渊起兵之后,带上大半家底,从太原一路千里奔袭,闪击长安。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一直带兵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四个月之后,李渊攻入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己做了大丞相。拿下长安之后,李渊让李世民带十万人去进攻洛阳。但因为当时洛阳的实力依然很强,所以无功而返。

21岁,三月份,李世民听说杨广死了,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杨广一死,隋朝彻底亡了。李渊也没必要再扶持什么小皇帝,过了一个多月以后,干脆直接逼小皇帝禅位给自己,唐朝就此开国。

唐朝开国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被封为秦王之后不久,李渊派李世民去进攻西边的薛举。李世民带着十几万人去陇西打仗,结果刚到陇西,李世民就因为水土不服得了一场大病。因为病重,李世民无法指挥军队,所以唐军大败。此战之后,薛举甚至一度威胁到长安,搞得李渊整天担惊受怕。但幸运的是,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病好了,薛举反倒得了一场重病,然后病死了。

就这样,在薛举死了之后,李世民二度为帅,率领唐军进攻陇西,终于一战功成。

22岁,李世民上半年一直在家里休息,没怎么上前线,主要负责在家生孩子。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便是与这段时间内出生。但是十月份的时候,却听说山西老窝被刘武周给攻破了。对于刘武周的进犯,李渊无可奈何,只能再次让李世民上场。

23岁,上半年李世民基本上都在山西。在经过半年多的战争之后,终于干垮了刘武周,重新收复了太原地区。刚刚干跨刘武周,李世民又被李渊紧急调往洛阳,去进攻王世充。下半年的李世民,基本上都是在和王世充死磕,最后磕赢了,吃掉了王世充大部分地盘,将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城内。

24岁,年初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完成了对王世充的合围。王世充眼看打不过李世民,只能向旁边的窦建德求助,窦建德率军来援。李渊当即下令,让李世民撤退,但是李世民拒不退兵,觉得自己应该有实力1V2。最终,李渊只能同意了。

在这之后,李世民留下大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城,逼王世充投降。自己则带上最精锐的三千多玄甲军,前往虎牢关阻击窦建德。窦建德率领的农民军,装备一般,缺乏大型的攻城武器,所以愣是被李世民挡在虎牢关外一个月。一个月之后,李世民趁窦建德防备松懈,亲自出城,带着手下骑兵直冲窦建德的中军大营。当时窦建德正在开会,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被李世民抓了俘虏。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你们年轻人不讲武德’。

但显然效果不错。

抓了窦建德之后,李世民带着窦建德去洛阳那边转了一圈,王世充自觉无望,只能投降。

仅此一战,李世民1v2成功。王世充和窦建德,本就是当时北方除李渊之外,最强大的两个割据势力。这一战打完之后,唐朝基本也就统一北方了。恰好在这个时候,唐军又在蜀地灭了萧铣,江南的杜伏威又已经在名义上投降了唐朝。所以这一战之后,唐朝统一天下之势,已经大致明了。

当24岁的李世民,带着窦建德和王世充回到长安城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满城的欢呼。更夸张的是,因为现有的官职,已经无法表彰李世民的功劳。所以李渊想了想之后,干脆给儿子特意创了一个官职,名为天策上将。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暂时卸掉了兵权,开始安心做他的王爷。在长安城招了一帮文人,组建了一个叫‘文学馆’的组织。

就在李世民安享太平的时候,同一年,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再次反叛。李渊本来不想让李世民再领兵,所以就让其他人过去征讨刘黑闼。结果万万没想到,李渊派去的几个人,都是垃圾。不但没收拾了刘黑闼,反倒让刘黑闼很快收复了窦建德原本统治的全部地盘。

25岁,李世民再次领兵,征讨刘黑闼。打了几个月之后,平定了刘黑闼。

26岁,基本呆在长安,但日子反倒越来越难过。因为随着李世民战功越来越大,渐渐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就算李世民不想争太子位,他麾下的人肯定也不愿意。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储君之争,拉开了帷幕。

27岁,除了带兵去砍了一次突厥之外,继续内斗。

28岁,升为中书令,继续内斗。

29岁,彻底翻脸。年中,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打了一场伏击,干掉了自己的亲大哥和亲三弟,然后逼自己老爹让位给自己。另外,处死大哥和三弟的所有儿子,强娶三弟的媳妇。

李世民强娶弟媳这件事,一直被后人所不齿。但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情有可原。因为这位弟媳出身弘农杨氏,李世民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那些世家大族:我连我敌人的媳妇都敢娶,还能难为你们吗?

就在李世民刚刚登基半个月之后,突厥人兵临长安。突厥人听说唐朝在内乱,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当时的长安城内,兵力严重不足,根本挡不住突厥的进攻。关键时刻,李世民唱了一出空城计,带了六个人跑到长安城外,去和突厥人对峙。结果,突厥人被李世民的这种行为给吓到了,误以为长安城内真的有军队,只能退兵。临走之前,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史称渭水之盟。

这一年最后的几个月,李世民开始清理国内的政敌,尤其是那些原本和李建成交好的人。到了年底,李世民基本上已经彻底掌控了全国。

30岁,改元贞观,贞观之治开始了。这一年,李世民继续清理和李建成交好的人,继续稳固朝政,积攒国力。

31岁,继续积攒国力。这一年长安闹了一场蝗灾,李世民不得不自己公开写一份检讨书。除此之外,基本上算是太平无事了。

32岁,前半年养精蓄锐,年底开始对突厥用兵,报当年的渭水之仇。

33岁,灭了突厥,活捉了突厥可汗。

37岁,打服吐谷浑。

39岁,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的死,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长孙皇后在的时候,不管李世民如何暴怒的时候,好歹都能劝得住他。但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开始越来越不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且最关键的是,李世民其实不会教育孩子,最后导致了太子李承乾的悲剧。而且从这一年开始,之后一直到去世,李世民再无子嗣出生。

没人知道原因,但史学家推测,可能是从这时开始,李世民开始迷恋上了炼丹,吃丹药把自己身体给吃坏了。

40岁,李世民难得离开长安城,去洛阳度个假。到了洛阳之后,听说洛阳有个小姑娘很好看。所以就把这个当时年仅14岁的小姑娘,召进宫做了才人。很多年之后,这个小姑娘独自掀翻了整个大唐,成了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41岁,开始和吐蕃干仗,逼得吐蕃退回高原。

42岁,灭了西域的高昌国,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纳入唐朝版图。

44岁,干翻薛延陀。

45岁,李世民遭遇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又一次重大打击。这一年,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谋反,其中一个,还是他深爱的太子李承乾。

客观来说,李世民的儿子造反,纯粹是让李世民自己逼得。李世民当皇帝真的是一把好手,但是当爹是真的不会教孩子。李世民老觉得,你就应该像我想的那样去做,我不管你能不能受得了。这种想法,在对付敌国的时候没问题,但对儿子肯定不行。

对于太子李承乾,李世民采取了严苛的虎爸教育,派了一大堆老学究去给李承乾当老师。李承乾不管干什么,都要被他们骂。不能穿好衣服,不能修房子,出门要讲礼貌……反正是很苛刻。在现代的话,这种教育,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尤其是单亲家庭,母亲去世,父子之间又不会沟通,这种麻烦,自然更大。

在这一年之后,唐朝依然强大,而且更加强大。但李世民却已经累了,开始变得不再英明,开始越发的昏聩。

48岁,李世民不顾大家劝阻,带上十几万精锐,强征高句丽。好在唐军战斗力确实很强,所以这一战,高句丽损失惨重。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智计无敌的绝代帝王,指挥方面出了很多疏漏,所以唐军也损失不少。

同一年,薛延陀再次作乱,唐军大军压境。第二年,直接灭了薛延陀。

50岁,灭掉薛延陀的同时,建立北庭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将北方草原,直接纳入大唐的版图。

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李世民,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前面是打国内,后面是将唐朝周围的邻居,挨个打服。国家版图越来越大,国内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成了当时整个世界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然而,李世民本人,却已经成了一个昏聩的帝王。同时代的人,大多离去,妻子没了,儿子没了,同时代那些曾经和他征战天下,和他在朝堂上吵架的大臣们,也没了。连那些曾经的敌人们,都已经化为尘土。这时的李世民,开始觉得无比的孤独。

于是,李世民越发迷恋上了自己的新爱好。

嗑药。

52岁,有个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唐朝将领王玄策(但其实对比同时代的唐朝将领,也就一般般),从印度归来,带回来了一个印度和尚,说这个印度和尚活了两百岁了。这种一听就知道是骗人的事情,李世民竟然还真信了,真的让这个印度和尚给他炼丹。吃完之后,李世民就此告别了人间。

纵观李世民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的人生是很复杂的。作为一个皇帝,他确实很成功,统一了全国,开创了贞观之治,打服了周围所有的邻居,让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另一方面,李世民做人其实真的很失败。身为儿子,抢了老爹的皇位;身为兄弟,干掉了自己的兄弟,还强娶自己弟媳妇;身为父亲,根本不会教导儿子,逼得儿子造反……

这样一个人,我们真的很难用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来评价他。

不过显然,他是一个成功的帝王。在做皇帝这件事上,确实少有人能够超过他。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只要你认真地研究史书,从那些自相矛盾欲盖弥彰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赞美”的“英雄”的光环笼罩着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颂德誉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实是一种“虚伪”的假像。

一.军事上屡打打败仗......推过于人,夸功于已

李世民在军事上一败于薜举二败于李密三败于宋金刚四败于刘黑闼。据史书所载,第一次出战薛举时,李世民患了疟疾,卧病军营,将兵权交托于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托他二人不可轻易出兵。.但二人不听嘱托,私自出兵,结果在浅水原被薛举偷袭而大败,士卒死亡竟高达十分之五六,许多大将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残兵退回长安,以致“京师骚动”......李世民在此次大败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骄兵致败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说,以李世民治军之严,刘文静又长期做他副手,岂有不听将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嘘的河东道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其实都是高祖李渊亲征的结果。当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功绩还打了败仗,被撤去太尉之职。李世民纵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声极臭。

在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时,差点被刘黑闼叛军活捉。最后还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并进,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属,慰谕遣之,人心始定”。一举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并州击突厥。结果,李建成大胜,而李世民败于突厥,丢了并州,张谨战死,被高祖一顿臭骂,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陕道行台之职权。.

通常史书上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实,有史料证实: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赵郡王李孝恭打下来,李孝恭横扫江南如卷席。玄武门事变后,军事天才赵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国不正、逼父、弑兄、屠弟、夺妻、灭侄,血腥篡权上台。为了给玄武门阴谋制造合理依据,就对父皇、兄弟和武德大多数功臣大泼污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罪过归于别人,竭力为自己贴金。

史载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此事疑点有四:一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此马?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面前使出这等拙劣手腕?三是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蹶弓劣马?四是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李世民(598——649)。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626——649年在位。隋朝未年,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他力劝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趁机夺取隋朝政权。617年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西渡黄河,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唐,封他为秦王、尚书令。隨后与兄太子李建成、弟齐王李元吉等率军平定各切割据势力和镇压农民起义军。首先平定了割据陇右的薛仁杲。。620年击败联合突厥贵族势力的刘武周、宋金刚,占领河东。621年灭亡了两个最大的武装集团:窦建德在河北所建的夏国和王世充在河南所建的郑国。以后又镇压了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外部敌对势力消灭之后,李氏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皇位的斗争。626年(武德九年)7月2日,李世民先发制人,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发动政变,杀死建成、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接着,逼迫李渊退位,他即位称帝。次年,改元贞观,在他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对于中国的主要贡献在于:

一,推行均田制,制定租庸调法,实施轻徭薄赋等一系列进步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连年丰收,贞观后期,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改进手工业和商业政策,使人身依附关系趋向缓和,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唐朝能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并繁荣昌盛闻名于世界,与李世民的经济政策宻不可分。

二,他知人善任,采取选贤任能的用人方针,使唐朝出现一批优秀人材;广开言路,择善而从,使大臣能够面折廷诤,错误得以避免和纠正,制定刑律,从轻代重,执法不避权贵,严惩贪官污吏;修撰《贞观氏族志》,以抑制山东旧士族等作法;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至今仍不失其借鉴作用。

三,在民族政策方面,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对待少数民族采取和缓开朗的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民族间的和平与安定。由于对降服的东突厥部众及附属各族采取怀柔政策,被当地人民尊称“天可汗”。对西南僚人反叛,采取不动干戈的政策,化解了矛盾。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番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关系。

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也存在着某些消极的方面。特别是晚年,他生活日趋奢侈,不再虚心纳谏。亲往高丽的战争给本国和高丽人民带来了灾难。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方面也存个人好恶问题,他最初立长子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泰,由此引发了承乾企图刺杀李泰的政变,失败后承乾被废为遮人。以后又贬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著有《帝范》一书。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且不说"玄武门之变",哪是李氏家事,谁是谁非,我们难断。今天简单说说贞观之治,李世民吸取前朝教训,要求自己勤政,大臣奉公,轻徭薄赋,鼓励农耕,才能巩固其统治。李世民重视人才,好多谋士能人都云集其麾下,包括文武人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胜出,就是身边文才武将扶佐的结果。李世民重视纳谏,遇魏征进谏闷死鸽子一事,足以说明李世民对言官的尊重。李世民为减轻人民负担,曾经合州并县。重视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学校,就连少数民族和外国人都来长安求学。看到人才济济,李世民曾得意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初,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利国惠民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国力。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历史上无话那个皇帝,只要在民族容合上,在保境安民上,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建树,我们都应该给于肯定,后人给与的"贞观之治",的评价,说明李世民就这么神!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讲三个故事,你就大概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一、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是铁勒人,突厥的一支,契苾何力是他们部族的可汗。说是可汗,其实一共也就管着几千人。起初因其部落因与吐谷浑冲突失利,举族归降唐朝,李世民将他们安置在今天的甘肃一带。贞观十六年十月,李世民派契苾何力回凉州省亲,并且顺道安抚其部落。当时铁勒族的另一个部落薛延陀势力逐渐强大,在今天的蒙古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在甘肃的契苾何力部落中很多人都想归附薛延陀,毕竟是同族嘛。

他们想拉契苾何力下水,契苾何力说:“上于尔有大恩,且遇我厚,何遽反?”契苾何力部落的人说:“可敦、都督去矣,尚何顾?”意思是他弟弟、他妈都回归本族了,你还犹豫啥?契苾何力说:“弟往侍足矣,我义许国,不可行。”

部落的人一看他不肯就范,就将其捆绑起来,送给了薛延陀真珠可汗。契苾何力伸直双腿,拔出佩刀向东面大声喊道:“有唐烈士受辱贼延邪?天地日月,临鉴吾志。”于是将左耳割掉,以表示绝不叛唐的决心。

上面就是一个外族将领在面对本族人游说时的反映,是不是有点震惊呢?其实更我让吃惊的是李世民的反应。

刚刚听说契苾何力叛逃这个事的时候,李世民不信,坚持认为不是契苾何力本意。身边的近臣说:“人心各乐其土,何力今入延陀,犹鱼之得水也。”李世民说:“不然,此人心如铁石,必不背我。”恰巧有使者从薛延陀那里回来,详悉讲述真情,李世民听完就哭了,对身边的人说:“契苾何力竟如何?”意思就是,你们看看,我说什么来着,契苾何力是什么样的人啊!当即派人去找薛延陀,表示可以嫁给真珠可汗唐朝公主,以换回契苾何力。

后来,因唐朝答应许诺和亲,契苾何力得以回国,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李世民取消和亲。李世民很为难,作为一个皇帝,出尔反尔还行?契苾何力出主意,“臣非欲陛下遽绝之也,愿且迁延其事。臣闻古有亲迎之礼,若敕夷男使亲迎,虽不至京师,亦应至灵州;彼必不敢来,则绝之有名矣。夷男性刚戾,既不成昏,其下复携贰,不过一二年必病死,二争立,则可以坐制之矣!”意思就是让真珠可汗到唐朝境内来迎亲,他肯定不敢来。于是,这样就不是唐朝毁约,二是他自己不敢娶了。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没有赔女儿。

二、党仁弘

党仁弘原是隋朝的一名武将,李渊起兵反隋后,他率两千多人投唐,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算是李世民的嫡系。唐朝建立后,他在广州任都督,后来有人举报他贪污,贪的还不少,李世民把他找来,他自己也承认了,按照唐朝律法,这就是死罪。

这下李二就犯难了,李二对待功臣、特别是自己嫡系跟别的皇帝相比还是很不一样的。按照别的皇帝,趁你出事,正好杀了,省的以后麻烦。李二很不想杀党仁弘,不想到什么程度呢?连饭都吃不下去。

随后,李世民在朝上干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向百官求情。他说:"国家的大法,是作人君的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以看作私有之物任情决断而失信于天下。现在我偏爱党仁弘而想赦免他的死罪,是破坏国家法律的行为,上负于天。我想在南郊铺草而跪,每天只吃一餐素食,向上天谢罪三日。"就是他自己受罚,换党仁弘一条人命。当然,往下就是大臣们哭求,最后李世民也就就坡下驴,只罚了自己一天。但是党仁弘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贬为庶人,流放钦州。

三、李靖

当然,李世民也非完人,他也有自己忌惮的臣下,其中的代表就是李靖。

单以军功而论,唐初所有的将领中,李靖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位,其攻灭东突厥的战功堪与卫霍相比,然而李靖这个人却非李世民的嫡系。

李靖来到李渊这边的经历也比较奇特,他一开始是忠于隋朝的,而且察觉到了李渊企图造反,所以他把自己伪装成囚犯,让人把他送到江都去告发李渊。

然而尴尬的是,当他走到长安时,李渊已经占了长安,混乱中李靖就被当做真的囚犯送给了李渊,李渊不假思索的要杀他,然而李世民很欣赏他,保了下来。在李世民看来,这是李靖欠了他一个人情。所以,后来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去找李靖,让他帮忙。但是李靖的态度出乎李世民意料,李靖表示中立。史书上说李世民对这种态度很钦佩,然而我是不信的。欠了我的人情不还,叫你帮忙你不帮,坐山观虎斗,李世民要是没有意见,那就不是大度不大度的问题了,而是根本就是个弱智。

然而,即使这样,李世民还是委派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出征东突厥。其实李世民一开始也没想到,这次战役竟然能够灭了东突厥。本打算趁突厥饥荒且内乱,教训他们一下。如果一开始就是灭国之战的思路,没准他会自己挂帅出征。谁承想李靖艺高人胆大,千里行军突袭恶阳岭,竟然使突厥内部大乱,一举而歼之。这点着实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所以在李靖攻灭东突厥后,御史大夫萧瑀劾随即弹劾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打了超级大胜仗,御史随即弹劾主帅,要是这个御史背后没有人撑腰,真是活见鬼了。按说比起灭东突厥这个事,抢点东西实在算不上大事,可是到了李世民这就算了。他这么说的,“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你打了胜仗,但是抢东西是不对的。我本来应该治你的罪的,人家隋朝皇帝就是这么干的。然而我圣明英武,所以我不治了,还有给你赏赐,你就不要谢我了。真是恩威并施啊。然后呢,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封地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比起当年卫霍的封赏,这个赏赐着实不算丰厚。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这时候李靖已经73岁了,李二还是把他叫来,想让他随行。李靖表示虽然我很想去,但是年迈体衰,真的去不了了啊。李世民拍着他的背说,“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意思就是当年司马懿虽然看起来病歪歪的,然而他却很能自强,在魏国建立了功勋,你要向他学习啊。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当都知道司马懿晚年在魏国建立了什么样的功勋。李靖一听,吓得立刻表示愿意随行,果不其然,行至半路,李靖因病再也无法随军前行,停在了相州。

上面三件事,一个外国人,一个自己的嫡系,一个非嫡系功臣。李世民作为一个帝王,对外族将领推心置腹,甚至不惜用女儿去换;对自己的嫡系,甘心以身相代,代其受罚;对非嫡系功臣,前有首鼠两端之意,后有功高震主之嫌,依然待之以高位,恩威并施,不加刑伤,终能善终。能做到以上三点的人,历朝历代一个都没有。

而李建成笼络尉迟敬德,虽称布衣之交,然而却是以金银贿赂之,手段平常。而他死之后,他的嫡系原班人马像薛万彻、冯立、王珪、魏征个个投诚,立马成了李世民的干将,没有一个有啥义愤之举。所以,在我看来,建成太子或许是个好人,但是单以能力而言,跟李二相比差太远了。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我是东吴周郎,我来回答。

史书里的李世民一定是被美化了的。这是人性使然。

像俺这样一个普通人,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写多了才发现,真正那些说不出口的事情,是不敢写到日记里的,比如家庭矛盾啊,工作里的一些涉及商密的事情啊,因为日记总要传给子孙后代读一读的,所以写起来会遮掩一些事情。

就像曾国藩,他的日记虽然很出名,流传后世,但事实上他的生活可不像他日记里写的那样,他曾经花费相当大的精力重新改写修正他的日记,像季羡林季老那样写“这辈子就想多**几个女人”这种日记的人,凤毛麟角。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是政治人物,一辈子干过的龌龊事必然不少。曾经在他手下一直担任核心幕僚的房玄龄,就曾经对家人说过:许多事情,我只能永远藏在肚子里,随着死亡埋葬。

那么,真实的李世民是怎样的人呢?是不是我们就不可能看到真实呢?遗憾的说,确乎如此。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侧面,从历史上的事实记录,来推断真实的李世民是什么样的。

我只重点说说李世民某个方面的真实形象——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是失败的,即使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首先,他的长子李承乾,最后和李世民的关系闹到了打算造反,请李世民早点下台的一步,玄武门之变差点重演。要说其中的责任,李世民脱不了绝大干系。

李承乾于公元619年出生于承乾殿,李世民来不及为长子的出生感到激动,就不得不披挂上马,率军出征,当时的唐朝初建,内忧外患,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势力带来的压力,让李世民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战场上。

从李承乾小时候起,李世民南征北战,父亲这个角色他是缺失的,然而,尽管后来李世民给了李承乾太子之位,荣华富贵,都弥补不了父亲在儿子成长时期缺位带来的巨大影响。

太子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他要承受着父皇殷切的希望,还要受到其他皇子无情的竞争,而李世民本来就是强人,对子女的期望自然也不低,种种压力之下,李承乾“变形”了,行事乖张,甚至到了和小道童搞男男之恋的地步,李世民对待李承乾的种种古怪行为,完全缺乏忍耐力,基本上都是以杀光李承乾身边那些坏人为手段,加剧了父子之间情感的隔阂。

最后,李承乾走上了反叛李世民之路,也彻底击碎了李世民的心。

而李世民最为偏爱的皇子——魏王李泰,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很会讨好李世民,然而,很多孝行不过是台前幕后的表演罢了,但李世民仍然被哄的很开心,家里有几个孩子的家庭都有这个现象——父母一定会偏爱其中某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必定也是最会讨好父母的,人性本来就是如此。

当李承乾被废黜,李泰看到了自己当上太子的最好机会,表演更加不遗余力,甚至说出:“我登上皇位后,立即杀死自己的儿子,等我死后,传位给弟弟李治。”李世民听到这句话的反应,竟然是感动……褚遂良站出来指出其中的荒谬之处——兄弟之情怎及父子之情,李泰这番话,过头了,不通人情。

原来,自己最为喜爱的这个儿子,到头来还是只想登上皇位罢了,帝王之家无亲情,李世民一下子老了很多。

儿子不争气,女儿也如此,最出名的莫过于高阳公主,这位开唐时期最为风流的公主,不知道多少次让李世民脸上蒙羞。李世民宠爱高阳公主,把她指婚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房家是李世民的心腹,这段婚姻理应很靠谱,可没想到,不靠谱的是高阳公主。

婚后,高阳公主先是与和尚辩机私通,事情败露后,李世民勃然大怒,腰斩了辩机,并且把高阳公主身边奴婢数十人全部杖杀,此举彻底毁灭了父女之情,高阳公主从此对李世民极度怨恨,仍然肆无忌惮继续私通,先后和僧人智勖、惠弘,道士李晃私通,李世民驾崩后,高阳公主甚至都没有掉眼泪。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也有像长女襄城公主这样体贴人意的孩子,儿女多了,早夭的也就多了,其中晋阳公主之死,给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晋阳公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女儿,长孙皇后死时,晋阳公主才三岁,从小晋阳公主就早慧,五岁时明白了生死之别后,因为母亲早逝,非常哀伤,偏偏李世民为了补偿女儿,把女儿放在宫中养育,晋阳公主常常在母亲长孙皇后居住过的宫殿里思母痛哭,幸好还有哥哥李治陪伴着他,但李治年龄稍长,就不能再住在宫里了,晋阳公主非常伤心,哭着对李世民说:“哥哥现在也和大臣们一样,不能留在宫里住了吗?”李世民听后也忍不住落泪。

晋阳公主死时只有十二岁,李世民一度悲痛欲绝,连着三十多天吃不下饭,每天伤心哭泣几十次,人也消瘦了很多,大臣们前来劝慰,李世民说道:“我哪里不知道哭泣无济于事呢?只是忍不住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一名父亲,李世民是失败的,他对子女铁汉柔情,可对儿子的期望值和要求也相当高,而且他的子女给他带来幸福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悲伤,失望,痛苦,气愤,就和我们每一个家庭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从家庭和父子亲情的角度来看,真实的李世民有血有肉,完全就是一个普通人罢了,每每读到这些历史,这位伟大帝王的形象反而增添了几分鲜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