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曹植的后半生,确实是被曹丕饶了一命,但却一直在重重监视下生活,受曹丕、曹叡两代人猜忌。

不过,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至少,曹植还算得以善终。

曹植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就是曹操的离世。想要解释清楚曹植后来的生活,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曹操一生,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这其中年纪最长的,就是曹昂。不过,曹昂早年在随曹操征战的时候,战死在宛城。再加上曹操后来将卞夫人扶为正室,所以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几个儿子,就成了曹操的嫡子。

曹操和卞夫人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嫡子当中,曹丕年纪最长,曹植是老三。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这时候的曹操,刚刚忙完和各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一块小地盘。简单来说,就是还在创业阶段。

曹植五岁的时候,曹操抢到了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植六岁的时候,曹操在宛城兵败,曹昂战死。曹植九岁的时候,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赢了袁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从这个时间线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早年创业的时候,曹植年纪还太小,所以没办法随同曹操一起征战,只能留在后方好好读书。这大概也是后来为什么曹植只继承了曹操的文学天分,而没有继承曹操政治、军事天分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比曹植大五岁的曹丕,对于老爹曹操创业的过程,明显了解得更多一些。

曹植第一次随父出征,已经是十五岁的时候了。当时曹操基本上已经拿下了袁绍的全部地盘,在东征海贼管承的时候,带上了曹植。在这场战斗当中,曹植没有展现出任何军事才能,没有像古代某些天才儿童那样,天生就是为了打仗而生。相反,曹植诗文天分是真的好,一路上做了一大堆诗文。

曹植第二次随老爹出征,就是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这一次,曹植亲眼见证了老爹人生当中,又一次重大失败。而曹操的这次失败,也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等到赤壁之战打完以后,随着曹植逐渐长大,曹植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场斗争。

世子位之争。

曹操儿子虽多,但当时年纪较大,足以参加这场斗争的,就那么几个。再加上古代一直有立嫡的传统,所以曹植的竞争对手,就是曹丕、曹彰、曹熊这亲哥仨。当然,在这些儿子当中,曹操还比较喜欢庶子曹冲。但实际上,以曹冲的身份,如果真的参加这场世子位之争的话,其实真的很难对这几个嫡子造成威胁。

而在这四个嫡子当中,老四曹熊才能一般,再加上年龄较小,直接被排除。老二曹彰是个将军式的人物,个人勇武不差,但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曹操当时想的是自己打天下,儿子坐天下,所以也不大可能选曹彰。

如此一来,曹植的敌人,就只剩下了自己的亲大哥,曹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曹丕和曹植兄弟,围绕世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赢得曹操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几年的斗争,导致曹丕和曹植这对亲兄弟,彻底分道扬镳,再没有什么手足之情了。

曹丕和曹植的这场斗争,要细说起来其实很复杂,双方都做了很多事情。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曹植却出现了一个误判。曹植知道,这场斗争的关键,在于取得老爹的认可。但是在如何取得老爹的认可这件事上,曹植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曹植认为,老爹喜欢文学,所以自己只要把文章写好,写出最好的诗篇,就能搞定老爹。

但实际上,曹操真正想要的,是一个既有文学才能,又能有治国之才的世子。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毕竟作为世子,将来是要继承曹操事业的。如果只是文章写得好,就算曹操把位置传给他,他也坐不住。

但是曹植没想明白这个问题,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曹植开始朝浪荡才子的方向发展。而且,曹植后面又做错了两件事,让他和世子之位,彻底失之交臂了。

第一件事,叫夜闯司马门。

这件事的大致经过,就是曹植喝多了,自己驾着马车闯了司马门御道。简单来说,就是一起简单的酒后驾车案。

但问题是,曹植走的这个道,是有问题的。

司马门在当时的礼制当中,是只有天子举行一些盛大典礼的时候,才能从中间走过的。古人对于礼制,那是相当的看重。就算曹操当时已是权倾朝野,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依然要考虑舆论的压力。就算是曹操本人,也不能轻易从司马门走过。

最后,曹操将罪责全都推到那个驾车的马夫身上,将马夫杀掉,保全了曹植。但这件事,也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认为曹植会喝酒误事。

在司马门事件后,曹操也做出了自己的最终选择,那就是选择曹丕,将曹丕立为世子。

第二件事,同样还是曹植喝酒误事。

在司马门事件后,又过了两年,曹操打算再给曹植一个机会。就算不能将曹植立为世子,但是重用一下总还是可以的。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刚刚在汉中之战被刘备打败,镇守荆州的关羽,又在荆州方向迅速策应,进逼襄樊。镇守襄樊的曹仁告急,一旦襄樊失守,关羽便可以长驱直入,一路进逼洛阳和邺城。

在如此危局之下,曹操选择再信任一次曹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率军前去增援襄樊。

结果,大概是因为重新获得父亲的信任,曹植实在是太兴奋了。所以在大军开拔之前的那个晚上,喝多了……

实在是难以想象,曹植到底是怎么想的。

事关整个天下的得失,曹操也不敢怠慢,自然不敢再用曹植,只能选派他人。不过这对曹植来说,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因为曹植喝多了,所以曹操后来不得不派自己信任的于禁,领兵前往襄樊。再之后的事情,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楚了。于禁到了樊城以后,被关羽水淹七军,自己都被生擒了。

以曹植那点领兵的本事,就算到了襄樊,估计也不够关羽一刀砍的。

但不管怎么说,经此一事之后,曹操是彻底对曹植死心了,再也不考虑重用他了。至此,曹植在曹魏高层,被彻底边缘化。

开场一把好牌,被曹植打得稀烂。

所以说,喝酒是真的容易误事。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襄樊之战结束一年之后,曹操病逝,曹丕上位。老爹的离世,也标志着曹植的人生,进入了下半场。

上半场,因为有老爹照拂,哪怕自己性情再怎么张狂,也没人真的敢动他。但到了下半场,当昔日自己与之为敌的哥哥上位以后,曹植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曹丕上位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一方面着手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另一方面,曹丕也在着手清理对自己有威胁的兄弟们。

这其中,曹丕最想除掉的,就是曹植。

如果说,曹植继承的,是曹操文学天分的话;那么曹丕继承的,就是老爹曹操的狠辣性格与治国手段了。传闻曹丕上位之后,命曹植七步成诗,这才有了后来那首大名鼎鼎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成诗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历史上其实是个迷。因为这个典故的出处,不是出自于《三国志》这本正统史书,而是出自于南朝刘宋的《世说新语》。所以后世很多人都怀疑,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七步成诗这件事。

但不管怎么说,曹丕确实是想杀曹植,这点确认无疑。

就在曹植已经濒临死境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护住了曹植的性命。

这个人,就是曹植和曹丕的共同生母,卞夫人。此时或许应该称之为卞太后更合理一些。

在卞太后的劝说下,曹丕终于决定,放过曹植一马。但自此之后,曹植就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宗室王爷,而且被曹丕派人严密监视。

公元221年,也就是曹操去世一年之后,曹植被封为安乡侯,邑八百户;同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公元222年四月,曹植被进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公元223,曹植徙封雍丘王。

反正曹丕在位期间,就是不断地让曹植搬家。如此一来,就算曹植身为王爷,也无法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势力。曹丕在位六年,曹植搬了三次家。除了搬家之外,主要工作就是写写文章,哀叹一下自己的人生。这期间最有名的,就是黄初三年的时候,曹植所做的那篇《洛神赋》,确实是千古流传。

曹丕在位仅六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曹丕去世以后,其子曹叡上位。眼见着侄子曹叡上位,曹植觉得,自己或许又有机会了。多次向侄子曹叡上书,希望能够被重用。但结果,曹叡也不傻,除了口头嘉许之外,依然延续老爹的政策。除了对曹植严加看管之外,给曹植的主要工作,就是搬家。

公元229年,曹植又搬家了,搬到了东阿。此时的曹植,终于不再奢望任何机会,开始专心研究儒学经典,专心做学问。三年之后,曹植积郁成疾,因病去世,时年41岁。

曹植人生的下半场,除了被两代帝王严加看管之外,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文章和搬家。之所以会有这种落寞的人生,主要也是和他人生的上半场太过潇洒有关。如果曹植没喝那么多酒,没有误事的话,说不定最后上位的就是他,人生自然也就没有这么悲催了。

所以,喝酒有什么好处?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自幼敏而好学,能文擅诗,出口成章,为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子。同时他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他的作品被誉为文章的典范。因曹植才华出众,一直深受曹操喜爱。

曹操长子曹昂死后,因曹冲聪慧过人,曹操有意立其为世子,然而曹冲又不幸早年夭折。曹操自此便对曹植抱有厚望,对曹丕也没那么多的喜爱。曹操于是让杨修辅助曹植,司马懿辅助曹丕。

然而在后来的世子争夺上,杨修曾误导曹植斩杀门吏,恶意揣测曹丕,而且擅长揣测曹操心思,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杀。这样曹植失去了臂膀,司马懿潜心辅佐曹丕,最终登上世子大位。

曹丕代汉称帝后,也曾有杀曹植之心,因曹植巧妙作七步诗,感动了曹丕,化解危机。曹丕真的是因为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曹植又是如何度过余生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丕迫于卞夫人压力以及念及手足之情,并没有杀害曹植。曹丕代汉称帝后,威声大震,而他的兄弟们也成为威胁。据演义记载七十九回记载,曹熊自缢而死,卞夫人伤心欲绝,又突然得知曹丕传唤曹植,惶恐不安,急忙召曹丕相见。

太后苦口婆心的劝说曹丕:曹植自恃胸中才华,平时有些放纵,定要念及手足之情,不可加害,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曹丕却说:曹植是我兄弟,我也深爱,又怎么会加害呢?

卞氏出殿之后,华歆进谏,便问曹丕:太后是否劝说殿下不要杀曹植。曹丕便说母命不可违背。然而华钦依然劝说曹丕杀曹植,声称曹植以后必成祸患。演义曾这样记载:

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之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王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成,即杀之;若能成,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

曹植入见曹丕,丕以曹植未能及时参加曹操丧礼,责怪其大不孝。但念及兄弟之情,若能七不之内作诗一首,便免一死,如果不能则罪上加罪。故而曹丕以兄弟为题,但要求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曹丕略加思索,便作诗一首,诗曰: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顿时潸然泪下,母亲卞氏也从后殿中走出,责怪曹丕:兄何逼弟之甚耶?曹丕慌忙离坐,随贬曹植为安乡侯。曹植用一首诗,以兄弟之情,打动了曹丕,这才侥幸逃脱厄运。

其次曹植随满腹经纶,却空有报国之志,最终未被重用,遗憾终身。曹丕被贬之后,便到自己的封地赴任。黄初二年,有人有奏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便要求治曹植之罪。曹丕知道后,再次因太后的原因,没有加罪于曹丕,而是将曹丕贬为安乡侯。同年又还封其为鄄城侯,后来又改封为鄄城王,邑两千五百户。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黄初二年,监过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清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再次转封曹植为雍丘王。同年,曹植进京朝拜,表奏其为朝廷建功之志,声称其昼夜寝食难安,想着忠君报国,建功立业,愿意负荆请罪,期待能被任用。曹丕对其进取之心大家赞赏,并不愿意任用,也许曹丕一直在防着他吧。表文曰:

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黄初六年,曹丕东征孙权,回来的时候,经过雍丘,前去曹植的宫殿探望,增加曹植五百户。太和元年(227年),曹睿封赏曹植浚仪,次年曹植再次返还雍丘。然而曹植因胸怀大志,不能伸展,非常愤懑,再次上书请求委以重任,也被曹曹睿拒绝,书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荣于亲,事君贵于兴国……

太和三年,曹植被改封东阿。太和五年,曹植上书请求省亲,并再次表达其为国建功的志向,洋洋洒洒几千字,然而终被拒绝,后改封曹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曹植经常请求与曹睿独谈,讨论时政,希望能够被任用,但都以失败告终,曹植怅然若失。

当时又改动制度,因为曹植以前的过错,给曹植老弱残兵,也不过二百人。曹植便郁郁寡欢,突然发病逝世,享年四十一岁。《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无欢,随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曹植晚年可谓英雄失志,郁郁寡欢,一直受到打压,也许是被曹睿防着,也许真的其因为其有过错,然而自从错失世子之位后,曹植便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

你是如何看待曹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说起曹植,我们都知道他是个著名的文学家,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曾说曹植“天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来源于曹植。无论是他的游仙诗还是他的辞赋,不仅在建安时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建安文学当中,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形成了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他们的文学成就来看,曹植和曹丕就属于曹操众多儿子当中比较优秀的两个,曹丕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而曹植,钟嵘在《诗品》中将他评为品级最高的诗人。作为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曹操最后位置的选择肯定是在他们两个之间进行的,所以,两个人注定要卷入立嗣之争。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是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是为魏文帝曹丕。虽然曹丕顺利即位,并篡汉自立,但是,在成为世子之前,曹丕和兄弟曹植展开了多年的明争暗斗,所以,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乃至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那么,问题来了,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一、曹丕即位后,虽然没有除掉曹植,但是,其对于曹植的打压和限制,无疑让曹植的后半生非常难过。

曹丕虽然放了曹植一命,却没有真正放过他。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意味着曹植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潇洒的王子,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也即曹操虽然最终册立曹丕为世子,但是,曹操生前还是比较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而且,当时还只是世子的曹丕,也不敢拿曹植怎么样。

不过,等到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植自然要独自应付曹丕施加的压力了。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但是,仅仅数个月后,曹植就被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在交通不便的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改封行为,无疑让曹植非常不舒服,毕竟谁都不希望频繁搬家。

二、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作为曹丕的兄弟,曹植被封王是比较合理的待遇。

但是,一年后,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雍丘,古作地名,今河南省杞县。先是河北,再是山东,现在又回到河南,曹植作为曹魏宗室,却依然要经历颠沛流离的痛苦。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之所以频繁迁移曹植的封地,很可能是担心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较长,形成自己的势力。

就才华横溢的曹植,本来就在身边聚集了一群人才,并且差一点在争夺世子之位的较量中笑到最后。现在,曹丕出于对曹植的防备,选择频繁迁移他的封地,以此变相的打击和限制曹植,防止曹植形成自己的势力。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当然,顾念手足之情,曹丕也不能太过打压和限制曹植。

三、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在魏明帝曹叡即位时,曹植还不到35岁。在曹植看来,自己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的大舞台,现在非常渴望获得曹魏朝廷的重用。在此基础上,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官职上的任用。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对于宗室力量,无疑是比较重用的,比如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宗室,都成为了曹魏的大将。

所以,曹植也希望获得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也即尽管曹植以叔父辈的身份多次表态,可是,曹叡仅仅是在口头上给予肯定,也即一直没有册封曹植什么官职。而这,无疑让曹植感到自己郁郁不得志。

最后,对于魏明帝曹叡,虽然没有像父亲曹丕一样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在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曹植的境遇依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并且其封地还遭到了曹魏朝廷的继续迁移,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植被改封陈王,同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植去世的年龄,无疑可以称之为英年早逝了。

因为曹植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一定程度上,在文学天赋上,曹植显然在自己的兄长曹丕之上,所以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但是,因为曹丕、曹叡两位皇帝的压制,曹植始终是郁郁不得志,没能在曹魏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

曹植的后半生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好,曹丕丝毫没有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丕,但是有念在卞夫人的面子上,没有杀掉曹植,到是黄须儿曹彰,黄初四年在洛阳死去,有人认为是曹丕下的手。曹丕为什么要对曹彰下手呢,因为曹彰当时在长安,手上握有重兵,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操在洛阳病重,召在长安的曹彰相见,可是曹彰走到路上,曹操就去世了,曹彰过来就问玉玺和印绶在什么地方,所以曹彰不能被曹丕所容。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他俩是亲兄弟,所以老妈在,曹植就能活,后来曹丕数次找机会弄曹植,都被老妈卞太后阻止,曹植多次幸免于难。虽然有人护着曹植,那曹丕就屡次贬斥曹植,比如公元222年,曹丕大封赏,共封了11个王,但曹植仅是个鄄城王,这是个换汤不换药的封赐,他之前是鄄城侯,现在是鄄城王,什么都没变,而别人封的都是郡王。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第二位妻子谢氏,封为陈王妃。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曹志少而好学,曹植称赞他是“保家主也”,后子袭父爵。

总结: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说起曹植,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但其实,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是结交曹操身边的秘书杨修,后又拉拢曹操手下的鹰犬丁仪兄弟,还和曹彰的关系搞得非常好,他的岳父,是名士崔琰,豪门士族的领衔人物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相当于既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又有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做后盾,在中央还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他出谋划策讨好曹操,也正因为此,他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崔琰和杨修因得罪曹操被杀,导致曹植失去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在曹操死后,他完全可以和曹丕斗上一斗。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先是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其兵权解除,然后又让曹彰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并派人严密监视曹彰,后来没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于府邸中。

接着,曹丕又开始清算丁仪兄弟,他借口丁仪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间喝酒作乐,是为对曹操大不敬,要求丁仪兄弟自杀谢罪,但丁仪兄弟不想自杀,于是便找与曹丕关系非常好的夏侯尚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并没有改变曹丕的主意。随后,曹丕见丁仪兄弟不肯自杀,便直接派人将他们及全家男子全部杀死。

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这首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七步诗,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贬为安乡侯,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曹丕对曹植有多苛刻呢?当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皇族子弟,结果其封地食邑只有区区八百户。要知道当年萧何、曹参等人的食邑,都是万户以上,就是张良那又小又穷的留县,食邑也有近两千户,曹植的封地实在太过寒碜。

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仅仅只过了半年,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鄄城侯,将其河北赶到山东的一个小县城。当时的曹植有多惨,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

翻译一下就是: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

可以说,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他正式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但也是从此时开始,曹植的诗歌,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而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佳作,都是在这以后创作出来的。

一年后,由于卞太后的强烈要求,再加上曹丕看曹植也还算老实规矩,便将曹植由鄄城侯升迁为鄄城王,食邑增加到二千五百户,算是对曹植的格外开恩。这一年,曹植31岁,在他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提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洛神赋》,也暗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不久,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雍丘王,让他从遥远的山东回到河南,也算离家近了一些,但其食邑保持不变。直到两年后,曹丕南征孙权归来,路过雍丘,特意去和曹植见了一面。

或许是因为此次南征孙权大败而归,让曹丕有些心灰意冷,希望能够得到亲情的安慰,又或许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曹丕这番和曹植见面,显得格外温存,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彻夜长谈,似乎又回到当初两兄弟携手共进的日子,这也是曹操去世后,两兄弟唯一的一次温存画面。这次见面结束后,曹丕特意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食邑。

半年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或许是因为当初和曹丕的那次见面,让曹植心中的激情再次点燃,所以他当即上书曹叡,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出一份力。曹植在书中慷慨激昂,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曹叡却还是不太放心这个叔叔,所以他只是对曹植的爱国之心给予口头上的嘉奖。

等到曹叡执政后期,由于曹休曹真的去世,曹氏宗族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并且在司马懿等豪门士族的挤压下,曹氏皇族已经弱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曹植很快发现了这个隐患,便再次鼓起勇气,上书曹叡,总而言之,自己的亲人不可信,难道外人就可以信吗?亲人会对权力造成威胁,难道外人就不会吗?我们曹氏是不是太过防范自己亲人了呢?

但可惜的是,曹叡看着曹植的上书,只认为他是被闲置得太久,想急切出山才这样夸大曹氏的危机,所以最后仍然对曹植的请求置之不理。这一次,曹植是真的心灰意冷,所以很快就郁郁而终,享年41岁。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他打击曾与他争夺世子之位的曹植了吗?

关于曹丕打击曹植的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七步诗》。说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将以欺君之罪重处。结果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写下了“煮豆燃豆萁”一诗。

(曹丕剧照)

不过,我倒是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假的。为什么说是假的呢?其一,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就杀他这件事,是授人以话柄的,曹丕有这么弱智吗?其二,曹植诗才敏捷,曹丕是非常清楚的。七步成诗,对于曹植来说,太小儿科了。曹丕明知道曹植七步成诗易如反掌,偏偏让他这么干,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其三,曹植写的“煮豆燃豆萁”如此具有讽刺和教育意义,这也太应景了吧?明显具有后人附会上去的痕迹。

不过,就算曹丕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打击曹植,他打击曹植也是一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曹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虽说曹植最后没有被立为世子,是曹植自己不争气。但是,毕竟曹操在几年的时间里,有过想培养曹植的想法,因此,曹植自己心里必然明白,王位曾经与他隔得那么近。同时,曾经还有不少人看出了风向标,跟着曹植混过。因此,就算曹丕当了皇帝,掌控了绝对权力,有人拥戴曹植夺位,也不是不可能。

(曹植剧照)

第二,曹植对曹丕称帝表示反对。

在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的时候,曹植写了《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这样的文章表示祝贺。但是,当曹丕称帝的时候,曹植却穿着丧服痛哭。曹植这样做,是他对汉朝有很深的感情吗?显然不是的。他这样做,一是为了讨好汉朝的旧臣,二是为了讨好他的姐姐曹节(汉献帝的皇后),三是为了表明曹丕不德。总是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人气。这样做,显然让曹丕非常生气和忌惮。

第三,曹植写《洛神赋》表达政治理想。

曹植写《洛神赋》,想表达什么意思?现在已经成为公案。甚至有人据此,认为是曹植喜欢曹丕的夫人甄宓,搞出一个三角恋爱出来。不过,我倒是觉得朱东润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朱先生认为,曹植这样做,表面上是对洛神的爱慕,实际上是对“君王”的思慕。也就是说,曹植心中想当皇帝的心,还一直存在着。

既然曹植一直对当皇帝念念不忘。因此,曹丕肯定是对他非常提防的。

曹丕提防曹植,不过也不敢害曹植。一是他的性格不是这样的(包括篡夺汉献帝皇帝之位,手段都是比较温和的。对汉献帝也非常好,没有害他性命),二是曹丕和曹植的母亲卞夫人还在,曹丕也不好下手。

(曹叡剧照)

那么,曹丕是怎么解决曹植威胁的问题呢?

他的办法就是“徙封”。

221年,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这一年7月,又被徙封为鄄城侯。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223年,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曹叡上台后,继续采用对曹植徙封的政策。229年,曹植被徙封在东阿。232年,曹植又被徙封在陈郡。在短短的12年里,曹植被徙封了六次之多,直到他232年11月去世。

曹丕和曹叡父子,之所以不断地徙封他,无非是害怕他在一个地方把人气聚集起来了,对他们的皇位构成威胁。

最终,曹植在落寞和郁闷中,悲惨地去世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曹丕放过了曹植没有杀他,说是念在手足之情可能受到《世说新语》七步诗的影响,而殿上赋诗这件事的真实性是可疑的。应是曹丕新登大位,需要收买天下人心,纵而不杀以掩悠悠众口,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安乡侯曹植就被监国者告发,请求朝廷治他的罪“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说曹植酒后胡乱说话,还恐吓使者。曹丕宽宏大量的说,曹植是我的同母弟,朕对天下还无所不容,何况兄弟?把他改封就行了。就把他改为甄城侯。当上皇帝也不能太亏待兄弟,得封王,222年,33岁的曹植被封为甄城王。上任的路上写了给后世无限构思的《洛神赋》。

曹植碍于天下人而幸免被杀,他的亲信可没有那么好运了,立曹丕为储君后,杨修死于曹操之手,另二位与杨修曹植平时交好的文士兼心腹丁仪丁廙,在曹植被贬为安乡侯这一年,这二兄弟无故被杀,全家抄斩。丁仪的父亲生前是曹操知交,对他有指导之恩,曹操常感念不忘,当上丞相后打算把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他向曹丕了解他的情况,曹丕趁机中伤说,这人什么都好,就是眼睛有点不好,还是把姐姐嫁给夏侯楙好,曹操以为是真听从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之后碰到丁仪,与他进行一席谈话,大为看重,后悔的说,别说眼睛没问题,这样的才学,就算是瞎子,也是值得托付女儿的。

曹丕虽没有杀曹植,却也风波不断,为怕他在封地坐大,故意多次借故迁徙他的封地,封鄄城王的第二年又改封雍丘王,讨伐孙权归来时,顺路看望这位弟弟,顺手给他增加了五百户封邑,表面工夫虽好,从后来的反应,曹植那段时间应该极不太平,诗人不幸诗家兴,写了大量文赋。曹植能够生存,可能也与其母卞夫人长寿有关,自曹彰死后,卞夫人便盯紧曹丕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便对曹丕使脸色,使得他投鼠忌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就死了,书呆子曹植以为机会来了,侄儿至少比曾经的对手兄弟好说话吧?便向魏明帝曹睿上书,表达自己想发挥余热,出来为国操劳的决心。哪知这位侄儿也不是善辈,只是好言安慰,又对他多次改封,最后封在陈地,监控丝毫未减,曹植在四十一岁这一年郁郁而终。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第二位妻子谢氏,封为陈王妃。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曹志少而好学,曹植称赞他是“保家主也”,后子袭父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