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为什么前妻会羞愧自杀呢?说起这个事情的原因,大概就是舆论作用太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朱买臣是吴县人,吴县是现在的江苏,他家境贫穷,十分爱好读书,到了四十岁仍然是个落魄书生。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朱买臣夫妻俩为了逃离战乱,背井离乡逃到会稽郡富春县下涯。当时看见前面一条溪流,清澈透明,当时觉得口渴,就用手捧着喝了几口,当时就觉得这个水口感甘甜好喝。于是当即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他们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搭了个茅棚居住了下来。

说到朱买臣,第一就想到这个人早些年太不靠谱。说的好听他那是一心只爱读书,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远大抱负,想为国家出一份力,让自己所学能有所施展,报效国家,升官发财。说的不好听他啥也不是,自己家都穷的叮当响,老婆都快饿死了,日子都过不明白。

天天以砍柴为生,柴都砍不明白,还得让自己媳妇和自己砍柴挣钱,换取粮食维持生计。天天一遍砍柴一边背诗,人们在背后都笑话他是个书痴,都当做新闻传来传去,他也不在意。面对这些流言蜚语,他老婆每天都很难看,很尴尬。有哪个女人能忍受的了,自己的男人都挺大岁数了还天天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天天想着自己摸不到的东西。穷日子可以过,但是天天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谁能接受的了呢!

所以,说的好听点是朱买臣休妻,可实际上是他妻子不想和他过了,被逼无奈他才休妻的,而且他俩离婚后,他妻子没多久就和一个邻村小木匠又组成新的家庭了,过上踏实安稳的幸福生活了。

但是世事难料,谁也想不到这个朱买臣他真的能梦想成真,能当上官,被皇帝赏识,而且当上了大官。

朱买臣这个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马前泼水。后来还被人们搬上舞台,以京剧的模式被演绎出来了,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朱买臣这个人是一个很执着,而且不认命的一个人,即使早年已经是穷困潦倒了,他依然坚持他自己的理想,依然坚持着读书。但是他前妻终究是没能坚持住,和他一起享受他晚年的荣华富贵,当时他妻子受不了乡亲们对他的流言蜚语,受不了朱买臣活在自己的梦想里,毅然决然的和他离婚了。

尽管当时的朱买臣是多么不舍,一再挽留,终究是没能留住他妻子回心转意,离婚后的她像是如释重负一般,又寻找了一个另一半,直接一点余地都不给朱买臣留,直接改嫁,直接和小木匠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而且有一次朱买臣一边背着诗,一边背着柴在墓间行走,当时又累又饿,这个号被他前妻和这个小木匠看到,当时他俩还给了朱买臣食物,当时的朱买臣指定觉得头上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了,虽然当时他俩已经离婚了,但是朱买臣还是对他前妻是有感情的,当时他有可能在想,如果哪天我发达了你等着吧,我让你后悔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刘启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登基,成了汉武帝。过了几年,朱买臣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会稽郡当一名差役。

年底,会稽郡上计吏要进京汇报,派朱买臣去押车。他和上计吏押送辎重车到底长安,有一天主麦城上街买东西正巧碰到了他老乡严助,严助担任中大夫,当时很受汉武帝赏识,于是在严助的帮助下,朱买臣终于见到汉武帝了。

当时汉武帝召见了朱买臣,朱买臣也没让他失望,当时朱买臣在汉武帝面前侃侃而谈,谈说《春秋》,讲解《楚辞》,汉武帝当时就大喜,特别满意他的讲解,当即就赐封他为中大夫,和严助俩一起在宫廷侍奉。

后来朱买臣因为自己犯了点事儿被免职,回到会稽郡,在会稽郡官邸守郡人那里借住吃饭。当时也是受尽了冷嘲热讽,受尽了人们的白眼。此时的朱买臣清楚,如果他免职后回去他的老家不仅会见到他的前妻被他看不起,而且也会被乡亲们看不起他又会回到从前。过着贫穷的生活不说,以后也就真的没有翻身之地了!

所以即使他受到冷嘲热讽也要留在京城,等待时机翻身。最后,他终如偿所愿等到了这个机会,在元鼎五年,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屡次不听从朝廷命令,让汉武帝特别头疼。

所以,汉武帝当即召集各大朝臣献计献策逍遥讨伐这个余善,后来经过文武大臣提议,汉武帝将朱买臣给召了回来,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命令他献上计策。于是朱买臣就献上一计,他说:“以前这个余善守在泉山之上,地势险要不好攻打,但是现在这个余善迁徙南行换了地方,这个地方距离泉山大概五百里,在大泽中,现在派兵,直接攻击泉山,摆兵布阵,席卷南行,就可以攻破消灭东岳国了。”

汉武帝一听大喜,当即就决定采纳朱买臣的意见,并且赐封他为会稽郡太守,当时汉武帝意味深长的对朱买臣说:“荣华富贵以后不返回故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一样,你打算怎么办呀?”朱买臣当时就明白了汉武帝的意思,当即下跪谢主隆恩。

诏书下发后朱买臣就随着大军前往会稽郡,到了会稽郡城门,朱买臣命令随从在门口等候,他自己穿着破衣烂衫的,怀里藏着太守印绶,步行的来到了郡邸。

正赶到年末上计官吏上京汇报的时候,上计官吏们正在那喝酒,根本没息的搭理朱买臣,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朱买臣也没在意就上后厅,和守邸人一起吃的饭,饭吃的差不多朱买臣就把他那个官印的绶带漏了出来。

守邸人一看不对劲,把那个绶带抽了出来,仔细一看正是会稽太守章,当时就愣住了。于是连忙就跑出去告诉上级官吏们,官吏们当时都喝醉了,大喊大叫道“让守邸的别胡说八道。”守邸人“让官吏们进屋看看”偶一个平素最看不起朱买臣的人进来,看了他那个绶带,一看当即就惊呆了,回头就跑,大声说道“没错,的确如此。”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立刻禀报了守丞,大伙连忙排成排拜见朱买臣,朱买臣这个时候慢慢悠悠的从后厅走了出来,向他们摆了摆手示意他们起来,待众人起来,外面朱买臣的队伍以及他的马车也已经驶了进来,于是他便乘着车离去。这就看出来这个朱买臣也不是个什么好玩意,也是个有心机的人,他当时这么做就是想让以前瞧不起他的人大惊失色,让他们对他敬畏。会稽官吏们听说太守要来了,于是征召当地百姓修道。

朱买臣到达会稽郡的时候,正好看到他的前妻和她的丈夫在修路,于是停车,命人让后面的车子拉着他俩送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居住,供给他们食物。说的好听是招待他们,实际上是“囚禁”了他们。

估计当时朱买臣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让他前妻看看他现在的生活过得有多好,让他前妻后悔和他离婚。的确,他前妻看到他现在的生活,真的也动摇了,也想和现在的丈夫离婚,再回到他身边,再和他在一起。但是这个事情不管放在谁身上,估计都不可能吧。

朱买臣于是羞辱了他前妻,取了一盆水泼了出去,跟他说如果泼出去的水能收回来,我就和你复婚。也是你说你早想什么去了,当时人家啥也不是的时候,你逼着人家休了你,现在你看人家好了,你又上赶着又要跟人家了,什么玩意啊?谁能同意?

再说现在的朱买臣今非昔比了,想要什么样的美人没有呢,怎么可能还要你这个年老色衰的呢,男人都喜欢年轻的,估计朱买臣也不例外吧。

他当时把他前妻和他前妻丈夫接到他的府里,估计一个是想让他们看看他现在过得有多好,另一个就是想让他前妻后悔,想羞辱他前妻,告诉他前妻当时他选择的是错误。如果当时能坚持住,现在的荣华富贵,有一半是属于你的!

于是他前妻最终承受不了朱买臣对他的羞辱,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上吊自杀。在他前妻死后朱买臣给了她丈夫一些银两,让他把她安葬了,并且当时他还召见了以前给他粮食,以及对他有恩的朋友旧相识们,并且一一的回报了他们。

这就更能证明朱买臣这个人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他有恩的人他必定报答,对他不好的他也会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后果!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相信大家都知道覆水难收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改编于汉朝名臣朱买臣的真实经历。不过,戏说不等于历史,在真实的历史中,朱买臣发迹之后,并没有羞辱前妻,当然,他也没有向前妻提出收回覆水的要求。但他的前妻最终却死了,原因是过了一个月的“好”日子。

朱买臣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出生于会稽郡吴县,自幼生活贫苦,却非常喜爱读书,对儒家学说颇有见解。不过,可惜的是朱买臣时运不济,虽然饱读诗书,却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生活一直都没有起色。

就这样,朱买臣一晃就到了四十岁。

在此期间,由于生活过得异常贫苦,朱买臣的妻子经常带着朱买臣上山砍柴,然后挑下山去卖,换些生活用品维持生计。

本来这种生活非常平静,两口子也安安稳稳的过起了日子,然而,由于朱买臣对诗书的喜爱,每次上山砍柴的时候都会大声朗读出来。这种感觉就好比曾经网络红人大衣哥没有出名时在田间地头唱歌,被乡亲们指指点点,说成是不务正业或者异想天开一样。

朱买臣当时对流言蜚语毫不在意,但时间长了,他的妻子却受不了了。对于这个跟随朱买臣20多年的女人而言,他可以忍受贫苦的生活,忍受丈夫的“无能”,但却不能忍受乡亲们的冷嘲热讽。为此,朱妻开始劝说朱买臣:“你念书我不反对,但你能不能不要在砍柴的路上念书,让乡亲们看笑话?”

朱买臣听到妻子的话后说:“一群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因此,朱买臣在砍柴的路上朗读的更大声了。

朱妻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这日子是真的过不下去,所以向朱买臣提出了离婚。

到了这一步,朱买臣慌了,毕竟夫妻二人已经携手度过了20多个春秋,所以朱买臣诚恳的向妻子说;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汉书》

意思很明显,朱买臣给妻子许诺,说自己五十岁的时候必能大富大贵,如今已经四十多岁了,过不了几年必能富贵。等到那个时候,他会以富贵的生活报答妻子几十年的陪伴和辛劳。

或许是她的妻子听了太多的许诺,也或许是失去了耐心。所以朱妻愤怒的说了一句话:“等你发财,我们俩早就饿死了!”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朱妻说完这句话之后,朱买臣也知道这个贫苦的家庭已经没有办法再延续下去,于是无奈之下同意了妻子的请求,两个人就此别过,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

两人“离婚”之后,朱妻也改嫁他人,日子还算凑合。然而朱买臣却每况愈下,甚至食不果腹,有一次在山间砍柴的时候,甚至饿晕在了道路两旁,幸好朱妻和他的新任丈夫在上坟的时候发现了他,并且把朱买臣带回了家中,给了一些饭食才保住了性命。

几年后,朱买臣成了一名小吏,到了年末的时候被上级派往长安汇报工作。说来也巧了,这一年恰好赶上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登基。由于新帝登基,长安城内的官员比较繁忙,所以,朱买臣在长安逗留了好久都没有办法汇报工作,无聊之下就到了长安的街市上游历。

在长安的街市上,朱买臣很幸运的见到了老乡严助,他现在可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官居中大夫。严助也知道朱买臣对儒家越说颇有研究,恰好武帝当时非常崇尚儒学,所以在一番交流之后便将朱买臣推荐给了武帝。

刘彻见到朱买臣后,听了朱买臣对儒家学说的见解后非常高兴,所以命令朱买臣和严助一起辅佐自己。

后来东越叛乱,汉武帝外放了朱买臣为会稽太守,负责平叛事宜。当时,刘彻知道朱买臣发迹之前生活贫苦,所以经常遭受乡人白眼,为此汉武帝决定利用人性的弱点,好好的让朱买臣对自己死心踏地卖命。

当时,刘彻叫来了朱买臣,意味深长的对他说了一句话;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汉书》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如今你身居高位,富贵在手,你自己看着办吧?

很显然,武帝是让朱买臣在父老乡亲面前好好的装一次13,长长脸!刘彻之所以这样做,一来可以利用朱买臣显示一下大汉天子皇威浩荡,二来也可以让朱买臣对自己更加忠诚。

既然如此,朱买臣也不推辞,叩头谢恩之后,便登上了武帝为自己准备的特大型楼船,一路之上风光无两。

到了会稽,朱买臣又准备把这次13好好的装到底,于是他故意换上了破旧的衣服,然后到了官署。众人见当年的书呆子回来了,而且还穿的破破烂烂的,都不屑一顾,只是让他到了旁边的犄角旮旯和守门人一起吃饭。

不过,正在吃饭的时候,朱买臣漏出了会稽太守的印绶,这也让众人吓了一跳,纷纷跪倒在地,声称有眼无珠。

在官署装完之后,朱买臣又风风光光的到了大街上巡游,高头大马,一时间迎来了无数人的赞誉。就在这时,朱买臣看到了人群中的前妻,她正在和新任丈夫一起为自己的巡游铺路。

这时,朱买臣停下了车,然后将前妻和她的新任丈夫接上了车。之后他们二人被安置到了太守府,好吃好喝伺候着。不过,时间过了一个月之后,朱买臣的前妻却突然自杀了。

关于朱买臣前妻的自杀,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原因,很多人认为朱妻是因为当年看走了眼而导致羞愧。但越关认为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朱妻在太守府中必然遭到了冷嘲热讽,最终因为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而自杀身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想要过得好,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大家应该随心所欲,千万不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带着心理包袱一辈子都会过得不开心。

另外,夫妻之间应该互相迁就,而且人应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把握好分寸。朱买臣一味的着重于自己,没有迁就到妻子的感受,最终失去爱人。而且他也没有把握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分寸,如果不是非常幸运的遇到了前妻和她的新任丈夫,或许朱买臣已经成为了一具枯骨。

最后说一下朱买臣的结局。平定了东越的叛乱之后,朱买臣位列九卿,达到了人生巅峰,然而低谷随即到来,因为犯法而被免职。后来朱买臣和严助一起担任丞相长史期间与张汤发生矛盾,最终,朱买臣陷害张汤致死,而事情大白之后,朱买臣也被刘彻处死。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朱买臣是西汉时期江苏吴县人,因“七国之乱”举家逃到会稽郡下涯村躲避战乱,他和妻子在深山里搭了个茅蓬居住。夫妻俩靠砍柴为生,朱买臣偷闲就看书,挑柴去市场卖的途中还背诵诗文,这事被当地人当做笑料传来传去,妻子就劝他,我们都落到这种穷困境地了,别在丢人现眼了,可朱买臣依然如故。

妻子感到羞愧难当,就提出了离婚相逼,朱买臣对她说:“凭我的才学,估计50岁要大富大贵了,我现在40多岁了,再过几年我会好好报答你的。”妻子忿恨地说:“别再做梦了,我跟了你20多年,听的耳朵都起茧了,日子越过越苦不说,还让人背后指点、当面嘲笑。”朱买臣再三劝说,妻子索性大哭大闹,无奈之下,朱买臣写了休书,妻子离家而去。

离家后的妻子又重新找了丈夫,没有了妻子的朱买臣砍柴也少了,更加穷困潦倒,但他看书背诗从未停止,一日,他挑着柴从墓地走过,由于又冷又饿,就蜷缩着在墓地旁休息,这时,他的前妻和新丈夫来上坟,看到他如此落魄,不仅悲感交集,赶忙拿出祭祀的饭菜给他吃,为这一点,朱买臣永远记住了她的好。

过了几年,朱买臣经朋友帮忙,到会稽郡当了一名差役,郡里的上计吏进京汇报工作,派朱买臣押车同往,他们到了长安后等待皇帝的诏令,上计吏让朱买臣在公车署等候,由于诏令迟迟未下,朱买臣就无事上街遛跶,凑巧遇到了同县人严助,严助官至中大夫,是汉武帝赏识的大臣,他在家乡上不同于嘲笑朱买臣的平庸之人,是少有的知道他有真才实学的人,于是严助向汉武帝推荐了朱买臣。

汉武帝召见了朱买臣,朱买臣谈说《春秋》,释义《楚辞》,论证古今,有理有据,当时汉武帝正要准备修筑朔方郡城,公孙弘进谏,认为财政吃紧,不宜动工,汉武帝看朱买臣如此博学,就让他和公孙弘辩论,朱买臣几个回合,就让公孙弘心服口服,收回进谏。汉武帝很高兴,就封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一起在宫廷为职。后来东越王余善不听朝廷指令,汉武帝问计朱买臣,朱买臣献策,汉武帝按朱买臣的策略,消灭了东越王,就封他为会稽郡太守。

朱买臣到了会稽郡城外时,令随从在城外等候,自己穿着旧衣服进城走进郡邸,官吏们正聚在一起喝酒,对他的到来不屑一顾,朱买臣走到后厅,守邸人正在吃饭,朱买臣过去也吃了起来,朱买臣故意露出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出于好奇就去拉绶带,结果拉出了一方官印,一看是会稽郡太守印,慌忙去前厅向官吏们汇报,他们不相信,都说守邸人乱说大话,有个平素轻视朱买臣的人说:“我到后厅去看看”,他走到后厅一看官印,吓的回头就跑,并高声嚷道:“的确如此,朱买臣当太守了。”这时他们才相信,纷份来拜谒朱买臣,守丞得到禀报,也来拜会朱买臣,守丞得知他的随从还在城外时,为了以示隆重,要搞的上任进城仪式,于是征召民众修整道路。

朱买臣出城后重新坐车进城上任,他看到前妻和丈夫也在修路的队伍中,就停下车子,令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俩送到太守府,他在太守府给他俩按排了房间,并每日提供精美的食物,后来他前妻不想再住下去了,他就在城里给他俩买了一座豪华的房屋,并给了他俩足够一生衣食无忧的银两,然而,一个多月了,他的前妻却上吊而死。

至于为什么上吊?主要是出于羞愧和懊悔,当初她和朱买臣离婚,主要是好面子,其次才是贫困,要说穷,自从她嫁给朱买臣后,就没有富过,一直是过的穷日子,穷日子她还能忍受,但面子问题却忍受不了,以前在吴县是种地,和人接触少,到了会稽下涯是砍柴,还要挑到市场卖,和人接触多了,她让朱买臣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背诗,可朱买臣不但不听,反而越背声音越大,这让她实在辱受不了,所以,闹着要离婚。现在有朱买臣的资助,生活无忧了,但悔恨却时时伴随着她,她完全能想象到,那些嚼舌根的人又在背后议论纷纷和指手划脚了,仿佛她听到了“你看这个婆娘羞不羞,都和人家离婚了,还问人家要钱要房,当初嫌人家穷,可找了个还不是穷光蛋,”,她的上吊自杀,主要还是心理问题,是心灵的煎熬到了极限所造成的。

谢谢阅读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朱买臣是西汉名臣吗?除了戏曲《朱买臣休妻》外,好像不太有名,但毕竟是入了《汉书》的大臣。

(朱买臣)

朱买臣早年是个穷书生,被妻子嫌弃离婚。后来,因贵人相助,朱买臣做到会稽太守,接前妻和其丈夫来府中做客,前妻羞愧难当而自杀。

朱买臣又做到九卿的官,但没多久就被汉武帝诛杀了。

其实,朱买臣也没享受几年富贵。

我们不戏说历史,只是从现有的历史材料中分析这件事情。

1、朱买臣的前妻为何自杀?

朱买臣的前妻是一个见识短浅、死要面子的女人,但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忘恩负义之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男子一般20岁结婚,朱买臣比较穷,可能25岁才结婚。古代女子15岁就可出嫁。

到朱买臣40多岁时,他妻子已经跟他过穷日子15年以上了。

如果朱买臣的前妻是个嫌贫爱富之人,早就离婚了,何必等到30多岁人老珠黄了才离婚?

朱买臣没什么田产,只能上山砍柴谋生,他的妻子也每天跟着他背柴,也算是吃苦耐劳了。

朱买臣还有一个习惯,喜欢一边挑着木柴担子,一边背诵诗书。

有一天,朱买臣在大路上挑着担子,唱起屈原的《离骚》来了。

他的妻子背着柴在后面跟着,三番五次叫朱买臣不要在大路上唱了。

穷酸书生卖穷酸,羞愧死人了。

朱买臣故意惹妻子生气,越发大声唱起来。

他的妻子不干了,摔下木柴,要离婚。

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就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跟我过苦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了就会报答你的功劳。”

他的妻子发怒说:“相公你呀,恐怕最终要饿死在沟里了,怎么可能会富贵?”

汉朝实行察举制,一个郡一年推荐一两个,都是二三十万人中挑一个。

他的妻子当然不相信正好挑中朱买臣。

朱买臣劝不过妻子,就按妻子的意思休妻了。

他的前妻再嫁了。

朱买臣现在只能一个人在路上唱歌了。

有一次,朱买臣背着柴路过一片坟地。

他的前妻正和丈夫在上坟,看到朱买臣还是一片饥寒交迫,她就招呼朱买臣过去,把祭祀完的饭菜给朱买臣吃。

可见,朱买臣的前妻也不完全是薄情寡义的人,毕竟夫妻一场,虽然帮不上多大忙,但给前夫一顿饭菜吃还是可以的。

后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太守,衣锦还乡。

会稽郡的官吏们,派发民夫,修治打扫街道,迎接新太守。

朱买臣在路上看到,前妻和前妻的丈夫正在路上打扫道路,就停下车,让后车送前妻夫妇到太守府上。

朱买臣安排仆人和饮食,在府里伺候前妻夫妇,算是报坟地的一餐之恩。

可朱买臣的前妻是一个死要面子的女人,看到朱买臣荣归故里,羞愧悔恨难当,在朱买臣府里住了一个月就上吊自杀了。

朱买臣当太守的时候有六十多岁了,他的前妻也有五十多岁了。

何必想不开!

2、朱买臣升官的经过

朱买臣如果没有遇到他一生的贵人严助,就很有可能像他前妻说的:会饿死在沟里。

朱买臣和严助,是同乡,都是吴人(今苏州),年龄也差不多。

(严助)

西汉初年,吴地有煮盐之利,文学也发达起来。严助的伯父严忌是有名的辞赋家,和枚乘、邹阳齐名。

严助也受伯父影响,擅长辞赋。

吴地在战国末期,已经归楚国所有,朱买臣也喜欢读《楚辞》。

汉武帝登基不久,全国各郡举贤良百人,严助是会稽郡的贤良。贤良到了朝廷也要考试,考的是策。

严助的策论得了第一名,相当于是察举的状元。

汉武帝任命严助为中大夫。

公元前138年-前135年,闽越作乱,严助立了功劳。

后来,汉武帝任命严助为会稽太守。

严助在当会稽太守的三年内,没什么功绩,但也知道了朱买臣这个穷老乡的故事。

汉武帝把严助召回朝廷,当文学侍从。

这时的朱买臣已经五十岁了,穷困潦倒,连砍柴的力气都衰弱了。

朱买臣毕竟读书识字,就到衙门里找了点小差事,当上计吏的小跟班。

年终,上计吏和随从要押送竹简文书的马车、牛车到朝廷汇报工作。到了长安,文书交上去了,却迟迟没有回复。

会稽郡的上计吏和朱买臣等人,只好等在公车署听候消息。

左等没有回复,右等没有回复。

一直等了很多天,粮食盘缠都用完了。

一伙人只能饿肚子,只好轮番安排一个人在公车署听候消息,其他人出去乞讨要饭。

这是朱买臣一生最尴尬的时刻,已经沦为乞丐了。

朱买臣想,不能坐以待毙。他想了一圈,想到同乡的严助现在朝廷里,只能找他帮帮忙了。

严助见了朱买臣,一番谈话,发现朱买臣不仅仅是一个穷书生,而是有雄才大略之人,连忙推荐给汉武帝。

按照战国面试客卿的方式,汉武帝召见朱买臣,朱买臣讲《春秋》《楚辞》,侃侃而谈,汉武帝大喜,当场封朱买臣为中大夫。

朱买臣终于翻身了!

好日子没多久。

公元前122年,严助因为和淮南王刘安有交往,被酷吏张汤害死。

朱买臣因此而痛恨张汤。

朱买臣也被罢了官,又一次穷困潦倒了,很久很久之后,获得待诏的称呼。

待诏是皇帝给的临时待遇,给点小钱饿不死,随时等待皇帝的召唤。

东方朔当待诏时,“奉禄薄”至“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比不上西汉官吏最低级的佐史的工资。

朱买臣经常饿得慌,只好在会稽郡京城办事处看门人那里蹭饭吃。(会稽郡因为上次乞讨事件也学乖了,在长安租了一个办事处。)

朱买臣在长安混饭,一混就是十年。

公元前111年,东越(闽越)王又发生叛乱。

朱买臣的家乡离越地不远,严助也参与对闽越的平叛,所以朱买臣对越地的情况较为熟悉。

时来运转。

朱买臣连忙上书汉武帝,出谋划策。

汉武帝大喜,重新起用朱买臣,封为会稽太守,并对朱买臣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朱买臣拿了会稽太守的大印,揣在怀里,还穿着破旧的袍子,继续慢慢踱步到会稽郡京城办事处混饭吃。

正是一年上计时,会稽的上计吏们正在喝酒,也不看朱买臣一眼。朱买臣到看门人那里吃饱喝足,假睡一会,微微露出大印的绶带一角。看门人觉的奇怪,就把绶带一点点拔出来,发现后面是个会稽太守的大印,大吃一惊,连忙跑出来告诉众人。

众人都喝醉了,大叫“是假的!”

看门人说,来看一看。

有个跟朱买臣很熟又很看不起朱买臣的人,醉醺醺地进去一看,酒吓醒了,大叫“是真的!”

于是就有了朱买臣当太守还乡的一幕。

朱买臣和横海将军韩说一起在讨伐东越王时立了功。

朱买臣封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富贵没几年,因事被罢官,成了丞相长史。

张汤原来是小吏,在严助和朱买臣手下打杂。后来张汤当了廷尉,害死了严助。张汤又当了御史大夫,几次代行丞相事,朱买臣成了他的手下。张汤故意蔑视朱买臣,从来不对朱买臣施礼。

(张汤)

朱买臣恨死张汤,联合其他两个长史,设计陷害张汤。

汉武帝不明就里,派人来责备张汤。

张汤不服,就说是三个丞相长史诬陷,然后自杀身亡。

张汤虽然是个酷吏,却非常廉洁,死后家里只有五百金,全是汉武帝的赏赐。

汉武帝后悔了,就把朱买臣等人全杀死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刀口甜蜜,朱买臣正是如此。朱买臣的前妻何必想不开。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当初是朱买臣的妻子崔氏主动提出离婚的,崔氏嫌弃朱买臣穷酸不会挣钱,只会“之乎者也”。

朱买臣确实家贫,娶了崔氏后,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上山砍柴换点零用钱。

但朱买臣不向命运低头,依然是个乐天派,每天大声背诵诗词歌赋,治国策论等文章,这在当时人们眼中就是不务正业,四邻八家都笑他是个呆瓜。

老婆崔氏觉得脸上无光,不让朱买臣背书,朱买臣说:“不吃饭可以,不读书不行”。崔氏说,“你读书我就和你离婚。”

其实崔氏想找理由离开朱买臣,她早就有了外心了。原来她常趁丈夫上山砍柴之机,和邻村的小木匠偷情,小木匠手里有个钱,每次都给她几两银子。

这事只瞒过了朱买臣。

崔氏萌生了和小木匠做长久夫妻的念头,于是逼着朱买臣写休书。

崔氏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朱看这日子确实没法过了,干脆写了休书。

崔氏的目的达到了,和小木匠过起了日子。朱买臣孤零零一个人,更加努力学习。

谁知道离婚五年后,朱买臣被汉武帝刘彻慧眼识珠,提拔朱做了会稽太守,朱的仕途一帆风顺,听说还要提拔他做都尉。

这时朱的前妻崔氏心想:“太守可比木匠挣钱多,我抹下脸来求他和我复婚,如果能行,我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崔氏找到前夫朱买臣,一见面跪倒磕头,现在朱是会稽(江苏)太守,崔氏只是一个农村木匠的妻子,身份有天地之别。

崔氏哭着说:“千错万错,看在曾经夫妻一场,咱俩复婚吧,说罢呜呜哭了起来。”

朱看了一眼前妻,说,“平身吧,外面自己搬个凳子坐在旁边咱们唠唠嗑。”

崔氏一看有缓和的余地,屁颠屁颠从外面搬了一个凳子坐了下来。

朱买臣开言道:“我以为咱俩这辈子不会再见面了,当初你死心塌地的要和我离婚,我苦苦挽留你,你还记得我说的话吗?”

崔氏一脸的茫然。

朱接着说:“我就知道你忘了,但我不会忘记。你骂我四十岁了不会挣钱,只会上山砍柴换点小钱过日子,嫌我穷。我说再等10年,50岁时我就会发达,到时候好好让你享清福。你不信,说我穷酸样,你能当上官,天底下就没有穷人了,难道你一点不记得了?”

崔氏这才想起来了,感觉当初自己确实够尖酸刻薄的,毕竟夫妻一场,没有给前夫一点时间和面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坚决要离婚,这事确实怪自己。

崔氏低下了头,诺诺说道:“谁知道离婚五年你走运了,知道这样打死我也不离婚”。

朱买臣听了心中暗笑:“这女人始终就是一个势利眼,没有真爱!”

朱买臣朗声说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道君子贫,只是时未到”。

这话我爱听,没毛病,男人一时落魄不可怕,有时候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比如历史上的模范夫妻薛平贵与王宝钏,王氏始终对丈夫有信心,哪怕一时住寒窑,她相信有一天丈夫会住官府大殿,这就是真爱。

还有宋朝宰相、写出著名《寒窑赋》的吕蒙正。吕蒙正家贫比朱买臣有过之而无不及,吕蒙正最后做了宋朝的宰相。

可惜崔氏目光短浅,有眼不识金镶玉,把一颗明珠无情抛弃了。

也不知道崔氏咋想的?换做任何一个女人也没脸来找前夫。自己也不照照镜子,朱买臣是一方大员,他现在还能接纳一个黄脸婆的村妇吗?

崔氏简直自取其辱,最后恳求朱买臣把他接回来。

朱买臣挥挥手命仆人打来一盆水,对崔氏说:“这样吧,我把这盆水泼在地上,如果你能把水原封收回来,咱就复婚。”

崔氏不死心,想试一试,于是同意了。

朱买臣把水泼在地上,崔氏急忙跪在地上往盆中收水。急手忙脚收了半天,盆子里只有少半盆泥水。

崔氏恍然大悟,这是前夫羞辱自己,天底下哪有“可收回的覆水”呢!

崔氏满面羞愧地跑了,回到家就悬梁自尽了。

有时候人犯的错误无可挽回,如果崔氏不是如此弱智,她也许不会死。

对于崔氏的做法你有什么说的,不妨留言评论一番。现在的女孩子不比崔氏多聪明,不是吗?

文/秉烛读春秋

汉朝名臣朱买臣发迹后接前妻享福,后者为何羞愧自杀?

汉朝名臣朱买臣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也历来被当做励志人物的典范之一。然而世人都只看到了他“小人物逆袭”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于其“逼迫前妻自杀”的阴暗面却鲜为人知。

朱买臣落魄的前半生,被逼休妻

汉景帝时期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家境十分贫寒。没有地,没有粮,没有牛,没有羊,没有一技之长,唯一的生活经济来源就是上山砍柴,用砍来的柴换取粮食,勉强糊口度日。

这种清贫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买臣却丝毫不在意物质上的生活,因为他还有精神食粮—读书。为了更好的读书,每次朱买臣上山砍柴时,他都会一边砍柴一边嘴里大声的背诵。这种“不拘一格”的书呆子形象很快便流传开了,十里八乡都在其背后指指点点,尤其是一些小孩,更是追在朱买臣身后嘻嘻哈哈。对于这样的场景,朱买臣却浑不在意,完全沉浸在读书带来的快乐中。

但朱买臣的妻子却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精神、心理上的折磨,对于朱买臣的这种砍柴读书的行为感到十分羞愧难当。她多次劝阻朱买臣,砍柴谋生和读书应该分开来。物质生活上已经十分拮据和困难,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生活上,而不是一味地苦读书,更不应该因为读书的特殊方式而招来他人的非议和嘲笑。

但朱买臣却告诉妻子,算命先生曾给他算过命,在他50岁的时候会富贵发财!此时的朱买臣已经40多岁,对于朱买臣的这些话,他的妻子自然是听不进去的。三番四次下来,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完全无法调节。最终,朱买臣的妻子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铁了心要跟朱买臣一刀两断。朱买臣自知留不住,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最终写下了休书。

朱买臣实现惊天逆袭,前妻自杀

朱买臣的妻子拿着休书,成功摆脱了这种物质、精神双重不满的生活,找到了另外一个男人开始了新生活。而朱买臣却变成了孤家寡人,一如既往地过着他清贫的日子。

或许是冥冥中自由安排,朱买臣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在朱买臣50岁时,汉武帝公开求贤。而此时的朱买臣是会稽郡的一名普通衙役,在一次陪同会稽郡官员上京时,恰巧遇到了已经混的颇为不错的老乡严助。严助对于朱买臣的学识、才华那是知根知底,便将朱买臣推荐给了汉武帝。

朱买臣苦读诗书几十载,等的就是这么一天。朱买臣把平日里读的《春秋》、《楚辞》全搬了出来,侃侃而谈,如江水一般滔滔不绝,而且还加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听的汉武帝一愣一愣地,频频点头赞许,这是个人才啊!就这样,朱买臣实现了人生大逆转,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并且坐火箭一般开启了他的仕途。

很快,朱买臣便坐上了会稽郡太守的位子。在其衣锦回乡时,会稽郡的官员们为了“讨好”新上任的太守大人,特意修建了一条道路。而朱买臣的前妻和丈夫就是修筑工人之一。当朱买臣看到自己前妻那副凄惨模样后,便召唤她一起回到了衙门,并且好吃好喝好住的招代了她和她的现任丈夫。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一个月,朱买臣的前妻便自杀了。

朱买臣前妻真的是羞愧自杀?朱买臣才是幕后凶手!

对于朱买臣前妻自杀的原因,大多被理解为是其因为有眼无珠,羞愧难当,无颜面对高官厚禄的前夫朱买臣,最后愤而自杀。包括在很多戏剧舞台上,朱买臣都被塑造成心胸开阔,对糟糠之妻不计前嫌的正义、善良形象,而朱买臣前妻则被塑造成目光短浅、嫌贫爱富、见异思迁的恶妇人。那么,历史上朱买臣前妻真的是因为羞愧难当而自杀吗?或许答案恰恰相反。朱买臣前妻自杀的真正原因是来自于朱买臣虚伪的善意以及无形的羞辱,最终被逼自杀。

首先,朱买臣前妻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女人,反而是一个三观很正的女子。试问,一个能够跟随落魄书生依靠砍柴谋生数十年的女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嫌贫爱富之人?她肯跟随朱买臣过数十年的苦日子,足以说明她的人品是没有问题的。再者,朱买臣前妻也并不是不让朱买臣不读书,只不过是希望他能够踏踏实实的生活,而不是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怪异行为。

其次,朱买臣前妻决心离开朱买臣的根本原因,是她与朱买臣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朱买臣前妻只是希望朱买臣能够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而朱买臣却只想着那个“不靠谱”的算命预言,一心想着荣华富贵,发奋读书。在物质生活拮据的状态下,男人只读书不努力工作,对于一个贫穷家庭来说是一个极重的压力和负担。作为女人的朱买臣前妻,这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和压迫感的事情。

第三,朱买臣完全没有顾及前妻的感受。或许对于朱买臣来说,不饿肚子还能好好读书,未来的荣华富贵在向他招手,多么惬意潇洒。但他却完全忽略了前妻的感受。作为女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抛头露面也就罢了,还要长期忍受来自于邻里百姓的指指点点,甚至是孩童们的嘲笑。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不说,自己的丈夫还摆出一副“世人皆醒我独醉”的姿态,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这是对朱买臣前妻冲击最大,不得不主动提出要求被休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来看看他们落魄时的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朱买臣前妻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而朱买臣的做法颇有些“杀人诛心不见血”的味道。

有一次,朱买臣前妻跟自己的丈夫上坟时,遇到了又冷又饿的朱买臣,便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为了照顾朱买臣的面子,自己并没有露面,而是让自己的丈夫去招待朱买臣。朱买臣前妻的行为做法可以说十分得体和善良。

在看朱买臣发迹后,不仅将前妻接到府衙中,更是连带着他的丈夫一起在府衙中好吃好喝一个月。表面上来看,这是朱买臣不计前嫌,慷慨大方。实际上,这是朱买臣向前妻炫耀、报复前妻离他而去的做法。

朱买臣太过了解前妻,他知道前妻是一个极为注重精神颜面之人,不然也不会因为忍受不了他人的嘲笑而选择与朱买臣分开。如果朱买臣前妻脸皮够厚,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朱买臣给予的优越生活,又何必去自杀呢?看着朱买臣在她和现任丈夫面前表现出的高人一等,以及自己与丈夫不得不卑躬屈膝的现实状态,不堪这种精神折磨,自杀是结束这种状态唯一的选择。

朱买臣心胸狭隘,自卑又自尊的变态心理

朱买臣在成为会稽郡太守后,并没有直接风光还乡,而是依旧穿的破破烂烂,装作依然落魄的模样。邻里乡亲不明所以,对他不理不睬。直到朱买臣故意不经意的露出了自己太守的印绶,那些不搭理他的人立刻变得非常惶恐,好酒好菜的招待他。看到这些人前后截然相反的表现,看到曾经对他嘲笑之人如今对他卑躬屈膝,朱买臣的内心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这恰恰表现出了他那卑微可怜的自尊心,同时也是他自卑的一种表现。对于前妻,朱买臣也是同样的心理,用前妻最不能接受的方式来刺激她,从而满足他报复前妻、羞辱前妻的变态心理。

朱买臣依靠读书逆转人生的故事虽然励志,但却掩盖不了他内心阴暗、扭曲的一面。而正是朱买臣的这种阴暗和羞辱,才是造成其前妻自杀的根本原因。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您的点赞、评论和关注都是我努力创作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