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宋仁宗虽然品德方面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治国方面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战绩。并且在面对外敌方面的问题上,宋仁宗采取的措施以及应对的方式也是没什么效果,反而还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宋仁宗庆历年间,国家财政连年赤字,鸡飞狗盗之事屡屡皆是。而且外部还有李元昊起义称帝,大宋与西夏发生了长达数年的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等等的多次战役,宋军几乎都是屡战屡败,虽然宋朝本身就是武力值弱到不行的朝代,但是身为君主帝王来说,这样的帝王真的是不算合格啊。
根据后代学者的研究,北宋存在的时间一共是167年,在这167年里共发生民间的起义变乱事件就有142起,差不多快达到每年一次了,而在仁宗在位的42年里,更是一共达到了60次,平均算下来,每年一次多,算是大宋变乱的高峰时期了。这样的帝王,实在是跟伟大不沾边啊。
其实在宋仁宗在位的42年里,宋辽之间就没打过什么大仗,不单单是这42年,宋辽之间从澶渊之盟开始算应该是59年没打过仗了。虽然宋辽两国之间没有什么战争,但是这不代表边境方面就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宋仁宗在位期间,西夏叛乱独立,辽国没事就趁火打劫,对宋朝发出要攻打人家的战争威胁,硬是逼着宋仁宗把岁币增加了六成。
所以宋仁宗也是十分的畏惧辽国的,并且为了防备辽国,还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大力扩招军队,仅在河北就要增兵20万人,所以这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兵税兵费问题,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宋朝政府也仍然要拿出财政支出的八成来用在军队方面,而且这八成中至少有六成是用来抵御辽国的,但是话说回来,这宋仁宗废了这么大的心思,这军事实力还是不怎么地啊。
其实宋仁宗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大臣对宋仁宗的评价都不怎么高,比如说蔡襄就曾说宋仁宗是“宽人少断,选人但无过疚,无不转官,官冗如此。”苏舜钦还上书指责过宋仁宗,说他执政无方,还就知道乱花钱,三司的经费比之前增加二十多倍,而且还竟是糊涂账,用到哪去了不清不楚的,一直到宋仁宗驾崩之后,国库几乎是亏空的状态,就连宋仁宗下葬都快没有钱了,你说说这国家得失穷到了什么地步。
司马光则是直接吐槽说,宋朝的“冗兵”其实都怪宋仁宗,就是因为宋仁宗当时为了应对西夏和辽国的战乱军事方面的压力,才会大规模的招募士兵,最后导致军队的规模大是大了,但是却一点都不精良,结果是人越多,战斗力越弱。
由此可见宋仁宗在治国方面可以说是真的不怎么地,但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很多人说宋仁宗好呢?
其实就是因为宋仁宗去世之后,王安石变法开始了,所以一批旧党士大夫就冒了出来,并且对宋仁宗的他态度也是跟之前判若两人,更有甚者还会写作一些美化宋仁宗的东西,人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能干的出来啊,什么脸面不脸面的,通通放在一边。
最出名的例子就是1069年的时候,旧党范纯仁因为不满宋神宗驱逐反对变法的刘琦,所以就把宋仁宗拿出来说事,就夸宋仁宗,说宋仁宗是个好榜样啊,宋仁宗对待提出问题的大臣从来都是虚心学习,虚心请教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两句你怎么就听不下去了,你就不能多学习学习。但是宋仁宗其实并不是如他所说,宋仁宗对待不合意的劝诫也一样表示不会放过你的。
总而言之,如果宋仁宗作为一个普通父母官,或者一个文人艺术家一类的职业的话,会是一个不错的人,也算上是一位君子,但是如果是作为一位帝王的话,就未免不太称职了吧。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仁宗之仁——赵祯
评论一个皇帝是否伟大,一是要看他在位时的历史功绩,主要从治国理政与经济社会发展来分析。二是要看历史的综合评价。
一、宋仁宗的治国理政- 海纳百川,善于纳谏。这个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铁面包拯,他是第一个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大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角,可以说包公影响了中国千年。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了仁宗脸上,但仁宗只是用衣袖擦脸,最终还是接受了包拯的建议。有一回包拯弹劾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才能与为官平庸。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仁宗比较为难,思来想去,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这在古代“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皇帝中绝无仅有,堪称一奇。包拯还弹劾过很多权贵,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不仅仅反映了包拯的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也深刻反映了宋仁宗仁爱宽厚知人善任,没有仁宗会有“包青天”吗?
- 以仁治国,守成贤主。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以上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集权一体化的调节和加强的措施。从社会的改进,历史的发展来说,范仲淹倡导的改革失败了,但从加强宋朝封建专制制度来衡量,如通过官僚机构的调整,财政经济的治理,"重农桑" 、"均公田" 、" 减摇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 市易法" 等等,限制了兼并,扩大了财政税源,加强了中央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以守为主,保家卫国。仁宗采取积极地军事防守政策,保境安民。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乱平。
- 以宽为主,发展经济文化。仁宗在位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曾多次关心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初(1041)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嘉祐五年(1060)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
- 选贤任能,重视人才。名臣有:范仲淹、吕夷简、包拯、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王尧臣、狄青、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等等。文学家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苏轼、黄庭坚等等。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蔡襄。思想家(哲学、史学、科学)有: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李觏、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刘恕、刘攽、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等。画家有:武宗元、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等等。由于“群星璀璨”不能一一列举,请海涵。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能使群臣与百姓,乃至邻国这样悼念的皇帝,全天下有几人?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杨万里、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所以,宋仁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题主好
评论一位皇帝是否伟大得看是什么方面,而且也是“见仁见智”,论武功唐太宗李世民,成吉思汗,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帝都是非常伟大皇帝,论品德,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嘉庆也都算是不错的。
一,执政才能
其实真的论执政才能,平心而论宋仁宗真的还是一般,但是他却十分善于听取其官员的意见,对于各个部门的官员上表起来的意见都会虚心接受,并且十分尊重每一位官员,当时仁宗的妃子想求仁宗给她大爷某一个官位,仁宗也答应了,在朝堂之上也向群臣宣布了这个消息,但是当时御史中丞包拯,却极力反对,甚至直接怼在了仁宗脸上(是真的对着仁宗脸说,口水都喷出来了),仁宗只好放弃。
仁宗时期继续发扬“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仁宗一朝政治十分的开明,但是也曾有人写过反诗,但是仁宗却不但不责罚他反而还封他做官。这怎么回事呐?
成都当时有位秀,写了一首诗献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客,成都别是一乾坤”这首诗就是告诉太守赶快独立,正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诗把成都太守吓的要死,赶快上报了中央,把秀才抓起来送到了京师,大臣们都觉得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啊,应该处死,可是仁宗却十分淡定,告诉大臣们,这个秀才只是想做官但是没有门路,就写一首诗发发牢骚,就给了他一个官做。
古往今来面对这样的反动言论,大多数帝王都选择的是处以极刑,以警示天下人,但是仁宗却选择了容忍,并且宽恕,能有这种度量的真的算是明君+仁君。
二,个人品德
中国古代执政比较出色的帝王有很多,他们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的能力十分出色,但是在个人的私生活方面也有颇多瑕疵,当面唐太宗李世民为博得杨贵妃的欢心,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有位大臣送给仁宗几个美女,仁宗笑纳了,谏官王素知道了后立刻跑到宫里劝告仁宗:“千万不要贪恋美色,以免耽误国家大事”,经过王素的再三劝告,仁宗含泪送走了美人,见到皇帝哭了,整的王素还有点不好意思,王素就说:皇上要不隔几天再送走吧,仁宗含泪说:长痛不如短痛,送走,送走。
古往今来把皇上怼哭了还没有挨罚的,恐怕只有仁宗一朝了,当年唐玄宗接受魏征意见时,气的差点把魏征杀掉,还是皇后劝了下来,仁宗的身为君王的气量应该是很大了
总结:中国古代帝王最高的执政理想就是施以仁政,许多帝王虽然能够做到开疆拓土的武治巅峰,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对内做到以仁治天下,无论是品德和执政能力宋仁宗都是很伟大的帝王。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这个问题可以在历史长河中寻找他的踪迹,每一个皇帝都有历史踪影,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呢?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谏臣包丞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丞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丞逾加激烈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气愤的说:“你们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釆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丞是御使吗?
从以上的历史纪录来看,宋仁宗大有唐太宗的为政风格。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言官,魏征在朝庭上直言犯谏直接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李世民下朝回后宫怒气未消:“我几时非要杀了这个村夫。”他的贤德皇后,独孤皇后说:“有魏征这样的谏臣是皇上的福气,是大唐的福气。”
最后在李世民的治理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魏征的功不可没。
宋仁宗知人善任,在位期期,名臣辈出,最著名的是包丞。宋仁宗当政,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守成贤主。宋史有“庆历、嘉祐之治”的称谓,犹以嘉祐之治为最。
那么为什么史上只有唐太宗能够任用魏征、宋仁宗能够任用包丞这样的能臣为言官,而且还能够接受与自己的主张相左的能臣呢?难道其他朝代没有这样的能臣吗?非也,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能臣,在寽君王用与不用。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能够象唐太宗、宋仁宗那样的皇帝少之又少。
明代能臣张居正辅左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万历新政,万历接手时十岁,张居正是他的老师,朝廷首辅,万历十年,史称张居正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使得国家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府库充盈,粮食可以吃十年。使当时的明朝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可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命令抄张居正的家,逼死他的大儿子,一家人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40年后才平反。
历朝历代的皇帝能够做到李世民宋仁宗这样,能够听到谏官正确的意见和建议的,政治就清明,社会就会进步,经济就能发展,人民的生活就能丰衣足食。但是这样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的确不多。
结语: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证明,宋仁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能够容忍包丞当面据理力争,唾沫星子喷得他满脸,他用衣服拭去仍然接受了包丞的建议。而包丞是有史以来被称为“包清天”的一个大臣,如果不是宋仁宗的容忍和任用,难道有什么“包清天”吗?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宋仁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皇帝可分为4类:开国之君、守成之君、中兴之君、亡国之君。
一般来说,开国之君被评称伟大的为多,因为开拓疆土、建国立制这些功绩确实是不世之功。
宋仁宗是宋朝开国后第四位皇帝,历史赋予他的职责就是守成,他也确实做到了守业有兴,守土有成,担得上“伟大”二字。
群星璀璨、文化兴盛唐宋八大家,两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而出在宋朝的六人,均出于仁宗当政时期,这就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六人。
其他有名的文人还有很多,晏殊、范仲淹、梅尧臣等等都是,称得上是人才鼎盛,众才皆备。
这些人才哪怕只是其中的个别人,放在另外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也会增色不少,但都集中于宋仁宗朝,原因就在于仁宗皇帝以恕待人,以仁待士。
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仁宗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四川有个读书人,作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柳永是仁宗父亲宋真宗一代的人,宋仁宗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放宽录取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从谏如流,政治清明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叫梳头太监进来梳头。太监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仁宗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仁宗没有接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受宠,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仁宗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太监跟随陛下多年,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仁宗说:“他劝朕拒绝谏官的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仁宗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们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仁宗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仁宗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包拯刚正敢言,现在已成为不屈权势、犯颜直谏的代名词。某次,包拯联合众谏官,合力弹劾三司使张尧佐,指责他平庸无能,要求仁宗罢免,言辞十分激烈。张尧佐何许人?他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依着张贵妃的恩宠当上这个要职,包拯等人这么一闹,当然让仁宗很难办。见拗不过,仁宗想退一步再说,答应免除张尧佐职务,外放当节度使。谁料一听这话,众谏官的态度更加激烈,包拯一脸怒容,词壮声高,讲话时,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仁宗也有些动气,他说:“你们这是在声讨张尧佐吗?节度使是个粗官而已。”包拯旁边的谏官唐介立马接着说:“太祖太宗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节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气得干瞪眼,外放张尧佐的事只得作罢。 回到后宫后,张贵妃拜见,他对张贵妃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你哪里知道包拯是御史呢?!”
一位口含天宪、统宇海内的皇上,竟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狈!回头想想,倘使没有仁宗的开明雅量,又何来包拯的刚直呢?没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来包拯的千古盛名呢?就连唐太宋也有杀魏征的恨语,宋仁宗除了回到后宫对妃子发点牢骚,可没动别的什么念头。
关心医疗,造福后世仁宗非常关心医疗事业,对医学传承也具有强烈意识。天圣四年(1026年),他认为针艾之法讲求精准,而前代古籍对穴位之描述纷繁错杂,易误导医者,故诏令王惟一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为范。王惟一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为针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嘉祐二年(1057年)设立校正医书局,由当时权威医学工作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推广,使诸多宋以前医书得以流传后世,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仁慈宽厚、严于律己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
仁宗有次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回宫后,仁宗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受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回来再喝了。”
有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热羊肉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庆历和议,维持和平宋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而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且与辽国关系恶化。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庆历四年十月订立和约,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自此后,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宋朝建国,太祖太宗订立崇文抑武的国策,是出于前代高级武将的频繁篡夺之祸,太宗朝时,以鼎盛军容也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因此仁宗皇帝至此采取和议也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付给辽夏的岁币从金额上说还比不上双方贸易宋朝的盈利。
总结:宋仁宗仁厚宽容,守业有兴,守土有成,担得上“伟大”二字。
宋仁宗是个很伟大的皇帝吗?
笔者认为宋仁宗绝对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他的死可以令天下人为之痛哭,甚至连敌国——辽帝国都为之动容。
宋仁宗之死公元1063年夏,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作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京城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消息从大宋传到大辽,彪悍的辽国君主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时之间,宋辽边境的百姓远近皆哭,可见受仁宗恩惠的不止是宋朝百姓。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皇帝做到这份上,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连清朝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爹不疼娘不爱宋仁宗出生时,那一声婴儿的啼哭,让伸长脖子的文武百官大大松了口气在他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天折了。于是给他取名"受益",5岁封庆国公,9岁为太子,13岁老爹一驾崩就改名赵祯,登基为帝。
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了"澶渊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时刻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他越看儿子,越有"被害幻想症”。干脆,我先下手为强吧。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陛下还有几个儿子,能让你想杀就杀? "这才让真宗正视一个现实:杀了太子,就绝嗣了。太子的一条小命虽然保住了,可父亲的猜忌并没缓解。弥留之际,真宗满脑子都在想:这儿子不可信,只有把权力交给皇后。
实际上,章献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聪慧敏捷,颇有政治头脑。她理所当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11年。章献太后把皇袍披到身上,故意问大臣“你们说,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呀? "这个小动作让气氛紧张起来,太后和臣子开始了权力拉锯。好笑的是,双方打出的旗号都是"保护天子”。
年少的赵祯,成了这两派斗争的挡箭牌,也成了他们互掷的矛,皇位之上如履薄冰。如果赵祯只是个昏庸的草包,那倒罢了,日子混混也就过去了。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时,就能一眼洞穿父亲的宠臣王若钦"实是奸邪"。这样敏锐的孩子成了"夹心饼干”,会有怎样的内心煎熬?唯一能让后世浮想联翩的是,在这11年里,他酷爱书法,一手"飞白体”练得极为神妙。或许,练字就是练心。也因此,赵祯成了一个异数——从吕雉到慈禧,中国不乏母后掌权,在她们身边长大的小皇帝,要么敏感怯懦,要么偏激残暴。但赵祯却有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事的宽仁。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势一高潮短暂,余音很长。
短命的范仲淹公元1033年,宋仁宗亲政。第一把火,就是抓经济。对外平息战争,对内作风简朴,从而扭转了经济颓势,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至此,他才腾出手来,寻觅合适的“改革经纪人”。几经斟酌,在群众中呼声很高的范仲淹,进入他的视野。
1048年,宋仁宗宣布全新的"内阁名单":调范仲淹回京,任参知政事(即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一道主持朝政。范仲淹从政已经28年,改革在他脑子里酝酿已久,十大政策一挥而就一明黜陟、 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当场拍板:准奏,全国执行。
但是,仅仅1年4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吗?不,历朝历代,改革者如商鞅遭车裂、张居正被掘坟,比比皆是,可小范毫发无损,“圣眷”不可谓不深。
是政敌暗算他了吗?也不尽然。学几笔小范亲信的字体、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这样拙劣的政治伎俩,宋仁宗不会看不出。问题在于,他们操之过急。有一次,范仲淹审查一份官员名单,不称职的都毫不客气一笔勾销。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小范呀,你笔一勾,可害苦一家人。”范仲淹严肃地说:“不害一家苦,那就害了一路百姓苦。"富弼哑然了。不错,官员要严格选拔;可你只看一眼名单,又凭什么认定他们是昏官呢?
范仲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言简意赅地设定改革的目标,却找不到复杂精细的实施办法。面对那封假造的退位信,宋仁宗看到了潜在的危机:群臣惶惶,小范孤立,新政还怎么执行?他果断地叫停了。
中国历史上文人最好的时代范仲淹离去了,岳阳楼是留下他千古的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宋仁宗不会离去,开封城延续着他政治的部署文彦博,一个有些保守的大贵族,接替了小范的宰相职位。
这一次,宋仁宗选对了改革的经纪人。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彦博以沉默而实干的姿态,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图,不动声色地贯彻了下去。和他一道的,是包拯、杜衍这批能臣。没有口号、没有激辩,小范的十大政策,一条条修改,变得可以操作了。
1050年前后,文彦博觉得,宋仁宗在四川试点多年的纸币“交子”,向全国推广的时机成熟了。陕西长安的官员"立功"心切,说干脆废止铁钱,只用纸币吧。此言一出,老百姓连忙抛售铁钱、抢购货物,长安经济陷于混乱。紧急关头,文彦博并没有强制推行"交子",而是拿出了自己家里的丝绸,来到长安:“来来来,今日我卖丝绸,只收铁钱。"一下子就稳定了民心。从那以后,朝廷再推广"交子",就没有阻力了,因为百姓对主政者有了信任。
或许,宋仁宗这种含蓄渐进的方式,错过了大变革的可能和时机,治不好国家的病根:又或许,这种方式的成功,过分依赖他个人的宽仁魅力,而令后世之君难以效仿。但无论如何,新党旧党的争议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被提拔了;人才荟萃的一座高峰到来了一在"唐宋八大家"里 ,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
很多年以后,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失败了,宋神宗又恢复了祖父仁宗的温和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大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辽国人或许不会懂得,他们敬畏的这个宋朝皇帝,为什么叫“仁宗"。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被尊称为“仁宗的皇帝,并造就了北宋一世繁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