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当然不会,如果德国一直进攻英国,很可能情况会更遭,根本坚持不到1945年。
一直以来,对于二战德国的失败,人们很大程度上将其归咎于进攻苏联,开辟东线战场。要知道,当时西线战事还没有结束,德国还没有拿下英国。所以,向苏联开战,就等同于德国要开启两线作战,此乃兵家大忌,意味着德国将会面临着腹背受敌的一个危险境地。
所以,从这么一个角度反推回去,得出的结论就是德国不该进攻苏联,至少要在拿下英国,消除了后顾之忧,再来对付苏联。然而,这种结论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其单纯的是在以结果反推,忽略了当时德国的战略处境,更忽略了其中的各种偶然性。
1941年6月22日,德国正式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五百多万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而在此之前,德国还在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人打得不可开交。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军要扔下英国,突然调转枪口去开辟新战场了呢?
事实上,德国很早就想对付苏联。从1939年两国共同瓜分波兰那一刻起,双方的矛盾就被摆在了前台。因为瓜分波兰,使得两国之间失去了缓冲地,直接正面相对。而两国各自又都有着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所以矛盾其已经非常尖锐。
但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根本不适合双方开战。因为英法两国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一直打的就是将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鹬蚌相争的如意算盘,所以才会对德国的军事扩张一味的妥协,以至于波兰最终都被瓜分。一旦苏德开战,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让英法坐收渔利。
所以,在瓜分波兰之后,双方签订盟约,暂时井水不犯河水。德国准备先收拾掉身后英法军队的威胁,免除后顾之忧,然后再来全力对付苏联,争夺欧洲霸权。
于是,1940年,德军发起“闪电”攻势,马奇诺防线,闪击西欧,并且击败英法联军,将其赶到敦刻尔克。最终数十万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狼狈的逃回英国本土,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则被德军彻底控制。
这一场闪电攻势,不仅让德国拿下了西欧的控制权,更将英国驱逐出了欧洲大陆。由于法国的投降,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无法在欧洲大陆上找到可靠的盟友,再加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元气大伤,威胁并不大。
所以,其实这时候德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可以着手准备对付苏联了。拿下英国仅仅只是附加礼包。能拿下当然最好,拿不下也没有必要强求。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英国不要在背后捣蛋。所以,最初德国提出“和平建议”,力求在不付诸武力的情况下,让英国妥协。
但是英国拒绝了,那么为了保险起见,德军开启“海狮计划”,进攻英国。
对于德国来说,能一鼓作气,占领英国自然最好。但是有着英吉利海峡这么一个天然壁垒的存在,加上英国海军确实不是德国能比得上的。所以,其实德军方面对于攻入英伦三岛不抱太大希望。
他们更多的只是想要保证英国绝对的虚弱,对自己后方没有太大威胁。所以,空袭成为了德军的最好选择,其在摧毁英国工业基础的同时,还能给英国民众带来极大的战争压力。
此外,德国还可以通过这一行动,降低苏联方面的戒心,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争取准备时间。毕竟在苏德边境,苏联人可是一直防着德军的,屯兵两百多万。而当他们看到德军正在和英国人鏖战,自然会放松许多。
所以,总体来说,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其实就是在为进攻苏联做铺垫和准备。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从战略层面上解释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并不能判断这样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结合当时德国的处境,如果他们向西选择继续死磕英国,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苏联人的威胁,越来越紧急。苏联是有极大扩张野心的,德国在西线所向披靡的时候,人家苏联也没闲着,从与芬兰冬季战争到鲸吞波罗的海三国,再到东方战线上针对德国愈发频繁的军事布置。都在表明一件事儿,苏联快要动手了,德国如果还在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人死磕,不先发制人,很可能就会被动挨打,而且还是腹背受敌。所以,先发制人,是德国选择进攻苏联的首要原因。
其次,海狮计划受阻,德国原本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空中力量,对英伦三岛进行废墟式拆迁。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英国人一改敦刻尔克的逃兵作风,变得很顽强,多次以弱胜强。德国的空袭不仅没能彻底摧毁英国的工业基础,反倒是被英军击落了不少战机,损失惨重。
此外,英国人强大的海军,封锁着英吉利海峡,在空军无法取得优势的情况下,德军只能望洋兴叹。
最后,美国的支持。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保持中立,但却是英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英国可以通过贸易,从美国购买到所需的各种物资,从而应对德国的进攻。甚至于,美国方面出于对金主的保护,或者说正义的选择。对英国进行各种援助,比如飞行员志愿者,大西洋上的护航舰队,甚至于军舰等武器装备的直接租借。
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中立国的范畴,几乎是公开当起了英国的后盾。这无疑是让德国人绝望的,人家飞机没了有人造,飞行员没了有人补,咱们这没了,可就是真没了。德国虽然很强,但是也还没有自大到去和美国拼工业的份上。况且身后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苏联。
如果德国选择继续和英国打下去,其不仅会被拖入与英美持久的消耗战中,还要面临着被苏联在背后捅刀子的危险,到时候依然会是两线作战,而且形势会更加被动。很可能根本坚持不到1945年。
所以,放弃海狮计划是必然的,进攻苏联更是刻不容缓。从苏德战争的进程发展来看,其实前面德军打得已经非常好了,甚至一度有希望打垮苏联。届时德国拿下了整个欧洲,又免除了苏联这个后顾之忧,那基本上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但是,德军最终还是棋差一招,折戟斯大林格勒,没能拿下苏联。自此,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对方倾斜,德国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为何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被称为二战的转折点。
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可能希特勒不比我们更蠢吧?他也不想西边留下英国这个大敌而去攻打东边的苏联,但可惜的是德国的海军太不给力。
希特勒也知道海军是他的短板,所以他并不想过早开战,他的如意箅盘是打波兰时英法别管,这就为他发展海军赢得了时间。
为此,希特勒闪击波兰时特意拉上了苏联,想用德国苏联两大国吓唬住英法,谁知英法得知德国入侵波兰,竟毫不犹豫的对德宣战。
一时间希特勒蒙了,海军司令愤怒的问希特勒:
“你不是最少都要给我两年战争准备时间?为什么现在就进入了战争?”
希特勒一脸茫然,也没法回答海军司令的问题。
无奈之中,希特勒也只能依靠戈林的空军来消灭英国空军,控制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以弥补海军短板,掩护陆军进攻英国,但不列颠空战德国又败了,于是也只能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束之高阁,掉头向东入侵苏联。
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那希特勒绝活不到1945年!因为二战爆发时德国海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跨越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的重任完全落在了空军身上。假如戈林元帅的德国空军不顾一切地死嗑英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而且空军装备的消耗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补充的,即便德国是一个工业强国。更可怕的是,像德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想招募到大量合格的飞行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在层层训练中还要不断地淘汰一批又一批。在二战未期,日军就是因为熟练的飞行员战损得不到补充而不得不开展神风特攻,使得整个战局雪上加霜。而最致命的是,德国的石油供应完全依赖进口,主要的进口国有委内瑞拉,美国,苏联和罗马尼亚,另外还有奥地利和匈牙利,但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储量太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而美国和委内瑞拉又远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偏偏德国海军又先天不足,主力舰艇是U形潜艇,实际上是一支海上游击队,根本无法在战时为油轮护航。德国在战前以开战相威胁逼罗马尼亚向其供油,为此还在布加勒斯特扶持了亲德的安东尼斯库政权。又通过外贸手段向苏联购买石油,斯大林需要外汇,更需要德国的技术,最需要的是希特勒把整个西方搅个天翻地覆,这就是苏联安全的最大保证。所以在西线战役中德国所消耗的一百五十万吨石油中,苏联巴库油田提供了超过九十万吨。而德国人花费了宝贵的真金白银所买来的石油,每月还要供给盟友意大利十万吨,地中海的制海权还要靠人家的世界第五大海军呐!南欧地区的局势直接影响着德国陆上油路的安全,所以希特勒还要像供祖宗似地用石油和其它物资供着墨索里尼。德国实际上是一个穷国!
从1940年7月至1941年6月之前的不列颠空战实际上是希特勒在开战后碰到的第一个硬茬子,德军自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直至占领除英国外的整个西欧,一路都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可在英国却闹了个灰头土脸,大半年的空战打下来,不但未让丘吉尔屈服,得到美国支援的英国皇家空军反而愈战愈勇,空袭了柏林和科隆,让戈林元帅在整个第三帝国丢了老脸。德国空军以几乎2比1的优势不但未达成战略目标,反而损失了各型飞机1977架,飞行员2585人。而且美国海空军的人员和装备事实上己经参战,希特勒清楚地知道,像美国这样的强国不是德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可以招惹的,更何况德国还要耗费极大的精力来面对占领区愤怒的人民。还有,英国是个岛国,和德国一样,自身资源十分贫乏,连部分生活物资都要靠海外殖民地输入,就算冒着与美国开战的巨大风险在付出惨烈代价后硬打下来,也得不到德国急需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希特勒打不列颠之战的目的就是将英国势力逐出欧洲大陆,现在这个目的己经部分达到了,即然吞不下它,那就见好就收吧。
如果德国空军将主要兵力再在英伦上空这么消耗下去,不但在战略上沒有什么价值,远在东方的斯大林只要一念之间,关上了巴库油田的阀门,再向罗马尼亚派出几个师,那德国人可就爬得高摔得痛了。而且当希特勒在西线大打出手时,斯大林在东线可也没闲着,不但见者有份地得到半个波兰,还对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伸出了手,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莎尼亚,还美其名曰:建立战略缓冲。谁能保证俄国的坦克不会从波兰一路向西开来?所以希特勒要在斯大林动手之前美国全面介入之前先下手为强了……。
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抛开其它国家的影响,单纯只考虑英德单挑,德国能打败英国吗?
英德两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强大的德国陆军注定无法发挥作用,那么只有依靠海空军之间的战争了!德国海军相比于英国皇家海军来说就是一个弱鸡,只要它敢离开德国空军的保护,英国皇家海军分分钟能把德国海军锤成一堆废铁,想击败英国只能靠空军以及潜艇发起破交战。而德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机bf—109又腿短,理想化的作战半径只有350KM实际上也就在300以内;腿长的bf—110又会被英国的“喷火”战斗机打成狗,如果没有bf—109战斗机在空中掩护那么德国的轰炸机绝对不敢在白天去轰炸,只靠晚上轰炸远远达不到效果。
虽然德国的潜艇封锁英伦三岛战绩很辉煌,但是也只能打打运输舰一类,等到英国海军的反潜装备上来,德国潜艇最终还会失败。如果希特勒不计损失的死命轰炸英国,到头来德国只会损失更惨重,白白耗掉大量的家底,英德单挑最终会成为拉锯战。二战前德国的社会福利很高,占用了大量的支出,希特勒通过政府高昂的借债来维持高福利以及刺激基础建设来恢复经济,攻打法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掠夺法国的金库来反补德国的经济。如果德国跟英国陷入拉锯战,那么德国的经济会因为战争而崩溃,德国会损失惨重,估计到时候希特勒也得下台!
在欧洲希特勒最大的敌人是苏联,他希望英国能够服软而不是占领英国。假如希特勒头铁一直向西攻打英国,那么在德国跟英国“你侬我侬”的时候,斯大林就会第三者插足了!当希特勒跟英国拼命的时候,苏联正在发展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发展军事,扩军以及升级装备。而且在这个时候英国也一直在诱惑斯大林进攻德国,如果希特勒把德国所有的精华耗费在英国人身上,那么等到1943年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斯大林就会带领百万红军、滚滚铁骑去爆希特勒的菊花。为什么希特勒在海狮计划失败以后,就迅速掉头去攻打苏联,就因为德国在跟时间赛跑!跑慢了就万劫不复!
所以假如希特勒一直向西攻打英国,那么用不了多久德国就不姓德了,而姓苏了!到时候斯大林就是第二个希特勒!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我是铁血战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结果其实不会有什么区别。苏联总参谋长朱可夫在1940年曾制定了大雷雨计划,该计划的初步目标是首先对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发动闪电战,利用钳形攻势实施战区级围歼,将这些国家的有生力量歼灭,而后向西部继续突击,占领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最终目标是占领整个欧洲。朱可夫的设想仅仅在一个初步构思阶段,斯大林当时认为苏联的工业能力不能满足朱可夫的设想需求,苏军想要维持能够击溃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起码需要数百万辆卡车来支撑后勤运输,但苏联在1940年的后勤和卡车生产能力甚至不能满足进攻需求,苏联至少需要到1942年完成军事改革和三五计划以后,才有可能初步满足进攻需要。所以希特勒如果不进攻苏联,全力进攻英国的话,就等于背后向苏联敞开,斯大林必然会在1942年到1943年前后发动进攻。如果德国能够在41年末前拿下英国,希特勒或许还能够将部队抽调回德国来防御苏联的威胁,如果拿不下英国那么很可能会在苏联发动的攻势中土崩瓦解,德国可能要在法国巴黎建立总司令部指挥作战了。
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德国人唯一的机会就是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海滩上拼死一击,哪怕损失惨重一点,也要扑杀掉英国人的有生力量以及精气神,促使其投降或退出战争。
希特勒没有大举进攻英国的条件,舍不得让装甲师付出大的代价,对英国还心存幻想,觉得可以通过军事威胁+政治压迫,逼迫英国投降。
可惜他算错了,软蛋一样的张伯伦政府并不能完全代表英国,新首相丘吉尔水平不咋地,却很能扛压,犹如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结果,纳粹德国尽管在经历1940年的胜利后如日中天,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却在本质上拿英国没什么办法。
英国有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海军,有超级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日不落帝国的本土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却占据了地球20%的陆地和3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达到4亿。
德国呢?德国什么都没有,德国人的殖民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就给瓜分殆尽了,二战的德国是个30年代才通过军国主义膨胀起来的新兴国家,他们能先胜波兰,再战英法,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
所以,当希特勒发现英国人不屈服以后,策划“海狮计划”来攻占英国,却一不小心碰得头破血流。
德国人没有足够的登陆艇和海军陆战队,没有强大的海军舰队,他们根本不熟悉也没办法将部队输送过海峡,然后维持住稳固的后勤并攻克英国。
德军甚至连控制英吉利海峡都做不到,英国的空军与德国空军在海峡上展开了激烈的绞杀战,德国人尽管一度取得优势,却始终没能拿下英国空军。
空军轰炸也是一样,德军连靠谱的四引擎轰炸机都拿不出来,在惨烈的互相伤害后后继乏力,到战争后期已经无法轰炸英国,反而被英国轰炸机怼着炸。
基本上,除了拿潜艇埋伏英国的运输船队外,德国人是真的拿英国没有一点办法。
没多久就连潜艇狼群都不怎么凑效了,英国人拿土地换了一堆美国驱逐舰救急,又通过租借法案拉来了一堆不怕死的美国轮船,彻底让德国的封锁策略失效了。
实际上英国很清楚本岛是安全的,他们甚至一度盼望德军能胆子大一点,来一次冒进式的大登陆作战。那样英军将可以保证消灭这批德军,进一步打击纳粹德国的士气和力量。
希特勒非常非常想把英国拿下,至不济停战也好,可英国已经明白了德国的战略颓势,所以他们本着熬也要熬死的原则,把德国人熬了个七荤八素。
德国人也恼火呀,本土干不掉,那就找其它突破口。正好意大利在非洲狂砍英国,没多久又让英国翻盘追着倒砍,于是按捺不住的隆美尔一下子怼上去了,揭开了北非大战的序幕。
可英国人依旧是耗字诀,他们不仅仅有《租借法案》的美援,还有广阔殖民地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枪多炮多飞机多,吃喝不愁还有制空权,隆美尔来玩儿呗!
今天的以色列当年还是巴勒斯坦犹太人聚居区的时候,就已经是英国巨大的后勤供应地,食物、钢铁、化工、被服、药品无所不包,全都能直接送到英军手里去。埃及等地更是不用说了,把穷酸的德军恨得牙痒痒。
在人们念念不忘地关注托布鲁克港以及如鲠在喉的马耳他岛补给线时,很少有人看到英国的物资供应是全方位的。
德军多亏就那俩部队陪隆美尔耗,不然光饿死的就不会少。他们还得感谢废物盟友意大利维持了地中海的航运和补给,否则真没法打那么久。
实际上德军在北非也没嘚瑟多久,1940年9月开打,到43年就已经大败亏输了。真不要过度神话德国人的战争能力,即便1V1的与英国PK,老牌帝国也能耗死汉斯。
严格的来说,英军在隆美尔面前打得实在是挺丑陋的,所谓“名将”的蒙哥马利完全是按前任铺就的道路耍无赖。每次隆美尔的胜利都能让希特勒快乐并痛着——损失实在是肉痛。打着打着,德国人就输不起了。
何况英国人也并非只打德国,二战时期英国最头痛的对手还有日本,尤其是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几乎将英国的亚洲殖民地掀了个底朝天,还杀伤歼灭了大批英国舰队力量。
所以,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跑去一门心思的进攻英国,那英国的压力固然更大,却也不至于一定会失利。
相反,英国也可以怂恿和支持苏联,在关键时刻刨德国的后路。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苏联已经在边境云集了相当多的军队,这根本没法让德国安睡,德国人也早就觊觎苏联的巴库油田,如果连石油都没有,德国还能打几年?
按照斯大林的说法,苏联经历动荡后,已经在快速整军回血,他们预期的时间是1943年初步完成调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苏联在1943年时即宣告拥有插手战争的完备能力,这样的苏联是德国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
所以希特勒选择了快速对德宣战,此举固然疯狂,赌性过重,却也是当时纳粹德国下出的一招杀手了。
如果德国的注意力全被英国那个小岛子吸引,英国完全可以通过援助苏联,拉拢和加快其出兵的速度,让德国的战略全面陷入被动。
别忘了,完全动员起来的苏联,凶残到能承包掉绝大多数德军,他们不可能不摘桃子。
实际历史上英国也是这么做的,哪怕再艰难,他们居然也援助了成堆的武器、坦克、飞机给苏联,让他们分担压力对抗德国。
更别提当时还有美国这个伺机而动的黄雀在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