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南宋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会不会直接把金灭掉?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当时南宋最主要的敌人就是金国,南宋时期时金国边界就已经推到了河北地区,并且已经占领了今天的北京,当时命名为上京,作为金国的首都,因为当时北京离他们的老巢比较近,可以方便随时退回老家。金国的皇族家族是完颜家族。
南宋时期金国刚刚灭了北宋,正是开国强盛的时期。版图扩展方面也是十分迅速,中国的北方以及蒙古西伯利亚地区都是金国的。可以说还是十分强盛的。
反观岳家军,由于岳家军当时已经在战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是士气高涨,奋勇激昂的时候。如果当时赵构支持他们追击,最好的结局应该就是拿下长城一带。即使不支持岳飞直捣黄龙,哪怕只是不叫回士兵,岳飞也可以差不多收复北宋全境了。
而黄龙府位于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距离宋军前线有3000多里路。宋军想要攻击黄龙府,步步紧逼的话,必须要先拿下燕云十六州以南的金兵,然后在越过长城,继续向北攻打一千多里,最后才能到达黄龙府的门前,这不是岳飞直捣黄龙府,这是岳家军历险记啊。
这一路上的军力损耗就是非常巨大的,并且后勤补给的路途太过于遥远,很有可能出现接应不上的情况,宋军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如果此时趁着宋军后方空虚的时间,金兵想要奇袭后方,前方军队必定是要回头增援的。然后金兵此时半路设伏,那可以说就是全军覆灭。
还有一点,宋军当时多以步兵为主,骑兵甚少。但是金兵们都是来去迅速的骑兵,想靠士兵的数量去堆骑兵,还是那么遥远的路途,是非常不现实的。搞不好最后还是只能挨打,无力还手。
所以即使赵构全力支持,岳飞想要除掉金国是不可能的,但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养兵蓄锐还是指日可待的。只可惜赵构并没有那个谋略和魄力,最后还是要用了英雄血来换取短暂的苟活,着实可惜。
如果当年南宋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会不会直接把金灭掉?
直捣黄龙,其实就是一个口号,可能是岳飞为了激励士兵而喊出的,不具有可实现性!
说到直捣黄龙这个词,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就是直捣敌人老巢的意思,说岳飞直捣金人的老巢怎么不可能?
其实这个黄龙最开始并不是特指老巢的意思,而是一个地名,也就是黄龙府,现在位于吉林长春市农安县附近,算是金人早期的发祥地,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人俘虏徽钦二宗曾囚禁于此。
岳飞曾经留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的豪言壮志,其实是与“迎回二圣”的口号相差不多,总体上来说,都是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军事意义。
如果说岳飞能够从当时南宋境内打到长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两地相差的环境实在是太多,去年12月我去南京待了几天,穿单衣就行,街上还有穿七分裤的,等到我飞回大连的时候,冻得北都找不到了,直接穿上羽绒服,而长春气温比大连还要低。
我感觉,大多数南方人根本抵挡不了东北的冬天,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南宋时期,连棉花都没普及,到东北来不要说打仗,就是伤寒减员都够喝一壶的。
历史上出征东北的军事案例并不少,那还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王朝,比如三国时期曹操曾亲征乌桓,那是相当艰辛的事情,为了解决这次北伐的后勤问题,曹操在华北平原上大修运河,最远可以到达现在的天津附近,然后开赴辽东,我看史料曹军最远也就打到现在的辽宁朝阳一带,其中记载曹军与乌桓的大决战是在白狼山,应该是现在的大阳山,位于现在朝阳市喀左县境内。
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曹操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差一点就葬在朝阳这块了,往回撤军的时候,曹操在碣石山留下了一首《观沧海》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碣石山就在现在的河北昌黎县境内。
但凡曹操再有点实力,也能一鼓作气地把公孙度给灭了。
除了曹操大军曾染指东北外,中原王朝经过三四百年的政治动荡,始终无力掌控东北,当时东北形成了以扶余人为主的高句丽政权,一直到隋炀帝时期,中原王朝再度染指东北,隋炀帝曾打算三次攻打高句丽,结果第一次几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后两次没等出发,最后就爆发了农民起义,隋朝也被唐朝取代。
李世民时期,再次将兵锋指向东北,经过艰苦卓越的讨伐,一直到李治时期,才彻底击败高句丽,这场仗打的也很不容易,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已经十分明显,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经快速发展起来。
南北军事对峙格局形成,此后发生的战争,只有朱元璋北伐为南方扳回一局,剩下再无成功的北伐案例。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石敬瑭不得不对契丹称臣,实际上早在宋朝建立之前,辽太宗耶律德光就率军攻占开封,灭掉后金,还在开封登基称帝,只不过由于无法有效统治中原人,最终不得不退回北方。
宋朝建立后,收复了除燕云十六州(近北京、天津一带)外的大多数领土,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挟灭北汉之余威在准备了七年之后,在雍熙三年(986年)开启雍熙北伐,二十万大军三路伐辽,气势汹汹开赴战场后,结果是惨败而回,此后宋辽战争由过去的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宋朝出现“谈辽色变”的恐惧,直到宋真宗时期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双方才有了此后相对和平的百年。
在此期间,先是西夏崛起,再是后金崛起,辽国逐渐不支,本来辽朝是希望看在兄弟之国的份上,让宋朝派兵帮助辽朝镇压金人,但是宋徽宗却由海上与辽东取得联系,并且约定与金人一块夹击辽朝,然后瓜分辽朝。
尴尬的是,在金人都要把辽朝击败的情况下,北宋迟迟未能出兵,好不容易出兵,还被辽朝给击败,不得不请求金人出兵帮助,可以说,在瓜分辽朝的战争中,北宋出力本来就不多,却希望能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款取得收益,北宋跟金人就互相扯皮,结果金人也看出北宋是外强中干,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动靖康之变,把军队直接从燕云一带直接开到开封,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给俘虏了去。
南宋政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在靖康之变中,宋钦宗曾任命赵构前去金营议和,走到河北的时候没有北上,等到局势凶险的时候,宋钦宗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勤王,但是掌握勤王军队的赵构压根就不想去勤王,反而把军队从河北向山东调度,以避金人锋芒。
在徽钦二宗被俘北去的时候,赵构在应天府即位,不久之后就放弃中原,从商丘跑到扬州去了,在此后赵构一直被金兵针对,曾一度被追到海上,当时不得派人向金人投降,恳求金兵不要再追了。
岳飞就是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的抗金将领,其实赵构本身就是主和派,本来并不认为宋兵能够抵挡住金兵,所以一直都在进行投降活动,而岳飞其实并不是赵构的嫡系,在赵构即位初期,还被革除军籍,赶出军营。
此后岳飞辗转在前线抗金,投靠抗金招抚使张所,结果河北西路招抚司撤销后,岳飞的军队彻底成了孤军,后来转战太行山区,以游击作战的形式骚扰金军。
后来逐渐在华北地区站稳脚跟,可以说,岳飞的军队是有一些军阀性质的,后世人称岳飞的军队为“岳家军”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南宋各军一盘散沙,很难能有效抵抗金兵的入侵,当然,金兵的进攻张力不够,从东北一下子打到长江,张力已经到头,再往南进攻则不擅长水战而不得不作罢。
可以说,以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巅峰时期的金人对抗,此后岳飞北伐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诛仙阵,连开封都没有收复回来,再继续往北则没有可能,尤其说要打到长春,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不能直捣黄龙,不代表岳飞北伐不能成功,如果南宋君臣一心,在收复北宋国土的问题上也许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想象当初契丹南下打下开封的时候,为什么不得不撤退,就是因为反抗太多,金人的统治方式还不一定有契丹的好,如果当时赵构能够坚定的北伐,在华北地区的百姓援助下,驱逐金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样的话,军队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在赵构的手里,这是赵构所担心的问题,所以,才及时叫停了岳飞的北伐,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了岳飞。
如果当年南宋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会不会直接把金灭掉?
不会,根本不可能成功,南宋草创各个方面都不稳固,长期北伐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而且在当时国家大部分开支都用在军费上。其他方面就无法发展,而岳飞提出的提出的直捣黄龙更多的是宣传,是政治口号。刚刚灭了北宋的金国当时刚刚开国,属于全盛时期,南宋灭金不现实。维持现状以长江为界是对南宋最好的方式,战略采取防守,战术上采取进攻是南宋唯一自保的方式。也是就是说,即便南宋全力支持岳飞,南宋也无法灭金。
可以说,南宋从一开始一直到金朝覆灭,南宋的军事实力始终不如金朝,宋金双方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始终处于伯仲之间,南宋初年,宋军经过十几年的战争洗礼,再加上文官不再干预军事问题 ,南宋的军事实力肯定大幅度提升,前线将领的主动性和战斗力大幅提高,岳飞、吴玠兄弟、吴璘、刘锜、韩世忠一批前线将领纷纷脱颖而出,单兵的作战能力也是大幅度提高。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恢复故土的条件。
南宋控制区域内,民生凋敝,地方并不安宁,为了稳定地方,南宋朝廷又不敢纳重税。而军费开支又消耗了朝廷大部分钱粮,而灭 金属于灭国之战,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根本是无法完成的,恐怕打不了几年,南宋经济就会崩溃。无钱粮支撑北伐,而且以南宋对武将的猜忌,北伐注定步履维艰。自古无庸相在朝。武将立国于外的情况。还有一点就是,金朝手里有一个王牌,就是徽宗父子,一旦岳飞全胜的之际,只有金朝把徽钦二帝往东京一放,岳飞将处境尴尬,赵构又何以自处。
古今中外,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偶都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是以弱胜强的战争,打赢一场战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还有就是国家两个皇帝之间的个人能力的比拼。更是文臣武将之间纵横捭阖的搏斗,历史只能按照他既定轨道去发展,所以说现代人穿越回去改变历史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岳飞即便能力再大,赵构变成赵匡胤也无法成功。就赵构个人而言,他不仅生理阳痿,而且精神也已经阳痿了,如果岳飞与宋孝宗搭档,君臣配合,倾南宋全国之力也许可以收复东京,但直捣黄龙可能性不大。
南宋时期对金朝的态度一直是莫能两可,摇摆不定,主战主和没有奉行到底,但总体还是很“怂的,如果没有奉行到底的支持,岳飞是无法成功的,就实际情况而言,南宋始终没有机会收复故土。再说岳飞,岳飞自己说他39岁当节度使,太祖皇帝也是39岁当节度使。岳飞太越出色,越优秀,他就越失败,一旦北伐计划成功。岳飞就是赵匡胤第二,以宋朝对武将的防范,岳飞也无法成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如果当年南宋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会不会直接把金灭掉?
如果能直捣黄龙,当然能把金朝灭掉了。黄龙府是金朝的政治中心,而且已经是相当靠北的存在了。如果宋军能打到这里,说明金国已经没什么地方了。
关键问题是,岳飞有没有能力直捣黄龙?或者说,当时的南宋在绍兴十年战争中,能否消灭金国?
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绍兴十年实际上是双方实力最有利于南宋的一个时间段。
这个时候,南宋的军力和将领能力达到历史巅峰。包括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以及张俊、杨沂中、刘錡等将领,都拥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金国后方普遍存在大量抗金义军。
相比之下,金军的实力却是历史最低点。就在前一年,金国刚刚发生内乱,完颜宗弼消灭了完颜昌等人。在此期间金军内耗了不少实力。
在完颜宗弼的南下进攻途中,先后在顺昌、颖昌等地遭到刘錡、岳飞等人的重创,主力损耗严重。西线主力在完颜撒离喝指挥下,也连连败给吴玠。金军整条战线都处于溃败状态。
最重要的是,这时候金军的人力也严重不足了,乃至于原来伪齐的一些将领包括李成、郦琼等人都成了作战主力。金军原有的精兵良将,不是老死就是战死,而新一代的将领基本还在基层磨炼,比如后来的金军名将纥石烈志宁、仆散忠义都在金兀术手下历练,还有完颜亮、完颜雍也是如此,根本不能独当一面。
这时候的金军,只有完颜宗弼和“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勉强支撑着金军阵营。对面的南宋阵营却是人才济济。
所以说,如果这时候南宋还不能击败金军,趁机消灭金国,那么以后就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所谓南宋在绍兴年间打不过金军的说法,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无知。(陶慕剑)
如果当年南宋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会不会直接把金灭掉?
直捣黄龙是岳家军的口号,但是真正要实现,其实是比较难的。一,当时就算南宋朝廷支持,但南宋的军队,都没有合力,没有完整的指挥机构,没有一个有威信的大将军。岳飞,韩世忠等都各自为战,兵力分散。
二,金朝没有受过毁灭性的打击,它的实力仍然比较强,真的要打,那些分散的南宋军还不一定能胜。
如果当年南宋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会不会直接把金灭掉?
越弱小的人,梦想越显得伟大。带有正义的梦想,就更让人期待,也让人同情。但换来的,往往只是一声叹息“可惜了,如果......也许.....可惜!可惜!”奇迹只是一种巧合,看天也看命。
“直捣黄龙”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梦想,是弱者的咆哮,更是一个空泛的梦想。越是艰难,越是渴望。渴望见证奇迹,渴望弱者逆袭。因为弱者是“可怜人”,可怜人往往能够博取同情,特别是被这个梦想震撼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不现实,所以想都不敢想,但是岳飞喊了出来,所以获得喝彩,让人佩服,明知不可以,但还是渴望奇迹,希望能够创造奇迹,这是理想主义。虽然激情四射,但最终依旧要回归任现实、回归理智。
岳飞就是这个梦想的激进主义者,而以宋高宗为代表的朝廷,更多的是理智大于梦想。疯狂很热血,但疯狂过后就是毁灭。爱国没错,收复旧河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岳飞激起了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结,让普通的、不了解国家现状的人,盲目的支持。没有人会思考,面对强大的金国,强大的北宋已经被打的残垣断壁,剩下的只是依靠着长江苟延残喘的南宋王朝。南宋真正的实力比之北宋还剩下几成实力。
失去长江,南宋还会存在吗?如果北伐成功,那是皆大欢喜;如果失败,那便是万劫不复。成功的可能万中无一,失败就是转瞬间,这是一场豪赌。胜,成就的是岳飞,败,毁灭的是南宋王朝。失败后,岳飞充其量与岳家军战死沙场,南宋灭亡的罪过,难道能要一个战死沙场的英雄背负吗?
岳飞看似是弱者,实则是民族主义的带头人。南宋王朝面对金国也是弱者。被数万金兵一路追击,丢掉了首都,丢掉了黄河北岸,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千里江河。一路仓皇逃窜,惶惶不可终日。而岳飞的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占据地利的情况下,让金军见到了南宋所谓的“八十万禁军”。但也仅仅是让金军见到了抵抗的宋朝军队,一支配得上宋朝精锐的部队。
但仅此而已。岳飞不可能击败强大的金国,更不能直捣黄龙收复旧河山。而无法实现的原因,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民心、国力凋零的南宋,根本不支持实现这个梦想北宋末年,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国家的阶级矛盾已经异常的尖锐,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所以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从未间断。在北宋统治的一百多年间,先是有四川王小波、李顺等人起义,后有岭南的侬智高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民间矛盾没有解决,而出现了更激化的趋势,官僚腐败,军纪松弛,名义上的八十万禁军,要么在做义工,要么在创业,八十万禁军除了打仗技术不行,其他技术那是样样精通。
金国六万铁骑单挑北宋八十万禁军,竟然是八十万禁军落荒而逃。官非官、军非军、民非民,北宋自皇帝至平民,都在忙着一件事,如何赚钱?赚钱!国家向心力荡然无存,民心荡然无存,哪里还有什么爱国之心,不然就算是民兵也能让让金国六万铁骑,折戟而归。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而南宋虽然建立,完全继承了北宋的传统。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宋为了能够苟安一隅,大量组建军队。而组建军队就需要大量的钱财。钱财哪里来?自然是百姓身上!“纲夫钱”、“大礼钱”、“赡军月桩钱”....统统都来了,而且是成倍成倍的增加,比如在北宋时需要交一百文,而现在至少要交八百文甚至一千文。
面对残暴的南宋政权,公元1130年,洞庭湖地区率先拉开了反抗压迫的起义,但是很快被岳飞镇压下去。随后在安徽皖南又兴起了“吃菜事魔教”,聚集20万余人发动起义。最终起义失败,被屠杀殆尽。如此情况下的南宋,已经摇摇欲坠,唯一让他能够维持统治的,就是他手上还掌握着一支忠于南宋王朝的军队,但民心已经荡然无存。如此情况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坚持北伐的话,恐怕会是后院起火,南宋灭亡,而征伐在外的将军们,拥兵自重相继独立。
第二、利益集团分化南宋王朝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南方士族门阀的支持,为了自保而围绕与宋高宗身边。他们的目的是自保,抗击金军的目的是守护住自己的财产和权利。面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北宋皇室,忠心这种东西与他们无关。那些从北方败退回来的北方权贵,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璀璨,他们渴望北伐,渴望收复旧山河。但是南方的掌权者,他们要的仅仅是维护他们的利益。出钱出力北上抗击金军,胜利了与他们无关,失败了一无所有。对于这种没有出力不讨好的事,当然提不起兴趣。所以南宋的主基调通常是南方人主和,北方人主战。但主战者没人没钱怎么战,而能做的就只能如岳飞那样,挑起民族主义大旗,期望“民族正确”战胜“政治正确”,但是民族主义支持者更多的在北方,而在南方....只能呵呵。北伐与和谈在利益面前,谁也无法说服谁,合力都不是金军的对手,何况根本无法思想统一的情况。
第三、岳飞一个人的战场一说起南宋北伐,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岳飞,而想起岳飞,就是因为那一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但是北伐不是岳飞一个人的事,他仅仅是中路军而已,在战局上,率先实现了中路突破,占据了朱仙镇。但是一个“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将所有北伐的功劳全部据为己有,也许他本无此心。但是天下人怎么想,与他配合北伐的大将韩世忠、吴玠、吴璘、张浚、刘光世等人怎么想。
一场胜利成就了岳飞,成就了岳家军,岳飞成了国家英雄,其他人都成了配角。而岳飞又是坚定的主战派,这触动了南方贵族阶级的利益。这是必须要制止的,不然,崛起的岳飞必然对南宋内部的权利分配造成巨大的影响,主战派必须被扼制。所以我们看到北伐就成了岳飞一个人的战场,而南宋朝内,文臣武将要么沉默,要么刀笔相向。
第四、金军的失败在于战线过长,张力不足,而非战力。金军从东北一路南下,一直打到了长江。对于古代来讲,如此长的战线,是很难支撑了。在赵构组建南宋后,金军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张力已经达到尽头。而面对长江时,不擅水战的金军只能望江而叹。而以当时南宋的军事力量,如果北方和金军正面对抗,失败是必然的。岳飞之所以取得朱仙镇的胜利,还是在北方起义军配合的结果。而等金军缓过神来,南宋依旧必败无疑,而首当其冲被歼灭的就是孤悬在外的岳家军。
结束语南宋王朝的建立,只是金军短时间内扩张到了极限,无力跨越长江而已。但是金军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是强者。
而南宋王朝继承了北宋的体制,北宋存在的问题,南宋依旧存在,而且更加激化。之所以看到了复苏的倾向,也仅仅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将军事力量提到了国家最重要的地位,军事建设得到加强。但是政治矛盾依旧尖锐,农民起义依旧频繁。外加南北贵族合并,造成了派系对抗激烈,主战派和主和派相互倾辙。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所以才会出现:北宋最弱的时刻却成了南宋最强盛的时刻。面对巅峰时期的金军,北宋败了。元气大伤的北宋依旧贵族(南宋),拿什么战胜金军。是口号还是梦想,按照南宋的实力,不要说宋高宗不支持,就算岳飞成为皇帝,动用南宋所有的资源,都不可能北伐成功。所以,北伐就是一个梦、一个希望,但不要真的当真。
ENT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