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历来受到人们的抨击和批评。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世界的发展相脱轨,在近代历史上饱受列强欺凌。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会开始选择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封锁,哪个对国家的伤害更大呢?

1.为什么明清两代会选择封关禁海

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很大伤害,直接导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脱轨,让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却极少有人知道,明清两代为什么会选择闭关?

为什么以前的朝代,没有选择此类政策。到了明清两代,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会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呢?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整个世界历史出发,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

明朝中晚期的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起来。而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也开始迅速流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当我们将视角重新转回到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初期,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初生的航海贸易,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两个巨大的问题。

海患和白银。

正是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清两代的帝王,不约而同开始采用封关禁海的政策。

2.闭关锁国,其实非常英明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闭关锁国的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政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同样的,当这块初生的肥肉变得越来越大,自然也会出现眼馋这块肉的饿狼。

于是,从明朝开始,海患开始成为中原王朝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明朝之前,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隋唐宋元,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从明代开始,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外,随着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海上的海匪越来越多,海患也变得突出起来。

《抗倭图卷》局部

比如,在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战争当中,我们的敌人,其实就是这些海匪。而相对北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斗争了上千年,好歹还有一定的经验,有一条长城可以作为依仗。可对于海匪,中原王朝则是第一次接触,也不知道如何去对付。

所以,在刚刚接触海患的时候,中原王朝其实是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禁海,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弱海患的风险。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固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当时能做到的最有效得到办法。

除了海患之外,白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开始出现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众所周知,中国并不是一个产银国,我古代虽然也用银子作为货币,但更多的还是以铜币为主。

但是,当大量的白银从国外开始流入中原,百姓们忽然发现,用银子做货币,好像比用铜币更加轻松,而且也更不容易受到盘剥。于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白银开始大面积成为中原百姓的主要流通货币。

但白银的流通,却给国家造成了很多负面的问题。

首先是汇率问题。当时的中原王朝,还没有人意识到关税和汇率的重要性。中国不是产银国,而南美是产银地。这就导致两地之间,相等白银的重量,价值截然不同。外国人可以用不能吃的白银,在中原买走大量的物资。而中国除了得到一堆看着很值钱的白银以外,实际上物资始终是在外流的。

现代人都知道,贸易的本质,是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大航海时代的国家贸易,却是以中国吃亏的形式进行的。贸易进行的越多,银子赚的越多,但粮食就越少。当时的人,又不懂如何设置关税,封关禁海,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3.封关禁海,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

相对来说,明朝的禁海政策,要相对宽松一些。明朝初年开始实行禁海,但从隆庆年间则重新开关,而且除了规定百姓不许下海之外,并没有禁绝民间贸易。

但是到了清朝,随着世界贸易进一步成熟,贸易量进一步扩大。当时南美所产的一半白银,都直接通过贸易流入中国。问题是,我们赚到白银之后,根本对外花不出去!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国内什么都有,根本不需要从国外买什么。这就造成了我们赚了大量白银,但本质上却是一直在赔钱!

于是,清朝开始采取更加严厉的封关政策。非但不允许百姓出海,而且还全面禁绝民间贸易。

但你知道,这样对国家有多大好处吗?

首先,因为百姓不得下海,海防的成本大大降低。要知道,从海患出现开始,我们所面对的海匪,很大一部分,其实正是我们自己。比如明朝著名的大海匪汪直,横行海上,甚至可以做到在日本建国!当时所谓的倭人作乱,其实很大一部分倭人,都是在给汪直打工而已!

另一方面,实施封关禁海后,所有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就如同盐铁专卖一样。这个制度,在早期曾经给国家带来极为丰厚的收入。比如著名的广州十三行,最巅峰的时候,说是富可敌国,一点都不为过。而十三行之所以如此富有,正是因为其垄断了整个国家对外的贸易。

当然,除此之外,封建统治者也不希望治下百姓,和外面交流的太多。因为那样的话,国家就会不稳定,会对王朝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正是因为这些好处,明清两代的地位,才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相同的禁海政策。而这个政策,在开始的时候,也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从长远来看,却是让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彻底掉了队,让中国在整个近代史上,都只能扮演被列强欺凌的角色。

至于说明清两代的禁海政策,哪一个对国家的伤害过大。个人认为,还是清朝伤害更大一些。这倒不是因为两者间的制度有何不同,而是在于所处时代不同。因为明朝的时候,禁海对国家更加有利;而清朝的时候,则是弊大于利!

可惜当时的人,都不懂什么货币政策和关税政策。如果现代的经济学家,能够有人穿越会古代的话,那中国估计当年也就不用实行禁海政策。单凭贸易,我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笔者认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更大。

本文将分别从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所在的目的着手,分别对两者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明朝海禁的目的

明朝海禁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个目的与前朝相同,施行的是重农抑商的国策,故对海内外的商业贸易进行打压。

在当时的海外贸易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正常的商品贸易,另一种则是“朝贡”。当然,所谓的朝贡贸易多是他国来使进贡,而明朝政政府给予赏赐,从而达成的一种特殊贸易。

明朝虽然说是海禁,但也仅仅只禁了第一种,也就是说不允许百姓出海去他国交易,也不允许外国人远航进入大明领土交易。

不过对于第二种贸易方式“朝贡”则是认可的,并且这种交易方式的主要参与者还是明朝政府。

在笔者看来,明朝政府不禁“朝贡贸易”的原因无非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一展大国之风采,同时也可以维护与他国的关系。特别是在明朝建国不久时,政权还未彻底稳固下来,维持与他国的良好关系十分重要。

明朝海禁的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避免倭寇和海盗等人的趁势侵扰。

自有元一朝以来,日寇就已经十分猖獗。以至于明朝的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四》中写下:“元之盛时,外夷外贡者,至千余国,可谓穷极天地,罔不宾服,惟有日本,倔强不臣……”

就连元朝最强盛的时候,日寇都如此张狂,更别说在此时明朝刚刚建立,政权不稳。

因此,施行海禁来抵御倭寇的侵犯以及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是一项必然之举。

二、清朝闭关锁国的目的

再回到清朝的闭关锁国,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清朝海禁其实并不等同于闭关锁国,海禁只是一项举措,而闭关锁国则是一种统治的方式。换句话来说,清朝闭关锁国的主要体现就在于所谓的海禁。

由于清朝当时中外贸易十分频繁,并且伴随着严重的反清思想。而统治者害怕这些洋人联合本土百姓共同推翻自己的统治,因此大清政府施行海禁来断绝民间的中外贸易,从而达到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一点我们能够从1759年颁布的《防范外夷条规》中便能找到相关资料。其中明确表示,外国商人可以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来中国广州进行交易,但是交易的对象必须是清政府。这样的交易是一种正规的交易,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有些差别。

另外,当时的清政府施行海禁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当时走私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本土的经济贸易,再加上清政府的自大,认为大清帝国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三、明朝海禁的影响和意义

明朝虽然海禁时间跨度较长,但是期间明朝政府对海禁的掌控力度却有所不同。在朱元璋施行海禁之初,明确下令:“片板不许入海”,而当倭寇逐渐镇压下来以后,明朝政府对海禁的掌管力度便开始有所下降。到了嘉靖时期,倭寇的行迹又开始频繁起来,所以这个时候的明朝的海禁又开始变得严格起来。

直至明穆宗时期,由于倭寇的沉匿,民间走私愈发盛行,一度出现了“嗜利忘禁”的状态。特别是在广东地区尤为严重。虽然是走私,但是并没有对明朝政府产生太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这种走私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虽然这些财富只是藏于民间,但是统治者十分清楚“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的道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明穆宗一反常规,允许民间公开贸易,施行所谓的“隆庆开关”。只要百姓遵守政府的规定进行对外贸易,政府不会像原来那样阻拦。这样一来,民间的中外商品贸易变得十分频繁,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态势。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由此可见,“隆庆开关”给百姓和大明王朝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总的来说,明朝的海禁一方面稳固了明朝的根基,抵御了外来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增长。不过与此同时也带了一些弊端,例如明朝海禁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商品贸易的发展。总的来说,明朝海禁带来的利与弊算是不分轩轾,相差不大。

四、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和意义

相比于明朝而言,清朝的海禁时间跨度虽然更短,但是其禁得更彻底,影响更为巨大。海禁作为清朝闭关锁国的一项举措,严苛至极。

《兵津关津》中记载:“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海岛居住耕种者,均以通贼论处斩。”当然,不仅仅是官兵,百姓也一样,一旦下海,面临的将是人头落地。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真正做到了“片板不许入海”。

清朝的海禁虽然有效的防止外来的侵扰,巩固了统治,但是这只是在短期内的行效。若从长期来看,这种严苛的海禁严重影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种固步自封的行为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同时还使得中国的科技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点才是致命的关键。最终自以为傲的大清王朝就这样被西方列强的枪炮砸开了自以为固若金汤的腐朽大门。

从其固步自封的利与弊来看,他的弊端显然更大,虽然在短时间内维护了统治,但是整个经济和科技都远远被西方甩在身后,这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烂摊子,而且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更重要的是,这种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思想造就了清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给中国后世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结语:

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清朝的闭关锁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阻止外来民族的滋扰。不过在笔者看来,明朝的海禁的危害相比于其自身的利益来说不相上下。但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危害相比于其造就的利益来说更为巨大,而且是毁灭性的危害。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面留言哦。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文/泽放史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笔者认为闭关锁国危害更大一点,明王朝虽然实行海禁,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带倭寇横行,沿海百姓深受其害,并没有中断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而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在乾隆时尤为严重,因为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治理,中国达到社会与文化的繁荣,英国女王仰慕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派使臣出使清朝交流文化与科技,可乾隆藐视这一切,认为疆广物博不需要,致使使臣沮丧得回到英国上奏女王伊丽莎白,他们的心意没有被接受反而被藐视,野心勃勃得准备着……最终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陷入风雨飘摇备受欺凌的百年屈辱史……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肯定还是闭关锁国的危害大呀,听名字就听说出来了,海禁是闭关锁国的形式之一,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欢迎讨论。

海禁

海禁自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后的第三年开始实行的。因为元末时期,海上走私贸易影响国家农业经济,海上盗贼猖狂影响国家稳定,其海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海疆的稳定,保护农业经济为实行的。因此取消了负责海外贸易的一切官署。但实际上官方形式的交流却一直是存在,只是不允许民间形式的交流而已。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是在顺治朝第十二年开始的,除了继承明朝那些目的之外,另外还为了遏制反清人士勾结海外势力这个原因,官方形式上只接纳朝贡这一条,拒绝一切形式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

很多人分不清,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的区别,认为明朝修长城禁海疆也是闭关锁国,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清朝闭关锁国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远不是简简单单的像明朝关几个城门,搞几条禁海令那么简单。打个吃肉的比方,一个就是不让你吃猪肉,一个是不让你吃所有的肉,这就是区别。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首先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都是以防范敌对势力,巩固统治为主。

但是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出海贸易,并没有拒绝外国人来华贸易,当然这种海外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之下采取对外贸易的政策,海外贸易只有朝贡贸易一条渠道

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呢,则是全面的禁止海外贸易,民间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更是不许来华贸易。仅仅是允许广州进行海上贸易,还规定外国商人一切商务均需通过特许“行商”之手,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更是实行了很多限制等,是真正的闭关锁国。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在海禁时期,海洋贸易体系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是如清朝时的巨大摧残和扼杀,这也是明清海禁的最大不同。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防范日本的需要和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考量杜绝贵金属外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明中叶倭寇活动剧烈,嘉靖元年(1522),给事中夏言认为倭寇起于市舶,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 ,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初年,朝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以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开放海禁后东南沿海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海禁的开放也采取了科学管理措施,不再是过去无序原始的形态,这表现在每位出海贸易者都须经海防同知批准,领取政府颁发的“引票”,到指定地区贸易,并在规定的期限回港。对前往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另外处于军事技术和民用科技保护考虑,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有所限制,凡是泄露中国军用民用工艺和技术的一律禁止。这类规定虽然在某些方面束缚着海外贸易,但是管理科学,极大的促进了海贸的正常发展。明末正值世界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商船和商人在这种科学政策的引导下一度从“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手中夺取了亚洲的海权。在明朝末期,明朝海防也随着贸易力量的强大而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一度击败葡萄牙,荷兰等海上强权国家,并于朝鲜摧毁了当时东亚最具有竞争力的日本海军,夺回了整个东亚和南亚的部分海权,甚至前往东亚贸易的西方船只都要向福建的海军将领郑芝龙缴纳关税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