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初李自成打败了清军,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就会避免清朝的惨剧?
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五。随着北京城城西的广宁门被打开,李自成率军入城。这一天,在历史上被视作明朝正统灭亡的日子。
打下了北京城,从法理上来讲,李自成建立的大顺王朝,已经可以算是接过历代王朝的接力棒,成为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朝代了。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王朝的存在的时间,却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短。以至于在历史学上,也从来没有谁真的将其当作一个朝代来看待。
农历三月十五,李自成入北京;三月十九,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四月二十二,山海关吴三桂正式投降于满清,李自成大军战败;次年五月,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
这一切,快的难以想象!
自崇祯二年参加起义开始,李自成打了十几年的仗,期间几经生死,最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靠着逃入深山活了下来,后来却仍是东山再起。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在打下北京之后,正处于最巅峰的时候,却反倒会一败涂地?
如果当年的山海关大战当中,最后是李自成方面取得了胜利,会不会就能扭转最后满清入主中原的解决?让中国近代不再积弱,避免了被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呢?
1.论实力,李自成其实并没有那么强
在思考这几个问题之前,我们最好先搞清楚,李自成为什么能成功打下北京?
和历代成功建国的开国君主不同,李自成的成功,其实是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在里面。甚至可以说,李自成能占领北京,九成以上靠的,全都是运气。
在李自成入京之前,作为正统的明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庞大而腐朽的官员体系人,让这个王朝如同一架停在悬崖边上的马车。而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其实只不过是将这辆马车,轻轻向前推了一下。
在明朝最后的十几年里,除了人祸之外,天灾也从来不少。
自崇祯五年开始,整个中原大地上,几乎年年都会遭遇天灾。干旱、洪涝、瘟疫等等,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就连李自成自己,也是因为明朝削减驿站丢了饭碗,才走上起义的道路。客观来说,李自成手下之所以能汇集那么多农民军,其自身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腐朽的明王朝,在源源不断的给李自成输送兵源。
实际上,在明末的诸多势力当中,李自成其实远称不上最强。而且和当年建立明朝的朱元璋相比,两者虽然同是农民军出身,但李自成却远没有朱元璋那么牢固的后方。
就算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其实依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打下这座城。所以才会选择,向崇祯政权谈判,希望可以将西北分封给自己。
奈何接下来的事情发展,李自成自己也没想到。
当时的北京城内,正在闹严重的鼠疫,守卫京城的军队,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北京城内,因鼠疫死亡的人口,至少超过五分之一以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自成才能如此轻松的打到北京城下。
而在兵临城下之后,城内竟选择直接开城献降。李自成的大军,几乎是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北京城。
然而,人的运气不可能一直好下去。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过程虽然顺利,但也几乎用光了所有的运气。
李自成刚刚占领北京后不久,因为种种原因,位于山海关前线的总兵吴三桂,直接打开城门,放清军入关。此时李自成刚刚在北京登基,脚跟都还没有站稳,仓促之下,率军前往山海关迎战。
这一战,李自成输的一塌糊涂。
关于这一战李自成战败的原因,可以写出一份十万字的论文来。但如果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两点:一个是李自成运气太差,一个是麾下农民军实力不行。
运气方面,因为是仓促迎战,使得李自成方面根本没有太多准备。大战的几个最关键的机会,李自成方面无一例外,全都没有抓住。而且更要命的是,因为当时北京城正在闹鼠疫,导致农民军入城后,同样沾染了鼠疫,战力大打折扣。
而在战力方面,李自成方面,大部分都是未经训练的农民军,而且以步兵为主,再加上鼠疫的影响,战斗力极弱。满清和吴三桂的联军,则是以战力极强的正规军为主,骑兵更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李自成这边,人数虽然占优,但从实力上来说,其实远不如满清。
2.没有牢靠的班底,只是枭雄而非雄主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方面虽然惨败。但从整体实力上来看,不管是人口还是地盘,都要远胜其他对手。
但是,接下来的战争,却几乎完全就是一面倒,李自成的军队,完全就是被压着打,再没有胜利的机会。
之所以这样,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李自成根基不稳。
地盘虽大,但根基不稳,大风一来,自然如空中楼阁。
同样都是农民军,我们可以将李自成和朱元璋对比一下。
朱元璋当年,地盘虽小,但却经营的非常稳固。这一点在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当中,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因为根基够稳,在最危急的时候,朱元璋四万军队,面对陈友谅六十万军队,可以在南昌坚守超过八十五天,为后来朱元璋的胜利,奠定牢靠的基础。
换做李自成,别说八十天,八天都未必守得下来。
除了地盘上的经营以外,在麾下人员上,李自成一样差了太多。朱元璋麾下,不管是谋臣还是将领,有名的可以信手拈来。但李自成麾下……好像能叫出名字的很少。
当然,根基不稳这件事,其实也和当时的时局有关。不过,有一点我们别忘了,在占领北京城仅仅四年之前,李自成还是被打得躲进山里,才能侥幸活下来。后面四年,虽然能称得上是顺风顺水,但总的来说,时间太短,也不足以让李自成建立起牢固的后方。
正是因为这样,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很多投降他的明朝官员,压根就没动地方,该是哪里的官还管哪里。等到李自成战败后,这些当初投降的官员,又摇身一变,再次投降了满清或者南明政府。
没有根基,成了李自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3.就算打赢了满清,后面也未必就更好
当然,既然是做假设,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胜出,打败了满清军队,那后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结果,恐怕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当时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还是极强的。以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就算打赢了清军,一样很难在短时间内南下,统一南方。所以有很大的可能,中原会再现南北朝割据的局面,直接南北分裂。
就算李自成能同时打赢满清,而且还能南下一统中原,接下来几百年里,恐怕依然不会出现我们想要的结果。中国近代积弱的局面,仍是有大概率出现。
因为中国近代积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在于是谁坐上皇帝的宝座,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思想和白银。
在思想上,中国古代政府始终坚持儒家思想,认为只有我们所在的这一块地方,才是天下正统,其他地方,都只是蛮夷之地,不愿意多加理会。这一点,就算李自成成功建国,依然不会有太大改变。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白银。
在中国明清时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令后人扼腕叹息的局面,就是闭关锁国。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局面去看,我们却会发现,越是英明的帝王,就越会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这是因为,中国不是产银国,银矿很少。
明末清初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葡萄牙人从南美运来了大量的白银,用不能吃只能花的白银,买走了中原生产的大量物资。当时的人不懂贸易,更不懂设置什么关税。所以,只要不锁国,当时就会面对外族用白银买走大量物资的局面。
白银可以花,但是不能吃啊!
另外,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当年李自成生活的年代,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在发生着什么。
1506年,明朝正德皇帝登基,同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1543年,著名奸臣严嵩开始独揽大权,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1606年,李自成出生,同年,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也出生了。
1643年,李自成正准备进军北京的时候,牛顿出生了;
……
所以,就算李自成能打败满清,估计也很难改变什么,而且大概率会更惨。
要想真正让国家强大,还是需要我们改变旧有观念,正视别人的长处,然后大家一起努力奋斗才行。
假如当初李自成打败了清军,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就会避免清朝的惨剧?
也好不了。
不要听革命小说做答案,以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历史问题,应看看地方史志详实的记载。
一群饥民,乌合之众,军纪败坏 。当兵就是为了吃饭,其他事情一概不计,饥了冷了杀人放火。
按民间的传说,李自成一伙进北京前,就贪婪残暴,打家劫舍,烧杀淫掠,就不是好粮食吃的人。
假如当初李自成打败了清军,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就会避免清朝的惨剧?
前言: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打败清军,建立新王朝的话,最起码的是:绝对不会发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
1644年3月,李自成大顺军攻取北京,明朝灭亡了。但是,由于大顺农民政权在北京所采取的追赃助饷政策,严重地触犯了明朝官绅士大夫阶层的切身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于是,原本打算投降的吴三桂勾结清军,在山海关与李自成大顺军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决战。
如果李自成大顺军在这场决战中获得了胜利,那么,大顺军就控制住了山海关地区的局势。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顺军获胜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大顺政权在河北、山西、山东这些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就会巩固下来,明朝的降兵降将就会从此死心塌地地效忠大顺政权,不会再降而复叛。
这样一来,李自成就能够统一北方,建立崭新的大顺王朝。
可是南明朝廷依然还会建立的。因为南京的另一套明朝政府班子此时依然在正常运转。史可法、马士英等明朝大臣依然会进行一场争夺拥戴之功的政治斗争,估计最后仍然是福王朱由崧继承大统,建立南明弘光朝廷,与北方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分庭抗礼。
(南明弘光帝)
南明朝廷必然会视李自成为寇仇,双方绝对是势不两立的。
而南明的将领虽然大多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但是,双方血战多年,仇深似海。因此,南明军队不会像投降清军那样、纷纷归降李自成的。
比如左良玉,与李自成数番大战,尤其是朱仙镇一役,左良玉的心腹亲兵几乎全部战死,(从此左良玉的军队再也没有以前那般勇猛善战了。)所以,左良玉与李自成有不共戴天之仇,他是不会投降李自成的。
比如江北四镇中力量最强的高杰,属于大顺农民军中的叛徒,更与李自成有着夺妻之恨,高杰也唯有与李自成血战到底了。
……
所以,李自成打败清军,稳固北方之后,攻取江南肯定不会像清军那么顺利,必须得经历一番血战;一受挫折,就极有可能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其次,另一位著名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与进入四川的大顺军部队已经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
一山不容二虎!张献忠绝不会臣服李自成,而李自成也绝对不会容忍张献忠,使其在四川坐大势力。
双方必然会进行大战,一决雌雄。而从历史上来看,张献忠大西军中的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将领,军政能力普遍远超李自成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袁宗第等人。
因此,李自成虽然当时力量强大,但是他也未必能轻易地击败张献忠的大西军。
那么,排除了退回东北的清军,中国就是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南明弘光朝廷的百万明军,三方军事势力进行争夺,角逐天下。
结语:依李自成的政治表现来看,即使他能够打败清军,也未必能击败张献忠大西军、平定江南。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李自成击败清军,就不会有满清的剃发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血腥惨剧就不会发生。
假如当初李自成打败了清军,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就会避免清朝的惨剧?
李自成洪秀权坐不了江山,即使坐了也坐不长,他们不及刘邦曹操唐太崇朱元璋的眼光格局和驾驭力!
假如当初李自成打败了清军,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就会避免清朝的惨剧?
首先要先搞清楚清朝的惨剧是什么?是清朝初期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还是后来的剃发令,文字狱,还是到了清朝末年,外国列强入侵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以及跟着而来的割地赔款?
如果以上都算惨剧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在李自成如果打败了清军,我们肯定可以避免清朝初年的惨剧。而清朝末年的惨剧是否能够避免则要看天命了。
在这里,我们有个前提,那就是李自成要打败清军。我们知道,当时的清军战斗力极强,如果李自成打败了清军主力,那他的军事实力就可谓天下无敌了。这样,李自成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不过,李自成能够打败清军,可是要消灭满清是很困难的。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会在山海关一线进行拉锯。如果李自成采取正确的战略,对清军抵御得当,阻止满清入关。同时派兵南下,消灭南明和张献忠,这样就会出现李自成和满清对决的情况。
然后李自成集中主力,出关攻打满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李自成会消灭满清政权。这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政权会再次建立起来。
但是,我们从李自成取天下的“襄阳决策”可以看到李自成的建国方略。首先,李自成建都不是南京和北京,而是西安。这样,中国的政治格局会随着为之一变。建都关中的只有汉唐,那么,随着李自成建都西安,那个辉煌的汉唐时代会再现吗?我认为是会有这样的可能的。
第二,建都西安之后,为了首都的安全,李自成的政权必须要开发西北,开疆扩土。那么,李自成的政权,要开拓出比清朝更加广阔的领土。如果不出意外。中国会早早占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现在的整个东亚都将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要比清朝至少增加上百万平方公里。
第三,由于李自成把政治中心放在关中,那么,他就离中国的经济区域江浙要远很多。这样,就必须要改善交通,加强全国的控制。这样,会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蒸汽机、火车、轮船不能在中国发明,那也会很快传入投入使用。
第四,作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屠城、剃发、文字狱将不会出现,禁锢大家思想的枷锁会消失。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象王夫之这样的大思想家,有无数的要求变革的文化精英,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很可能会与世界同步走入资本主义社会。
第五,如果中国早日实现社会变革,那么中国依然会领先于世界。而且关中人性格刚直,浑厚肯干,加上南方的财源,北方的兵马,那么,中国会成为一个不亚于汉唐的时代。这样,清朝末年的惨剧当然就不会出现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假如当初李自成打败了清军,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就会避免清朝的惨剧?
历史的事情谁说清楚!历史没有假如!(好比爸妈不存在不结婚?能有你自己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