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一直缺粮?

很多《三国演义》的爱好者,都会对书中的几次大战深有感触。比如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

而在三国时期的很多战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官渡之战,诸葛亮几次北伐等,战争的转折点,都是围绕着两个字:粮食

一些细心的爱好者更是不难发现,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缺粮的,粮食的多少,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走向

反倒是在三国几百年之前的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动辄几十万军队厮杀,却好像并未出现过太过严重的缺粮现象。而在三国时期,历史又往前前进了几百年,粮食问题反倒更加突出了。几万军队的战斗,粮食往往就成了大问题。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制度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制度

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义务兵制。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全民皆兵,又全民皆非兵。战国时期的士兵,绝大多数在平常非战时期间,都只是农民,或者其他普通职业。

而战国结束后,随着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中原基本上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只需要保持一部分常备兵,其他普通人并不需要服兵役,只需服劳役。而战国时期,兵役和劳役是没有确切分别的。

当历史延续到三国时期后,这种军事制度仍是保留了下来,也既士兵和普通人分开

正是这种制度,导致了粮食问题的出现。

在战国时期,士兵们的吃饭问题,很多时候是由士兵自己来解决的。而在秦汉之后,随着专业军队的出现,却需要建立专门的后勤保障部门。士兵们不需要再考虑吃饭问题,只需要考虑如何打仗,战斗力自然是上去了。可是后勤问题,就成了一个单独的问题而出现了。

2.战国时期人口更多

虽然从历史上来看,三国时期比战国时期晚了几百年。但在人口上,三国时期其实要比战国时期少很多很多

有学者曾经专门考证过,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力大大提高,战国中期人口达到了一个峰值,绝对超过三千万人

而三国时期,经过东汉末年的长时间混乱,中原人口早已经持续降低了很多年,已经不足战国时期的一半

人口的减少,自然同时也会让粮食总量减少,那么专门打仗不事生产的军队,自然也就会面对缺粮的局面了。

另外,三国时期,军粮问题最严重的,其实只是蜀汉一家。反观东吴和曹魏两家,粮食问题则没有那么明显。这其中的关键,仍是人口问题。三国当中,蜀汉国力最弱,人口也最少。这一点,在后世王隐在《蜀书》中,曾对蜀汉投降时的人口有明确记载: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不足百万人口,去供养近十五万的官吏和士兵,相当于每五个人就需要养一个士兵或者官吏

这种情况下,不缺粮才怪呢!

3.古代运粮极为困难

从战国时期到三国时期,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可是在生产力方面,却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在运输方面,效率更是低的吓人。要想远距离运输粮食,就只能靠人力和畜力

这是问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力和畜力运输粮食,效率低下不说,本身也需要消耗粮食。事实上,这个问题即便到了清朝中叶,都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明朝的时候,如果想从粮食比较多的江浙地区,把粮食调到北边宣府大同一带。每运输一斤粮食,至少要消耗五斤粮食以上

这还是走比较平坦的官道。像当时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运粮需要走最难走的蜀道,那消耗肯定就更大了。

反倒是战国时期,当时几个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其实都没有那么大。最远的运粮距离,也不超过五百里。这样的情况下,运粮难度要比三国时期长距离运粮,容易太多了。

在古代,其实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运粮方式,那就是水运。用船去运输粮食,绝对要比人力和畜力的效率高太多。

但问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地理位置,注定是用不了这种法子的

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一直缺粮?

孔明缺粮是有深刻原因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长距离运粮消耗巨大;其二、巴蜀子弟大部分上战场了,粮食产量不高。秦国之所以能以巴蜀作为粮仓,是因为秦国还有关中大粮仓,巴蜀的粮食主要通过长江供应伐楚之战的军队,并不用运回咸阳使用。另外战国时代的战争还可以取食于敌国,也就是攻占敌人的粮仓,抢敌国的粮食食用。

秦昭襄王晚期,派李冰父子治理蜀郡,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患得已解决,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刘备入蜀后,地盘很小,除了巴蜀外,还有汉中、荆州,其中巴蜀是根本。诸葛亮的北伐是向北进攻,故水路用不上,只能走旱路,从成都平原出发至长安,路途约712公里,也就是1424里路;古代道路不及现在好,道路盘旋曲折,实际路程应该在1500里以上。如果诸葛亮不是北伐而是东征,走水路的话,他就不会那么缺粮了。

诸葛亮北伐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翻越大巴山与秦岭到达汉中;其二、出陇西进甘肃,再从天水进攻陕西。汉中没有失去前,诸葛亮可以走第一条路;汉中丢失后,只有走甘肃这条路了。从甘肃绕道而走,路程更远,古时就有千里不运粮一说,但诸葛亮除了从成都平原调粮外,不可能从山区调粮了;因为四川虽大只有成都平原当时产粮多,其它山区产的粮食百姓都不够吃。千里运粮,加上蜀道难,十担粮食运到前线不足一担了,这是诸葛亮缺粮的主要原因。

蜀汉政权先后失去了荆州、汉中,刘备伐吴之战六十万大军伤亡过半,巴蜀子弟人口凋敝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不顾蜀国疲弱,先后六次大举征发成年男子入军北伐,因此从事农业的就成了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了,这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秦国不缺粮那是因为秦国从山东六国引进了数百万百姓,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老秦人从事战争;但是蜀国明显没有招募到更多的百姓来蜀从事农耕,不论是农耕还是打仗都是巴蜀子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农战两不顺利。诸葛亮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采用修养生息的方法来治蜀,待时机成熟后再北伐,一战而胜,那么也不至于蜀国最先亡国。因此我认为诸葛亮虽然忠心为国,智力超群,但是跟管仲、乐毅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至少管仲富齐强齐有功,乐毅强燕富燕有功,而孔明把蜀国玩完了。

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一直缺粮?

对于诸葛亮北伐这段历史,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莫名其妙。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的仗都不缺粮,这个题目太大,没法说清楚。豹眼认为,既然要打仗,总要把粮食准备好吧。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国七雄,既然打了数百年不缺粮,那就是粮食充足,这就不必多说了。

而诸葛亮总是缺粮,这事值得说两句。

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因为马谡失街亭而退军,第二、四次因为粮尽而退兵,最后一次因为病逝五丈原而退军,只有第三次是因为雍州刺史郭淮退军,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后撤军。

诸葛亮北伐缺粮,无非是几个原因:

第一,蜀国本身就缺粮。

成都平原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耕地不是问题。但连年征战,青壮劳力全部被征兵及运输粮草,没有劳力耕种,再好的土地也长不出庄稼来。

第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路不同,运输困难,即便有粮食也无法运输出去。

第三,人力不足,后勤保证困难。

在北伐后期,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帮助运输粮草。

没有详细的史料介绍,古代具体的兵力与运输人力的比例,有说法是1:1。也就是一万人的作战部队,就需要一万人协助运输粮草。

三国时期,人口大量流失,人口密度很低。特别是西北地区,人烟更加稀少。所需粮草全部依赖后方远距离运输。

诸葛亮一旦离开汉中北伐,越过了秦岭、陇山山脉,进入曹魏境内,粮食的保证就特别困难。曹魏的人口、粮草一般积聚在城里,如果不能够攻陷城池,就很难得到补充。

加之,蜀汉人口较少,人力不足,后勤保证就更加困难。

作为北伐的主帅,诸葛亮起码很清楚,战役进行多久的时间,需要多少粮草,后勤如何保障等等问题,必定有个预判。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诸葛亮不会轻易动兵。诸葛亮一向做事谨慎有余,岂能屡屡出现断粮的情形?

唯一的解释,就是豹眼一向认为的,诸葛亮北伐不是目的,仅仅就是一个策略。

诸葛亮并没有设定,每次北伐要必须达到的战役效果,仅仅表明,我又来了。

带几天粮就打几天的仗,粮食完了就撤军。回去吃饱喝足后再来,如此循环往复。

看一下之后姜维北伐,也是这个套路,胜败无所谓,来了就行,粮尽就回。

整个北伐,包括姜维时期,看上去就是些儿戏。

对于北伐的战略意义,在别的问题中多次说过,就不啰嗦了。

就题主这个问题,豹眼认为,诸葛亮缺粮就是其北伐所采取战术的一部分 。

其实,曹魏也习惯了,高兴就与之交战,没兴致就坚守不出,时间一久蜀军自动就撤走。像有些情况,比如张郃被斩杀,就是盲目追击所导致。

你放他走就是了,欢迎下次再来,这多好呢?有人认为张郃被杀是司马懿的阴谋,似乎不无道理。

诸葛亮北伐,与司马懿最后一战,司马懿就是用坚守不出的策略,硬生生地把诸葛亮靠死了。就算诸葛亮不死,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北伐运输困难,曹魏伐蜀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那为何诸葛亮就不在家里等着魏军上门呢?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近二十年没有北伐,魏军仅有一次伐蜀,还被费祎轻松击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把这看作是诸葛亮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策略,似乎很有道理。

这个命题与题主的问题相差较远,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一直缺粮?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对战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任何朝代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感觉战国时代打仗都不缺粮,而诸葛亮北伐时老缺粮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与历史资料记录的详略有关。

战国史料匮乏,有很多重大战役,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细节。整个战役的细节都没有,有没有缺粮,这更不得而知了。比如秦对三晋发动的修鱼之战,斩首八万,什么细节都没有。在长平之战后,秦还对赵国发动几次战役,斩首数万至十数万,也是一点细节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没办法判断粮食在这些战役中的作用。战国的历史向来云遮雾罩,因为在秦国统一后,把六国的史料都毁了。相反,《三国志》对战役的记录是比较详细的,作者陈寿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对战争细节了解多,特别他是蜀人,对蜀人之征战写得更详细。

第二,战国时代的诸侯争战与诸葛亮伐魏之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孙子兵法》中,兵圣这样写:“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之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需要再次征调,粮食不需要再三转运。各种军用物资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就在敌国解决。

诸侯战争,对敌国丝毫不留情,对敌国的百姓一点也不仁慈,什么叫“因粮于敌”,就是抢粮食。从春秋开始到战国,只要是发动进攻的一方,到了敌国必定要抢粮食。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起,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掠于郊野以足军食”,他以数万之众,丝毫不靠国内的补给,横行楚国,攻陷鄢/郢,靠的就是抢粮食。

再来说说诸葛亮,他能像白起那样,打到魏国境内就抢粮食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打着汉家旗帜,你曹魏是个伪政权,是山寨的,我刘汉才是合法政权,是正宗的。好吧,既然你标榜自己是王师,要收复汉室江山,能对百姓打砸抢吗?不行的。那么,孙子说的“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就用不上了。诸葛亮的军粮补给,严重依赖大后方,这是他一直缺粮的一大原因。

第三,地形因素对运粮的难易有很大影响。

我们看战国历史,老是秦国在打别人,其他诸侯偶尔也会伐秦,但很少深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占有地利上的优势,有险关要隘,易守难攻。东方诸侯曾几度合纵攻秦,打到函谷关,攻不进去,又抢掠不到粮食。比较著名的一次,是孟尝君以齐/魏/韩三国合纵伐秦,这是东方诸侯少有的一次胜利。秦昭王一度打算割让河东三城与孟尝君议和,但是后来孟尝君缺粮,向西周借粮食又没借到,最后草草退兵了。所以东方诸侯打秦国,不好攻,又不好抢粮食。秦国则相反,攻掠东方,既好攻,又好抢,还可以通过水运,顺流而下运输粮食,省时省力。

诸葛亮北伐是个苦差事,看看上面这张地形图,沿途都是高山啊,山高路远坑深,不好走啊,后勤运输的消耗更大。粮食要从内地运往前线,运输的人也要吃饭啊,没吃饭哪来的力气运呢?不仅要额外准备运输人员的粮食,还要准备牛马等牲口的饲料,所以一车物资,扣除路上消耗的,运抵前线还剩下多少。人员返回,也得分点口粮啊,不然岂不半途就饿死。因此,诸葛亮北伐,不仅输在战略战术上,也输在粮食上,只要以逸待劳,坚壁清野,等蜀军没饭吃了,准得撤走。当然,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如果他能大胆点,冒险点,以奇取胜,还是有机会的。只是他四平八稳的战术,毫无奇谋,等大军上门时,人家早就准备好了。

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一直缺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除了少数时期,大部分时期只要敢于作战,基本粮食是足够的,只是运不上去。

运输成本太高。

以秦军为例,背靠关中平原,粮食丝毫没有问题,但如何运到前方就是大问题。

秦军为此发明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马车运输体系,这是他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即便如此,由于运输的限制,如果大规模的军队深入别国作战,时间通常都会比较短。

大家注意看,战国七雄的作战,绝大部分战役都是比较短暂的。

持续几年的战役非常少,几乎是没有的。

前296年,经过三年苦战,名将匡章统帅的齐韩魏联军攻破函谷关(是为第二次合纵攻秦),这是战国时期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秦国割地求和。

看看,也只有这种规模的战役,才会这样。

再比如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也是3年。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

这些都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倾全国之力的。

即便如此,长平之战后期,赵国严重缺粮,最终被秦军切断粮草供应全军崩溃。

而秦军也是严重缺粮。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黄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韩地,时已属秦),赐所有郡民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遮绝赵国救兵及粮食。

就是这个道理了。

但以上这些作战,大体都在平原、丘陵地带,尤其还背靠古代运输高速公路 河流。

然而,诸葛亮就惨了。

诸葛亮并不缺粮,四川有的是粮食,但难以运输到前线。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本来是有荆州的。

他的计划是,大量粮食和士兵沿着水路运到荆州,从这里发动对曹魏的攻击。

这样粮食补充没有问题,四川北部的攻击只是牵制。

但关羽丢了荆州,隆中对也就是死翘翘了。

不要说古代,就算民国时期,川北的物资运输都是极为困难。

抛去栈道不谈,就算是正常的山路运输,大车走不了,只能用小车甚至人背马背,这样才能运输多少物资。

山路又崎岖难行,一天走几公里都是常事。

蜀军北上出兵,最起码也有数万规模,后面山路运输就算有10万民夫也不见得支持的住。

更别说,蜀国一共才90万人口,哪里有这么多后勤部队。

后来,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开始就地屯田,可惜救急不救穷了,没有什么用处。

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不缺粮,为何​诸葛亮​一直缺粮?

谢谢邀请!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的仗都不缺粮,为何孔明总是缺粮?这里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蜀汉本身不如魏国、吴国资源多,自从刘备丢失了荆州,军队给养就大大减少了。二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出征频繁,大大消耗蜀汉的财力。三是从成都到蜀魏边境,路途几千里,道路遥远崎岖,补给困难。李白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到粮食送到,剩余就不多了。四是诸葛亮胜仗极少,无法进行以战养战。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大都在中原厮杀,远距离征战极少,无需远距离运送粮食。谁抢到地盘,地盘就是谁的。抢到了地盘,给养就有了,这就是以战养战的策略。诸葛亮和司马懿作战,司马懿大都以守取胜,诸葛亮没有抢到多少地盘,掠夺不到多少给养,难以以战养战,一但粮尽了,只得退兵。

日本帝国主义就是借鉴我国战国七雄的这个策略,侵略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日本国小,自知资源少,侵略我国,先占领东北,运用东北的资源侵略华北,再运用华北的资源侵略湖广,当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展开了敌后游击战,掐断了京广铁路,给养困难,就大势已去了,不得不投降。

其实,无论何时打仗,缺粮的现象都是有的,战国时代也是一样,只是战国时缺粮的现象比诸葛亮时少些。诸葛亮每次出征,他也是想办法先把粮食准备好的,只是诸葛亮出征,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耗费时日,怎能不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