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朱标要是活着没有人会造反。朱标对这些弟弟非常爱护,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次藩王犯事都是朱标求情求下来的。老爹死了,好日子来了,可以真正当一个吃喝玩乐的逍遥王爷,还没人管。造反?疯了吗?

朱标是嫡长子,10岁被立为吴王世子,明朝建立后的就封了皇太子,直到洪武25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固如磐石。洪武10年,朱元璋就放权太子。下发了明诏:“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大家都明白,皇帝这么做,基本和当太上皇没有什么区别了,太子主持处理政事,皇帝大权旁落,这对于像朱元璋这样的开国之君来说,那可是多大的信任,古来当皇帝如此对待储君的,朱元璋和朱标父子若是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秦王朱樉在藩国胡作非为,民怨极大,被召唤回京师问罪,朱元璋准备将朱樉法办,经过太子解劝,次年就被放回了封地。

论能力,朱棣虽然也是在军伍间长大的,但跟朱标比就是温室里的一朵娇花。朱棣毕竟是皇子,军旅生活也是在重重保护,朱标在乱军之中曾经救过朱元璋的老命,替朱元璋掌握军队多年了。同时又师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并监国十几年,可以说文武双全。

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绝对不敢!别说只有一个四弟朱棣,就是二弟也换成李世民也没有一个敢反。

朱棣为什么要反,还不是建文帝削藩不给活路啊。继位没几天就把周王贬为庶民,逼得湘王全家自焚,这也太狠了,不说给叔叔们锦衣玉食,连命都不想给了。朱棣不得不反啊。

朱标要是活着会这样吗。朱标对这些弟弟那是相当的爱护,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几次藩王犯事都是朱标求情求下来的。老爹死了,好日子来了,可以真正当一个吃喝玩乐的逍遥王爷,还没人管。造反?疯了吗?

论出身,朱标是嫡长子,当过吴王世子,早早的就封了皇太子,监国辅政十几年。

论能力,朱棣虽然也是在军伍间长大的,但跟朱标比就是温室里的一朵娇花。朱棣毕竟是皇子,军旅生活也是在重重保护,朱标在乱军之中忙着救朱元璋的老命,替老朱掌握军队多年了。同时又师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并监国十几年,可以说文武双全。

另外朱标根基深厚,与军功集团、儒家官僚集团都早早的融为一体了。以蓝玉为首的二代军事集团都是朱标党,关系盘根错节,是真亲戚;宋濂这些儒臣更是早早的就围绕着朱标,是师生。各方面都认同臣服,谁想造反不是砸所有人的饭碗吗?

而且最主要的是最大的朱标党恰恰就是朱元璋本人,朱元璋的班子与东宫的班子是同一拨人,洪武十年开始就已经命令群臣,无论大小事只需要报告朱标做决定,朱元璋这里只要备案就好了。翻遍历史也找不到这么信任太子,爱护太子的皇帝了。

所以,要是朱标不死,蓝玉案八成就不会发生。此案中一公十二侯二伯不死,这些淮西勋贵还在你看看燕王敢起兵造反吗。燕王打一个后起之秀盛庸都灰头土脸的,真要在燕京就带着几万人造反,前面是蓝玉,冯胜,傅友德带领的几十万大军,能撑的住一个月吗。

有这样一个出身,法统,父皇宠爱,能力,根基无比深厚的哥哥,臣服于他当一个富贵清闲王爷不好吗。造反?你当我朱棣傻啊?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朱标不死,其他王爷不敢造反,也没有造反的能力。

朱标是老大,平时爱护兄弟,在兄弟中的威望极高。而且朱标从20多岁就开始监国,参与政事,政治经验丰富。被朱元璋培养了那么多年,而且以仁治国,在朝中是相当有威望的。朱标不死,蓝玉作为朱标的死党,虽然平时嚣张跋扈,多行不法之事,朱元璋也是对蓝玉一再容忍,将他留下辅佐朱标。

这说明朱元璋认为朱标有驯服蓝玉的能力。

朱标如果不死的话,登基时也有40多岁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肯定也是要削藩的。但他肯定不会像他儿子那样瞎搞。

朱允文削藩,挑软柿子捏,下手也贼狠。让本来就不怎么服他,实力又最强的燕王对他失去了幻想,决心造反。朱允文又偏偏给他留下了准备的时间。

燕王造反,朱允文派老将耿炳文北伐。耿炳文初战失败,就立马被换下。北伐主帅换成李景隆。这真是像极了长平之战赵王用赵括替换廉颇。耿炳文虽然不及廉颇那样的名气,但李景隆是完全跟赵括没得比啊。

耿炳文初战失利,可能是对燕王能力不了解。但以他一辈子的征战经验,即使没能力打赢燕王,也不至于将部队败光。

后来朱允文又用盛庸替换李景隆,盛庸还是有能力的,一度把朱棣打的灰头土脸的。但奈何朱允文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不肯背负杀叔之名。盛庸又不像于谦那样,为了国家能够不畏生死。担心杀了朱棣会被秋后算账,投鼠忌器,最后功亏一篑。

最后朱棣直接挥师南下,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取京师。京城虽有二十万守军,按道理坚守待援,朱棣的孤军迟早会完蛋的。但是朱允文手下的人早已被朱棣吓破了胆,李景隆等直接开门投降了。这个时候还在重用李景隆,真有点莫名其妙啊。

都说朱元璋把开国战将杀完了,朱允文无将可用,导致燕王夺位。虽然燕王能征善战,但毕竟是造反,力量与朝廷相比太过悬殊。最终成功,并非朱允文手下没能战的将领,主要还是朱允文,思想迂腐,威望又不够,手下战将又没有愿意为他献身的。

如果换做朱标,朱棣即使造反,从心理上就矮了一截,毕竟在朝中经营了二十多年,以朱标的威望,即使没有蓝玉,应该也能找到很多为他卖命的人。更何况他手下确实有以蓝玉为代表的一批武将集团。而且以朱标的手段,搞不好会像赵匡胤一样,来个杯酒释兵权。既解除兄弟们对自己的威胁,又让兄弟们过上好日子,不会像朱允文那样对他的叔叔们那么狠。

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朱棣反的不是朱允炆这个人,反的是朱允炆干的事!

朱标当了皇帝,干朱允炆干的事,朱棣等藩王,大概率还是要反,能不能成功就不好说了!

朱棣起兵前,已经被逼着装疯卖傻了,当然,也许还没这么紧急,朱棣装疯卖傻,可能只是为了麻痹朱允炆派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司谢贵、张信等,但是北平作为朱棣经营了十几年的大本营,还需要装疯卖傻夺回北平城,朱棣不反的话,结局和他的兄弟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一样,也许会更惨。

反过来说,无论是朱标还是朱允炆,即便是不削藩,朱棣也不反,朱棣的后代势力足够强大了,还是有可能反。

有句话说地球离了谁都转,大错特错,如果朱标顺利继位了,我想朱标有能力处理好藩王的事,经过几年平稳期,藩王们反不起来。

朱标是嫡长子,为人平和仁慈,他的兄弟们也未必有反的心思,效仿汉朝的推恩令,慢慢的削弱藩王的势力,不只是朱标、朱允炆的皇位能保住,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大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小到父母的一念之转,可能就不是现在的你在看头条了。

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但是封王的只有二十四个,一个是出生一个月就去世的朱楠,一个是身为太子的朱标,这二十四个王爷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潭王朱梓、辽王朱植、安王朱槛、秦王朱樉、赵王朱杞、庆王朱椭、唐王朱柽、晋王朱棡、鲁王朱檀、宁王朱权、郢王朱栋、燕王朱棣、蜀王朱椿、岷王朱楩、伊王朱樨、周王朱橚、湘王朱柏、谷王朱橞、楚王朱桢、代王朱桂、韩王朱松、齐王朱榑、肃王朱楧、沈王朱模。

从“靖难之役”只有朱棣一人主动造反之外,其他王爷并没有主动造反,而是持着观望的态度来看,如若朱标不去世继位,有人敢造反的话,这个人也绝对是朱棣。

但从事实来看,朱棣绝对不敢造反,就算敢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朱标是公认的继承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朱元璋在打天下期间,虽然忙得日理万机,但是却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朱标。朱元璋给他安排当时最豪华的教学团队,教武的是明朝第一开国武将徐达,教文的是明朝第一开国文臣李善长与当时天下第一大儒宋濂。

而当时与朱标同为朱元璋儿子的其他皇子却都没有朱标那样的待遇。就拿朱棣来说,连一个像样的老师都没有,整天只能在军营里逛来逛去,以至于到后来学历水平也就等同于现在的初中生。

有的人或许会说,朱元璋不是非常重视皇子的学识吗?事实上朱元璋的确重视皇子的学识,但这是在开国之后。开国之前,朱元璋北面有元朝,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这三位不分上下的大敌,哪里有时间会重视皇子的学业?

如果说天下打不下来,别说皇子的学业了,就连皇子的命都不一定能够保得住,所以朱元璋自然而然的轻视了其他的皇子,仅仅只重视朱标一人,因为如果天下一旦打下来,就必须得要有太子,而朱标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1355年十月十日,朱元璋正在攻打他未来的根据地应天府。这时,他的妻子后来的马皇后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儿子朱标。朱元璋得到朱标出生的消息,兴高采烈,当即在他军营所驻扎的山上写下八个字“到此山者,何患无嗣”。此后一直将朱标当成继承人培养。

随着朱元璋的势力做大,也开始称王,而朱元璋称王,就必须要有世子,这个世子朱标当仁不让。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从小就看到朱标与自己的不同点,人家朱标有名师教导,而自己什么也没有,人家朱标当世子,而自己则被别人告知,以后见到哥哥朱标必须要行礼。

朱元璋的儿子从小就感到朱标的优越,从小就被灌输服从朱标的思想。而朱标本人仁慈,从来没有与弟弟发生过任何纠纷(弟弟也不敢与朱标发生纠纷),相反在弟弟出事的时候,总会出头为弟弟求情。

朱元璋能够封王的二十四个儿子,都对朱标恭恭敬敬,包括燕王朱棣。如果说朱棣脑子被驴踢了,敢在朱标继位的情况下动手,那么其他的二十三位藩王肯定会群起而攻之,他们在靖难之役中之所以不肯协助朝廷,坐山观虎斗,是因为心中不满,不满的地方就是在于削藩。

如果朱标继位,他肯定不会削藩,将他的兄弟们废成庶人。如果朱标有削藩的心思,那么他肯定会向朱元璋直言,将他的顾虑说出来,可事实是朱标并没有向朱元璋说过任何关于削藩的事情,因此可以肯定朱标不会削藩。而朱标不会削藩,只要朱棣敢动,必死无疑。

就算朱标削藩,朱棣也不敢反

朱元璋在驾崩之前,可能也想到了有人会造反,所以给建文帝朱允炆留了一手,这一手就是耿炳文。耿炳文是前朝老将,特长是守城,不是进攻。

靖难之役中,他被朱棣大败,但是后来依靠残兵败将坚守真定城,以至于朱棣望而兴叹,每一次攻打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说朱允炆再继续用耿炳文,依靠着全国的粮食,将仅有北平、大宁的朱棣牦到死,那么就没有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了。

可惜朱允炆听信黄子澄这个蠢材的话,将耿炳文换下,而代替上去的李景隆就是一个饭桶,六十万大军都打不过朱棣十几万的大军。

如果朱标不提前去世,能够顺利继位,那么朝廷上就不止耿炳文这一位前朝立下赫赫大功的将领了,还会有一位,这一位就是蓝玉,蓝玉是朱元璋专门为朱标而准备的打手。

蓝玉是谁?蓝玉就是洪武二十一年率领十五万明军歼灭北元十几万残余势力的那一位武将,一战直接成名,朱元璋将他称为明朝的卫青。

蓝玉姐姐的女儿是朱标的妃子,而朱标一旦继位,那么蓝玉姐姐的女儿就是皇后,生下来的儿子就是太子,再加上蓝玉是朱标的死党,时不时就跑进宫与朱标深谈,只要天下藩王有任何一个人敢造反,朱标依靠着大于造反藩王若干份的粮食,若干份的士兵,由蓝玉率兵出征,谁敢不服!就算是朱棣,顶多也就是与蓝玉打一个平手。

到这时,朱棣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粮食、士兵(靖难之役朱棣能够胜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朱棣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每次打完胜仗都能够收缴一大批的粮食,士气也随着水涨船高),他拿什么跟朝廷斗?

朱元璋之所以在朱标去世之后,紧接着就把蓝玉杀了,是因为害怕年幼的建文帝朱允炆镇不住蓝玉这一悍将,所以才咬咬牙给蓝玉安上谋反的罪名杀掉,同时再杀掉许多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的人,直接导致后来朱棣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将军。

朱棣造反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逼迫

朱棣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但是他在朱标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将野心表现出来,而是在朱标去世后才将野心表现出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心中的不满。

在朱元璋的二十五个儿子当中,除去朱标之外,就是他燕王朱棣与宁王朱权最优秀,从后来朱棣用诡计胁迫宁王朱权与他一同谋反来看,相比于朱权,朱棣更加优秀。在这种情况下,朱标去世,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反而立孙子辈的的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心生不满很正常。

朱棣曾经在旁边没有人的情况下,不怀好意的拍了朱允炆的后背几巴掌,叔叔拍侄子在正常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得知道,那可是皇室,皇室对身份有着严厉的级别,不是说你的年纪大就可以随便乱拍年纪小的侄子,侄子是太子,而你无非是藩王,有什么资格拍太子?

对于朱棣的出格行为,朱允炆的态度是蒙圈,多亏朱元璋路过此地,看到朱棣拍朱允炆的举动,怒斥了朱棣一顿,为朱允炆出了一口恶气。

后来朱允炆继承朱元璋的皇位,按照规定,朱棣要到南京跪拜新君朱允炆,可是朱棣竟然堂而皇之的屹立在朝堂之上,无论怎么样都不肯跪拜。

朱棣一次又一次的岀格行为,朱允炆已经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朱允炆对朱棣动手之前,已经削了五位藩王,这五位藩王分别是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这五位中有四位直接降为庶民,一位(湘王)被逼到自焚而死。

看着这五位弟弟的下场,朱棣不免胆寒,他已经因为自己的野心多次得罪朱允炆,如果一旦落入朱允炆的手中,那还得了,估计全家人的性命都不保,就算保得住,也不可能有好果子吃,得流落到荒郊野岭当野人。

面对着自己与朝廷有着巨大悬殊的朱棣,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决定依靠北平为根据地造反。如果说要为朱棣的这个举动做个风险评估的话,这个举动的风险估计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第一、纵古至今没有一位藩王造反成功,仅有朱棣一位;第二、朝廷的士兵、粮食与朱棣就是一个天上(朝廷)一个地下(朱棣),没有任何可比性。

但对于朱棣而言,与其等着朱允炆的刀砍在自己头上,倒不如先发制人,说不定能够当上皇帝,后来果真当上皇帝了。

结语

只要继位的人是朱标,就算宁王朱权心甘情愿的跟随朱棣造反,朱棣都没有一丁点的胜算,直接围就能够将朱棣围死,哪里来的靖难之役,打朱棣就如同打苍蝇一样。可惜了后来继位的是年幼的朱允炆,面对朱棣这位当时最优秀的将军,兼最阴险的叔叔,纵管有着大于朱棣无数倍的优势,但还是硬生生的被挤下了皇位。

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朱标如果不死,其他王爷绝对不敢造反。不要说是其他王爷了,就算是朱允炆当初要是不往死里去逼朱棣,说不定朱棣都不会造反。而且朱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当你了解了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朱元璋在死了儿子之后充满了惋惜,一生都在回忆。朱标在太子时期,其他的兄弟就已经被封为了藩王并且就藩去了,而从历朝历代来看,皇子想要争夺皇权,最基础的就是不能离开都城。

比如说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就没有离开长安,宋朝时期的赵光义也是一样,打死都不愿意离开汴梁。而汉朝时期的梁王刘武都已经有了封地,还要死皮赖脸的留在长安。可想而知这才是根本的原因,所以说朱标没死这些皇子早已经离开了政治中心,也就没有了在朝中建立势力的可能,更不可能对朱标产生威胁。

同时朱标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是仅次于朱元璋的,甚至有时候朱元璋还会因为宠儿子,听朱标的话。朱元璋曾经多次想要惩罚这些王爷,但都是朱标在从中劝阻。这所透露的现象就是朱标能参与到处理藩王的决定之中,还能够提供参考意见。这实际上也是朱元璋对朱标的一种放权,几乎等同于是长兄如父一般的角色。所以除了朱元璋之外,朱标才是最有权力的二号人物。

另外就是朱标和其他皇子是非常不一样的,他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原生父子的关系,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从农民成为皇帝的特殊人物,所以说朱标从小就是和自己父亲一起成长过来的,而且从朱元璋对待朱标的态度也能看出端倪,那就是朱元璋每一次在朱标犯错的时候,都是采取家长的态度,不是打就是骂,但是从来没有动摇过朱标的地位。不像是其他的帝王那样,对儿子不是削去爵位就是圈禁,甚至是贬为平民。

朱标每一次就像是好儿子一样在朱元璋的身边,而其他的皇子虽然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更多都是后来妃子所生,这对朱元璋的传统观念来看,并不算是嫡子的身份,从农民的一贯思维来看,自己的家业就是要留给长子的,而长子也是自己去世之后分配家产的头号人物。同样当时朱标要兵有兵,文官武将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属于朱标班底的有着蓝玉、常升、曹震、冯胜等人,这些人物和朱标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其中常遇春的女儿成为了太子妃,而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可想而知这种关系绑定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常升是朱标的表弟,而曹振的妻子又是朱标的乳母,所以说这些人和朱标的关系都很密切,自然也会维护朱标。可想而知,就算是给朱棣一百个胆子也不敢造反。同样在朱允炆时期朱棣也是经历了很多困难和幸运才成功的,那么面对实力强大了几倍的朱标来说,叛变无疑是登天一样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