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为何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九子夺嫡?你是怎么认为的?
乾隆25岁继位,60年退位,还做了4年太上皇。时成年皇子仅四人,八子永璇脚疾,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寄情书画,无心大位;十七子永璘与永琰同母所生又年纪小,而且也是贪玩无大志。所以永琰当仁不让。更重要的是,乾隆还活着啊,并且大权独揽。以乾隆精于权谋算计,加上他的威望谁敢对皇位继承人说三道四。因此,皇十五子顺利承袭大统,皇权也很自然地平稳过渡。
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为何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九子夺嫡?你是怎么认为的?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活得久,乾隆25岁的时候登基,在位60年,85岁的时候禅位给嘉庆,后面又活了3年,他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没有之一。他在位这60年,熬死了,自己无数的儿子,除了几个早夭的阿哥,其他的公主阿哥基本上都死在了他前面了,儿子都死的差不多了 ,哪还能九子夺嫡,人数都凑不齐。那些儿子啊哥们估计也看见了,他们老子生龙活虎的,还在不停壮大后宫,夜夜笙歌,佩服得不行 再看看自己身体,估计也没啥夺嫡的心思了,反正也活不过他老子。最后,乾隆和大臣们可能也是看到,自己这个皇帝在放下去,儿子都要死完了,只能传给孙子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禅位给了嘉庆![耶][耶][耶]
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为何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九子夺嫡?你是怎么认为的?
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让人见证了皇家骨肉在权力面前的冷酷无情,也让面对很多大场面不慌乱的康熙皇帝心力交瘁,黯然离世。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时间也长达60年,却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他怎么做的呢?
首先,鉴于其爷爷康熙皇帝时期出现的诸皇子之间为了皇位展开争夺,骨肉相残的局面。从其父亲雍正皇帝起,清朝皇室开始实现秘密立储制度,就是把立储的文件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老皇帝去世后,由几位顾命大臣共同打开,这种制度最大程度的规避了皇子之间为了皇位拼的你死我活。
虽然雍正皇帝一直青睐皇子弘历,但是在没有取出立储文件前,谁也不知道谁是皇位继承人,避免类似康熙朝皇次子遭受兄弟的围攻,保证了皇室内部的稳定。乾隆皇帝也继承了父亲这种确定皇储的方法,避免因为子嗣过多,引发混乱。
其次,虽然都是在位60余年,乾隆皇帝更长寿,去世时许多儿子已经在其前面离世。康熙皇帝即位年龄较小,在位六十余年也只活了六十几岁,儿子中较大的四五十岁,小的刚刚几岁,可以说具备争夺储位的人特别多,这样很容易形成兄弟之间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而乾隆皇帝活了80多岁,他去世前已经有很多儿子先他而去,具备争夺皇位的儿子已经不多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很难形成。
第三,乾隆皇帝的儿子没有康熙皇帝儿子优秀。康熙皇帝的儿子都很能力如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反而乾隆皇帝的儿子虽然不给他惹事,但是却都是碌碌无为,没有几个有实力的,加上乾隆皇帝特别长寿,熬死了几个,剩下的只有皇十五子永琰可以守着这片天下,想发扬光大也很困难。可以说相对于乾隆皇帝那些叔叔大爷如此厉害,自己的儿子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矬子里面拔大个。
第四,乾隆皇帝在去世前完成了权力交接。乾隆皇帝出于对祖父康熙皇帝的尊重,在成为皇帝第六十个年头宣布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永琰,自己做太上皇,直到嘉庆四年去世。虽然起因是出于尊重自己的祖父,但是也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考虑自己年事已高,政务繁忙,自己力不从心,尽早传位,确保不出现权力争斗。
而实际上这段时间权力还是掌握在乾隆皇帝呢,永琰虽然登基实际扮演的还是皇储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不能绕过太上皇。父子相处的还算比较融洽,而乾隆皇帝去世后,本来就是皇帝的永琰可以顺理成章的获得皇权,整个过程未出现流血事件,也没有出现针对兄弟的过后清算,权力过渡非常平稳。
最后,和两位帝王的性格有关。康熙皇帝最早确定的皇位继承人是皇二子,在确定后,两次废其太子之位。乾隆皇帝在其在位37年时已经秘密确立永琰为皇储,直到永琰登基。对于自己储君的态度,如果是自己心仪的就不要轻易更换,以免其他人窥伺。先后两次废皇太子使得九子夺嫡到达了高潮。如果当初其直接废皇儿子而不复立,干净利落的确立新人选就不会出现节外生枝的儿子之间的争斗。
皇家骨肉本无亲情,身为父亲的帝王更应该提前想到,中意的儿子早点确立其继承人位置,让其他人尽快远离权力争斗,避免兄弟相杀。
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为何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九子夺嫡?你是怎么认为的?
康熙有二十五个儿子,乾隆十七个儿子,单从数量少看乾隆比康熙少了八个,劣势明显。但是,这和是否发生夺嫡关系不大,康熙二十五个儿子也不是都参与夺嫡,参与夺嫡的只有九个,乾隆十七个儿子,跳出几个代表,参与夺嫡之争,也足够了。乾隆朝没有像康熙朝那样发生夺嫡之争,主要是乾隆的儿子和康熙的儿子比能力太差。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开放的,皇子年幼时住在宫中,成年后离开皇宫,单独开府,康熙朝战争较多,康熙有意安排成年皇子参与,经受锻炼,接受洗礼,建立功勋。康熙离开皇宫,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也经常安排皇子们处理政务,锻炼他们的施政能力。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很全面的,清朝是马上得天下,很重视武功骑射,但康熙要求皇子文武双全,不但学习武功骑射,还要学习文化,而且是汉满两种文化。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康熙对皇子们教育抓得紧,不管国家大事多么繁重,他都经常抽出时间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
康熙对皇子的教育很有成效。经过培养,康熙的成年皇子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有能力者很多。因为有能力,一旦有机会都想试搏试搏。
乾隆对皇子的培养完全两样,他对皇子们实施圈养,成年皇子不能开府,都困在皇宫之中,而且不让他们参与政事。皇子们得不到锻炼,政治能力都很一般。因此,乾隆在秘密立储时感觉很困难,儿子虽多,找不出一个优秀人选。这和康熙朝正好相反。
乾隆的圈养措施使皇子们成了温室的花朵,没有经历政治斗争的洗礼,他们都很脆弱。乾隆的大阿哥永璜,在孝贤皇后去世时,遭乾隆无端训斥,说皇后死了,他表现得不够悲伤,因为是父子,不忍杀他,但是将来继承皇位就甭想了!永璜被乾隆这么一打击,不到一年时间就郁郁而死了。康熙的大阿哥胤禔被康熙圈禁,这打击比永璜重多了,胤禔被圈禁26年才死。可见两个人抗打击能力不在一个层次上。
乾隆的皇子们能力平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争皇位的积极性不高。十七皇子永璘有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皇帝就像那天上的雨点一样多,也落不到自己头上。这其实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乾隆的皇子们大都自信心不足。没有自信心当然也就不争了。不争皇位当然还有别的事做,乾隆的儿子们主攻方向是文学艺术以及享受生活。典型的有十一阿哥永瑆,他是清代一流书法家,十七阿哥永璘只想得到和珅府邸。
康熙朝发生了九子夺嫡,却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盛世,乾隆朝没有争夺,嘉庆平稳继位,但清朝却由盛转衰。可见竞争是好事。但是没有法律保障的皇位竞争又太残酷、太血腥,充满不确定性,容易引起社会动荡。这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是个死结。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关注!
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为何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九子夺嫡?你是怎么认为的?
清朝康熙皇帝驾崩后发生了九子夺嫡的历史事件。康熙共有35儿子20个女儿,其中只有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当时康熙皇帝有9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雍正即位后吸取教训,他一登基就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亲写两份诏书,一份随身携带, 另一份密封在锦匣里, 放置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死后,由宗室、大臣们共同开启、核对。这个办法皇权平安过度到乾隆手上。
乾隆皇帝活了88岁,他的17个儿子多数都熬不过父亲。到了乾隆六十年,17位皇子里只剩4个了。乾隆五十四年,册封永瑆为成亲王,永琰为嘉亲王,皇储之位无出此两皇子。他让永谈即位,自己又当了几年太上皇,保驾护航,平安无事,没有再没有发生什么夺嫡的事情。
雍正开始的立储方法也成为后世惯例,这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骨肉相残争嗣的悲剧。@今日头条 @微头条话题 @悟空问答
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为何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九子夺嫡?你是怎么认为的?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封建社会的专制,天下江山是皇帝一人所有,皇帝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选择后人继承自己的皇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采用世袭制的办法,乾隆亦不例外。爱新觉罗家族的大好江山需要他找一个靠得住的皇子继承。但为了不让夺嫡之争再起,乾隆可谓下了很大的功夫。
生谋身后,乾隆密立太子乾隆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顺利继承皇位的皇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所以选择一位好的接班人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康熙时期各皇子为争皇位钩心斗角使得时局动荡,所以雍正即位后改变了之前等到皇帝临死之指定人选的方法,而采用密立皇储,就是皇帝即位之时就将所要立为皇储的名字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不告诉任何人所立太子是谁。
夺嫡夺嫡,得有“嫡”可夺,这密设太子之位,所有人都不知道太子是谁,那么皇帝的皇子压根就没有夺嫡的机会。乾隆就是雍正皇帝密立太子才得以顺利继承皇位的。
而反观康熙,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发生夺嫡,就是因为康熙在很一开始确定了太子的人选,立储君之位,也就是说,康熙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明确了接班人。
倘若这个接班人品学兼优,能力出众,也不会发生夺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精心培养的太子,却斗不过康熙这个千古一帝,最后竟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后废除了这位太子。
可见,很早就确定太子人选,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子极有可能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导致其他皇子有夺嫡的野心。
皇子的能力这夺嫡并不是靠数量,关键乾隆的儿子也没几个。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夺嫡,那肯定得“夺”起来,可乾隆的儿子们,不仅人数少,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人的心思压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学,压根就不构成“夺”这个势。继承乾隆的是嘉庆皇帝。乾隆共十七个儿子,颙琰是第十五子。颙琰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前边的哥哥,大多早死,没死的也没有成材料的。
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他将颙琰的名字写在传位的木厘之内,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直到乾隆六十年九月,才正式下诏,宣布颙琰为皇太子。而康熙的几个皇子,可谓是势力强大,结党营私,权利也很大,背后一直在谋划夺嫡。
浮人结语
总之乾隆时期没有形成九龙夺嫡的事情,关键是密立储君制度的作用,从根本上无嫡可夺,其次皇子的势力根本构不成夺嫡之势。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