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要把霸业传给兄弟孙权?你怎么看?

孙策选择弟弟而不是儿子继承霸业,因为他的儿子年纪太小根本镇不住将领们,又没有皇位继承的法理保护,为了整个集团的利益,也为了儿子不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害,选孙权才是最好的选择。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要把霸业传给兄弟孙权?你怎么看?

孙策出生在东汉末年,是江东枭雄孙坚长子。

此人甚为俊杰,豪气干云,是东吴初期的杰出之士。因斩于道人,被其灵缠身,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六岁。

东汉末期,群雄逐鹿,天下大乱,各据一方。东吴盘据江东,占着优越的地理,难免天下群雄争夺。孙策有妻、有子女,其子女年幼。

为了稳定东吴的局势,巩固江东地盘,临终之前,将其王位传与其弟孙权。属于高瞻远瞩,胸襟宽怀,不负东吴文武之望。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要把霸业传给兄弟孙权?你怎么看?

因为孙策死时才二十六岁,他儿子自然年幼。这时在他的家族中只有孙权最大,就是孙权那时年龄也尚小。所以,他母亲在孙策临终时就说了: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孙策当时就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由此可见,孙策把基业托付给孙权,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孙权年龄相对较大;二是,相信孙权的才能。这第二点,在孙策交待孙权时也有说明。孙策当时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可见孙权有知人善任的特长。综上可知,孙策传位给孙权主要是看中了他的才能。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要把霸业传给兄弟孙权?你怎么看?

孙策遇刺也不过26岁,就是17、18岁生儿做父亲,其儿也不过8、9岁。江东也是刚刚打下,需要孙家稳当交接,已近弱冠之年的孙权,显然是最好的人选。而吴国太也是此意。

孙权虽不是像父兄那样善于征战,但却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政治才干。孙策才鼓励他,挑起东吴重担:"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孙氏兄弟交接,不同于皇室、诸侯世袭制,天下大乱,东吴方兴未艾,更像是家族集团任命下一任董事长,一定要能掌控全局。孙氏集团既有孙坚一班老臣遗将,也有孙策一批后起之秀,更有江东地方豪强,需要孙权融合。孙策嘱他文赖张昭,武倚周瑜,捏成一团。

孙策子幼妻嫩,而自从和周瑜共娶江东美女大小乔姐妹,早已将小妾捧上心,那有心思将来让寡母幼子垂帘听政,一旦失控,不可设想,前功尽弃。因此,才会决然地将权利交予大弟孙权手中。

事实上,孙权很好地继承了孙策遗志,稳固了江东。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共同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一代枭雄曹操,确保东吴万无一失。

曹操也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要把霸业传给兄弟孙权?你怎么看?

孙策号称“小霸王”,他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了三千人马,就席卷江东。在官渡之战时,胸怀大志的孙策准备率军渡江袭取许都,可惜壮志未酬就死于刺客之手。在孙策去世时,他没有把霸业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兄弟孙权,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孙策集团上下没有托孤之人。

孙策去世时,有一个儿子名叫孙绍。孙策去世时十分年轻,年仅二十六岁,由此可知孙绍的年龄也不会太大,很可能不超过十岁。这样一位年幼的孩子,想要继承孙策的霸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托孤之臣,是不可能坐稳位子的。

我们遍观孙策集团上下,就会发现孙策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信之人,能够成为他的托孤之人。首先我们看孙氏家族。孙氏家族是吴郡人,从孙坚的经历可以看出,孙氏在当地并非名门望族。孙坚起家发展,都是在徐州、淮泗地区,与老家没有多少关系。

孙策起兵时十分年轻,他虽然席卷江东,但是在他势力迅速扩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隐患。那就是他的集团中成分复杂,自己宗族势力又不占绝对优势,难以团结一心。在孙策的武力胁迫下,大家尚且可以形成一个集团,但是一旦孙策离世,他的集团就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如果在孙氏家族中选择一个托孤之臣,唯一可以担当重任的就是孙权。可是当时孙权本人也才年方十八,以他的资历、身份尚且难以服众,自顾不暇。更何况是要让他辅佐一个更无法服众的幼主,这根本就是孙权不可能胜任的。

那么在臣子中选择一个托孤之臣呢?在孙策集团中,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张昭。如果要选择托孤之臣,张昭是最佳人选。在现实中,孙策也是把他作为了托孤之臣,只不过继位人是孙权。张昭虽然对孙策的托孤十分感激,也对孙权尽心辅佐,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显出了原形。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南下荆州。荆州的那些地方世家大族,逼迫刘琮投降了曹操。刘表奋斗一生的基业,就这样拱手送给了曹操。当曹操的书信来到东吴时,以张昭为首的那些世家大族,也要复制荆州的模式,逼迫孙权迎降曹操。

幸亏孙权在当时已经年长,并且收罗了一批自己的部下。在鲁肃和周瑜的帮助下,孙权才力排众议,拒绝了张昭等人的要求。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也彻底抛开了张昭,将东吴全部军政大权收归自己。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张昭辅佐幼主的话,他将掌握江东孙氏的所有大权。如果他有异心,就可以轻易篡夺孙氏的江山。就算他没有异心,如果出现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局面,他也很可能挟持幼主投降,荆州的下场就是江东的榜样。正是由于没有可作托孤之人的臣子,使得孙策无法立幼主继承自己。

二、家族之中唯有孙权可保霸业。

孙策在去世前对张昭说,如果江东无法立足,就带领孙氏宗族向西撤退。由此可见,正是孙氏家族在当地没有根深蒂固的势力,才使得他们没有可以依仗的势力。在群敌环伺之中,如果孙氏集团没有一个团结的核心,将会迎来灭顶之灾。

既然立幼主是不可能的,那么孙策就只能从年长的兄弟中选择一位,孙权就是这样进入孙策的视线的。孙策对孙权的才干十分清楚,他在把霸业交付给孙权时就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正是因为当时孙氏集团内外交困,危机重重,才需要一位能够团结上下,以求自保的君主。孙权的长处正是“举贤任能,各尽其心”,遍观孙氏宗族之中,唯有孙权能够力挽危局,团结孙氏集团上下,让孙氏家族转危为安。因此,孙策才会将自己的霸业交给孙权。

同时,孙策也知道孙权的抱负,并非是人下之人,他不可能会成为幼子的托孤之臣。在史书上记载孙权在未继位前,就“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在孙氏集团内部,孙权的影响力很大。张昭、周瑜都认为孙权可以一同成就大事,都愿意为他效力。

在孙氏家族内,也有孙策和孙权出生的传说。据说孙坚的夫人生孙策的时候,梦见月亮飞入自己的怀中。而生孙权的时候,则梦见太阳飞入自己的怀中。孙坚闻听之后大为欣喜,认为这是富贵的象征。

这个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这个传说证明,早在孙坚的时代,在孙氏宗族中就认为孙权是与孙策一样,是能够给孙氏家族带来富贵的人物。这种传说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孙权在家族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多人把家族的希望放在了孙策和孙权的身上,甚至认为孙权将来的成就要超越孙策。

在孙策心中,当然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他在带着孙权行军打仗的时候,就经常指着部下向孙权说,这些将来都是你的将领。既然幼子不能继承自己的事业,那么为了家族的延续,为了父亲和自己开创的事业不会夭折,孙策最终选择了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结语:

孙策遇刺受伤后,在去世前决定把霸业交付给孙权,并且托付张昭好好辅佐孙权。孙策之所以不传位给自己的幼子,是因为形势所迫。因为孙氏家族不是江东的名门望族,没有庞大的势力支持自己家族稳固立足。因此继承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孙氏家族的生死存亡。

再加上遍观孙氏集团上下,没有能够托孤之臣,孙策只能传位给年纪较长,能力更强的兄弟。由于孙权能够得到宗族和孙氏集团中大部分人的支持,拥有“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才能,孙策最终选择了孙权为继承者。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是正确的。孙权不但保存了孙氏集团和江东,还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吴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要把霸业传给兄弟孙权?你怎么看?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当时江东初定,孙家身处天下乱世,一点都不稳。

而孙策长子年幼,权臣当道,传位于儿子显然不保险。况且兄终弟及这种事儿,也没有说如何违反规矩,手足骨肉,都是自家人。

孙策于建安五年英年早逝,其子孙绍不过才一岁。当时内有权臣张昭当道,外有奸雄曹操为敌,又逢孙策遭遇巫蛊之事,身受重伤,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孙氏政权陷入危急存亡之秋也。

自知大限将至的孙策,必需在弟弟孙权,与儿子孙绍之间选出一个权力接班人。抚军中郎将张昭在病榻旁,一再劝说孙策传位于孙绍,同时极力反对传位给孙权。

孙策何许人也?岂能看不出张昭的用意?

张昭一直是“主降派”的领头羊,并且在江东位高权重,张昭得权,江东必降。若孙策传位给一岁的孙绍,无异于是将孙坚苦苦打下的基业拱手让给曹操。

孙策思来想去,认为弟弟孙权正值壮年,且多谋善思,对内善制衡,对外讲合作,是个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反观长子孙绍仅才一岁,未来是人才还是庸才不可预料,与其拘泥于传统礼教将王位传给“不稳定”的孙绍,不如稳扎稳打让孙权上位,况且乱世之际,当以大局为重,立长君,方保基业,立幼君,只怕再出一个“东吴版本”的曹孟德。

孙坚的意愿:

曹操为何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曹操佩服孙权吗?非也!

曹操真正钦佩的人是孙坚。孙坚的野心极大,能力不俗,论格局不输于曹刘二人。

且看孙坚为膝下四“虎子”取的名字:

孙策字伯符,“策”策命也,大策天下。“符”兵符也,征战四方。孙权字仲谋,“权”权利也,权择乱世。“谋”谋略也,谋定八荒。孙翊字叔弼,“翊”羽翼也,助龙腾飞。“弼”辅佐也,辅佐圣君。孙匡字季佐,“匡”协助也,协君治世。“佐”佐谋也,忠心扶主。

(这里还得提一下,咱们常说兄弟之间的长幼顺序会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比如孔子排行老二,就是仲尼;刘邦是家中幼子,就称刘季;孙家这四个儿子刚刚好)

这一武,一文,一辅,一佐,便是孙坚心中最大的理想,我看到了孙坚渴望问鼎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孙策临终托孤时的悲怆,我看到了孙权射杀猛虎时的决心。

东吴不仅仅是孙策一个人的领土,更是孙坚用鲜血换来的壁垒,是孙家几代人费尽心力打出的家园,孙策深明大义必然视之为珍宝,所以孙策在临终之时,紧紧握着孙权的手说道:

“率江东子弟,争锋于沙场之上,卿不如我;任贤用能,权衡利弊,团结下属,使之忠心保卫江东,我不如卿。卿若念及父兄创业之艰难,必将复以雄图。”

孙权闻此肺腑之言,失声痛哭。孙策这番话包含着两个含义,一是告诫东吴群臣,吾弟定能团结江东子弟,保卫家园;二是勉励孙权,前方虽然路途艰辛,但你有超越兄长的才华,定能成就雄图大业。

综上所述,我认为孙策从来没有考虑过传位给孙绍,于情于理于孙家大业,孙权都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历史结果告诉我们,孙策并没有选错人,孙权是个人物,他开创的东吴,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更成为了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久的政权。

当然,孙权称帝后,对于孙策一脉的名分安排饱受诟病,好歹孙策是江东之主,孙权登基后只封了长沙桓王,而父亲孙坚则被追谥为武烈皇帝。但是话说回来,这种做法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孙策还有后代,追封其为帝后,那便是意味着孙策一脉也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一门两皇脉,不是太利于统治,这样玩儿肯定不好。

其实如果抛开继承皇位这样一层原因,孙权对孙策还是不错的,他的后代们也算是荣光。

一侯三显:

孙权对孙策子女的安排较为妥当。孙策长子孙绍继承了“吴侯”的位置,后被改封为上虞侯,在荣华富贵中平安的度过了一生。

长女“孙氏”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的儿子顾邵,顾家是东吴四大家族之一,孙权将“孙氏”嫁进顾家有政治联姻的用意。次女被孙权指婚给东吴大都督陆逊,也是政治婚姻。三女嫁给了孙策的旧将朱治的儿子朱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