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老了,父亲去世想接她同住尽孝,可是母亲又属于“贪、嗔、痴”全齐的老人。怎么办?

谢谢邀请。我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我自己的家事就遇到这样的事情,您看看我前几天的发的文章就知道这样的事情闹得影响有多大。https://m.toutiao.com/is/NnmUjsK/?=焦虑姥姥,靠谱外孙女,不靠谱女儿之7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NnmHGTS/?=面对贪婪无度亲戚怎么办?学学小神兽,大快人心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Nnmh4pd/?=挤破头的中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今日头条。

这件事还没有结束,请您继续看完就知道了。

还有我今天的文章也是说这件事的。但也是真人真事。是我一个老同事的家事。https://m.toutiao.com/is/NnuBXEM/?=微信最经典个性签名有什么好的推荐?(钱多多妈的回答) - 今日头条。

虽然说:“家有一老,又如一宝”。这话一定要辩证的看。不经历别人的苦,就不要议论他人的非。我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外公,本身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当老好人。没有想到让远房亲戚钻了空子,害得自己再次住进重病监护室,家里大乱,医药费,我父亲几乎丢了职位,我弟弟上不了重点高中,我母亲大病一场,我们自己家的人跟着遭难,是躲不过的。更严重的是我父亲两个20几年的同事的孩子也受到了影响,这不等于和这两家结了仇。

我同事的儿子现在还单着,30好几了,我们作为旁观者都着急,何况我同事夫妻,他们就这一个儿子。每次都能听到他唠叨这件事。最气人的是他妹妹,他妹妹只出费用,哥哥嫂嫂10年如一日照顾老人,那个艰辛想想都觉得难。加上他们的独子的事情,不是一般的担心。

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我觉得应该就事论事,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既要照顾好老人,也不能让子女把自己搭上,甚至影响子女的孩子,乃至无辜的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这样的老人送养老院,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来做,子女定期看望。亲情也温馨,也不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也能更好的让老人享受晚年,毕竟专业的养老机构,从饮食,娱乐、健康等都很科学,加上都是同龄人,更容易让老人融入。

妈老了,父亲去世想接她同住尽孝,可是母亲又属于“贪、嗔、痴”全齐的老人。怎么办?

不管兄弟姐妹有多少,哪怕是独生子女。孝,都不能是愚孝。遇到这种心态的老人,不管不问让其自生自灭,显然是不孝。倘若任其放纵兴风作浪一味迎合,显然又是愚孝。

孝,不是无原则的迎合。首先必须要以家庭和睦为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就不要谈孝。

不论老人有多贪、多嗔、多痴,不与她随风起舞。把好自已的原则,不做无谓的忍让。该坚持的就必须坚持,守住底线就是捍卫自已的主权。也只有捍卫自已的主权,才能守住一个完整的家。假如连家都守不住,孝又从何而来。

有些老人就是三天两头的作,但不论她、他如何的作,你只管做你该做的事。以静制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这宝,也并非都是珍宝。遇到了这种所谓的奇葩老人,以牙还牙显然是不孝。该给的给,该守的守。任你外面风雨大作,我就是屋里稳做不动。

妈老了,父亲去世想接她同住尽孝,可是母亲又属于“贪、嗔、痴”全齐的老人。怎么办?

看了您的问题我深有体会,我只能说这是大多数人走向老年的必然经历。从自己嘴里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

1.贪。富人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大多数老年人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都是一穷二白建起自己的家。到现在为止许多我这个年纪的,还是做着上养老下帮小的日子。我们来曰不多,养老金又少,一路走来为自己所剩不多,就更爱财,为自己养老也为少给子女找麻烦。有时候我自嘲自己老财迷,越老越财迷。因为年轻时有的是精力,除了工资,我养过鸡、兔,采过中药,现在能干什么?除了吃药,扫个地都摔过跟头。再看看身边的亲人同事,年前年后癌状去世的住院的好几个,哪一个几十万能挡得住?没有钱哪来的底气。贪就不奇怪了。

2、嗔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还有一些老思想,比如我无论对错我都不会和老人顶嘴。能忍就借他个耳朵,让他说。忍不了就借故走开,避开他我行我素。对于他们的老习惯尽量尊重,对于他们的雷区尽量避开。而现在的年轻人变了,他们接受了新思想新潮流希望老人能跟上朝流,必须承认他们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孝心,老人则认为他们败家对自己不尊重。代沟成了家庭不和谐的音符。解决的办法是互相包容。因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老人来日不多,孩子大了,小时没管住,大了你更管不了,你能管几年?孩子也一样,父母来日不多,就成了歪脖树你能正过来?你累他痛何必呢?在一起就享受亲情,什么事只要不违背原则,点到为止,都好。

3痴,这是谁也躲不过的事,最不想的是老人。以前我只是有些丢三落四,自从得了病毒性脑炎后,脑子更加不行,话说到一半不知说什么。有时见人连起码的礼节都没有,有时认准一个事就得马上办,办不成就生气。有时一生气张嘴就说,说完又后悔,这就需要亲友的体谅,这真不是我的本意。谁老了什么样谁又能知道呢。这又说起养老院,都是这些人凑在一块心情能好吗?但愿我别走到那一步。也希望家人社会也对老人多一些宽容.

妈老了,父亲去世想接她同住尽孝,可是母亲又属于“贪、嗔、痴”全齐的老人。怎么办?

既然想尽孝,何谈她的不事干啥?,老话说的好,狗不嫌家穷,儿不谦母丑,尽孝不是空口说说而已,就要铁匠的炉子,掏出便见,行动才是唯一标准,其他免谈,

孝敬老人是好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用实际行动,光说让住一起生活,让免费当个保姆,给你全家做饭洗衣,打掃卫生,擦地板,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自然放心多了,真是两全齐美,放心省钱,表面孝敬,实质劳动加重,

说起容易,做起难,你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心里很明白,真和你们住到一起,你媳妇愿意吗?脸拉的有寬窄,沒长短,太吓人,半路赶老人回乡下的儿女,多的无法比,有把握拿住妻子这个妻管炎?,考虑好了再决定,不要学有利喜欢,无利愁,无力 愁

人老了就需儿女要照顾,不然生孩子为了看热闹吗?端尿擦屎, 教你走路说话,供你上学,娶妻生子,盖房买車,费尽大半生的心血,古人韵若知父母恩,除非怀里抱子孙,父母养育之恩重如泰山,深似大海,你问头条咋么办?

自问良心?一个七尺男儿,说出智商有障碍的傻话来,简值是个明知故问,不怕别人耻笑,常言说的好记住百善孝为先,今天老朽对你不客气的批评,是教你走在正道上,不要打小算盘,耍小九九心眼,亏是福人人不,利是害人人爱,

摆正位置,再做决定,媳妇不是你妈生的,当然生活到一起,有很多磨擦矛盾,是难免的,打通妻子的思想,用行动表示,你的真实心理,嘴说无凭,很难证实,行动才是唯标准,心里有妈天会助你,觉的对就采纳。

妈老了,父亲去世想接她同住尽孝,可是母亲又属于“贪、嗔、痴”全齐的老人。怎么办?

难于启齿的话题。都发生在这位老人家的身上,在此俺就借题发挥下。

就在俺们小区,有位56岁的租房男人。让他的老娘给折磨的要死,他有兄妹三人,排行老大。

由于他起步早,在市区承包许多的工程。赚到了第一桶金,在市区买了房子、车子。还剩有不少的存款,生活过的较安逸。

他父亲去世的早,就剩下一个老母亲,在他发迹后,他把母亲从乡镇接到市区。

他是真孝顺,对母亲真是百依百顺,可对他的母亲,俺观察那就十分头疼的主,应当说是对他母亲不太看好。

本来,他跟他老婆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家庭十分和谐,他呢在外的事业上到一定的规模。

他老娘来了之后,就想尽一切办法来接管家庭财权,他们两口子商量道:老娘你也别争取了,每月给你一万块钱,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家务事都不用管,可他老娘就是不干,不断的搞事。

最后,儿子投降了,把存折交到他老娘手里,本来认为到此就结束,谁想到她也要将儿媳妇的接管过来。

儿媳妇讲,自己摆了个小摊位用的是现金,随要随取,你要是接管了,会影响生意。老太太就是不干,要死要活的。

儿媳妇不让步,老太太天天挑唆儿子把媳妇给换了,儿媳妇气坏了,责问老太太,你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要那么的钱干嘛?

老太太理直气壮的讲,她儿子的钱就得归他管,还叫道你们根本不会管钱,交给她是替他们保管,她不会用,还说你们要用钱,跟她要。

儿媳妇讲:她一天要用多少次的钱!给你打电话,你常常又不接,很误事!那个老太太讲她有外心,不孝顺。

就这样,这个家让这个老太太挑唆地,矛盾加大,儿媳妇气的跑了,不久就离婚,这个老太太可厉害,马上让她的小儿子来接手生意!

其结果,她的小儿子根本不是做生意了料,不仅亏钱,还天天赌钱,两年不到,就把老大多年打拼的家业,让老太太的小儿子给赌输、敗完。

结果老大接受不了,跟老太太发脾气,这个老太太反讲,说老大没有良心,你现在过的很舒服,可你弟弟过的相当苦。我要一碗水端平。

老大愤愤的说:你要一碗水端平没错,可不能用我的碗,去填他无底洞,你用你自己的碗去填可以,想怎么填都行。你为什么把我的碗都给砸碎了!嗯!

结果,这老太太,当场表演要喝药。到现在老大还在租房子住,老太太还是有事没事算计一下,菜钱里、肉钱里扣一点。

他很痛苦,跟俺讲,不想活着了,俺跟他讲,你没把“孝”字理解透彻,你这是愚孝,孝:分孝顺和孝敬。

因为你愚,你就只剩下顺,若是正确的思维,你顺着没错。你明知不对,还顺着,那就不是孝了。

孝:首先要敬,至于顺不顺,要看实际情况,盲目的愚顺,坑的不止是你自己一人,还连累她人。最后剩下就只有蠢了……

妈老了,父亲去世想接她同住尽孝,可是母亲又属于“贪、嗔、痴”全齐的老人。怎么办?

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然后再去尽孝。对于这样的老人,先让她住自己家供她生活费,生活不能自理时接过去照顾,要么安排进养老院,到一定的时候再接你家。这样,对你对老人都不是坏事,不一定不是孝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