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你家的麦子收获了吗?亩产多少斤?

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现在的优良品质,正常种植管理,都能超千斤。这和品种特性有关,和成熟早晚也有一定的关系。

据农业技术人员的观点和农民种植方面的经验体会,通常生长期长的品种相对生育期短的品种,生长期长的产量会高点。幅度高约5%~10%。

但是,需要说明一下,生育期长的品种相对高产和晚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小麦这种作物,要根据地域气候特点选择生长期长短成熟的时间考虑。如果麦季没有干热风的地区,可以考虑生长期长的晚熟品种,而获得相对高产。

如果,麦季易刮干热风的地区,就不宜选择生长期长的品种而奢望高产。因为,麦子在灌浆期,刮干热风对小麦影响很大,会把并未成熟的麦籽粒灼干。由此,而得不偿失,反而减产了。

即使正常生长期的小麦,和玉米不同,玉米适时晚收,确实能收获到最大产值。而小麦要适时收获,掌握好成熟时机,不可过早或过晚,否则,只会减产。

小麦什么时间收获产量最高呢?

小麦完熟后,存在养分回流,故小麦熟透了收获,产量不是最高。再有老熟后,籽粒易脱落。农谚:九成收,十成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小麦灌浆到蜡熟后期基本停止,籽粒干重最大,蜡熟后,千粒重平均日减0.1~0.2克。

因此说,收获期在蜡熟后期即可,即使收割机收获,也不宜过晚。

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麦子成熟晚,产量能过千斤是真是假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1.麦子产量过千斤主要因素

小麦高产除了土壤肥力足,土壤适合小麦生长条件,水份充足,病虫害防治及时得当外,还与小麦品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高产小麦多是早播麦,十月中旬播种,生长期长,要求土壤肥力高,每亩有效分蘖数量大,成穗率高,穗大子粒饱满,这样的高产小麦品种管理得当,不遇灾害性天气,高产突破千斤大关不成问题。家乡有人种吨麦,顾名思义每亩产量达一吨。但是达不到,一千三百斤每亩能达到。

晚麦品种稳产,生长期相对较短,产量在700斤到900斤之间,适合晚茬播种。

3.通过对比看结果如果

小麦成熟晚,高产小麦会产量更高,每亩一千斤以上不成问题。

而晚麦由于产量极限达不到高产小麦水平,既使到成熟晚期收割增产也有限,因此也就达不到过千斤的目标。

总上所述,麦子成熟晚并不是都能产量过千斤。我家小麦马上就要收割了,产量900斤左右吧,各位朋友请你们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吧?

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1975年我们的小麦亩产就过千斤了。

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问: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麦子成熟晚产量高是相对的,其实并不是成熟晚,是准时成熟,是对成熟早的假熟相对而言。假熟熟的早,都是瘪粒,产量降低了,晚熟的是正熟,籽粒饱满,正常的高产。高产的麦子亩产就得过千斤,假熟的麦子本来应该是高产的,因为假熟而低产了,只几百斤。

麦子如果在应该成熟的六月十号左右不成熟,晚熟十几天,那它肯定不会高产,千斤那是瞎想。真有过六月二十号才熟的,那只是阴穗,沒什么粒了,农民早就有农谚,"麦不过至″,就是麦熟不能过了夏至,还有就是"麦熟一日″,就是麦子就集中在六月十号左右成熟,要说成熟,一两日就全部成熟,这就叫"麦熟一日″。

麦子早熟就是"假了″,是因为麦地是盐碱地成熟前大旱再遇干热风所致,麦粒还没壮满就风干而死,这就是假熟。麦子在气温到三十度之内时就会慢慢成熟,如果突然从二十八九度上升到三十几度,就会提前干死假熟,造成减产。麦子正熟时麦杆青麦穗却是杏黄色的,这叫"青条″,麦子假熟时麦穗是惨白色的,但麦根还是绿色的,这叫"花腰″,所以农民说"割青条不割花腰″,青条产量高,花腰就减产了。

麦子晚熟高产是相对假熟而言,真要是比正熟晚熟十天半月,那还不如假熟呢,因为"麦不过至″。

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谢谢您的邀请!我是来自河北邢台农村的一名农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这个回答也不在一方面,一般小麦收割到八九成熟就行了,收割晚了到十成熟,那就有点晚了,收割不当会落在地里,产量就低了;再一个就是产量高低跟麦种有一定的关系,还有跟浇水施肥也有关系。好了,以上总结的有这两方面,粉丝朋友们知道别的方面可以在我的下方留言讨论!谢谢大家的关注!

农村人常说,麦子成熟晚能过千斤是真的吗?

麦子成熟晚一般风调雨顺情况下比早熟麦产量能高。但并不是绝对。农民种麦子是丰收和风险共存。麦子成长由种到收必须经过漫长的八个月。由期重要的是麦子出穗授粉时开花,早熟麦与晚熟麦有时间差的,老天爷要在早熟麦或晚熟麦子扬花授粉期刮风下雨,哪么麦子产量就要降低。因此早熟麦和晚熟麦子产量有时也靠老天爷说了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