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国民之重,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积极性?
这个想法很不错,给粮食加价,提高种植积极性。但是,还真不能这么办,也绝对不会这么办。因为,粮食价格也好,其它所有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物品也好,它们的价格,是国家根据全盘考虑的,或说如国民经济的收支、及消费等的平衡态势综合考虑而定的。
不能只看到某种物品,忽高忽低,大起大落,那都属于不正常的暂时现象,或受季节影响、或受某种大的事件影响,或受国际什么政治、大自然变化等影响的暂时现象。
一、为什么不能提高粮价呢?
原因有多方面,以上说了,粮食作为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动一发可牵动全身。如果粮价提高数倍,而和粮食沾点关系的相应产品物质或随之水涨船高,人们必然会投入更大的资本来交换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有可能会生活更困难更消费不起。
二、现在随着开放,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外贸关系,可以通过进出口,互通有无。据说从M国进口的某种粮食,加上各种关税运费等,到我国后的价格也才几毛钱,比我国粮食价格还要低很多。(据说在外国玉米每斤仅1分钱,真假不知道,反正我是不相信)。
根据进口粮食比我国农业种植粮食还便宜,是否咱干脆不种了,依赖进口吧!那也是不行的。中国本就是农业大国,只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相对还不高,农业生产产值尚未达到最大利益化,所以,收入的粮食价格比外国的要高。但是,外国粮食再便宜,也需花钱买人家的,把自己的地撂荒,而去买人家的粮食吃,也不地道。
所以,农业还要种植,也可批量进口粮食。我国的粮食价格也不能大幅上调,否则,生活秩序会出现不协调甚至会更乱套。惟有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高科技高智能应用于农业生产,使投入成本最低,粮食产量翻番,来平衡和增加农民种植业的产值最大化,从而提高收入。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妥之,望答友们批评釜正!欢迎交流切磋!谢谢!!!
粮食是国民之重,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积极性?
很好的问题,但遍览诸三农大神答案,着实令人失望。似乎粮价被抑理所应当,似乎粮价上涨即犯滔天大罪,立身三农,却不解三农之味,反而搬出一套精英公知理论说农家事,实在不妥!
- 几个谬论。
- 粮价扭曲的根本原因。
- 平衡粮价与积极性的根本之道。
- 一点小建议。
几个谬论。
1.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价不能随便上涨。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不能随便涨价。
那么,粮食如此重要,谁种出来的?农民重要吗?
——现在有了机械化耕作,农民可以不要了。
那么,那些为了国家工业发展,为了国家根基扎实,一代一代将辛苦打下的粮食,簸干吹净,上交给国家的农民怎么办?
——粮价不稳,会给更多人带来经济压力。
那么请问,农民已经承受了几代人的经济压力?
——不调控粮价是对经济不负责任。
那么,只调控粮价,不稳定市场,就是对农民负责任吗?
2.中国尚有很多贫困人口,粮价上涨会拉低人民生活水平。
有人拿出恩格尔系数说事,事实上,恩格尔系数是食物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与粮价并无直接关系,并不是说粮价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就降低了。真实的情况是,恩格尔系数更加肯定了粮价的重要性。难道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增加,反而会降低国民平均收入水平?
甚至还有人说,粮食加价会影响农民收入,这可能吗?有人进一步说,粮食加价会带来通胀,须知,通胀的本质是货币贬值,难道粮价恢复到其应有价格,会引起通胀?何况粮价波动是可逆的。
真正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罪魁祸首,是粮价略涨,便闻风而动的诸多衍生品、工业品对粮价和农民的围攻与剿杀!
3.与国外相比,粮价已经很高。
粮价与国外某此国家相比略高,这是事实,但因此抑制粮价的市场调节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强加行为。因此有人设问,难道美国是靠粮食涨价,才大量出口的?因此有人以美国、荷兰为例,来说明我们粮食生产的低效,但可曾了解人均耕地的国情不同,于是另有两问:你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多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的粮食生产?你吃着外来的粮食,可曾有半点心慌?
疫情之下,许多粮食出口国家收窄了粮食出口,甚至禁止某些粮食的出口,请问此时感觉到粮食的重要了吗?感觉到农民的重要了吗?由此延伸,一惯用和平的心态看粮食、看农民,会吃大亏的。
有老师说,粮食不能涨价,粮食涨了价,农民有了钱,移民海外,会动摇粮食的根本。此言不虚。呵呵。
4.农业生产成本太高,产出太少。
提到王福重,可能会有人大骂特骂,但仍然有人不知不觉就和王进到了同一战壕,农民生产效率低,投入大,产出少,农民无用,早就应该消灭。只要有农事,就少不了农民,或许换种说法而已,有农民,有粮食,生产效率再高,也要涉及粮价,抑制粮价上涨,终将吃亏。
5.粮食供大于求。
由第4想问,粮食真的供大于求了吗?没有!要不然,也不会大量进口粮食,但一旦粮食进口出现问题,谁还敢说粮食供大于求?
个人赞成为稳定民本进行粮食调控,但为什么其它工业品可以商品化,可以在市场上横行,偏偏粮食不行?没错,就因为它太过重要,既然如此,该不该重视农业生产?该不该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
于是有人跳出来说,农民基数太大,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国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一个人给10块钱,八亿农民就得80个亿,面对这个数字,农民不重要了,只有在贡献的时候重要,只有在不求索取时重要。端碗吃饭,撂碗骂娘,谁给你的傲慢?
6.提高粮食价格,会影响工业化进程。
这是一个脑洞特别大的答案。
没错,粮食事关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但中国近八十年的工业化进程,最基础的前半段是谁在支撑?是农业!农业一直为工业让路,一直无私地奉献,如今工业好了,摆摆手没你农业什么事了,如今涉及到粮价,便影响到了工业化进程,是何道理?羊跪乳,鸦反哺,工业还是襁褓中的娇儿?农民老实,不求回报,但正当的要求总该是允许的。
房可以炒,股票可以炒,期货可以炒,唯独粮食不可以炒,唯独农民不被待见,这是不对的!为了国之根本,粮食我们不炒,但粮食应该体现应有的价值,农民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有人却说,65岁老人从70增加到100元即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知这算术是跟体育老师学的,还是自己发明的。
粮价扭曲的根本原因。
那么,粮价扭曲的根本原因何在呢?农民丧失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何在呢?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冲突、粮价被抑制、收入不对等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这块,我们早已被忽悠瘸了,好在保住了粮价计划调控这条腿,不然会被废掉的。
平衡粮价与积极性的根本之道。
计划经济下的粮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下的失控所带来的问题,作为老实的农民,接受调控是没有问题的,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商人和商业行为,也应该纳入国家调控体系,可控的市场行为,才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良药。
一点小建议。
想对三农领域的老师和大神们说,身为三农人,应该为三农发声,为三农加油,不要人云亦云,有违初衷。
个人看法,或有偏颇,欢迎扔砖,更欢迎补充。谢盼!
关注乡村滋味,一起为三农发声、加油!
粮食是国民之重,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积极性?
市场影响价格,供求决定价格。
第一,粮食收购价格太低,一部分由于市场黑商贩恶意炒作,从中谋利,把价格拉低。
第二,市场粮食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根据供求关系也可以预料到粮食收购价格不会太高。国外粮食价格比国内的还要便宜,国内粮食受国外粮食价格挤压,价格竞争没有国外有优势。
粮食是国民之重,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积极性?
提高十倍价格,城市人也不会有很大影响。
粮食是重之重,只有把农村人请回种田,粮食才有可靠安全性。
城市也能解决就业问题!
粮食是国民之重,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积极性?
正因为粮食是国民之重,粮食是稳定国家形势的甚石,所以,粮食是不能随意加价和降价的,国家会严控粮食,使它在一定范为内上下浮动,不允許大涨或大跌。
粮食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战略物资,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都有战略儲备粮。以防不策。国家储备粮还有调控粮价的作用,我国多年实施的最低收购价就是调控的一种。
要想让农民富起来,不是靠抬高粮价,而是靠国家政策,世界上那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世界上有些国家的粮食很便宜,但是农民的收入并不低,这是为什么呢,那都是国家有补贴,补贴的方法千万种,都是按自己国家的国情而定。
目前我们国家也有补贴,但是力度太小,起不到让农民富起来的作用,或者说没有和市民拉平收入,这几年农民种地的收入太低,农民开始用脚投票,那就是弃荒不种地了。
腾出时间来出去打工,打一年工挣的钱要赶上种一百亩地挣的钱,所以说现在年轻人根本就不种地,能种的也就是那些老人们,挣点算点,能收就收不收拉倒。
所以,目前市场上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农民并不关心,因为涨那么几分钱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收入。
这种情况国家也是知道的,但是就是没出台相应的政策,所以农村还是那样,没什么大变化。
粮食是国民之重,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积极性?
粮食确实是国民之重,但为什么不给粮食加价,来提高种植的积极性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造成的。第一点:粮食不能加价
在现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猪肉涨价、水果涨价、房子涨价。但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猪肉涨,我们还可以吃鱼吃鸡;水果涨,我们大不了不吃。房子涨价,我们本身就是农民,为什么非要放着家乡的房子不去住,非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安家呢?
但粮食涨就不一样了,你可以一年不吃水果,不吃猪肉,也可以不去买房。但你总得吃饭吧,要是粮食价格太高,有地的农民可能觉得我不用花钱去买。但没有地的农民和城镇人,他们总得吃饭吧?粮价要是涨了,他们也把种粮的化肥、农具、调料、衣物等跟着涨,那到时候吃亏的还是农民,因此是不能涨的。
第二点:粮食国内虚高,没有优势
在以前古代时,因为当时的环境,当时朝代的人能不能吃上饭,是要依靠国内的产粮所决定。不过现今不一样了,自从我们加入WTO之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自由往来。如果国内粮食价格过高,商人们是不会去购买的。
商人是以利当头,哪里便宜他们就去哪里进货。这时就可能出现农民们种的粮,因价格过高没有人愿意去收购,因为有更便宜的选择。
第三点,粮价是要稳定,不是想着涨价
对于农民没有种植的积极性,多自出于不产粮,山区的农村居民们。他们那边也就一亩三分地,够自己吃就不错了,那边不是产粮大省,在平原地区才是。山地的农民们一家有四五口人,总想着依靠,那几亩地,去发财本就不现实。
他们种来的都是自己吃的,都不够,哪会流通到市场卖给别人呢?反观平原的产粮主力区,都实现了科学化,机械化种植。一年只需要花三个月时间在田间管理上,就能种出粮来。剩下的时间,基本上是没有事情可干的。因此,这类地方的人,享受到机械化的好处,自然也不会让地荒着。
综上所述,传统的小农意志,真的需要改变了。现在是全球化的经济,如果粮价过高,也就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农村一家有四五口人,不想着做其他副业增收,只想着依靠几亩地,就想过上好日子是很不现实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