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题主意思是相对今年的恶劣天气,多数的小麦种植区的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抽穗期,因气温骤降,加上雨夹雪天气,会不会对小麦生长产生影响?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是由小麦的生长特性所决定,小麦是较抗寒抗冻的作物。冬季零下10几度都没有问题,何况,春季恶劣天气是短暂的,即使达零下多少度,也是短时间的,很快会恢复正常的,但长时间的低温天气,肯定会对小麦造成危害,因为,生长期的抗冻能力和苗期的抗冻能力毕竟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这一点须正确理解。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青蛙的蝌蚪、蜻蜓的幼虫、蚊子的幼虫等可以在水中生存,但成虫后,蜻蜓、蚊子、甚至青蛙就不能长时间在水里了,会淹死。生长期的小麦和苗期的长麦,对抗冻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

粮食会不会涨价的问题,有几年来的粮食价格来看,总是在小幅度的上下浮动范围,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为什么呢!因为国家地域大了,或延伸点说世界大了。加上如今的通讯、物流、运输等方便比较快捷,互通有无方便。仅某个地区乃至某个省,某种粮食歉收或绝收,加上国家大型储备库存,绝不会因一发而带动全身,牵动整个国内或国际粮食价格大的动荡。有小幅的上涨是有可能的。

近日来,尤其是“新型冠肺”疫情以来,有传多国都控制或停止粮食出口,会引起粮食价格大的变化。我认为不会。要知道,我们的国家已不是若干年前的国家那样了,现在是有进口粮食的,但也出口粮食,这是贸易交流范畴的问题。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即使不进口外国的粮食,国内粮食供国人消费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不进口M国的转基因粮食,国民会更健康呢!

因此,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粮食年年稳产高产,粮食价格基本处于较稳定的局势,不会因某地域歉收,或M国停止对我国的进口或出口,拉动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的。这个反正我坚信,信不信由你了!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大家好我是老王,今年的天气比较异常,从去年冬小麦播种之后,持续的高温,导致冬小麦年前旺长。

以我们这里为例,人们常说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很多人过了寒露之后就播种了小麦。然而一直到霜降过后,我们这里温度还高达20多度,加上充沛的雨水,小麦旺长严重,个别种植户的小麦甚至年前抽穗。

旺长的小麦,不仅不利于过冬,容易受到冻害,而且年后返青拔节容易缺肥,从而造成产量的下降。

此外开春之后,发生了两次倒春寒现象,特别是4月10号这次的倒春寒,小麦基本已经齐穗扬花,急剧的降温,影响小麦的授粉,甚至胚芽冻坏造成绝收。

因此,种种原因之下,今年的冬小麦产量不如人意,当产量普遍下降,那么小麦的价格势必要上涨。

另外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打算今年的小麦存起来不售卖,那么市面上的新小麦数量相应也会减少一部分。

去年,我们这里小麦刚收获的时候收购价1.1元,隔了几个月之后,价格最高涨到将近1.4元,各位朋友,你们觉得今年小麦价格会涨吗?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首先小麦抽穗提前与暖冬有直接关系,小麦等农作生长是靠温度、阳光、雨水来提供条件的。只要温度持续的比较温暖,雨水好,光照充足,小麦提前抽穗就会发生。

其实,如果天气比较稳定,温度、雨水等条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温度,温度是影响小麦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温度稳定,小麦提前抽穗就是不要紧的,提前抽穗就提前成熟再收割。

其实,农民最担心的是小麦提前抽穗之后出现的突然寒潮天气,也就是农民常说的倒春寒天气。这样的天气是灾害性的,对于提前抽穗的小麦影响最大。

这两天北方来了一次大范围降雪,小麦、果树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如果是提前抽穗的小孩,麦穗可能被冻坏,小麦可能来不了花了,这样就会出现空壳瘪壳,小麦减产是有可能的。

天灾面前,庄稼肯定会有所减产,但是如今农民防天灾手段还是比较额头的,只要不是持续性的,破坏力很强的天灾,粮食产量还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天灾也不会出现粮价暴涨的情况。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清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我很高兴有幸回答网友的问答。这位朋提出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下面我就依据当地实际,来回答相关的一些大众感到疑惑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小麦抽穗是由节气来决定的,也就是适宜的气温和生长发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生殖过程。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冬小麦在春分开始孕穗,到清明节前后开始破口抽穗。这个时候,小麦抽穗情况与冷空气活动频繁程度即气温有关,气温平稳地上升,小麦抽穗会提前,当然与小麦种子有关系,早熟品种抽穗早,另外,气温大起大落频繁出现,将会推迟小麦抽穗时间。小麦抽穗后,气温大于18℃时,都会正常生长发育,不会受到影响,不20℃左右时,能够正常地扬花授粉,发育正常。这样就不会造成扬花授粉不良,也不会造成减产。只要小麦抽穗后气温不低于15℃,不影响扬花授粉,就不会影响小麦籽粒的发育灌浆,更不会影响产量。只有当气温降低到10℃以下时,使小麦的未发育成熟的幼穗受到冻伤冻死后,造成籽粒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扬花授粉,不能形成完善的乳胚即新的籽粒,就会影响籽粒的发育,造成空粒死粒,必须影响产量。解决办法是,当小麦遇到低温或者倒春寒来袭的前后,可以使用0.4%磷酸二氢钾、5~10毫克/升芸苔素内酯,1000~1500倍的S-诱抗素混合溶液,叶面喷雾1~2次,可以防冻抗寒,减轻冻害,提高产量。

第二个问题是:若是今年天灾小麦减产,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这个问题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是不会的或者影响非常小。原因是,①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是丰收年,总产量非常稳定,每年保证在6.5亿吨以上,我国粮食每年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而有宽余,储备粮食已经达到了9.1亿吨,能够可满足14亿人口食用3.5年。②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已经保持在3.31亿亩,总产量在1.3亿吨以上,就算小麦减产,还有水稻和储备粮来替代,根本不可能影响到小麦价格的上涨,更不会影响粮食整体价格的暴涨。③就算今年小麦受灾减产,还可以启用储备粮来填补小麦的减产,平稳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化解粮食市场出现的矛盾,根本不会导致粮食价格暴涨。④小麦作为粮食消费,受众只占总粮食消费者的一半左右,小麦减产,还有储备小麦来缓冲。所以,我国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固定,粮食产量几年来非常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平稳,价格波动性非常小,根本不可能受到外部任何力量的影响,不会造成粮价暴涨现象的出现。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需要那么担心,首先对于抽穗提前这个问题,首先作物生长本身就是收环境因素影响,不是无缘无故提前,可根据情况防治疾病,另一方面,粮食暴涨一般不会出现。

首先,小麦抽穗时间本来就是会因为品种、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而干旱或者是温度升高都会使小麦抽穗时间提前,因为相对来说今年温度比较高,所以小麦抽穗提前,但这不是异常,只是达到了这样的生长条件,所以它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这个不需要过分担心,不过由于有一些降雨量增加的预警,所以要注意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使用药物防治,这个可能会有造成一些影响,但一般来说,不会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另外一方面,粮食价格暴涨基本是不太会出现的,更不用说是和小麦抽穗提前挂钩。可以说,每年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些不利于丰收的气候因素,粮食多少会有波动,但不至于达到暴涨的程度。我们都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国家也会有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如果粮食价格出现了暴涨的情况,其他的一些东西就更会失控了。

小麦抽穗提前会不会造成粮食减产,天灾面前,会不会造成粮价暴涨?

以我多年种植小麦的经历和经验,小麦抽穗提前只能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播种期过早,就以我所在的江淮流域来说,霜降两边麦,也就是说霜降前后是小麦最佳的播种时期,过于提前播种小麦,土壤墒情湿度及气温适宜,有利于小麦早出苗、出齐苗;另一种情形,暖冬天气的影响,俗话说,冷在三九,近年来温室效应等不利因素,导致冬季天气气候明显偏暖,严寒天气偏少偏短,从而小麦生长期积温偏高,小麦抽穗期自然提前。

谈到小麦抽穗期提前是否会造成减产,其实,影响小麦会减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播种期过早,小麦播种量多,小麦出苗齐而厚密,肥力不足,会造成小麦秸秆细弱,导致的小麦穗粒数少;肥力过足,小麦旺长分孽苗多,生长空间拥挤,极易出现在中后期生长可能出现的产生病虫害和倒伏状况等,与此同时,春季的“倒春寒”、小麦抽穗灌浆期及成熟前期干热风的极端恶劣天气等的出现,也对孕穗扬花期生长极为不利,最终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

至于担心在天灾面前粮食价格会上涨,毫无疑问,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广阔,局部的小麦等农作物减产对粮食总产量影响并不会很大,更何况还有国库及民间农户的存粮支撑,并且还有国家政策上的粮食及其价格上的调控指导,完全是没有粮食价格暴涨的可能性!

其实,粮食是特殊商品,这几年我国的农民对农业种植不热衷,就是流转承包大户有意识的想退出流转的耕地,也是农业受天气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等影响,与此同时,农业农资及人工种植成本逐年增涨,而农业上的粮食收购价格却有下降或持平的迹象,种田收益太低,市场经济下国家及其各级政府更多未雨绸缪地关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持续倾斜地农业优惠政策,并适当地提高粮食收购价,让种植有利可图、有钱赚,农民才愿意种田,毕竟农业是基础产业,否则出现粮食紧缺,价格出现猪肉上涨的那样,那真正受害的是我国全体的民众,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