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又矮又粗是什么情况?

玉米又矮又粗是什么病?

这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粗缩病。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在6~7叶时开始表现症状。病株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短而厚,硬而脆,密集丛生。心叶中脉两侧初期产生透明小亮点,而后小亮点发展为虚线状条纹。叶背产生密集的微小的白色突起,手摸时有粗糙感。一般情况下不易抽穗,发病晚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畸形。有些果穗上的苞叶也可出现明显的蜡白色条斑。

发生特点

带毒灰飞虱若虫和成虫在田埂、冬小麦及地边杂草上越冬,成为来年传毒的初侵染源。一般带毒飞虱发生数量多,干旱、植株生长差发病重。田边、村旁的地块发病早而重,冬季比较温暖,有利于飞虱越冬,发病易重。

防治方法

(1)播前药剂拌种。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水2.5Kg,拌玉米种子50Kg,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防治灰飞虱。

(2)苗后预防。玉米出苗后,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发病田喷药防治。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隔7天喷一次,连喷2次;在喷药的同时可加适量0.3%的磷酸二氢钾。

(4)避免套作。选择抗灰飞虱和蚜虫的品种;在玉米苗前,清理田间、田埂、地边的杂草及麦季遗留害虫。

玉米又矮又粗是什么情况?

如果玉米又矮又粗,一般情况下可以疑为玉米粗缩病。而且现在才发现,如果是夏玉米10叶期的话,能更为确定,因为这时候植株矮化最为明显。 一、玉米粗缩病的症状

玉米粗缩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苗期最严重,5-6片叶就可以看出来了,在心叶基部和中脉两侧有透明油侵状的虚线条纹,越来越延续到整个叶片。叶片浓绿,便是僵直。

9-10片叶的时候,基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了。上部节间短粗,而且叶片簇生。

粗缩病发病严重后,玉米秆和正常秆可以相关一半高度,严重影响后期结穗,即使结穗也大幅度影响产量。

二、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是因灰飞虱传播而来的。灰飞虱一般在小麦上越冬,或者在麦田杂草中过冬。玉米苗期,灰飞虱就飞到玉米苗传染这种病毒。玉米5叶期前极易感染这种病毒,10叶期后,玉米抗病能力增强,病毒传播效果减轻。

三、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

所以,我们防治玉米粗缩病其实从根本上要躲避灰飞虱的侵扰。同时要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种。每次我们强调玉米种的抗病性,其实实用性相当强。

而且我们因灰飞虱在小麦田越冬的习性,要注意不能在麦田中套种玉米,这样染病可能性就会加大。而小麦收割后的夏玉米种植则应在灰飞虱迁移过后种植,一般在6月上旬以后就可以了。在麦田种植夏玉米后要注意将麦田边的杂草做个清除为好。

在玉米10叶期以前发生粗缩病,可用药剂防治,具体以当地实际情况配药。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这是一种灰飞虱带来的传播性病毒病,应从躲避预防和化学两方面来防治,用抗病玉米种也是关键。

玉米又矮又粗是什么情况?

玉米又矮又粗是什么情况?

玉米症状矮粗主要为病毒引起。 防治,主要以控制传毒媒体为根本,比如灰飞虱。

一、症状:玉米条纹矮缩病又称玉米条矮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条纹上产生褐斑。

植株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萎。中期染病植株矮化,顶叶丛生,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侧倾斜。 后期染病矮缩不明显。根据叶片上条纹的宽度分为密纹型和减纹型两种。叶片、茎部、穗轴、髓,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斑。

二、传播途径:该病毒由灰飞虱传播。蚜虫、叶蝉、蓟马、土壤、种子和摩擦都不传毒。该病发生与灰飞虱若虫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3~4龄若虫在田埂的杂草和土块下越冬。翌年春转入冬闲田。

羽化后成虫有一部分迁飞到刚出苗玉米田为害。6~7月份虫口最大,为害也重。玉米收割后又转移至田埂杂草上,潜入根际或土块下越冬。带毒若虫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灌溉次数多或多雨,地边杂草繁茂有利于灰飞虱繁殖。

三、及时防治是关键:

1、玉米播种前后要及早除草,消灭灰飞虱的生存场所,地头、地边要喷严。

2、玉米幼苗期(最好一叶一心前)要及早喷一遍杀虫剂(有机磷、菊酯类农药)灭灰飞虱,因为玉米在5叶前对粗缩病病毒非常敏感(7叶以后就不敏感了,即使受灰飞虱危害也不会发病),喷药时可同时加喷植病灵、病毒A等抗病毒药剂。

3、玉米播种时最好采取杀虫剂拌种或包衣,可以灭早期危害玉米的灰飞虱,防止病毒扩散传播。

4、早期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到田外深埋,防止病株再次成为毒源。

5、适当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

6、选种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综上所述,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很高,玉米粗缩病对玉米的生长影响很大,要高效防治。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喜欢的朋友可以添加收藏,转发和关注,感谢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