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这个事也是许多农民走的路子,年轻时在外打工,有的有点积攒,无论按揭或是全款(全款的极少),在城里买座房,老婆孩子就在城里住了。有部分家里可能还有老人,或条件不适合在城里买房住的,唯回农村了。比如,60~70左右岁数的,还可以从事些农田劳动,陪伴着老人居家过生活了。
本身年轻时出外打工,已到60岁以上,不适合继续打工的,即使自己不服老,尚有“雄心壮志”,用工单位多数也就不愿意留用了。如此情况的人员,也就无从谈起老了回家种地养老了!已到花甲、古稀之年了,还种哪门子地呀,该歇会就歇会吧。原来打工时地是怎么回事,有老人和妇女种着呢?还是流转承包出去了呢?已流转的不用说了,继续流转。原来未流转的,也把土地流转出去!自己都老了不打工了回家来了,家里也老、老人也都得更老吧!操持地更不方便了。流转出去,种那侃呢!无非是每亩地少收入200元钱的事。包出去省心。
养老问题,有儿子(或女儿)吧,我国现在的国情,养老主要还是靠儿子(女儿),自己老了,不适宜打工了,回家了,儿子也得工作或打工,由儿子养老即是,加上土地流转费,还有养老金是可以生活的。
如果,是无妻无儿女户,养老也没问题。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对鳏寡孤独、贫困户都有扶持照顾,基本生活绝对不是事。五保户照顾更多些,其它地方我不清楚,反正我们这边的五保户每人每月500~600元,60岁以上的加上养老金108元,到80岁后每月再加高龄补贴几十元,过年过节还有油、大米等慰问品。生活是没问题的。
再说了,年轻时打工几十年了,多少有点余攒吧,不可能都吃喝嫖赌抽光光吧!所以说,农村人老了养老也不用愁,没有劳动生活能力,鳏寡孤独老人可以去养老院生活。有儿有女的老人更没问题,虽说有极少的儿女忤逆不孝、甚至啃老坑老的,那毕竟是仨树上结一个太稀少的。再说了,国家有法律法规,儿女赡养老人义不容辞,(除非有极特殊情况的),儿女不赡养老人,经法院判定,不孝子那肯定是输!这都有先例的。
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前提是有社保,没社保老了不管是留城里还是回农村都只能喝风,有社保,老了后就有退休工资,退休工资高留城里,生病后住院方便,退休工资不高回农村,农村消费低点,还能乘能动时做点补贴生活。
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可能,这种模式,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一条必由之路。
就目前的情况下,那些在外打工的农民朋友,根据他们的收入,以及所做的工种来说的话,想要留在城市里,落户城里,成为一个城市人,困难还是挺大的。
第一,农民工朋友在外打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在家种地的收入,是高出不少,但是要想落户城市,条件之一,恐怕得有个落脚点吧?
就是说,你得买套房吧。
以现在城市房屋的价格,动辄五六十万、百八十万的现实情况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肯定有人能买得上房,但为数不会太多。
第二,农民工朋友所做的工种,大多是些苦累活,比如建筑什么的,累还在其次,安全性上,也不允许他们干到老。
恐怕年龄稍微大了,人家甲方也不敢继续用了。
呆在城市里,如果没有工作干,他们是呆不下去的。
第三,而回到农村去,至少老家还有自己的落脚之地,还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儿”。
并且,现在种地,也早已不似从前了,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种种收收,一般还是能够胜任的。
总之,我的看法是,农民趁年轻,去外面打工,多多攒俩钱,年龄大了,回到农村老家渡过晚年,还是比较靠谱的选择。
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过年家里死头驴,
不好违心亦说好。
无可奈何老已至,
剩下时光日见少。
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年轻时出外打工,赚了钱把乡下的房子修好,再有一定的积蓄,老了回到乡下养老,种几块地,自给自足,这样的养老模式是许多人的理想。
可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实现。
一是首先要有一个好身体。
二是没有儿女的拖累。现在儿女们在外打拼,帮他们带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不回乡下你怎么回,再说乡下的教育资源短缺,所以孙子孙女是不可能跟着回乡下。
三是乡下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若是企业单位的有一定数目的退休金,这样生活就不用愁了,也不用伸手问儿女们要。纯粹农民一年领840元仅够吃几月?更不用说看病吃药了,希望国家能给农民多些养老金。让他们老了能回到农村安然养老。
暂时只说这么多,农民兄弟姐妹才最有发言权!
农民年轻时出外打工,老了回家种地养老的模式好不好?
不是说好与不好。而是年纪大了,在外面没人要了。不回老家咋办?在城市生存不了。只能回老家!如果和孩子在城里一起生活,毕竟两代人有一定的代沟。不方便,没有回老家自由,也给儿女减轻一些负担。回老家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动的话,养活自己不成问题。还是回老家好一些。虽然和儿女分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