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期才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候才是玉米采收最佳时期?玉米成熟期一般以玉米的生长期为判断参考基础,各个品种生长期不同,早熟晚熟品种可相差一个月左右,所以,要根据各品种的生长期为基础,然后根据实地观察,以玉米的成熟特征标志,而决定收获时期。
玉米成熟标志:不能单以玉米果穗苞叶发白作为成熟标志,是否成熟要看籽粒发育程度。通常以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显现出品种特有光泽后,方可断为成熟。注意:玉米的籽粒发育进入蜡熟期后,成熟是先从顶尖部小籽粒瘪籽粒开始,脱水变硬,而近穗轴部即根座部脱水滯后,老硬成熟。
在籽粒的外部已变硬的部分与内部能掐出水的部分之间,有一明显的分界线,称做乳线,随成熟度变化提高,乳线会越接近穗轴,直到消失、整个籽粒变硬(只在籽粒的胚胎芽处能轻易的掐动),才为成熟。
在籽粒和穗轴的剥离层,变为黑色,脱粒时,籽粒与穗轴由此断开,且脱粒下的籽粒带“黑嘴”。如果未生长成熟的籽粒,脱粒时,容易把穗轴上的部分组织带下,而无“黑嘴”。
什么时候是最佳收获时期:一是根据品种的生长期;二是观察籽粒的乳线情况;再就是根据天气气温情况及冬小麦的播种时间。生长期夏玉米一般在100~110天左右成熟,加上观看乳线消失、黑层出现,即可收获。
不过有的品种,生长期长,如郑单958,它的生长期达115~120天或以上,如果在冀中及以北地区播种,麦后又不及时播种,想达到乳线消失或出现黑层是不可能的。再者,当气温低于16度玉米就基本停止灌浆。所以,在生长期气温在16度以上的,尽可能晚收几天,使玉米完全成熟。如邢台地区10月上旬前收获也不误种植冬小麦。玉米晚收是一项不增加成本而又显著增产的好措施,据说晚收可亩增产5~10公斤。
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期才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会种、会管,更要会收!年年种玉米,难道还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收玉米?说真的,你可能真的没有把握好收获玉米的时机。
辛辛苦苦地去耕种,勤勤恳恳地去管理,只有做到适期收获,才能确保汗水浇灌的玉米既达到了应有的产量目标,又实现了玉米应有的品质要求。
这就涉及到了玉米成熟期的正确判断,以及玉米最佳收获期的确定。
生产中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呢?
一、什么样的玉米才算是真正成熟的玉米呢?真正的成熟,不仅在外表上看起来已经成熟,关键是玉米的籽粒在生理上已经成熟。
玉米成熟的标志是,苞叶已变为干枯,籽粒的基部已岀现黑层,籽粒的乳线已消失,并且呈现出了相应的玉米品种所固有的光泽和色泽。
二、玉米的最佳收获期应该如何把握呢?1、收获过早是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怕偷、怕错过下一季的农时,农民朋友们大都在玉米的苞叶刚刚变为黄色、籽粒的上部刚刚变硬或尚未变硬时就急忙收获,这时的玉米成熟度很差、粒重还有上升的空间,也就是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必然影响到玉米产量目标的实现。
所以,收获过早,导致产量降低。
2、玉米生长后期的环境条件为促成熟、增产量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玉米生长的后期,环境温度仍然较高,能够充分地利用最后的光热,有效地延长灌浆的时间,非常有利于促进籽粒的生理发育和进一步成熟,从而提高粒重和品质。而较高的气温条件必然推迟麦小麦的播种期,也就是玉米适当晚收既能增加产量而并不影响冬小麦的播种。
所以,玉米适时晚收是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的一项增产技术。
3、玉米适当晚收的增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据测定,玉米每晚收一天可增加四到五克的千粒重,每亩就可以增加八到十公斤的产量,每晚收十天可增产10%以上,增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实际生产中,把握好了玉米成熟的标志,也就确定了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一般情况下,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收获的临界期是十月十日,最佳收获期一般为十月一日至十月十日。
总之,在一定的期限内随收获时间的推迟,玉米产量能够显著提高。在不影响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玉米要尽量实行晚收。玉米适期晚收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技术。以上介绍,仅供参考!谢谢阅读,敬请关注和评论!
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期才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现在已经进入了阳历9月份,玉米的种植我们这里一般只有夏播玉米。夏播玉米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一般在100天左右,所以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就是夏播玉米收获的最好的时候。对于怎么样判断玉米到底是不是成熟了?
我是一个种地的农民所以我只能依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来给大家解释一下玉米成熟的标志。
第一年回家种地的时候,觉得“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看人家掰玉米棒子了咱也开始掰。但是在掰玉米拉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玉米籽有的还是一兜水呢?所以这样的玉米的产量也是大打折扣。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玉米成熟的标志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判断:
首先要看时间点,现在由于玉米的收获基本上都用机器收割,所以可以把夏播玉米的收获的时间推迟到阳历10月初。
其次就是看玉米棒子的苞皮和玉米籽,玉米的苞皮基本上都枯黄发白,并且包裹的玉米苞皮松散,玉米籽粒变硬发亮。也可以直接剥一粒玉米放到嘴里咬一下,如果说咬的时候出现咯嘣的声音就说明玉米成熟了。
对于玉米成熟期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收割玉米的时间推迟,对于玉米的增产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科学统计玉米在蜡熟期到完熟期,每晚收一天千粒重就会增加,一亩地可以多收10~20斤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推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含水量较低,商品性好,也有利于后期的脱粒。
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期才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俗话说“金九银十”,如今虽然还没有到九月份、十月份的秋收时令,但是作物也基本上已经长到后期,距离收获也差不了多长时间了。然而不少农民朋友实际上对于收获的时间把握的不是特别准确,都是看到别人收获,自己也就跟着收获,往往导致玉米的产量没有达到最佳。
尤其是现在种植的玉米都是属于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在生理上有“假熟”的现象,虽然苞米叶片干枯变黄,但是苞米粒却还处于灌浆阶段,一旦判断失误收获过早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
那么玉米怎么才算成熟呢?其实,玉米的成熟期不是一个阶段,而是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为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完熟期”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现如今咱们田间的玉米大多处于玉米成熟期的初级阶段乳熟期,籽粒内部还多为乳白色糊状液体,而之后随着玉米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玉米进入蜡熟期,内部的粘稠状液体开始蜡质化,籽粒硬度增加,但尚未充分成熟。
等玉米生长到完熟期的时候,玉米籽粒饱满度已经接近最大值,硬度也达到最大值,是收获的最佳时期。
如何从外表判断玉米是否达到完熟期?判断玉米是否达到完熟期主要看三点:1、玉米茎秆下部叶面干枯发黄,玉米中上部叶片发黄。玉米果穗的苞叶松散并呈现干枯的黄白色。2、玉米的籽粒颜色发黄发亮,籽粒根部有黑褐色的皮层。3、看籽粒的硬度,用手掐玉米籽粒的时候掐不动,硬度够大。
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期才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玉米的收获期马上就要到了,像科学兴农老家河南这边,都是每年的国庆节前后收获玉米。玉米成熟的标志有哪些呢?如何判断最佳的玉米收获时间呢?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玉米收获时间的问题。
玉米的成熟期不同玉米的生育期从70天到150天不等,这和玉米的品种、光照、温度、种植地区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的地方在8月份就开始收获玉米了,有的地方要等到10月份才能拿开始收获。所以不能单从时间上确定玉米的收获时间,要根据玉米自身的特点来确定。
玉米成熟的标志玉米成熟的标志主要从这几点来确定:首先成熟的玉米籽粒坚硬,水分较少,籽粒会出现轻微的干缩情况。其次玉米穗外的叶片已经从绿色变为了黄色或黄白色,干枯、缺水,非常的松散,容易剥下。如果玉米穗外皮还是绿色的就不能收获,说明玉米尚处于蜡熟期。最后就是观察玉米的籽粒乳线,籽粒乳线消失或者半消失的状态,说明玉米已经成熟能够收获了,此时玉米籽粒含水量在30%左右,籽粒干重最重,这个时候收获,玉米产量最高。
玉米的成熟期怎么判断?什么时期才是玉米采收的最佳时期?
玉米成熟一般在农历八月末九月初,如何辨别玉米是否成熟,最佳采收时期是什么时候?小语来回答。
第一:看外表
- ☆颜色玉米成熟以后,秸秆颜色呈深红色,也有个别深绿色,叶片几乎都黄色落叶状。
- ☆顶穗俗称玉米燎子,顶穗偏黄不绿,并且干吧了为宜,如果有湿度就在等两天收割,最佳时期在顶穗枯萎,完全没有水分。
- ☆叶子玉米节叶子根部六叶片脱落枯萎,业茎根部1--2厘米以外没有水分,在采收过程中逐渐成熟,后收的也茎已经完全枯萎了,这时也没关系,对玉米收获无多大影响。
- ☆根部玉米成熟以后,根部细茎一大部分或完全漏出土壤,底部第一节不管是红色还是绿色,必须呈现深色,有光泽,有亮度,乌了巴突的不可以,证明没成熟,像这种情况再过半个月收获也没问题。
- ☆玉米胡子玉米胡子一抓就掉下来,不用特意用力,证明已经完全成熟,这时收割为最佳时期,就是说玉米胡子与玉米棒粒完全脱离,彼此两体,不需要对方了。
- ☆包裹果实叶片就是玉米棒叶,散开不包裹玉米,表示以完全成熟,叶片成淡黄色,就像落叶颜色,不用特意用手使劲扒,就能轻松将玉米棒取出,即省力又省时。
- ☆玉米杆颜色玉米秸秆整体看起来呈深色,大多都是亮红色,还有一些深绿色。并且有一定的硬度,
第二:看内在
- ☆玉米粒成熟度扒开玉米,玉米粒形状为中间内凸,用指甲按下去硬硬的,干爽不湿润。此时为采收最佳时期。
- ☆玉米杆水分度玉米杆根部3--4节水分多,百分之九十以上,3.4节以上百分之五十,根部水分多表示活秧自然成熟,也有的无水分,里面干的,是死秧晾晒成熟。自然成熟的玉米杆根部甜甜的,可以吃。
- ☆玉米棒(苞米扬子)湿度与颜色搓下玉米粒,观察玉米杨子,湿度为百分之三十以下,颜色发白色或者红色,搓粒子不费劲,表示可以采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