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没有化肥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的,为什么还有人说农家肥不如化肥好呢?

过去没有化肥,农民种地都是农家肥,农家肥包括人粪尿、牲畜粪、和农民利用柴草烂秸秆沤的粪肥、旧炕土、坑塘泥土、旧土墙碱化的土、草木灰等。

不说很往前,就是解放初期,工业、轻工业,化工业等都呈刚恢复起步阶段,化工、化肥基本没有。即是六,七十年代化肥丰富了,农民条件尚不够好,也舍不得买化肥。再一个是,没用过化肥,还持有怀疑心理,这玩意儿中不中啊?在生产队时期,农民已逐步接受使用化肥,也是少量的。我们一个生产小队,才拉一马车“碳酸氢铵”和一马车磷肥呢。尽管那时一袋碳酸氢铵100斤才7块多钱,磷肥每袋100斤不超10元。

化肥的特点是速效,当季施用立杆见影,但持久效率差,尤其是氨类氮肥类。农家肥特点来的慢、效力低,但是持久。用农民的话说,叫养地,就是年年施粪肥土地就肥沃,偶尔隔年不使农家肥,照样可以打粮食,只是产量略减。如果化肥隔年不施用,那产量会骤减一半以下。所以,化肥须年年施,才能保持高产。

农家肥不如化肥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农家肥的各种元素含量如氮、磷、钾等太低,一方农家肥的含量不抵半袋化肥的营养素含量。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现在大田作物种植,主要靠使用化肥,而农家肥也少了,只用于小块地或小菜园等使用。

过去在没有化肥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的,为什么还有人说农家肥不如化肥好呢?

农家肥没有化肥效率高,土地用农家肥时一亩地二三百斤,现在用化肥一亩地一千多斤。为什么当时二十几亿亩地,五六亿口人粮食不够吃,现在十几亿亩地,十四亿人粮食用不完,化肥做了很大贡献。

过去在没有化肥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的,为什么还有人说农家肥不如化肥好呢?

不能笼统的说过去怎么怎么,过去咱们中国是没有化肥的,不用农家肥用什么呢?那时农民要想尽办法沤肥,现在没条件沤农家肥了,只好用高效的化肥。

过去在没有化肥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的,为什么还有人说农家肥不如化肥好呢?

长期种庄稼的农民朋友都知道,不能单纯地说农家肥好还是化肥好,实际上,种植任何庄稼,要想高产、品质好,农家肥和化肥都是离不了,二者兼用才是最佳方案。

那么,为什么会岀现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呢?

一、过去没有化肥的时候,种庄稼都是用农家肥,是不得不用、必须用。

庄稼生长也需要营养,肥料是庄稼的食物。最早的时候连农家肥也不用,种的庄稼只是从地里吸取营养,地里的营养哪里来的?除了土壤自有的矿物质等元素外,大部分的营养还是秸秆乱草碎叶腐烂产生的。

后来人们发现并意识到庄稼生长是需要补充营养的,补充什么呢?最直观的就是,庄稼生产出什么就需要什么,种子果实、秸秆草叶中有什么它生长时就需要什么。所以,长期的生产实践,农民发现,种子果实、秸秆草叶经过人和牲口的食用转化、经过腐烂而产生的腐败物就是庄稼最好的肥料,就这样农家肥岀现了。

农家肥的岀现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是粮食增产增收的助推剂,为人类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农家肥的使用历史可谓久矣,种庄稼离不了农家肥,人类生存离不了农家肥,能说农家肥不好吗?

二、说化肥好,是因为化肥肥效快、施用方便、增产效果明显。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为什么农家肥能促进庄稼生长提高产量呢?人们开始研究庄稼、研究农家肥。研究结果令人欣喜!庄稼里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氮磷钾,庄稼通过转化、腐化后成为农家肥,氮磷钾又转入了农家肥,农家肥施入土壤后又被吸收生长为庄稼,只是农家肥来源于庄稼,营养成分全,但是含量低,不能满足庄稼生长发育需求,那用含有氮磷钾的东西作为肥料岂不更好?

于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单质化肥以及后来的复合肥等相继被发现了,以及再后来的微肥、矿物肥也都被发现了。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那是立竿见影,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加之化肥成分明确、使用方便等,人们是喜出望外,化肥比农家肥好啊!所以化肥又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次新的飞跃。从理论解释上,从生产实践上都说化肥好这是不容争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农家肥不如化肥的道理。

三、化肥取代农家肥后的生产实践证明,种庄稼离不了化肥,更离不了农家肥。

各种化肥层出不穷而且得到广泛使用,殊不知,化肥的大量使用、长期使用,带来的危害也是严重的、广泛的、明显的。对土地来说,土地盐化板结、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有机质腐殖质的极度缺失,保肥保水能力大大降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施用再多的化肥也不能使庄稼增产了,许多土地出现了减产甚至绝产。对庄稼来说,庄稼植株是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人的身体一样,长期偏食必然带来危害,只用化肥,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差。化肥只能为庄稼带来一部分营养成分,还有许多必需的营养元素不是化肥能够解决的。

专家研究、实践证实,还是农家肥营养最全面,来源于庄稼,用之于庄稼,那才最合庄稼口味、养分最全面只是含量低。所以结论是,庄稼要生长、要优质、要高产、要持续,既离不了化肥,更离不了农家肥,只有二者互为补充、兼顾施用,才是庄稼最需要的。

因此,今后化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更高级的搭配更合理的化肥与农家肥以及微生物成分的混合体,施用这样的肥料,才能使土地更好持续利用下去,才能使庄稼更优质丰产下去。

再争论单施化肥好,还是单施农家肥好,还是二者谁比谁好,还有意义吗?

你说对吧?

一己之见,敬请批评!

@图说农村事期待您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过去在没有化肥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的,为什么还有人说农家肥不如化肥好呢?

谢谢西门白甫的邀请!在化肥出现以前,我们种地用的都是农家肥,大家积攒农家肥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分田到户以前,畜禽粪便、人粪尿等是不能用到自家自留地的,家家都要向生产队交,顶工分,那时的庄稼全靠农家肥,大家肯定不会说农家肥不好。

目前化肥品种繁多,大量元素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各种配方肥料、控释肥料、冲施肥料、叶面肥料等等,琳琅满目,使用方便简单,干净卫生,并且含量高,肥效快,增产明显。

之所以说农家肥不如化肥,是因为农家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家肥养分含量低。最常用的农家肥是猪粪和鸡粪,其中新鲜猪粪有机质含量为15%左右,氮、磷、钾含量都在0.5%左右;鸡粪有机质含量在20%左右,氮和磷含量比较高,在1.6%左右,钾含量在0.8%左右。与化肥相比较,含量太低,如果要达到与化肥同样的效果,需要大量施用。

2、使用不方便。农家肥在使用前,为了杀灭虫卵和病菌、促进有机质分解,需要提前进行堆沤腐熟,使用麻烦,用工多,使用成本高,而且不卫生还废力气,年轻一代农民不愿使用,养殖场的粪便常常随水流失,造成水源环境。

3、使用不安全。在养殖过程中,饲料需要添加矿物盐、添加剂,畜禽需要防治疾病,养殖场所需要消毒,所以容易造成畜禽粪便盐分含量高、抗生素含量超标、酸性或者碱性太强等问题,如果不加以科学合理处理直接施用到田间,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酸碱失衡、田间病虫害加重、庄稼烂根死苗等严重问题。

虽然农家肥存在诸多问题,但也不可以否认农家肥的优点:含有大量有机质、养分含量齐全、含有大量土壤有益微生物,在施用同量化肥的基层上,增施农家肥,可以使庄稼生长更健壮,产量更高,品质更优。

农业生产不能没有农家肥(有机肥),在施用前要采取以下措施:养殖场所消毒液与粪便分离,在施用前要进行高温堆沤,发酵腐熟彻底,与秸秆混合发酵降低盐分含量等。

过去在没有化肥的时候,我们都是用农家肥的,为什么还有人说农家肥不如化肥好呢?

看到提出这个问题,不由让我想起了过去生产队里关于化肥的事。

那是七十年代的事,具体哪一年确实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么一回事。那是我刚当第五生产队长时的一件事,至今村里老一点的农民一说起来还一直在嘲笑。那时农村种地,撤的都是农家肥,也就是牲畜粪,人粪尿,还有用青草等秸秆沤制的叫作绿肥。这些肥料,在春季种地前,先用牛车拉到地里,然后用工具撤开到地表面,再使用牛拉单犁翻过,然后播种。那是没有化肥,所以庄稼也就不实行追肥。由于农家肥数量有限,庄稼也就产量不高。那时我们一个小队,500多么土地,总产粮食也就十来万斤,还不如现在地多点一户收下的粮食。当时有句农谚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种地没粪,等于嗐哄”。

在我当队长的第二年吧,县里推广使用化肥,当时还是白给,公社给每个大队分了指标,大队又分给我们每了小队。我派人赶上马车,到四十里外的县城拉回。那时人们还没见过化肥,怎么使用也是刚听说。当时有人就打开袋子想看看,到底化肥是什么样子。我清楚记得,那时发给我们的化肥是两种,即碳酸氢铵和销酸铵肥。当时一开袋子,那股呛人的味呛的人两眼泪。当时就有人说,这东西一旦撒在地里,庄稼也会呛死。众人这么议论,我们这些队长也有了怀疑。于是,有的生产队就把这些化肥倒在了生产队牲口粪堆中,我们也倒了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在庄稼长到将近一人高的时候,正值下罢雨,我让付队长带人去地里把这些化肥施到地里,看看到底起不起作用。可谁知,付队长比我脑子还老古,带人把化肥扔到了邻村的地里,并且还是偷偷的。他怕呛坏我们的庄稼,就在人家地里试试。就这样,上级发的化肥,就这样浪费掉了。(其实倒在粪堆里的也起了一定作用)后来我们发现,凡是有化肥的地里,庄稼都长得很好,秋天发现确实增产。我那付队长一直的后悔。第二年,化肥就广乏得到推广,只是没了白给。

随着化肥的不断改进,农民也越来越认识到化肥对农业增收的作用,现在种地全部使用上了化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原先生产队时,全村总产粮食能达到100多万,那就是丰收年了,现在全村稳定在每年可产玉米600多万,当然包括增加了一些开垦的荒地,但化肥的作用明显可见。

世上什么东西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是有利有痺。农家肥也有农家肥的好,可化肥确实也离不了。我们可以配合使用,发挥各自的特长,增加了产量,也就增加了收入。种地需要勤劳,种地也需要科学,只有两者结合好了,农民才有希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