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真的有助于文学创作吗?
这是由客观事实支撑的,但并非是说,不喝酒就写不出诗。酒只是诗人的引子,有了酒精的催振,人的确可以精神百倍,有更奇妙的灵感出来,发挥的更出色,有如烟之于鲁迅,可以更速抵达精神的制高点。但如果无才情,无更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就算给你一池酒,一厂卷烟,恐怕也写不出光照干秋,彪炳史册的伟大作品出来。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真的有助于文学创作吗?
喝酒能够产生一种豪气,脱离斤斤计较的现实,和诗的浪漫空灵有很高的结合度,所以,具有浪漫气息的诗人容易靠酒带来灵感,对现实主义诗人来说,则影响不大!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真的有助于文学创作吗?
大拙;有酒的刺激,才思敏捷。但多饮,助乎?主要是天资,,与学识。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真的有助于文学创作吗?
"李白斗酒诗百篇"出自唐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杜甫为"酒中八仙"豪饮之后所写"肖像",因这八人都豪放善饮,痛饮之后各有醉态,颇有调侃之意,无关才华身份。如贺知章酒后坠井,李琎车口流涎,李适万钱买醉,崔宗傲视青天,苏晋佛门不尊,与李白斗酒百篇,张旭露顶书颠,焦遂酒语惊人等都属于一种酒后的旷达与放纵,纯属酒后随性。
但偏偏这些才气横溢的诗人好洒,且酒后多有即兴创作,又有名作留传于世,与其说是酒后助兴,不如说是饱后诗书,犹如今人的创作就在餐饮之间或作息之中,可以与酒无关。
洒的作用是兴奋神经,难以催生才华,创作的灵感是文化底蕴和现实洞悉相互碰撞的结果,创作的才情也是心灵深处的积淀与现实冷静深思的结合,恰恰都与酒无关。
依李白的才华与性情,应是百篇诗后再斗酒,看贺知章的醉态,应该是斗酒之后不知章,不一而足,至于张旭和焦遂,只是酒后壮胆,增添了一份洒脱而已,其固有的才气不一定非要在酒后才喷薄而出。
相反,酒中的酒精对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痹作用,长期嗜酒会导致思维的迟缓与错乱,引起性情的乖戾和性格的抑郁,哪还会有助于文学的创作。
当然,偶尔的适量饮酒,可″助兴",这里的"助兴"指愉悦心情,制造气氛,与文学创作的本质无关。
酒本身是一种文化,文人有文人的洒文化,武人有武人的酒文化,官阶市井以及三教九流又各有酒"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酒与文化的关系,酒又回到了它的本源,与文化的关系扯远了,酒只不过是一种现象罢了。所以李白的斗酒与诗百篇并无必然的联系,前者也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人饮酒并无诗,有人歌咏不必酒,李白刚好都赶上了!
最后,借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酒句道一声:劝君少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有故人。
(文中图文纯属原创)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真的有助于文学创作吗?
日神代表着文明,理智和秩序的世界,而酒神则是原始的生命力,精力旺盛的非理性的世界。在纲常伦理的礼教中国,如庄周那样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的人,并不多见。所以,儒家气质的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才会以那么膜拜的语气刻画了一代酒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酒神精神的李白所为,是日神精神的杜甫所不能为之。李白在激情的激烈进发中,忘却了现实,忘却了自我,融入那隐藏在世界背后的永恒意志之中,这时他觉得自己就是神,他自己也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一件艺术品——其创造者是宇宙本体,他在这美的迷狂中,体验到一种酣醉迷离的战栗。千古文人,又有几人能到达庄周、李白、竹林七贤这样一种健壮旺盛的酒神精神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有偶尔借一杯酒来浇胸中之块垒,以酒壮胆,放浪形骸,才能越名教而任自然,解脱种种现实束缚,无拘无束,喷薄而发,天地之间逍遥游进入到艺术的自由状态。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真的有助于文学创作吗?
对李白可以,对我不可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