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也一定会造反,因为蓝玉早就看不惯他,只不过他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朱允炆或许也无法坐稳皇位。

朱元璋生前布了一个很大的局,为了让太子朱标顺利继承皇位,他将当时朝中几乎所有主要的功臣都安排到太子府兼职,文臣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为首,武将以徐达、常遇春等人为首,这样一个“辅臣天团”,外加朱元璋的大胆放权,使朱标成为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太子之一。

最开始,蓝玉不过是个小角色,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打杂,但随着功臣们相继离去,以及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大清洗,蓝玉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被朱元璋刻意提拔,成为了征战一方的大将。

朱元璋最初的想法是,将蓝玉培养成朱标的辅臣,未来为朱标保驾护航,维护江山稳固,为此他不惜纵容蓝玉专横跋扈、目无法纪,并给予蓝玉高官厚爵、荣华富贵。

当然了,蓝玉与朱标即是亲戚,私人关系也是很不错的,可谓忠心耿耿,在很多事情为朱标考虑,尤其是在朱标太子地位这件事上。

举个例子说,朱标虽然性格宽厚仁慈,但几个弟弟却不省心,比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等人,就干了很多为非作歹、丧尽天良的事情,朱元璋几次想要惩处他们,但都在朱标的庇护下得以保全。

这些人当中,朱棣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他作为最重要的塞王之一,也是军事才能最突出的皇子之一,早年跟随徐达征战沙场,得到了历练,后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是维护明朝便将稳定的重要人物,与数次率军北伐的蓝玉有过很多交往。

但是,蓝玉对朱棣并不感冒,有一次他班师回朝,就对朱标说,我观察过朱棣,他在封地的一举一动,都跟皇帝一样,我看他绝对不是一般人,是迟早要造反的,我还找望气者看过他,说他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当心啊!

朱标听完不怎么相信,认为蓝玉跟朱棣关系不好,所以才会诬陷朱棣,就对蓝玉说,朱棣对我忠心耿耿,是绝对不会造反的!

蓝玉有些着急了,就对朱标说,我受到你的优待,所以才把实情告诉你,你知道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希望我的话不要应验。

朱标依然不相信朱棣会造反,所以并没有把蓝玉的话放在心上。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蓝玉早就对朱棣有所防范了,甚至曾建议朱标铲除朱棣,只要他在一天,就一定会跟朱棣对抗到底。

但可惜的是,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由于朱允炆不是朱标嫡妻常氏所生,跟蓝玉没什么血缘关系,因此朱元璋就担心朱允炆未来无法驾驭蓝玉,于是炮制了蓝玉案,顺带将功臣集团再屠杀了一遍。

随着蓝玉案的爆发,朝中再无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以至于后来朱棣造反时,朱允炆只能用耿炳文这样的二流老将,以及李景隆这样的年轻将领,结果不但败给了朱棣,还丢掉了皇位。

可见,蓝玉之死对明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作为洪武时期最后一个“摧锋陷阵,未尝败北”的大将,军事能力十分突出,是朱棣一生最大的敌人,且朱棣只不过是个藩王,手中兵力也不过三卫共计一万余人,是绝对打不过蓝玉的。

那么,假设蓝玉没有死,而是活了下来,朱棣还敢造反吗?

我的答案是,朱棣还是会造反,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藩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已经显现了,但他不相信儿子们会造反,所以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再加上,朱标又是个宽厚仁慈之人,对兄弟们一味放纵,所以他也不会针对藩王。

也就是说,只要朱元璋和朱标在,藩王们就是安全的,他们也不敢造反。

但是,随着朱标和朱元璋的相继离去,就没人可以保护藩王了,所以朱允炆一上台就实施了削藩政策,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等人很快就被废掉,并将矛头直指燕王朱棣。

最惊险的时候,北平周边都是朝廷军队,燕王府还被团团包围起来,朱棣只能靠装疯卖傻来拖延时间,但凡他表露出半点反迹,朱允炆就会果断将其逮捕。

可见,朱允炆的削藩决心是很大的,他在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的蛊惑下,采取了最直接也是最严厉的削藩政策,结果搞得天下大乱,诸王人人自危。

朱棣,本就是个不甘于平庸之人,有证据显示早在他就藩北平的时候,就暗怀争夺皇位之志,他将姚广孝和袁珙等人带到北平,还暗中结交文臣武将,培植个人势力,这些都不是一个藩王该干的事情。

朱标去世之后,朱棣对皇位的渴望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他与其他几位兄弟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相互攻讦,搞得朱元璋烦不胜烦。

后来,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对他说,朱允炆作为嫡孙(他其实是朱标庶子,只不过后来太子妃常氏去世,其母吕氏被封为太子妃,他也因此成为嫡子),理应继承皇位,如果立朱棣为太子,那秦王和晋王可就不保了。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朱元璋听完恍然大悟,于是册立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对此颇有微词,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朱元璋去世了,朱允炆继位为帝,朱棣虽然非常不屑,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没做好造反的准备,朱允炆就开始削藩了,而且动作瞬速,让他措手不及,好在他个人能力也还不错,还有一群好帮手,采取各个击破和招降的策略,将北平给掌控了,继而发起靖难之役。

当然了,朱棣之所以敢造反,除了他认为自己是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以及控制了大量财富之外,还跟朝中无大将有一定关系,有人可能要说,如果蓝玉还在的话,朱棣可能不敢造反。

我倒认为,如果蓝玉还在,朱棣造反的决心可能更大,因为朱允炆可能让他活,但蓝玉一定会让他死。

前文我说过,蓝玉跟朱棣是有过节的,以至于他说朱棣的坏话,朱标都不愿意相信。

有朱元璋及朱标的庇护,朱棣的安全是有保证的,但这两人去世之后,蓝玉就没有忌惮的了,他是一定会想办法除掉朱棣的,从而确保江山社稷稳固。

如果说,朱棣只是面对朱允炆,万一失败了,或许朱允炆不会杀他,毕竟他是朱元璋的嫡子,也是朱允炆的亲叔叔,朱允炆杀他要背负很大的道德风险。

但是,蓝玉如果活着的话,他就没有这个顾虑,他即便不造反,蓝玉也不会放过他,因为蓝玉已经确定他会造反,又怎么可能不采取行动?

既然朱棣造不造反,蓝玉都不会放过他,那他最好的出路,当然是选择果断造反了,万一可以活下来呢。

当然了,朱棣造反的最终结果大概率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蓝玉不仅仅是个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是武人集团的首脑人物,他长期作为北伐主将,拥有一大帮追随者,他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朱元璋都曾感到有所忌惮。

朱棣后来之所以能造反成功,主要原因之一是招降了一大批朝廷将领,而这些将领之所以选择投降,跟朝廷没有优秀的主将关系莫大,如果蓝玉活着的话,这个问题至少不会那么严重。

并且,当初朱元璋虽然残杀功臣,但也不是盲目的,他还是留下了一个基本盘的,即跟他比较亲近的徐、常、汤、耿、郭、沐等几家,这些功臣的后裔当时还在,拥有不小的影响力,能整合这些家族的资源,还能确保这些家族能忠心于朝廷的人,只有蓝玉。

因此,蓝玉的存在,其作用不仅仅在军事上,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朱棣虽然贵为藩王,影响力只限于自己的封地,跟蓝玉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可能有人还有问了,前文不是说朱允炆跟蓝玉没什么亲戚关系吗,那他如果活着,为何还要帮朱允炆对抗朱棣呢?

首先,蓝玉虽然毛病很多,但根据他的表现,应该不是个反臣,朱元璋说他造反,其实是查无实据的,可能是朱元璋故意安插的罪名,因此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一定会维护朝廷的,更何况他跟朱棣有过节,他也没得选。

其次,蓝玉帮着朝廷打朱棣,也不全是为了朱允炆,而是有自己的小心思,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一个人了,名字叫朱允熥。

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常氏,是常玉春的女儿,她为朱标生过两个儿子,即嫡长子朱雄英和嫡次子朱允熥。

原本,朱雄英作为嫡长孙,是朱元璋和朱标着重培养的继承人,也是功臣集团极力拥护的对象,但可惜他在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死时年仅八岁。

按道理来说,朱雄英去世后,作为亲弟弟的朱允熥本应取代他,成为大明朝第三代继承人的,但可惜他在洪武十一年出生后不久,他的母常氏就去世了,朱标便将元朝降将吕本之女吕氏立为太子妃,吕氏所生的儿子朱允炆就变成了嫡子,朱允熥的地位因此变得尴尬起来。

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允熥只有十四岁,朱允炆则是十五岁,两人年纪虽然相差不大,但朱允熥可是正嫡,朱允炆只是平嫡,在地位上是有差距的(第一任正妻所生的儿子是正嫡,继配所生的儿子是平嫡,正嫡地位大于平嫡)。

即便如此,朱元璋因为看中朱允炆的仁孝和聪慧,所以违背自己在《皇明祖训》中确定的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将由庶子上升成为平嫡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这也是朱棣后来之所以敢造反的原因之一。

而随着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蓝玉的地位立马变得尴尬起来,因为他跟朱允炆不是亲戚关系,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无法驾驭他,又担心他未来支持朱允熥争夺皇位,所以才想尽办法除掉他。

朱允炆继位之后,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他也是当时皇子皇孙中,唯一一个跟蓝玉扯得上亲戚关系的人,他虽然只是个藩王,但蓝玉为了保护他,也是肯定会站在朝廷一边的。

当然了,朱棣造反之后,蓝玉会很快将其平定,但朱允炆也坐不稳皇位,因为蓝玉或许会反手将其拉下皇位,然后拥立朱允熥为帝,这是出于整治态势上的考量,也最符合他的个人利益。

总结起来说,朱棣之所以选择造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他有意争夺皇位,朱允炆的身份以及削藩政策,朝中无大将,等等;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依然会造反,但情况会不一样,他是为了活命而选择造反,因为蓝玉一直都想弄死他,从而维护朱标及两个字朱雄英、朱允熥的地位。

而不论蓝玉再或者不在,朱允炆都是最悲催的那个人,因为朱棣和蓝玉都不支持他,都想将他拉下皇位。相比较而言,朱允炆或许更希望蓝玉活下来吧,至少他是朱允熥的哥哥,朱允熥如果坐上皇位,他或许会活下来,而朱棣为了坐稳皇位,就必须让他死。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蓝玉活着大概会是这样一副光景:

朱允炆:蓝玉!朕命你即刻出兵,迎击燕王朱棣的部队,但不准伤了他的性命。

蓝玉:谨遵陛下旨意!

几天后,蓝玉:陛下,微臣替您将逆贼朱棣的人头砍下来了,作为交换,你把皇位禅让给朱允熥吧!

朱允炆:我********你********!

明朝时期最可惜的事情我想某过于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算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长期拥有监国的实权,还被允许肆意培养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妥妥接任朱元璋的位置。

只是可惜他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替皇孙朱允炆铺路,大肆屠杀明朝开国功臣,这为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靖难之役

被逼上绝路的朱棣

笔者认为,朱棣仍然会造反,因为蓝玉是否活着他都已经被逼上绝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此前朱元璋一直分封藩王,希望朱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能繁荣下去,所以那时候各地藩王的势力已经很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

而朱允炆能力不够,野心倒是挺大。他皇位还没有坐热,就急急忙忙找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如何削藩,收回地方权力,最后决定从势力最为弱小的藩王入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元璋才去世几个月,朱允炆就开始对周王朱橚动手。在其指使下,朱橚次子朱有爋诬告自己的父亲谋反,而后朱允炆派曹国公李景隆来到开封,将周王一家老小押回南京,随后把他贬为庶民,发配云南蒙化。

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先后对齐王、湘王、代王三位藩王动手,两月后又将矛头指向岷王朱楩,将他们全部贬为庶民,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不得不说,朱允炆的削藩的手段极为狠辣,完全不留情面,将这些藩王全部往死路上逼,哪怕是第一个实施削政策的汉景帝刘启,见到朱允炆的举措也得惊掉下巴。

在扫除其他障碍后,只剩下实力作为强大的朱棣。而自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后,朱棣已经基本掌控了北疆的兵权。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就经常外出打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想让他交出手中的权力,就相当于动他的命根子,朱棣万万不可能答应。

可是朱允炆削藩的态度又非常坚决,于是摆着朱棣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起兵造反!

因此,朱棣造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上绝路,如果这项政策不改变,哪怕蓝玉再世他仍然会选择造反。

朱允炆剧照

稳操胜券的蓝玉

那么如果蓝玉率军与朱棣对垒,谁取胜的概率更大一些呢?笔者认为毫无疑问是蓝玉,甚至可以说蓝玉稳操胜券。

我们知道,正史当中,虽然朱棣成功夺得皇位,但他获胜的过程并不轻松,好几次都是惊险取胜,而且取胜的主要原因还是明朝官方部队作战不利。

当初明朝官兵围攻北平城,都督瞿率领千余骑精兵就能杀入彰义门内,可惜后来援军没有跟上,他只好停止进攻。

后来主将李景隆又担心瞿能功劳超过自己,命他原地等待大部队攻城,结果错失最佳进攻时机,使得围攻北平的计划泡汤。

如果将主将换成蓝玉,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不说轻而易举攻破城池,但至少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更不要谈失败了。

不仅如此,朱允炆曾发布过“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诏令,这才使得朱棣能够安全打进南京。

东昌之战中,朱棣身先士卒率军冲锋,而盛庸事先在阵中埋伏了大量的火枪与毒弩,然后引诱朱棣杀进来,最后将其重重包围。

在火器的强力攻击下,燕军损失惨重,朱棣仅仅带着朱能等数十人逃出升天。

其实这还是盛庸放水的结果,因为朱允炆的奇葩指令,盛庸部队既不敢射杀朱棣,又无法做到将其生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跑路。

后来朱棣发现这张“免死金牌”,更加肆无忌惮,夹河之战中他直接跑到盛庸的军队阵前侦察,后者依旧不敢开枪。

当晚朱棣又带人在官军营寨附近扎营,早上起来发现被围,他一马当先从官军中穿梭过去,只留下些许飞扬的尘土,而这些官兵如同友军一般任由朱棣扬长而去。

因此,朱允炆最后会输,和自己喜欢作死脱不了干系。人家朱棣都起兵造反了,你居然还想着让手下保住他的性命?这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夹河之战

但如果,当时负责阻拦朱棣的不是盛庸而是蓝玉,恐怕朱棣早已成为他的刀下亡魂了。

蓝玉啥人啊?那可是连朱元璋的命令都敢违背的叛逆小伙!

当初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本是大功一件,结果蓝玉兽性大发,未经允许强行占有了北元王妃,使后者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不仅如此,他在班师回朝抵达喜峰关时,因为天黑守城将领看不清蓝玉的脸面,要求对其进行身份确认。结果蓝玉非常不耐烦,直接命人攻破城门,强行入关。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将他的封号由“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希望蓝玉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可蓝玉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跋扈,甚至质问朱元璋为何只封他为太子太傅而不是太师!看出蓝玉有多么狂妄。

所以,要是将盛庸换成蓝玉,他根本不会遵守朱允炆妇人之仁的诏令,而会自作主张,将朱棣的人头砍下来向其邀功。至于朱棣,只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根本不足以抗衡身经百战并且处于优势地位的蓝玉。

蓝玉剧照

被迫退位的朱允炆

然而处理完朱棣造反一事,还得考虑蓝玉本身的忠诚度。

蓝玉什么身份?他是开国大臣常遇春妻子的弟弟,后者生下的女儿又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因为这一层关系,蓝玉与朱标一直很亲近,而朱元璋也是喜闻乐见,打算把蓝玉慢慢变成朱标自个的班底。

可谁都没想到后来朱标会暴毙,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之下只能另选皇太孙朱允炆做继承人,而当时朱允炆年纪太小,根本不足以服众,为了替他保驾护航,朱元璋对原先的太子党痛下杀手,其中就包括蓝玉。

蓝玉嚣张跋扈难以管教不说,更重要是他压根就不会支持朱允炆。朱允炆并非太子妃常氏所出,而是朱标妾室的孩子,常氏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虽早早夭折,可次子朱允熥仍然活得好好的。

所以,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家族利益,蓝玉一定会站在朱允炆的对立面,帮助朱允熥上位,这也是朱元璋对其大打出手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是蓝玉还活着,或许他能轻而易举地镇压朱棣,但朱允炆的皇位可能要不保了。

朱允炆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哪怕蓝玉活着,朱棣依旧会被迫走上造反的道路,只不要有蓝玉的守护,朱棣的造反注定会失败。

然而最悲催的还是朱允炆。无论蓝玉是否活着,他都保不住自己的皇位,唯一能够争取的就是自己的性命,如果朱允熥上位后愿意网开一面的话。所以或许朱允炆更希望蓝玉能够活着,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蓝玉虽然是洪武时期最后一位军事能力堪比开国大将徐达、常遇春的大将,但是其实无论他活着或者不活着,都不妨碍朱棣造反,只要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朱棣必反!这是毫无悬念的。

蓝玉其人

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妻子的弟弟。常遇春这个人别的他可能不行,但是在冲锋陷阵这一块,他是相当的行!《明史》用:“摧锋陷阵,未尝败北!”来概括他,可见他的勇猛。

鄱阳湖大决战,朱元璋的船搁浅,差点就被陈友谅手下的大将张定边包围。要是包围成功,朱元璋百分之百凶多吉少,因为当时朱元璋的船远远落后于陈有谅的船。朱元璋的船不但小,而且行驶的速度慢,而陈友谅的船可以说是古代版的航母,最大的约有十米,三层楼那么高,五十米那么长,士兵可以在上面骑着马来回巡逻,朱元璋的船与陈友谅的船并肩,只能够仰望陈友谅的船。

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被这样的船包围,想要逃出生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常遇春杀了过来,搭弓拉箭,就如同后羿一般,一箭射中了张定边。张定边一受重伤,张定边所指挥的船立刻就调整方向,突围而去(朱元璋一方的船看到朱元璋被围,全部都围了过来),本以为凶多吉少的朱元璋松了一口气,而这一切都多亏有常遇春,要是没有常遇春,说不定就不会有明太祖朱元璋了。

蓝玉是待在常遇春这样的猛人身边成长起来的,蓝玉日后的作战风格,也与常遇春一样。在开国时期,洪武初期,蓝玉一直没有机会特别的表现自己,因为与他同时期的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都特别优秀,根本轮不到他当主将,只能当一个副将。

但是到了洪武中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与蓝玉同时期特别优秀的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都已经去世,他蓝玉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在此之前,蓝玉的姐夫常遇春曾不断的在朱元璋的耳旁说起蓝玉,但是由于当时的优秀大将太多,朱元璋并没有重用蓝玉,但是却开始注意蓝玉。

洪武二十年,是朱元璋第一次在大型战争中重用蓝玉,任命蓝玉为副将。这次的副将不比之前的副将,这次的副将可是二十万大军的副将,而且这次的任务也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次的任务是除掉占据着辽东大片地区,拥兵二十万的元太尉纳哈出。

这次战争中最醒目的人莫过于蓝玉。

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以劝降告终,虽然结果是以劝降告终,但是劝降的前提却是蓝玉打出来的。蓝玉率领先锋部队,出其不意,急速行军,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瞬间将敌军击溃,占领了通往辽东地区的要道庆州,将兵营直接设在纳哈出的门口,逼迫纳哈出认清楚现实。

如果说投降的话,好吃好喝招待,不投降的话,刀枪可是不长眼的!现如今元朝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像纳哈出这样的俊杰,他不可能不明白他当前所要面临的情况,所以他选择了投降。

在受降仪式上,蓝玉暴露出了他那猖狂的个性。

说是受降仪式,其实也不过是吃一顿饭,但就是这一顿饭,蓝玉却闯下了大祸。在吃饭的时候,蓝玉看到了纳哈出的衣服破旧,脱掉了自己的衣服给纳哈出穿上。纳哈出与蓝玉的民族不同,双方衣着也不同,对纳哈出而言,有着明显的侮辱感。

蓝玉是个实打实的粗人,不明白纳哈出的侮辱感,以为是纳哈出客气,还说了一句:“你要是不穿我就不喝酒”。纳哈出一听这话,火冒三丈,对着蓝玉说:“你要是不喝酒,我就不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人都是文人的话,局势并不是那么的不乐观,但两人偏偏都是粗人。蓝玉一听这话,打死都不肯将酒喝下去,因为要是喝下去的话,就等于对纳哈出屈服。纳哈出要蓝玉喝酒,蓝玉要纳哈出穿衣服,两人你来我往,渐渐的,纳哈出忍不住了,直接将蓝玉敬的酒摔在了地上。蓝玉见到这种情况蒙圈了,常遇春的儿子看到舅舅蓝玉丢了面子,跳出来,一刀就砍在了纳哈出的肩膀上。

营帐外的士兵都听到了营帐内的动静,当时纳哈出只是带了几百人,如果说双方的士兵火并起来,纳哈出不一定有机会能够活着走出明朝军营。如果纳哈出不能够活着走出明朝军营,那么他的那二十万大军就不会投降了。

在这种关键时刻,都督耿忠命令士兵将纳哈出扶到了主帅冯胜的营帐当中。冯胜这个人谨小慎微,他先慢慢地将纳哈出的情绪稳定下来,再派出纳哈出手下的将领出去说明情况,要不然说不定真的会出现乱子。

虽然这次的劝降仪式有波折,但最后还是成功了。

幸运的是蓝玉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处分,还因为“应州之战”正式入了朱元璋的法眼。

一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接受了一道特殊的命令,在接到这道特殊命令的时候,他激动万分,因为这道命令是:肃清沙漠,彻底消灭北元!”

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一统,但是明朝境外的北元残余势力经常不间断的骚扰明朝的边境地区,朱元璋不堪其扰,早就想彻底消灭这股残余势力,现如今纳哈出已降,机会已经到来。

三月,蓝月率领着十五万大军战战兢兢的出发了。在出发之前,蓝玉已经派出探子查探出北元势力的所在地——捕鱼儿海,率领着全军奔赴而去。

沙漠中行军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迷路与粮食,蓝玉很不幸,遇到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蓝玉进军到距离捕鱼儿海大约还有四十里的百眼井时,军中的水资源出现了问题。如果蓝玉执意前进,一旦情报有误,那么在撤退的路途中,将会有无数的士兵死去。要是运气不佳,在撤退的路途中迷路或者遇到北元残余势力,那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有不少的将领劝蓝玉撤退,但是蓝玉的作战风格就是:“出其不意,以速制胜!”与常遇春一样,这种情况恰好与他的作战风格相同,既然路途遥远粮食出现了问题,那么敌人也肯定会认为我们的路途遥远粮食会出现问题到不了他那里,既然如此那就继续行军!

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想法恰好与蓝玉的想法相同,他认为明军远征没有后勤保证是不敢深入大漠的,所以他大大方方的在大漠中与属下开宴会喝酒吃肉。

死神即将降临。

蓝玉的军队到达捕鱼儿海的南面时,蓝玉发现了北元的踪迹,激动万分,当即下令先峰部队即刻前往。

由于北元并没有做出应对明军突袭的措施,只是派出了一些人站岗,该喝酒的喝酒,该吃肉的吃肉。当明朝的先锋部队冲向北元的营帐时,北元根本做不出有效的抵抗措施,被明朝的部队在军营内随意厮杀。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在这场厮杀当中尚存下来的北元士兵全部投降,而身为北元皇帝的脱古思帖木儿带着自己的长子天保奴与丞相失烈门以及几十名骑兵趁着战乱逃跑了,连用了上百年的玉玺都扔了下来不要了。

北元残余势力彻底被消灭,蓝玉一战成名!

收到前线战胜的消息,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对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一句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那就是“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仲卿是汉朝时期的卫青,药师是唐朝时期的李靖)

朱元璋看人的眼神是特别毒辣的,只要他说这个人行,那么这个人肯定就行。朱元璋从未如此评价过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却这么评价蓝玉,可见蓝玉的军事水平就算不比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高,也能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并肩。

经此一战,明朝再无大忧患!边境有藩王镇守,武将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可是蓝玉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做了两件极为愚蠢的事情,第一件蠢事是:蓝玉在路途当中强奸元朝的妃子。要知道元朝的妃子再怎么不济也是皇帝的女人,怎么轮也轮不到你一个将军来玷污;第二件蠢事是:蓝玉在经过喜峰关时,当时天黑,开城门的将领开城门慢了一点,蓝玉直接攻破了城门。蓝玉所做的这两件事情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闻的,但蓝玉就是做了。

朱元璋一听到蓝玉所做的这两件事,怒不可遏,恨不得把桌子都掀了,但是一想到他是太子朱标的人(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妃子,有这样一层关系在,朱标跟蓝玉关系极为良好,如同死党一般),忍了下来。为了警告蓝玉,朱元璋将原本打算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

可警告根本没用,蓝玉自从捕鱼儿海之战一举成名,便嚣张的不得了。

第一、纵容家仆横行乡里,朱元璋派遣官员去调查,蓝玉直接命令手下将官员赶了回来;第二、不断的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义子,这要是别人朱元璋早就把他宰了。

朱元璋一直忍着蓝玉,并不是因为别的,仅仅就是因为朱标。

蓝玉这个人虽然嚣张跋扈,但是却能从嚣张跋扈中看得出来他就是一个粗人,压根没有什么心思,以众望所归的朱标完完全全镇得住他。就算他日后造反,平定叛乱也是分分钟钟的事情,就如同瓮中捉鳖。朱标只需一声令下,四面八方的藩王既刻全部奔涌而来,就算他蓝玉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了天。

但是偏偏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病亡,朱元璋立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为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不得不除掉蓝玉。

第一、朱标镇得住蓝玉,但是年幼的朱允炆绝对镇不蓝玉。别说蓝玉了,就连他的那些叔叔们都镇不住,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临死之前下令不许藩王进京奔丧的重要原因,因为害怕藩王亲眼看到君王年幼,产生谋逆之心。

第二、当时朱标有一位嫡次子存活于世间,这位嫡次子就是常遇春女儿的儿子朱允熥(朱允炆是第二任太子妃吕氏所生的儿子)。是个人都会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蓝玉肯定也不例外。为了避免蓝玉在自己去世之后,推倒朱允炆政权,拥立朱允熥,朱元璋必须要除掉蓝玉。

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指使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原本没有谋反的蓝玉,在朱元璋的严刑逼供下,在监狱中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自此“蓝玉案”拉开序幕。

朱元璋抱着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一样的作案风格审理蓝玉案,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蓝玉案牵扯到的人多达一万五千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无辜的,但还是逃不过朱元璋的屠刀,血流成河!蓝玉本人死得最惨,被扒皮、灭族!

无论蓝玉是生是死,只要朱允炆削藩,朱棣必反

朱棣想造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早已有反心。洪武十八年,朱标还活着,朱元璋找来一堆和尚,给皇子们每人安排一个和尚,方便皇子们回到封地的时候为马皇后祈福。后来“靖难之役”中的第一功臣“妖僧”姚广孝就在朱元璋找来的这一堆和尚当中。

姚广孝一见到朱棣就说:“我能给你送一顶白帽子。”这句话如果说被朱元璋听到,姚广孝万死都不足惜,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挑拨皇室骨肉亲情,白+王就是皇。

要是换别的皇子,一听到姚广孝说这句话,当机立断就会把姚广孝给绑了。就算不绑,也会叫姚广孝赶紧滚蛋。然而朱棣的做法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一开始表现的特别反感,估计还骂了姚广孝几句,但是走出去后不久又折返了回来,将姚广孝带到了北平。

朱棣的这一行为很耐人寻味,他想干嘛?

自从姚广孝到了北平,天天劝朱棣造反,朱元璋明明是叫他到北平去祈福的,可是他却将祈福当成了副业,将劝朱棣造成当成了正业。姚广孝在北平劝朱棣造反整整劝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间朱棣一直没有上报朝廷,要说朱棣没有反心,鬼才信。

但是朱棣他为什么不反呢?并不是他不想反,而是他与朝廷的力量悬殊太大。

朱棣手中所有能调动的兵马也就只有十几万,而朝廷能够调动的兵马现成的就有几十万,要是再到民间招兵买马,八九十万都可能达得到。而且朝廷的后面是除北平之外,整个国家,而他朱棣的后面也就只有一个北平。

明明力量悬殊这么大,为什么最后朱棣还是反了呢?因为不得不反!

朱棣在朱允炆还是继承人的时候经常对朱允炆出言不逊,最过分的一次竟然直接拿手拍朱允炆。这要是平常人家并没有什么,但这是皇家,朱允炆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你朱棣虽然说是叔叔,但也不过是一个藩王,你有什么资格拍他。很不巧,朱棣拍朱允炆的这一幕被朱元璋看到,朱元璋上来就是一顿臭骂。虽然说朱棣这已经很过分了,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建文元年,这时候的朱允炆已经成为了皇帝,朱棣在朝见朱允炆的时候,走的是皇帝朱允炆才能走的道路。到了大殿之上,朱棣直挺挺的站着就是不拜,一副你能拿我怎么着的样子。

朱棣已经尽全力得罪了朱允炆,如果说乖乖接受削藩,他全家肯定都没有好果子吃。因为朱允炆在准备削他之前,已经削了五位藩王,这五位藩王分别是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齐王朱博,其中四位藩王直接被贬为庶民,一位藩王(湘王朱柏)被逼迫自焚而死。要知道这些藩王都没有特意得罪过朱允炆。

朱棣想造反已经想了十四年了,说不定还更久。但是由于力量悬殊太大,他一直敢想不敢做,但这一次不同了,朱允炆逼着他反,与其绝望地死去,倒不如拼搏一把!

前朝武将虽然大部分都已经被朱元璋清洗掉,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活着的,就比如耿炳文、郭英、平安(这是一个名字),这三个人朱允炆要是用的好,估计朱棣连北平都出不了,防守有耿炳文,攻有郭英、平安,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组合。

耿炳文当年用少于张士诚数倍的兵力驻守长兴城,整整驻守了十几年,长兴城固若金汤,分毫未动。在“靖难之役”初期,他用事实行动证明了他的防守能力绝对是当时的第一,朱棣虽然能够在战场上打败了,但是他一旦缩回城内,朱棣就只能望而兴叹。

郭英是朱元璋的养子,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就跟着朱元璋到处征战,论军事素养,虽然说称不上一流,也能称得上二流。平安同样是朱元璋的养子,而且还得到了朱棣的肯定,是朱棣最为惧怕的一位将领。

朱棣明知道朝中还有多位可怕的将领,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造反,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造反是必然性的,但是由于这个必然性的风险太大,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朱允炆削藩。

朱允炆削藩成了必然,所以朱棣造反也成了必然。别说蓝玉还有活着,就算是常遇春还活着,李文忠还活着,他都敢反。


总结

朱允炆最信任的三位大臣是齐泰、方孝孺、黄子澄,这三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书呆子。这三个书呆子成了他的亲信,就算是任何人都救不了他。耿炳文在前线守得好好的,硬生生的就被黄子澄拉了下来。将前朝老将耿炳文拉下来也就算了,最主要的是替补上去的李景隆就是个酒囊饭袋。朝廷的决策层都出现了问题,仗还怎么打。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骁勇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逃回蒙古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小朝廷,就是被他在捕鱼儿海之战中打得编制散架。

但此人军事能力突出的同时,性情上也十分骄横跋扈,朱元璋正是因为担心自己死后子孙镇不住蓝玉,才在晚年用尽余力将他的势力连根拔起。

蓝玉案前后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初年的官场、军界基本被撸了个底朝天。至于蓝玉则更惨,以谋反罪被抄家灭口,本人更是遭受剥皮实草酷刑。

这样一个狠角色,如果他能活到朱允炆时期,朱棣还敢造反吗?

这么说吧,不是敢不敢造反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活命的问题。

朱允炆当皇帝,朱棣若能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做个无欲无求的憨厚藩王,保住性命的可能性比较高。毕竟他的身份是皇叔,而且朱允炆最终的目的是收归藩王的权力,并不一定出于私人恩怨要叔叔们的性命。

但如果蓝玉活着,朱允炆和朱棣都将处于危险之中。

有蓝玉在,朱允炆的皇位不一定能坐稳当,而朱棣如果不采取措施,更是必死无疑。

原因何在?这得从蓝玉的身份说起。

他除了是开国大将,还是皇亲国戚。蓝玉的姐姐,是另一位开国元老常遇春的妻子,他们生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也就是说,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

牵着这层关系,蓝玉和东宫向来亲近,极为维护外甥女和外甥女婿的地位。

对此,朱元璋倒也乐见其成。他为朱标择妻常氏,本就是打着把常家和蓝家纳入进太子阵营的主意,这是他为朱标准备的武将班底。

本来这一切都设想得很美好,然而谁都没料到,太子朱标竟然会英年早逝死在朱元璋的前头。朱元璋悲痛之余,猛然间发现这套失去朱标的太子班底,有些不怎么安稳起来。

朱标虽死,朱元璋却还想把皇位留给太子这一脉,但尚未成年的皇太孙朱允炆,显然没有压制蓝玉的能力。不难预见,武将为祸、外戚专权的场景,在不远的将来即将发生,这当然是朱元璋不希望看到的。

对于蓝玉,朱元璋始终不怎么放心。

早在蓝玉取得捕鱼儿海大捷,班师回朝夜抵喜峰关时,守关将领因夜间不敢开关接纳,他竟然纵兵毁关破门而入。而且他还擅自玷污了俘虏的北元妃子,导致她不堪受辱而自杀。

听到消息,朱元璋大怒,本来准备封他为梁国公,现在改“梁”为“凉”,并命人将他的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希望他能静思己过,有所改进。

可蓝玉却骄横依旧,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他却很不满地说,以我的功劳难道还当不得太师吗?

朱元璋知道后,对他更为不满,本来就对实力强劲的武将颇多戒备,像汤和、徐达那样谨小慎微的发小在他面前都得小心翼翼,蓝玉这样往枪口上撞,不是找死吗?

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要为皇孙铲除大患,接下去就有了震惊朝野、将明初官场都割了一遍韭菜的“蓝玉案”。

朱元璋之所以担心蓝玉活着对朱允炆不利,还有一层因素,就是朱允炆压根与蓝玉就没有实质上的血缘关系。

朱允炆不是太子妃常氏所出,他的母亲吕氏只是朱标的妾室。常氏生了两个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虽早夭,三朱允熥还活得好好的。

这就让朱元璋设想出了蓝玉将来谋反的动机,无论是出于亲戚间的情分还是家族的利益,蓝玉都要为朱允熥争夺皇太孙之位。

哪怕当时没有争赢,朱允炆顺利继位了,也难保之后不做点手脚。朱允炆的亲信主要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样的大儒,毫无军队背景,更无与悍将蓝玉互相牵制的根基。

凭着蓝玉在军中的威望,就算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解除他的军职,也难保他像司马懿那样,熬个几年振臂一呼改变时局,到时候朱允炆拿什么跟他斗?

搞定朱允炆,蓝玉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朱棣,两人积怨已久。

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的表现就比较突出,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他对大位也不是没有想法,只是碍于朱标地位稳固,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朱标性情宽厚,弟弟出息了他只感到高兴,蓝玉却看出了朱棣的野心,数次提醒朱标防备朱棣。

某次,蓝玉北征南返,路过朱棣的封地时特意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回来对朱标说,燕王不是一般人,有天子气象,迟早要造反,您一定要小心。朱标却说朱棣对他一向恭敬,不可能造反。

但朱标敢信朱棣,蓝玉不敢信,他可不是傻白甜,一直盯着燕王府,平时也多有针对。朱棣知道他对自己的态度,双方交恶。

蓝玉若能把朱允熥扶持起来,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朱棣。在他眼里,朱棣一直包藏祸心,是中央集权的一大威胁。

而朱棣也不可能坐以待毙。他最好的时机,不是蓝玉和朱允炆决出胜负之后,而是蓝玉刚对朱允炆动手时,他可以打着“勤王”的口号参战,占据名份大义,趁乱浑水摸鱼。

由此可见,蓝玉若是活着,朱元璋死后的明朝政权交替之际,极有可能围绕着皇位的归属问题发生动乱,朱棣不但敢起兵,起兵的时间还有可能提前。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朱标死了,朱元璋也死了,蓝玉还活着?那就老尴尬了,朱允炆恐怕死的会更早,都用不着朱棣动手。

为啥哩,因为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外甥女,常氏,明太子朱标之太子妃;

甥孙:朱雄英、朱允熥;

如果朱雄英不死,嫡长都是他,轮不上朱允炆继位;

即便朱雄英死了,还有朱允熥这个甥孙可以捧,那朱允炆就太碍事了......不要小看蓝玉的胆子,他真敢,标准的“外戚”模式。

蓝玉的居功自傲,不服管教是长期性的,不间断性的^_^,自冯胜获罪,蓝玉的上升空间就更大了,但是他从来没有警醒那么多功臣到底是怎么死的,还在前人路上作死前行,丝毫不知道收敛。比如下图的元妃,他蓝玉就这么急色么。

朱元璋有收义子的习惯,他也有样学样借此集聚势力,而不止他的义子,连他的庄奴都知道横行霸道,强占良田,驱逐御史,这都是骄纵的表现,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事统统都会传到朱元璋的耳中,对他蓝玉产生反感么,强占元妃,以至于元妃自尽,本来朱元璋要给他的“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并且把他的过失种种都刻在世袭凭证上,还不够清晰表达朱元璋对他的怒意么。

更犯忌讳的是军权方面,军中将校的升职降职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完全脱离了控制,这是历代君主都非常忌惮的,而不仅限于朱元璋,你蓝玉搞得军中都是你的嫡系势力,老朱能睡的安稳么,哪怕老朱多次敲打他,他也不以为意,还以未任太师为由,诸多抱怨牢骚,这就真的作到头了。

老天也对得起他,顺势推了他一把,朱标英年早逝,连朱元璋都控制不住的人,朱元璋怎么能放心留用给后人,况且还有朱允熥这层“外戚”关系。

《明史》---“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非常适时,锦衣卫都指挥使告发蓝玉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一下子就牵连了一万五千人,“军统”几乎被清洗一遍,而蓝玉本人则剥皮实草,株连三族陪死,蓝玉作死的一生终于以悲剧方式落幕。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和敢不敢没有半点关系,无论蓝玉是否活着,朱棣都必须要造反,造反则有一线生机,不造反则引颈待戮,就这么简单,敢不敢也得造反,大势所趋。

......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说起明朝一大要案就是著名的“蓝玉案”,明朝开国大将蓝玉惨遭诛九族,多达1.5万人受到牵连,蓝玉死后还被剥皮,十分悲惨。 那么为什么蓝玉一代开国元勋会有如此下场呢,这就要从头开始说说了? 蓝玉早年是常遇春的部下,因为有谋略有智慧得到了常遇春的赏识。而且,常遇春还娶了蓝玉的姐姐,两人之间关系更是亲密。后来蓝玉在攻打四川、北征沙漠之战、北上破元、平定西南等战争中都彰显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作战能力。 常遇春就常常在朱元璋的面前夸奖他,不仅因为两人的亲密的关系,还因为蓝玉也争气,几次战争都打赢了。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也是对其赞赏有加,所以不管是官职还是地位,朱元璋都不断在提拔他。

战功赫赫就会目中无人,蓝玉也是开始飘飘然了

首先就是在蓝玉在北上抗元的过程中,掳走了北元的王妃,并且调戏了王妃。其实军队的战士缺的就是女人,战争时间又很长,心中的情欲无法排解,当出现女人时就会情不自禁。

朱元璋当时对军队管理严格,不能侮辱敌军的女人,况且当时还没建立政权,军纪不严则会败坏名声,直接影响抗击元军的民心和统治。

所以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本来蓝玉在北上抗元大获全胜,但是却出现这样的小插曲,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硬是把“梁”改成了“凉”,最后蓝玉的结局也真是凉凉了。 其次就是蓝玉耐不住性子,他在北征南返时,军队到了喜峰山,因为守城的战士需要上报,再打开城门,战士因为多花费了时间,蓝玉竟然等不及,破门进入喜峰山,这种任性妄为让朱元璋有些失望。 再次,就是他竟然嫉妒同僚,肆意邀功,蓝玉西征回来之后,朱元璋很开心,要封蓝玉为太子太傅,但是蓝玉却因为自己的地位在宋、颍两公之下,愤愤不平,朱元璋也对蓝玉大失所望。 最后,蓝玉有了地位、权力、财富之后,巴结他的人也不会少了,很多人都认蓝玉为义父,而且蓝玉养了很多的家奴,这些人仗着有蓝玉撑腰,横行霸道。

这些朱元璋都有所耳闻,渐渐的,朱元璋心中有了芥蒂,而蓝玉却还洋洋得意不自知。

朱元璋杀害蓝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朱标早逝,要帮皇孙朱允炆清除障碍

其实,朱元璋杀蓝玉最大的原因都不是这些,这些只是导火索,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太子朱标的死。当时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娶了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又是太子妃的舅父,显然蓝玉是太子党的人。当时朱元璋中意太子朱标,一心想让朱标继承皇位,所以给朱标配备了当时最优秀的大臣,辅佐朱标,而蓝玉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但是朱标却意外的病逝了,朱标一死,太子党的人就要改弦更张了。 所以,朱元璋打算让孙子朱允炆即位,但是孙子却并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甚至有些唯唯诺诺,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根本控制不住蓝玉,所以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坐稳皇位,只有对蓝玉下杀手。 正好当时,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随之而来的就是抄家、株连九族、相关人员下狱,一场浩浩荡荡的“蓝玉案”由此开始。 其实“蓝玉案”只是借着谋反的名义,实际上杀蓝玉是朱元璋长久以来的心思了。

如果蓝玉还活着,朱棣还敢造反么?

我感觉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首先朱允炆登基后,就开始削蕃了,一开始是小大小闹,后来盯上了自己的叔叔朱棣。朱棣又怎么会轻易被削藩,让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不管当时在兵力、资源都很差的情况下,朱棣都会造反,所以不管蓝玉是死是活,朱棣也都得造反。

再者,如果蓝玉在世,也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不管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总有一天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而且朱棣也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也是久经沙场,10岁就被封王,驻守北京,抗击元军,前半生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马背上。

在大明政权没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过命的兄弟,一旦有了权力,建立了国家,大家就要保持君臣关系。朱元璋会为了国家的发展,削弱重臣手里的权力。权力都握在朱家人手里,即使蓝玉没有被杀,他手里的权力也没多少,你说他能拿什么和一个藩王对抗。

蓝玉本身功高震主,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虽然蓝玉在朱元璋在位时期没有想过造反,但是说不好等到朱元璋死后,蓝玉就自谋出路,另立门户了。 所以不存在蓝玉在世,朱棣就不会造反的逻辑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