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徐庶并不是没有献策。
曹操当年攻打荆州,刘备不敌。徐庶在带着家眷与刘备一起逃亡的过程中,他的母亲被曹操捉了去,曹操以其老母相要挟逼徐庶来降,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去到曹营。徐庶临走时向刘备保证,绝不给曹操献一策。不管这事是真是假,徐庶都没有履行诺言。
赤壁之战时,徐庶见曹操败迹已现,便向曹操提议说,现在大军都在攻打东吴,而西凉马腾则在自己的大后方,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如派我去巩固后防,防备马腾。曹操也觉得有道理,便让徐庶去了。虽然此事徐庶有自保之嫌,但是就后来曹操兵败的情况来看,徐庶的计策确实起到了作用。
只能说,徐庶在曹营确实献策不多,但是个中原因也值得推敲。因为当时曹操身边人才济济,谋士众多,徐庶并没有很多机会可以献计献策。但是这并不代表徐庶是个不称职的人,因为没有人愿意养一个闲人,如果徐庶真的没有献计献策,后来又是怎么做到曹丕的御史中丞这种大官的。
所以说我们所认知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都是艺术加工处理过的。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并不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刘备要是真的看中徐庶也不会放他走,徐庶要是真的不想为曹操效力也不会不想办法离开。徐庶不献计献策,曹操的大帐他都进不去。
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出自《三国演义》,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掳去,不得已进曹营,但临别时说了,自己虽身在曹营,但绝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是刘备在新野时投奔来的,正史上徐庶的功绩乏善可陈,重要的是,他是与诸葛亮一起读书的好友,把诸葛亮引荐给刘备,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话。诸葛亮与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读书方法无所谓对错,徐庶对诸葛亮提了很多建议,诸葛亮一声都非常感激。
刘备兵败当阳,徐庶之母被曹操掳去,徐庶不得已投奔曹操,好友石广元一同前往。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第一,感慨徐庶有才华而不被重用。毕竟,徐庶曾经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为避免战场相见的尴尬,徐庶降曹后就被派到西北,镇守长安。因为与刘备、诸葛亮的这种密切关系,徐庶一直不被重用,才华白白浪费,这可能是诸葛亮感慨的一个原因。
第二,徐庶的才华在魏国“排不上号”。曹操的统治区域,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经济、文化教育发达,人才济济。当时的建安七子、名门大族、饱学名士们,基本都在为曹魏政府服务。关于才华,在一起读书时,诸葛亮就说他们三人将来在仕途,可做到郡守这个级别。
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
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徐庶进了曹营已经身不由己了,眼见老母为教儿子降汉不降曹而自尽,徐庶擦干了眼泪,与狼共舞。
曹操假惺惺为徐母料理后事,对外当然宣称徐母是病亡的。徐庶痛悔万分,走又走不了,只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每次开大会,徐庶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言不发"。但徐庶拿着军师的一级待遇,汇报工作等,不可能一言不发。徐庶大智若愚巧妙应答,不让曹操抓住一丝把柄,安然无恙。
关键时候,徐庶才会向曹操进言。
第一回,蒋干盗书,窃取周瑜"一级军情""水鬼一号",曹操看了面色大变。徐庶忙上前说道:"早就听说诸葛亮的阿哥和水军蔡都督是赤膊兄弟,难怪周瑜会了如指掌啊!当断不断,反遭其乱。"
曹操一听,猛地大喝一声:"把二个内鬼立刻斩了!",荆州投降过来的两个水军都督就这样成了刀下鬼。
等刀斧手提着两颗血淋淋的首级送上来时,曹操突然有一阵惊恐:"会不会中了…"但随即又无奈地倒吸一口气。
庞统来访,徐庶向曹操吹风"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得天下"。曹操大喜,高规格接待。并带他参观大船。庞统盛情难却,在曹操求贤若渴的期待的目光下,献了"打造世上第一航母的大计"时,曹操向众人看了一眼,徐庶不禁感叹:"横扫江海,水上一霸!"
曹操猛大手一挥:"将大船连结在一起,看东吴谁能挡我。"这样,曹军大船就全用铁链锁在一起了。
直到火烧赤壁,曹操还未明白航母被火攻的原因,只是哭泣着:"要是奉孝在时,我一定不会败啊!"众谋士面面相觑,只有徐庶忙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啊!"
曹操听了,久久沉黙了。
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徐庶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其母被曹操扣押,骗徐庶进了曹营。临走之前推荐了诸葛亮。
在长坂坡上,徐庶劝曹操生擒赵云,不要放箭,所以赵云左冲右突,斩杀魏将五十余员,不见了阿斗,又二次入阵救出了刘禅,斩杀了夏候恩得了宝剑。
赤壁之战前夕,庞统前往曹营献连环计,徐庶当时就在曹操身边,他首先找到了徐庶,二人共同献上连环计,庞统又给徐庶出了一个脱身之策,言西凉马腾犯长安,愿领兵去守长安,曹操应允,领兵五万奔赴长安。
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历史上并不存在“元直走马荐诸葛”之事,实际上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徐庶的母亲也不是被曹操接到许昌的,徐庶在投靠刘备的时候是带着他母亲一起投靠的。《三国演义》这里其实很大的逻辑漏洞,古人言“父母在,不远游”,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怎么可能独自投奔刘备而把其母亲留在曹操势力区域呢?另一个逻辑漏洞就是既然徐庶奉母至孝,应该十分了解其母亲的性格,怎么会被一封伪造的书信欺骗呢?难道母子之间这这点默契都没有么?最后一个漏洞是在徐庶母亲自杀以后,徐庶完全可以脱离曹操回到刘备身边,可是徐庶没有这样做。历史上徐庶的母亲,是在刘备“挟民渡江”时期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俘虏的,而且曹操也没有让人模仿徐庶母亲的字迹骗徐庶投靠,是徐庶自己说自己失去了母亲方寸大乱辞别刘备去投奔曹操的,再之后,就几乎找不到关于徐庶的记载了。
至于徐庶母亲自杀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就存在疑点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了曹操用计赚徐庶和徐庶承诺不为曹操设一谋,以及临走之前推荐诸葛亮,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三国演义的记载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现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实心态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么?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笔者以为未必:徐庶母亲为什么会被虎豹骑擒获?那是因为刘备根本没有做好对手下家属的保护工作。当然这也不是说刘备有意为之,毕竟连自己的夫人儿子都走散了,如果不是赵云拼死救出刘禅,蜀汉就不会有后主了。刘备连自己的妻子儿子都保护不好,更不会保护好徐庶的母亲了。如果是平常人,是会理解刘备的,但是徐庶不同,从徐庶得知其母亲被曹军俘虏以后就迫不及待的辞别曹操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孝心是真的很深。徐庶辅佐刘备尽心尽力,又推荐了“天下奇才”诸葛亮,然而刘备居然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好,要他如何为刘备死心塌地呢?奉母至孝的徐庶只会把其母亲被俘虏的责任归咎于刘备保护不利。
徐庶如果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就应该想办法把自己的母亲就出去然后回归刘备,即使曹操对徐庶母亲的监控严密,徐庶也可以等其母亲去世以后再设法脱身呀,可是徐庶什么都没做,连和诸葛亮的书信往来都没有,这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明是准备在曹营长驻了。
而且诸葛亮北伐时期得知徐庶在魏国的境遇曾经感叹说:“难道魏国真的那么多人才么?怎么这俩人的才能难道都不值得重用么?”
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韬、庶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略
实际上御史中丞是古代御史台的高官,职位仅次于御史大夫,少说也是三品大员,诸葛亮嫌弃他官位低,那是和他这个丞相比。既然徐庶在魏国的实际官位不低,那么徐庶不可能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过,况且御史中丞负责纠弹百官,怎么可能一言不发呢?曹魏不养闲人,如果徐庶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是怎么当上的御史中丞呢?
综述,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自从徐庶离开刘备开始,他的心早就脱离刘备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略》
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引言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出自于人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三国演义》的创作伊始,其核心政治思想就是“尊刘贬曹”。至于“徐庶进曹营”之后的表现,其实也是在通过徐庶对刘备的情感,来再一次烘托出蜀汉君臣的团结。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用另一种形式诠释着自己对刘备、对汉室的忠诚。可历史上的徐庶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分析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三分真七分假,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
其实,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如果仅从人物出发,《三国演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事件的嫁接,确实是“三分真七分假”。
反之,如果从三国大事件出发,人物的初始与归宿为出发点,那《三国演义》就真的是“七分真三分假”。
-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很高,他是在诸葛亮出现之前,刘备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谋士,因为徐庶是唯一的。那么,在小说当中,徐庶有过什么贡献呢?
徐庶的登场就开启了他的巅峰。他托名以单福投奔刘备,刚一到来就为刘备献策破曹:
福曰:“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
一计破曹,这一战对刘备来说是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的。自此之后,刘备改变了之前一直“颓败”的经历,开始逐渐进入发展期。
之后徐庶为刘备献策夺取樊城。在败李典,破八门金锁阵,夜袭樊城的一系列操作后,刘备终于击败了曹仁,顺利夺取樊城。而这里面的每一步都是在徐庶的计算之内,算无遗策,步步料敌于先机。
而在这之后,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控制,而不得不离开刘备,归顺曹营。而且是真真地做到了“一策未献”。
庞统献连环,这一计策徐庶早已看破,但徐庶并没有向曹操言明。虽然身在曹营,却也是在为刘备效力。徐庶的这不发言,导致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不过,徐庶倒也不是真的没有说过一句话,他说过一次,还是布了一个大局,但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脱离曹操的左右,算不上献策:
且说徐庶当晚密使近人去各寨中暗布谣言••••••说:“军中传言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军中谣言,虽未辨虚实,然不可不防。”言未毕,徐庶进曰:“庶蒙丞相收录,恨无寸功报效。请得三千人马,星夜往散关把住隘口;如有紧急,再行告报。”••••••此便是庞统救徐庶之计。
彼时的西凉并未造反,所有的一切都是徐庶在曹营散布的谣言。只不过曹操始终担心西凉,所以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而徐庶也借此离开曹操,去防备西凉。自此,徐庶就没有在大众视野中出现了。
- 历史上的徐庶
历史上真正的徐庶,有一点“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的意思。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徐庶的能力,都是来自于不同势力,不同人的反馈。
譬如说诸葛亮就曾这样评价过徐庶: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而且诸葛亮也对曹魏集团不重要徐庶而深表“鄙视”:
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可他到底有多厉害,提出了什么样具体的谋略,这一点并没有记载。从时间线上推演,徐庶可能有过“火烧博望”之功,但这也只是推测。他明确的,给刘备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推荐了诸葛亮。
至于在曹魏一方,徐庶投奔曹操也绝非演义中所说的是被胁迫: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就小编来看,徐庶离开刘备其实也只是一个借口。此时曹营的俘虏众多,谁知道哪个是徐庶的母亲。所说的徐庶为了“救母”而投奔曹营,无非就是小说家的猜测,并没有历史依据。
反观徐庶到了曹营之后,他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原来是刘备下属的身份而被人怀疑。甚至还屡屡得到升迁: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作为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如果没有立什么功,是很难得到升迁的。尤其是御史中丞这样的官职,无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从行政级别来看,御史中丞虽然只是正五品,可这是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要不是过于昏庸,都很重视这个位置。
徐庶能有这个职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到了曹营之后是有所表现的。当然了,徐庶的表现一定不会特别突出,达不到曹魏集团第一等人才的水准,所以他只能做负责检察的官员。
结语徐庶进曹营,是否献策过,这个在历史上还真没有明确记载。
但从徐庶的履历上来看,他能做到御史中丞这样的位置,就能说明一点,他肯定不是“一言不发”的。如果他真的一言不发,那怎么可能做到这样重要的位置呢?
毕竟,此时的曹魏集团,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靠贾诩“使孤信于天下”的曹魏集团。其人才储备,政治影响力已经形成。没必要通过徐庶来展现他们重视人才的心。
那徐庶的发言是不是献策呢?这就是见仁见智了。在小编看来,军事上的布局是献策,政治上的走向是献策,而徐庶那种纠察百官,行使弹劾之权,为统治者查漏补缺依然是献策。
所以说,徐庶没献一策的说法是并不成立的。只不过是因为没有特别高明突出的贡献,而被专门记录下来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