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谥号为什么是“武”,而不是“文”?
这个问题问得好。
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失败后,于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生前是武乡侯,死后谥号为忠武侯。谥号是什么?谥号是用来简单概括一个人的生前是非。用什么谥号,也往往会突出表现其生前某一方面的事迹。我们这里说到诸葛亮,谥号里的武字显然是在突出表现其在武这方面的突出才能。但是我们了解的诸葛亮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生前既是军师,又是丞相,那为何谥号是武而不是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配图
一、大环境所决定的。三国时期是个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时期,任何个人或国家的行为都是在为战争服务。譬如说诸葛亮在政事方面的举措: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制定礼仪、完善刑罚等等,无一不是在为战争而短暂地修养生息。所以诸葛亮死后,在大环境的前提下,将诸葛亮谥号定为武,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最好的肯定;
二、诸葛亮确实在武方面的功绩大于文。诸葛亮在前期,也就是入蜀之前,确实在文治武方面都有很显著的才能。但是在入蜀之后,诸葛亮将精力主要放在征战上面,而文治方面则主要依靠法正、李严等文臣。所以按谥号的制定规则,诸葛亮谥号为武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三、因为姜维。诸葛亮死后,刘禅命姜维为死去的功臣制定谥号。姜维年龄稍小,所以姜维所亲身经历的,都是诸葛亮在征伐上的军事才能,并在他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于是姜维将诸葛亮的谥号定为“忠武侯”呈送给刘禅,并得到批准。
配图
以上就是我对诸葛亮为何谥号是武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诸葛亮的一生都是传奇的一生,一个武字并不能完全表达其一生的功绩。诸葛亮是伟大的,我们会永远铭记。附上一首杜甫的诗《蜀相》,让大家加深更多的了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欢迎大家关注我,更多精彩内容在路上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