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刚刚取得汉中大捷,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刘备被拥戴为汉中王。同时,刘备大封功臣,其中以关张赵马黄为首的军队将领被封为五虎大将。尤其是关羽被授予假节钺的权利,成为刘备集团乃至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人物。就在刘备取得汉中大胜之后,关羽在没有通知刘备的前提下,动用假节钺的权利发动了著名的襄樊战役。

然而,由于东吴吕蒙突然偷袭关羽军团后方,导致战况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变成了节节败退。再后来,一代名将关羽被东吴所擒杀。等刘备得知情况后,已经为时已晚。于是有人提出来,关羽为什么不把前线军情传递给刘备呢?实际上,当时关羽已经派人前往成都求救了,但由于古代地理闭塞,交通不便,才导致军情不能第一时间传递给对方。

从现在的角度看,从荆州到成都的直线距离是931.0公里,即便是开车也需要

11小时7分钟,正常步行按每小时6公里计算的话,也得需要6天11小时零10分钟。须知,这种速度是在打通“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后才计算出来的。而在当时,古人传递军情的主要方式是邮驿与烽火台,烽火台在秦朝统一天下前被广泛使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也充分说明了烽火台的重大作用。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开始在全国建立驿站并修建驰道,但凡各地发生重大军情和危机情况,都可以通过专门的驿站人员传递消息。秦朝之后,汉朝继承了这一制度。

但由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盗匪猖獗,这一制度遭到了巨大破坏。所以,关羽军团想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递给刘备非常困难。按当时情况来看,从荆州到成都除了骑马还得乘船,一路通过各种关卡,顺利的情况下,大概也得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达成都。从这个角度看,关羽的千里求救已经来不及了。等刘备再发兵救助的时候,关羽军团已经兵败如山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三国时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直是研究三国历史的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场战役,不但代表了关羽人生最后的辉煌,还决定了三国历史的走向。在这场战役中,关羽发挥了最高的军事水平,取得了水淹七军的佳绩。也因为孤立无援,最后在樊城城下功亏一篑。最终,荆州被东吴袭取,关羽遭受了败亡的命运。那么,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疑点,那就是关羽在整个战役中,蜀中的刘备对此不闻不问。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孤立无援的关羽。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当时,他的军事形势并不是太好。这是因为,他的面前有曹操的军队,侧背还有着东吴的军队在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孙刘联盟还没有破裂,可是曾经经历过的湘水之争让关羽记忆犹新。因此,关羽被迫留下一部分军队在后方,防备东吴的袭击。

在兵力上,关羽的兵力数量也不占优。关羽出兵率领了三万多人马,但是这支军队中,水军占了很大的比重。虽然这支水军让关羽在汉水上占有了主动权,可是在陆地作战中,他的步军数量就要比曹军少多了。

在樊城防守的曹仁部有七八千人,而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援兵有三万人。这样,在陆地作战中,曹军的数量反而占了上风。这也是关羽多次与曹军交手,却无法打败曹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关羽才会多次向上庸写信要求援助。可是上庸的刘封、孟达不顾大局,拒绝了关羽的求援。这使得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在极为有利的形势下,想要扩张战果,却兵粮两缺。

关羽的偏师已经到了郏县,曹操统治区的百姓纷纷闻风而起,到处打着关羽的旗号活动。可是,关羽的主力被樊城牵制,无法脱身。而由于俘获了三万曹军俘虏,关羽的后勤压力也更加沉重。在无奈之下,关羽只得抽调防备东吴的军队北上,同时擅取东吴的湘关存米。这既给东吴以偷袭的机会,也给了东吴偷袭的口实。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兵败身亡。

关羽是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出兵的,至十二月被东吴擒杀,这中间加上一个闰十月,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之久。令人不解的是,在此期间,蜀中对关羽却根本没有任何援助。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二、关羽出兵襄樊的原因。

要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解决一个疑问,那就是关羽出兵襄樊的原因。因为如果是刘备派关羽出兵襄樊,然后对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就牵扯到军事原因以外的因素了。如果是关羽自己的行动,那他又为何要采取这种行动呢?

我们从襄樊之战的过程来看,刘备派关羽夺取襄樊的可能性不大。首先,阴谋论者认为关羽飞扬跋扈,拥兵自重。在封赏的时候对刘备不敬,在对待刘备自立汉中王一事上颇有微词,让刘备感到了威胁。所以刘备派关羽攻伐襄樊,借曹操和孙权的手消灭了他。

我们看当时的情况,刘备刚刚拿下汉中,进位汉中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这个时候,荆州的地盘和军队,对刘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对关羽有忌惮,只需要调关羽入川,明升暗降即可,没有必要让荆州的地盘和军队为他陪葬。这个代价太大了,刘备是承担不起的。

其次,配合作战论者认为,关羽出兵襄樊,是为了牵制曹操的兵力,配合刘备作战。可是当时刘备已经夺取了汉中,曹操率领曹军主力撤回关中。在回军时,曹操还对汉中的险阻心有余悸,根本不可能再发动对汉中的攻击。

不但如此,刘备还有余力对曹操的占领区发动进攻。他派孟达夺取房陵,并且派刘封前去会合并指挥孟达,夺取了上庸。在这个时候,关羽出兵襄樊已经完全没有了策应刘备,牵制曹操兵力的意义了。

第三,当时刘备取得了益州和汉中,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在这个时候,刘备阵营进入了《隆中对》第二个战略时期。那就是进行战略休整,等待时机北伐。为此,刘备在蜀中征发民夫,修整道路、桥梁、驿站馆所,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在这个时期,荆州也应该处于休整期间。刘备是不会派关羽单独北伐的。

那么,既然不是刘备派关羽北伐,那么关羽为何要擅自发动襄樊之战呢?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在内。首先,北伐襄樊是关羽早就想发动的战役,这是由于荆州的战役态势决定的。因为关羽的主要根据地在江陵,这个城池孤悬于长江北岸。东有东吴的觊觎,北有曹军的侵逼。曹军控制的襄阳离江陵只有五百里远,有便捷陆地交通相连。

虽然在历史上对关羽守卫荆州的记载不多,我们从魏军将领的传记中可以看到,曹军是经常对关羽的江陵发动进攻的。只是由于关羽超强的军事能力,曹军才没能得逞。因此,襄樊的曹军是关羽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如果关羽夺取了襄樊,他控制下的荆州就有了数百里的战略纵深。再加上有多了汉水与蜀中联系,关羽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次,是关羽发现了有利的战机。在关羽出兵的时候,是他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在当时,曹操率领的曹军主力,由于曹操的身体问题,滞留在关中。襄樊一带的曹军十分薄弱,有利于关羽攻击。由于曹操无法亲自带兵前来,他手中也没有合适的大将,曹操的援军只能分批派来,给关羽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且关羽手中还掌握着一支精锐的水军。关羽可以用这支水军,封锁汉江,割断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如果经过一番争夺,关羽至少可以夺取孤立被围的襄阳。接下来的情形就如同当年的周瑜与曹仁的江陵之战一样,樊城的曹军最终只有撤走。这样,关羽就可以实现夺取襄樊的目标。

我们从战役的发展看,如果没有东吴的插手,关羽的战役意图是可能实现的。就算是最后撤退的时候,由于有水军对汉江的封锁,关羽的军队安然地撤退回了荆州。所以说,关羽的发动的襄樊之战,本来应该是一场至少不会失败的战役。

第三,是刘备赋予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在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是一个重要的北伐基地。这个基地,有着与蜀中一样的重要性。因此,这个领军北伐的上将,非关羽莫属。这样,刘备在荆州对关羽十分倚重,在进位汉中王时,对关羽的封赏明显要高于旁人。

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明明白白地确立了关羽为武将之首。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关羽就可以先斩后奏。于是,面对有利的战机,关羽就行使了这个权力,发动了襄樊之战。

第四,是关羽有竞争的心理。最后一个原因,是关羽不想说出口的原因,那就是与同列的将领相比,关羽的战绩已经落后了。关羽此人十分自傲,他创造过斩颜良的战例,在赤壁之战中也大显身手。可是,在随后镇守荆州的时期,他主要是采取防御的方针,无法取得重大的战果。

结果在夺取益州和汉中之战中,那些原来不如他的将领,必然张飞、黄忠、魏延等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就连他的晚辈刘封,都成为镇守上庸的主将。相比之下,关羽会感到一丝的落寞。在对黄忠与自己同列发泄的不满,也有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于是,关羽为了显示自己宝刀不老,发动了襄樊之战。

三、关羽与蜀中信息不通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擅自出兵的情况后,那么对于关羽和蜀中的信息不通的原因,就会有一定的了解。正是这些原因,才造成了关羽在整个襄樊之战中,没有得到刘备任何援助和指示的原因。

首先,关羽的擅自出兵,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出乎刘备诸葛亮的意料之外的。他在没有向刘备请示的情况下,就独断专行的发动了进攻,而这个时候,刘备诸葛亮正在进行汉中之战后的战略休整,为实施《隆中对》的下一步战略做准备。

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这个时候益州和荆州都要转入休整,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如果我们从后来的历史看,这个时机已经相距不远了。那就是曹操病逝的时候,他是在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去世的,离刘备自立汉中王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如果关羽不是急于发动进攻,在曹操病逝时再北伐,天下的形势将是完全不同。

因此,此时刘备在蜀中正在厉兵秣马,准备下一步北伐。他在蜀中大搞基础建设,连得到消息的曹操都评价道,刘备把蜀中的民力都用尽了。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怎么可能向关羽派出支援呢?

第二、刘备诸葛亮对关羽出兵的目的不明了。由于关羽是擅自出兵,当刘备得知关羽出兵的消息时,已经无法阻止关羽了。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在蜀中对关羽的军事行动听之任之。自然,关羽出兵襄樊后,也会对刘备加以汇报的,他向刘备解释襄樊之战的目的只是夺取襄樊,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北伐。

如果按照关羽的战役部署,再加上有上庸方向上蜀军的策应,自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因此,刘备君臣对关羽的军事行动抱有乐观的态度。如果他们预见到关羽在取得胜利后改变了战役决心,想要夺取樊城后大举北伐,他们肯定要做好相应的援助准备的。

第三,刘备诸葛亮对东吴败盟的认识不足。但是,刘备诸葛亮对关羽的败亡还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他们对东吴要夺回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在经过湘水之争后,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重结盟好,已经解决了双方对荆州归属权的争端。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东吴为了夺取荆州,不惜兵戎相见。

这是因为东吴的战略方针决定的,它要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自然要占有上游的荆州。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孙权和吕蒙制订了夺取荆州的方案。孙权已经秘密向曹操投降,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已。

正是对东吴的企图掉以轻心,刘备才没有做出增援荆州的决定。这是因为如果与东吴的结盟不破裂,关羽完全可以独自对付曹军。谁知道最后关羽恰恰失败在东吴的偷袭上。对此,刘备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东吴的奇袭,切断了关羽与蜀中的联系。如果不是东吴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发动对荆州的奇袭。如果不是傅士仁和糜芳主动投降,使得公安、江陵两座军事重镇轻易失守。如果不是处于二线的蜀军迅速崩溃,被吴军堵住了长江入川的通道。刘备还是可以得到荆州的消息,来救援荆州的。

在此之前的湘水之争时,东吴也是发动了对荆州的袭击。在吕蒙的奇袭下,荆州的三郡迅速落入东吴之手。得知消息的刘备,迅速率领五万大军从蜀中赶到荆州,支援关羽发动反攻。在刘备、关羽的军事压力下,孙权和刘备重新议和,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

这一次东吴再次袭击荆州,局势与上一次湘水之争完全不同了。由于关羽和军队主力不在江陵,使得傅士仁和糜芳顺势投降了东吴。更有甚者,东吴的陆逊迅速越过关羽的防地,突入了荆州的后方。刘备委派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使得后方的所有城池在一月之间全部投降陆逊。陆逊封闭了峡口,荆州与蜀中音讯不通,等到刘备得知荆州的变故,已经为时已晚了。

正是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使得关羽没有能够得到蜀中的任何支援。直到关羽败亡,蜀中也没有任何反应。这里面既有关羽的独断专行的原因,也有刘备诸葛亮对战局判断的过失,更有着东吴发动奇袭的因素。这一切因素中,对东吴行动的误判是最主要的原因。

结语:

关羽的襄樊之战中,以及后来的荆州之战,都没有得到蜀中的支援。这主要是因为关羽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关羽的襄樊之战,打乱了刘备的战略部署。当刘备得知关羽的消息时,也只得听之任之了。

这是因为刘备赋予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使得关羽能够先斩后奏。他看到襄樊地区的有利战机,就忍不住发动了进攻。可是,关羽的军事目光只是局限在战术性的,虽然他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果,可是这使得他的战略局势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刘备对关羽的军事能力信任,对东吴背盟危险的轻视,也是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正是刘备认为关羽的军事行动万无一失,才没有对他进行干预。当东吴的袭击发起后,峡口被东吴迅速封闭。这时刘备就算是得到消息,也无法去支援关羽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刚刚取得汉中大捷,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刘备被拥戴为汉中王。同时,刘备大封功臣,其中以关张赵马黄为首的军队将领被封为五虎大将。尤其是关羽被授予假节钺的权利,成为刘备集团乃至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人物。就在刘备取得汉中大胜之后,关羽在没有通知刘备的前提下,动用假节钺的权利发动了著名的襄樊战役。

然而,由于东吴吕蒙突然偷袭关羽军团后方,导致战况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变成了节节败退。再后来,一代名将关羽被东吴所擒杀。等刘备得知情况后,已经为时已晚。于是有人提出来,关羽为什么不把前线军情传递给刘备呢?实际上,当时关羽已经派人前往成都求救了,但由于古代地理闭塞,交通不便,才导致军情不能第一时间传递给对方。

从现在的角度看,从荆州到成都的直线距离是931.0公里,即便是开车也需要

11小时7分钟,正常步行按每小时6公里计算的话,也得需要6天11小时零10分钟。须知,这种速度是在打通“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后才计算出来的。而在当时,古人传递军情的主要方式是邮驿与烽火台,烽火台在秦朝统一天下前被广泛使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也充分说明了烽火台的重大作用。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开始在全国建立驿站并修建驰道,但凡各地发生重大军情和危机情况,都可以通过专门的驿站人员传递消息。秦朝之后,汉朝继承了这一制度。

但由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盗匪猖獗,这一制度遭到了巨大破坏。所以,关羽军团想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递给刘备非常困难。按当时情况来看,从荆州到成都除了骑马还得乘船,一路通过各种关卡,顺利的情况下,大概也得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达成都。从这个角度看,关羽的千里求救已经来不及了。等刘备再发兵救助的时候,关羽军团已经兵败如山倒。(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三国时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随笔回答:

主要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网络遭到了曹操和东吴攻击,造成了信息链断裂,关羽的信息发不出去,刘备的信息传不过来,荊州的关羽成了一支孤军无援。

同时,樊城之战,是非常错误的,违背了刘备诸葛亮隆中对的初衷,这是刘备诸葛亮战略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丢了荊州又丢命。由于刘备封王称帝心切,取得二川之后就马上称汉中王,曹操知道了心中十分快,因而联合东吴孙权夹击荊州关羽,此时在汉中的诸葛亮向刘备提议,加封关羽为五虎上将及假节钺,率军先攻取樊城,使敌人胆寒,自然瓦解荊州之危。然而适得其反,到是把荆州和关羽彻底瓦解了。

当关羽率军攻取襄阳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厦。此时的关羽也骄傲起来了,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曹操岂能甘心失败,即命手下大军增援,并坚守樊城,不与关羽交战,待关羽没了粮草等增援自然退去。但关羽为了取得樊城显摆功劳,又调荊州之兵攻打樊城,这下可遭了,导致荊州兵力空虚,使得东吴孙权有机可乘,偷偷派兵夺取了荊州,关羽遭到曹操和东吴夹击,使得两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但此时的关羽还不知道,最终败走麦城而丢命。

如果关羽不去攻打樊城,在荊州按兵不动,等待刘备的二川援兵到来,再商议进兵之策,则荊州不会失,关羽也不会死。总之,这一切都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国时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引言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让刚刚迅速崛起的蜀汉军事集团,再一次步入到“黑暗”当中。

虽然,在襄樊之战开始的时候,关羽也一度让曹魏集团感到了恐惧。“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的大胜,让曹操甚至有了迁都的想法。

可这场战争的天平并没有倾向于蜀汉集团过久,关羽很快就从胜利走向失败,再之后走向死亡。

分析

作为一场将要决定蜀汉集团命运的战争,不知道关羽在发动战争之前,是否想过他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会带来后续如此之大的连锁反应。

甚至说,他的军事行动,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促使孙权与曹操形成新的军事联盟。

虽然说,即便没有关羽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孙刘联盟也不会长久,但客观地说,起码还能游走于破裂边缘一段时间。

那么关羽在发动这次战役之前,有没有同远在汉中的中央机构汇报过此次行动呢?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呢?

  • 是突发战斗,还是蓄谋已久

襄樊之战,如果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其进行评价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是关羽为推行《隆中对》统一规划而做的一个早期尝试。

在《隆中对》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从关羽出兵的方向看,攻打襄阳只是他军事行动的起点。他军事行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尽可能多地扩大蜀汉集团对荆州的控制。拿下了襄阳之后,他很有可能就会向河南方向进发,威胁中原。否则曹操不会有迁都的想法:

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隆中对》的前提条件是“天下有变”,此时是否具备这个条件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确具备了这个条件。首先,曹操征汉中失利,他的威望受到很大折损,而蜀汉集团则因为汉中之战的胜利士气正旺盛。

而另一方面,东吴集团此时也并不消停,也想趁曹操汉中失利这个机会对其开展军事行动:

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扬州刺史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

此时,对于曹魏集团而言,是一个危机的时刻。一个是新败之后的损兵折将,士气衰落;另一个就是很有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如果曹魏集团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 关羽在军事行动之前,是否与刘备有过沟通

“襄樊之战”的军事行动,是蜀汉军事集团部署给关羽的一场军事行动,还是关羽的一次擅自行动,对于这一点,历来说法不一。

不过,在小编看来,“襄樊之战”的发动是关羽的个人行为,可在军事行动之后,按照常理来说他会把此次军事行动汇报给刘备。而刘备在知道此消息后,对关羽的行动表示了“默许”。

从时间线上来看,襄樊之战的发动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夏季,而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则是在当年的春季。

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曾派遣费诗到荆州授予关羽官印。据史料记载,费诗此次赴荆州的时间是七月,距离襄樊之战的开始已经不足一月。

而根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汉中之战胜利之前,根本没有过发动襄樊之战的想法。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当时在刘备取得汉中,称汉中王之后才有了战略构思。

说白了,此次襄樊之战,既是为了推行《隆中对》战略规划,同时也是为了给刘备称王而献一份礼。是一次有着政治目的的军事行动。

从时间线再结合当时的交通情况看,关羽不可能是在刘备许可或者授意的情况下,发动的襄樊之战。但他也不会在发动了襄樊之战后而不告诉刘备。

我在这里做一个猜想,费诗在授官印给关羽时,二人有过关于发动“襄樊之战”的交流。而且,依照关羽的性格,他甚至会希望刘备能够出兵发关中,同自己形成军事呼应。

这种大胆甚至有点不自量力的军事部署,是符合关羽性格底色的。而且,费诗的身份也可以承担起传递如此重要的军事信息的责任。

从襄樊之战的规模和重要性来看,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只有关羽亲自赴汉中请战,或者由汉中派来的使者将此战略部署带回,否则的话没有人能够担负这一重任。

至于费诗是否带回了这一军事行动,刘备知道后有什么反应,我也只能根据整体的情况来进行推测。

对于关羽北伐,刘备应该是默许的,这符合他的政治、军事利益。但他并不想立刻发兵关中,他还要看一下战争的发展情况。

建安二十四年秋,是关羽威震华夏的时间: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次的军事捷报,关羽自然不会隐瞒,他一定会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刘备手中。可当刘备拿到情报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半个月以上了。但此时,关羽已经由胜利开始步入危机。但对于关羽所面对的危机,刘备此时还并不知情。

  • 关羽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对于这一点,我宁愿把他说成,刘备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羽的军事情报。对于这一点,咱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

作为荆州的军政事务一把手,关羽有一个特别的权力,那就是假节钺。换句话来说,关羽是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便宜行事的。

以关羽的性格,他不可能甘愿只控制部分荆州,他想凭借一己之力,而为刘备取得荆州全境。这是关羽的工作职能和性格底色所决定的。

有了假节钺之权的关羽,他对于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本没有必要禀报。而对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也可以便宜行事。

再者说,关羽作为军事主官,固然骄傲,但也应该懂得规矩。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不可能丝毫不与刘备通气。只不过战机稍纵即逝,关羽的军事行动应当是在刘备回应他之前发动的。

从当时曹魏面临的情况来看,关羽应该认为那个机会很重要,他不想失去,所以还没有等来刘备的回信就发动了。

而且,从荆州到汉中本来就交通不便,路上需要的时间太长。很多事情如果都要上报,那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刘备之所以安排关羽在这里,就是因为关羽是刘备最为倚重和信任的人。在刘备看来,关羽完全有权力和能力主持荆州事宜。

结语

关羽作为一个职业军事主官,我不相信他发动如此大的军事行动,会不与中央政权有任何沟通。

正常情况是,关羽在军事行动之前,会与刘备进行沟通,只不过容易出现偏差的,就是关羽正式军事行动开始时,是否得到了刘备的同意。

然而,从时间线上看,关羽在开始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刘备应当还没有回复关羽。而等到刘备第一个回应到时,关羽的捷报也随之传出了。

也正是因为襄樊之战,从开始到关羽取得大胜,再到关羽失败,这一切都进行得太快,快到刘备想做出同步军事安排都来不及。

可当关羽面对失败的时候,刘备即便更早地知道了消息又能怎么样呢?以益州与荆州的交通状况,以蜀汉集团的战争潜力,刘备就是想救援,也有心无力。

三国时代,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樊城之战,违背了隆中对的初衷,是刘备,诸葛亮战略上的大失误。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取得东西二川后,称汉中王,曹操不乐,故联合孙权夹攻荆州的关羽,诸葛亮提议,加封关羽五虎上将及假节钺。率军先攻取樊城,使敌人胆寒,自然瓦解荆州之危机。当关羽攻取襄阳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厦。然曹操命手下增援,并坚守樊城,迫使关羽调荆州之兵攻打樊城,导致荆州兵力空虚,让东吴有机可乘。夺取荆州,夹击关羽,使关羽两面受敌,最终败走麦城。

如果,不先攻打樊城,而是进行防守,等二川稳定后,再分二路进兵北伐,则历史将改写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