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1.朱棣对世子朱高炽的忠诚和文治武功早有认识。

朱高炽能力不弱,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京。曾经以区区一万多士兵,挡住了南京方面五十万正规军(一说二十万)!他还忠诚于朱棣,很会办事。还是在靖难之役中,建文派特使送信给他,许以高官厚禄,要他背叛朱棣,顺应政府。朱高炽不为所动,他又派人把南京特使和没拆开的信直接送到老爸朱棣面前,消除了老爸的疑虑。自己则继续为燕军提供后勤保障。

朱棣是南征北战的统帅,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懂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镇守住北京城需要什么样的文治武功。也清楚,能为燕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是有两把刷子的。这是大前提:忠于自己,又有治国安邦之才,朱棣心里有数。

2.到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已成惯例。

朱元璋遵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原则,对朱棣有影响。朱棣深知,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他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正,为消除影响,他非常注重百姓在立嫡上对自己的看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然立老二朱高煦为接班人,否则就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印证了自己是逆子篡位!

朱棣宠爱朱高煦,欣赏他作战勇敢,感激他多次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但朱棣不可能为他违背法统。

3.朝廷重臣支持朱高炽上位!

朱高炽品质好,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受过儒学文化熏陶,宽厚、仁爱、儒雅,深受朝廷文臣们的拥护和爱戴,不立朱高炽为太子引起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甚至离心离德,政治成本会大幅度升高!而徐皇后早前就非常欣赏长子朱高炽的孝顺和善良!且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由世子转为太子也顺理成章。

4.朱高炽有个好儿。

“好圣孙”,聪慧过人的朱瞻基为朱高炽加了分。

朱棣内心不喜欢朱高炽仁弱,却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朱瞻基很早就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在爷爷面前表现出了超群的聪明才智!在征询太子人选时,解缙避开正面劝谏,只在朱棣面前说三个字:“好圣孙”,把朱棣说得没了脾气,转身就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最终得以坐上皇位与朱棣喜欢朱瞻基息息相关。

5.朱高煦没有当皇帝的素质。

朱高煦有战功不假!但他胸无点墨,恃宠而骄!对朝臣不尊重,又拒不去封国。后来,变得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朱棣有识人之明,他就不能当皇帝!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喜欢归喜欢,但朱高煦这个货色真的不适合做皇帝,朱棣的发妻徐皇后当年就劝过朱棣,如果朱高煦做了皇帝,那么天下的百姓全都要遭殃。

朱棣膝下的四个儿子,有三个都是徐皇后所生,幼子生母不明而且早夭。

这三个儿子,长子即仁宗朱高炽,次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虽然同父同母,但三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尤其是朱高炽跟朱高煦之间。

朱高炽长得很胖,喜欢安静,好文不好武,非常儒雅,而朱高煦长得更像朱棣,而且性情暴戾喜欢舞刀弄枪,相当勇猛。

按照规矩,作为长子的朱高炽一开始就是朱棣的继承人,但朱棣觉得朱高炽不像自己,所以不是很喜欢,而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这也让朱高煦有了夺位的心思,可后来朱棣放弃了。

一个人人拥护,一个声名狼藉

朱高炽是燕王朱棣的长子,年少时曾前往南京读书,朱元璋虽然是打出来的皇帝,但他非常喜欢温文儒雅的朱高炽,他亲自册定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那时候,朱高煦也跟着长兄前往南京读书,但他性情乖张,在应天府整天惹是生非,连自己舅舅都不放过,朱元璋极其厌恶朱高煦。

也因为朱高煦,朝廷中的大臣们对朱棣多有不满,认为其教子不善。

但说朱棣教子不善也不对,因为同样作为朱棣之子的朱高炽,却崇尚儒学,谦谦君子,在朝野当中颇有美名,大臣们对于朱高炽也都交口称赞。

不仅仅是前朝的文臣们更加支持朱高炽,即便是朱棣的王妃徐氏,也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生母对于儿子是什么人,也说得明白,朱棣也想过改立储君,被徐氏极力劝阻。

朱高炽的治国之才远胜于朱高煦

不管是靖难之变当中,还是永乐时期,朱高煦跟着朱棣,的确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武将之中颇有人气,但这并不代表多数人支持他。

明朝时期主流还是文臣的天下,朱高煦在前方带兵,而朱高炽也没闲着,在巩固后方。

朱棣常年在外征战,花费巨大,几乎都是朱高炽监国管理朝廷,如果没有朱高炽好好经营江山经营国库,朱棣根本没那么多钱打仗,也无法安心冲锋。

朱高炽长得胖,好静不好动,但这对皇帝来说无所谓,他有治国之才才是最重要的,而朱高煦就算是武功再高,军功再盛,没有治国能力,还是白搭。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接连用兵,加上下西洋、征伐交趾等耗费惊人,将来的皇帝要收拾的烂摊子非常多,朱棣心里很清楚,朱高煦根本不适合做皇帝,也不能做,免得弄垮了江山。

礼法问题不能胡乱变更

在古代,礼法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朱高煦跟朱高炽一样都是朱棣发妻徐皇后所生,但朱高炽是长子,朱高煦是次子,那么朱高煦的继承顺序就要往后。

甚至于在古代,朱高煦作为次子,他的继位顺序还要排在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后面,这也是当年朱元璋传位朱允炆,而不是其他儿子的重要原因。

朱棣自己夺位,原本就违逆礼法,留下了很多的诟病,他不能再雪上加霜。

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当中,把明朝继承的规制说的清清楚楚,如果随便改动,那么就等于是动摇明朝的原则,这在古代不是个随便的问题。

朱高炽作为长子,还是朱元璋所定的世子,他没有任何过错,朱棣也没有理由废长立幼,历代废长立幼引发风波是小,动摇江山朝廷才是大事。

朱高炽有个好儿子

古代的皇帝与很多大家族的家长,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对于将来也看得比较重,因为自己的寿命有限,能够择定的继承人也有限,如果能多看一代,当然是好事。

虽然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他也不否认朱高炽能力与品性都非常出色,如果继位,肯定能够做一个好皇帝,而且更重要的是,朱高炽的继承人朱瞻基也让朱棣很满意。

传说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玉圭入梦”,之后成功靖难夺位。

不仅如此,朱瞻基的生母张氏十分孝顺,徐皇后去世得早,宫廷事务大多都是张氏打理,而朱瞻基文武双全,朱棣认为朱瞻基很像自己,对于张氏与朱瞻基母子,朱棣都很疼爱。

朱棣只是不喜欢朱高炽的性格,对于其能力还是承认的,而且朱高炽有朱瞻基这样让朱棣满意的继承人,这就让朱高炽比朱高煦拥有更大的优势,这也很重要。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冲锋陷阵,救过父亲朱棣的命,而且朱高煦长相酷似父亲朱棣,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太子朱高炽不仅身体肥胖,而且还有一腿跛足,所以十分令朱棣厌恶,多次有废太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的意愿,但每次都被群臣反对而做罢,特别是大才子谢缙假装醉酒摸着龙椅说:好圣孙。朱棣听后想到了太子的儿子朱瞻基,遂沉默不语,因为朱棣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皇孙,后朱棣察觉了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企图,而且朱高煦性格残暴,恃宠而骄,多次犯下大罪,还经常欺侮太子,不仅数次让父亲给自己改封地,还拒不就藩,还对父亲不立自己为太子十分不满,朱棣十分震怒,不仅勒令朱高煦立即就藩,还杀了朱高煦几名亲信、削夺了一些王府侍卫,从此不在提改立太子了。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1.朱棣对世子朱高炽的忠诚和文治武功早有认识。

朱高炽能力不弱,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京。曾经以区区一万多士兵,挡住了南京方面五十万正规军(一说二十万)!他还忠诚于朱棣,很会办事。还是在靖难之役中,建文派特使送信给他,许以高官厚禄,要他背叛朱棣,顺应政府。朱高炽不为所动,他又派人把南京特使和没拆开的信直接送到老爸朱棣面前,消除了老爸的疑虑。自己则继续为燕军提供后勤保障。

朱棣是南征北战的统帅,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懂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镇守住北京城需要什么样的文治武功。也清楚,能为燕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是有两把刷子的。这是大前提:忠于自己,又有治国安邦之才,朱棣心里有数。

2.到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已成惯例。

朱元璋遵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原则,对朱棣有影响。朱棣深知,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他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正,为消除影响,他非常注重百姓在立嫡上对自己的看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然立老二朱高煦为接班人,否则就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印证了自己是逆子篡位!

朱棣宠爱朱高煦,欣赏他作战勇敢,感激他多次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但朱棣不可能为他违背法统。

3.朝廷重臣支持朱高炽上位!

朱高炽品质好,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受过儒学文化熏陶,宽厚、仁爱、儒雅,深受朝廷文臣们的拥护和爱戴,不立朱高炽为太子引起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甚至离心离德,政治成本会大幅度升高!而徐皇后早前就非常欣赏长子朱高炽的孝顺和善良!且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由世子转为太子也顺理成章。

4.朱高炽有个好儿。

“好圣孙”,聪慧过人的朱瞻基为朱高炽加了分。

朱棣内心不喜欢朱高炽仁弱,却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朱瞻基很早就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在爷爷面前表现出了超群的聪明才智!在征询太子人选时,解缙避开正面劝谏,只在朱棣面前说三个字:“好圣孙”,把朱棣说得没了脾气,转身就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最终得以坐上皇位与朱棣喜欢朱瞻基息息相关。

5.朱高煦没有当皇帝的素质。

朱高煦有战功不假!但他胸无点墨,恃宠而骄!对朝臣不尊重,又拒不去封国。后来,变得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朱棣有识人之明,他就不能当皇帝!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很多人都提到了“好圣孙”,似乎朱棣看中朱瞻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就会知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棣想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皇位传承有序,江山长治久安,就不能舍弃没有过错的长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

当然首先还是要更正一个问题,朱高炽并非身有残疾,只是因为身体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与残疾还是有区别的。

(朱瞻基)

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点大家都知道,在太子朱高炽在世的情况下就破天荒封朱瞻基为皇太孙,还带着他一起北伐,足见喜爱。但是,因为喜欢孙子而传位给某个儿子实在太儿戏了,因为朱棣一来不能保证朱瞻基一定比朱高炽活的长,二来不能保证朱高炽继位后会不会更喜欢别的儿子而让朱瞻基失去继位资格,所以,喜欢朱瞻基这点最多只能成为加分项,却不可能是决定性因素。

(朱高煦剧照)

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一个封建王朝亘古不变的话题——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朱棣自己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皇位来源不正,但是做了皇帝以后,却不能让子孙的皇位再不稳固。或许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对于像自己又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可能真的说过要立他为太子。但是一旦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屁股决定脑袋,身份的转变让朱棣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首要考虑的是江山长治久安,是皇位稳固传承,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故而,除非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否则,储位只能是他的。

那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吗?没有,非但无过,反而有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高炽以万人镇守大本营北平,结果抵挡住了敌军五十万大军,保证北平不失,以此战功丝毫不逊色于朱高煦。更兼朱高炽成为太子后,每逢朱棣离京,朱高炽负责监国,也都井井有条,毫无过犯。这样优秀的儿子,朱棣怎么会废了他而立朱高煦呢?

与朱棣情况类似的还有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太子李建成,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李世民也明白,自己的模式不能延续,自己的后代一定要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后来也不是实行的很好,但至少李世民在努力)。所以虽然他更喜欢第四子(长孙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但还是一直让嫡长子李承乾坐在太子之位上,无论李承乾做了多少荒唐事也没废掉他,即使最后李承乾居然起兵造反让李世民不得不废了他,还是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因为李世民不能让储位“经营可得”,所以,一心夺嫡的李泰也随着李承乾一起被废,而是改立了第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此后虽有后悔,想过改立更有本事更像自己的第四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最后还是因为李恪并非嫡子作罢。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嫡子地位高于庶子。

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表明我的观点,朱棣对于两个儿子的喜爱,不能这么妄下定论,所以,我们要将两个儿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考虑,而不是从“更喜欢”这个角度去出发。而在成祖传位的这个最终结果来看,我们看到的答案是朱高织,而不是朱高熙。很多人在分析朱棣传位给朱高炽的问题上,总是拿好圣孙,或是好儿媳来分析,其实这仅仅只能算充分不必要的回答,我们在分析这件事时要从“人”和“事”上来看。

就从二人来看,大儿子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残疾,只是有跛脚和重度肥胖,但这样的外观没有让其成为一个“肥宅”,而是成为了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仅人设满分,而且受到群臣的尊敬。我们再看二儿子,此人不好读书,就从德行来看过于持功自傲,但是却因作战勇猛有朱棣当年能征山长的风格,多次得到朱棣的夸奖。

有人曾经说过,朱棣在考虑立太子的问题上曾多次考虑过高熙,要我说来,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胸怀韬略的成祖除非自己的大儿子和大皇孙都死了,否则是不会将太子之位给这个儿子的。

这个观点的树立和朱棣本人的继位合法性有关。有人用宗法制就将这个问题概括,但我觉得还应该深度挖掘一下当中的问题。朱棣在侄子朱允炆登基的时候,起兵造反,一时间当时舆论的攻击很是猛烈,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聪明的朱棣在造反时也没有忘记玩阳谋,他在自己造反的阴谋上带稳了一个这样的帽子“清君侧”,大家要注意,虽然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出来朱棣是要造反了,可他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这个理由,而他权衡的便是合法性,以及自己在继位后不至于在传承上乱了大明的分寸和秩序。

就这样,朱棣带着这个合法的帽子,一路奔奔撞撞来到了皇位上,朱允炆的失踪看似让朱棣很慌,但也有让其位置合法的效果,就是朱允炆死在了宫中,朱棣也有一万个理由去合法的解释,让其最慌的便是倘若朱允炆没有死,接下来的处理就会变得棘手起来。

当朱棣带稳了合法的帽子后,为了自己江山的稳定,他对外就会拿出“兄终无子弟来及”的合法外衣,也算是巩固了朱元璋的规矩。大家可别小看这宗法制立嫡长子的规矩,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王朝的混乱,倘若一个王朝放开了竞争条件,若这些皇子用的都是文明公平竞争的手段还好,怕的就是这些拥有继承资格的人手段一个比一个恶劣,这就会导致大麻烦、大混乱。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夺位,固然天策上将李世民文韬武略是一代雄主,可他这样武力夺权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李世民武力夺权给他的子女传递了一个十分不好的信息,那就是只要有权利,有武力,哪怕不是嫡长子我也可以把这个位置抢过来。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也是手足相残死于非命,纵观整个唐朝诸如此类武力夺权一姓之间的杀戮,可以说是十分频繁。

为了能够保持宗法制的有效,也为了进一步的“抚平自己夺了侄子皇位的历史真空”,朱棣在传位的时候就只会考虑朱高织了,任凭其朱高熙再优秀,可为了大明的稳定和自己不被后人说“乱了规矩”他朱棣别无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