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个人见解,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欢迎留言评论,感谢!

第一、先说说鲁智深为什么看不上桃花山

01.看不惯小霸王周通强枪民女的行为

鲁智深初识桃花山,是在去往大相国寺的路上。在桃花庄刘太公这里得知了桃花山的存在:

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同时也得知了,桃花山的强人要强娶刘太公的女儿,以鲁智深路见不平的性格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所以出售教训了周通,也就是因为周通在女色方面的问题,鲁智深认为他不是好汉,对他很是瞧不起。

02.看不惯打虎将李忠扭扭捏捏的性格

周通引来了李忠报仇,鲁智深被李忠认出,之后在鲁智深的说和下,周通折箭立誓,不在强娶刘氏。

鲁智深心下本身看不起李忠,之前初次和李忠相见的时候,叫着李忠喝酒,李忠却要先卖了膏药再去,之后解囊周济金老汉父女的时候,史进拿出十两,李忠却只掏出二两;这些都让鲁智深感觉李忠不爽利。

在桃花山住了几天之后,鲁智深要下山赶路,山上有金银,这二人却要下山劫道,弄些盘缠送行;这让鲁智深更加觉得李忠、周通二人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悭吝。

第二、再说说为什么鲁智深又落草二龙山

01.时过境迁,所处的境遇不同

这时候的鲁智深,不在被大相国寺允许挂单,更是得罪高太尉,被差人捉拿,鲁智深一把火烧了菜园子之后、开始流浪江湖,后来打听了二龙山可以安身,本是想着投奔入伙的,没想到却被拒绝了。

02.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自傲

鲁智深入伙不但被拒绝,还和二龙山的邓龙火并了一场,这下鲁智深火大了,憋着一股气要夺下二龙山,每天守在山下叫骂。

后来遇见了青面兽杨志,二人都是无处安身的人物,最终在曹正的帮助下,设计夺下了二龙山,有了一个安身之处,从此在这里落草,一直到三山聚义、共上梁山。

第三、鲁智深看不起桃花山,但也不能强夺,所以只能夺来二龙山安身。

鲁智深看不起桃花山,主要是看不起桃花山落草的二人,但是和二人有点交情,不好坏了江湖道义,强夺桃花山安身。

但当时的鲁智深已经没有容身之处,所以在和二龙山邓龙没有交情的情况下,合着杨志夺来二龙山落草,是鲁智深最好的出路。

对于犯了事的梁山众人来说,流落江湖、无处安身的情况下,最后只能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过日子。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鲁智深眼眶何等之高,他见李忠惺惺作态,哪里有半点好汉行径;放着金银器不送,扣扣搜搜拿出五两纹银,如打发乞丐一般;与这样不堪之人为伍,辱没吾名声也!当晚将五两纹银丢在桌上,踏扁金银器裹在怀中,从后山坡滚了下去……鲁智深随看不惯杨志装腔作势,但与武松英雄惜英雄,一见如故。三人共同打下二龙山,何乐不为占山为王呢。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拜读了很多朋友的回答,感觉都不得要领,甚至连边都没挨上。

其实,这个题目出得挺好的,因为答题最佳时间已经错过,原本也不打算作答了。但是,所有的回答都不靠谱,便又忍不住要写几句。否则,对不住这个好题目。

直接的说,鲁智深落草二龙山是施耐庵在“验证”智真长老的预言,让花和尚体验了佛、道两家的正果。这事与桃花山无关,即便是当初梁山留他,鲁智深也绝对不会入伙。

怎么回事呢?

智真长老预言了鲁智深的正果

既然鲁智深落草二龙山是因为要“验证”他的正果,那就不得不说一说智真长老预言鲁智深正果这段故事了。

话说鲁达逃到了雁门县,赵员外便把他藏到了“七宝村”。所谓“七宝村”,说的是佛门七宝。也就是说,一个雁门县的财主,竟然霸占了佛门七宝。所以,这个“赵员外”其实就是在隐写下“革佛诏”革佛的宋徽宗。

鲁达入佛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段故事其实就发生在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之间。

在七宝村呆了五七日,赵员外就把鲁达带上了五台山,请求智真长老剃度鲁达。

智真长老并没有拒绝赵员外,便准备把鲁达接纳进五台山文殊院。但是,文殊院所有的僧人都反对智真长老剃度这个“形容丑恶,貌相凶顽”,恐日后累及山门之人。智真长老见僧众非常一致的反对剃度鲁达,便上了禅椅,燃上一炷香,口念咒语,入定去了。

一炷香燃完,智真长老真魂归窍,对僧众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智真长老的这番话,包含了鲁智深佛、道两家的正果。

因为鲁智深原本就是道家放出来的“妖魔”,经过“还道”历练之后,便可“上应天星”,成为道家紫府北斗七星群中的天孤星。这岂不是“得道成仙”了吗?

鲁智深入了法门,则可做到大寺院的住持长老,正果与智真长老齐平。所以说,五台山除了智真长老自己以外,“汝等皆不及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达刚刚剃度,智真长老便赐法号“智深”。

鲁达、鲁智深身兼佛道责任,所以,智真长老说他“命中驳杂”。

既然要做寺院的住持长老,鲁智深哪里能够应李忠之请,做桃花山的寨主呢?这座山寨与佛门没有丝毫关系。

鲁智深为何要去打二龙山

上文提到,鲁达上五台山时,应当是重和元年的四五月份,大闹五台山时,便是宣和元年的二月了。难道书中的时间真有这么精准确吗?这个时间节点,又与鲁智深落草二龙山有什么关联呢?

施耐庵在鲁智深第二次下山,然后大闹五台山故事中,特别交代了一句:忽一日,天气暴暖,是二月间天气

这一天,鲁智深因为听到了山下“待诏”的召唤,便来到了“父子客店”间壁的铁匠铺。花和尚定制了一把戒刀,然后,依照“待诏”的话,还定制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

这处细节,便深刻的隐藏了历史,“二龙山”已经出现了,那就是“父子客店”。

铁匠铺的掌柜的叫“待诏”,其实这是错误的写法。过去,手艺人中只有剃头匠被叫做“待招”,是提手旁的“招”。施耐庵借用了这个称谓,并且把“待招”写成了“待诏”,就是说,这家铁匠铺隐写的皇帝身边的一个机构,所以,它便在“父子客店”的间壁。

父子客店,说的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他们的“间壁”可不就是“待诏”吗?

那么,鲁智深“待诏”,等来的是什么“诏令”呢?鲁智深等来的是“革佛诏”。

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规定,佛降为道家的大觉金仙,佛以下各降一等全部并入道教系列。……,并且,取消寺院改为道观,毁坏佛经,杖杀僧众。

这个故事节点,便是以鲁智深的禅杖重量来交代的。六十二斤,隐喻的是自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正好就是六十二年。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为宋徽宗助拳,做了宋徽宗的“狗腿子”。因为,宋徽宗属狗,鲁智深是吃了狗肉,拿着狗腿大闹了五台山。

既然是做了宋徽宗的“狗腿子”,那就是有功于皇帝了,那么,鲁智深为何还要上山落草为寇呢?

二龙山上有座宝珠寺

因为大闹了五台山,智真长老便打发鲁智深去了东京大相国寺。所以,鲁智深的佛门正果,便是夺了智清师兄的宝座,做了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

鲁智深辞别五台山之时,智真长老赠予他四句偈子,第一句就是“遇林而起”。

“遇林而起”,说的是只要鲁智深遇到“林”,就将向正果之途迈进一步。所以,在“赤松林”遇到史进之后,便打死了因宋徽宗“革佛诏”而妖化的和尚崔道成,火烧了瓦罐寺。如此,鲁智深便从“狗腿子”而反叛了宋徽宗,正式踏上了“替天行道”的佛、道正果之途。

在东京大相国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遇到林冲,后来又大闹野猪林,在沧州道边打断了一颗松树。这一切,都是“遇林而起”。于是,鲁智深便真正的“起”了。

花和尚因为林冲的“出卖”,一口气逃到了青州,他并没有去找李忠入伙,而是单打二龙山。后来,又与杨志一道,“双夺宝珠寺”。

很多读者大概只注意到“二龙山”,而有点忽视“宝珠寺”。于是,便不知鲁智深为何不做桃花山的寨主,而要落草二龙山了。

“二龙山”对应的正是“父子客店”,宝珠寺则对应了赵员外的“七宝村”。所以,邓龙便是一条“浑邓之龙”,此人也是一个和尚,占据着二龙山宝珠寺。鲁智深将他打死之后,便叫喽啰扛到后山烧化了。

二龙山上有宝珠寺,桃花山有吗?鲁智深是佛门弟子,当然要去寺庙里寻求正果了。后来,武松做了行者,当然也是要来宝珠寺“修行”的。

所以,说什么志不同道不合,看透了这个,看透了那个,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绝对不是鲁智深,以及武松在二龙山落草,实则入佛门“修行”的原因。

这是鲁智深按照智真长老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的正果之途,初步“验证”或者“体验”了鲁智深的佛门正果。

后来,鲁智深还将“遇林而起”,与林冲一道占据大相国寺抵抗金兵,参与东京保卫战。从而,“京国显英雄”,成就道家正果,“上应天星”去了。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这是因为桃花山的档次太低了,打虎匠李忠和小霸王周通又那么小气,性格耿直又比较鲁莽的花和尚鲁智深看不惯,另外这个时候花和尚鲁智深又想奔一个前程,他不想落草为寇,因为他身上有五台山智清长老的推荐文书,他想到东京找一条好的出路,因此他抢了桃花山的金银酒器溜之大吉。后来他因为为了救自己的结拜兄弟豹子头林冲而大闹野猪林,结果被豹子头林冲为了讨好想谋杀他的薛霸董超而出卖了鲁智深,鲁智深得到泼皮的暗中帮助,再次流亡江湖,结果结识了武功高强的青面兽杨志,他们两个在豹子头林冲的徒弟操刀鬼曹正的协助下,杀死金眼彪邓龙,夺取了二龙山宝珠寺,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情投意合,分别当了大当家和二当家。后来武功超群行者武松也投奔二龙山,当了三当家,接着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操刀鬼曹正、金银彪施恩接踵而来,从此二龙山成为除梁山水泊外的最大山头。

图片都是头条的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个人见解,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欢迎留言评论,感谢!第一、先说说鲁智深为什么看不上桃花山01.看不惯小霸王周通强枪民女的行为

鲁智深初识桃花山,是在去往大相国寺的路上。在桃花庄刘太公这里得知了桃花山的存在:

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同时也得知了,桃花山的强人要强娶刘太公的女儿,以鲁智深路见不平的性格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所以出售教训了周通,也就是因为周通在女色方面的问题,鲁智深认为他不是好汉,对他很是瞧不起。

02.看不惯打虎将李忠扭扭捏捏的性格

周通引来了李忠报仇,鲁智深被李忠认出,之后在鲁智深的说和下,周通折箭立誓,不在强娶刘氏。

鲁智深心下本身看不起李忠,之前初次和李忠相见的时候,叫着李忠喝酒,李忠却要先卖了膏药再去,之后解囊周济金老汉父女的时候,史进拿出十两,李忠却只掏出二两;这些都让鲁智深感觉李忠不爽利。

在桃花山住了几天之后,鲁智深要下山赶路,山上有金银,这二人却要下山劫道,弄些盘缠送行;这让鲁智深更加觉得李忠、周通二人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悭吝。

第二、再说说为什么鲁智深又落草二龙山01.时过境迁,所处的境遇不同

这时候的鲁智深,不在被大相国寺允许挂单,更是得罪高太尉,被差人捉拿,鲁智深一把火烧了菜园子之后、开始流浪江湖,后来打听了二龙山可以安身,本是想着投奔入伙的,没想到却被拒绝了。

02.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自傲

鲁智深入伙不但被拒绝,还和二龙山的邓龙火并了一场,这下鲁智深火大了,憋着一股气要夺下二龙山,每天守在山下叫骂。

后来遇见了青面兽杨志,二人都是无处安身的人物,最终在曹正的帮助下,设计夺下了二龙山,有了一个安身之处,从此在这里落草,一直到三山聚义、共上梁山。

第三、鲁智深看不起桃花山,但也不能强夺,所以只能夺来二龙山安身。

鲁智深看不起桃花山,主要是看不起桃花山落草的二人,但是和二人有点交情,不好坏了江湖道义,强夺桃花山安身。

但当时的鲁智深已经没有容身之处,所以在和二龙山邓龙没有交情的情况下,合着杨志夺来二龙山落草,是鲁智深最好的出路。

对于犯了事的梁山众人来说,流落江湖、无处安身的情况下,最后只能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过日子。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

《水浒传》小说,鲁智深既然看不上李忠的桃花山,为什么后来又落草二龙山了呢?

有正常人的日子过,谁愿意去当强盗?这是鲁智深不肯在桃花山落草的主要原因,当然鲁智深不肯落草也有李忠的原因。

一、鲁智深还能过正常人的日子

都说梁山好汉是“逼上梁山”,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的。只有被逼无奈才会落草为寇。很多人只要犯的不是死罪,宁可服刑也不考虑当强盗的事。

比如说林冲得罪了高俅被发配到了沧州,他还想着怎么把服刑的日子过好。比如宋江被发配到江州,晁盖就曾挽留宋江当梁山一把手,宋江最终婉拒,不肯落草选择去了江州坐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一开始不愿意上山当强盗是因为他们还有希望。拿宋江来说,他就盼着哪天天下大赦能免罪,这样还能过正常人的日子。而一旦落草为寇,强盗的罪过是不在天下大赦的范围内的。除非是朝廷诏安,否则永远别想过正常人的生活,而诏安这条路并不容易实现。

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能不当强盗最好还是不当。

鲁智深也是这种情况。他失手打死镇关西犯的是死罪,即使有人情也少不了一个流放的罪名。鲁智深不愿过这种牢狱生活,选了跑路。

但是通缉实在是太紧,鲁智深在没有生活来源的情况下,想安全的等到天下大赦似乎不可能。赵员外提议鲁智深换个身份当和尚,对鲁智深来说虽然不是好结果,但比起被抓砍头或者坐牢还是要好很多,鲁智深没有过多的考虑就同意了。

后来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被驱逐,他的合法身份还在(度牒),智真长老又推荐他到了东京大相国寺谋差事,相当于换了地方,至少吃饭不成问题,当执事的工资还能时不时(偷着)喝酒吃肉。

落草为寇虽然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这是不考虑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很有诱惑,但还不足以让鲁智深放弃正常人的身份。

李忠选择落草,则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李忠也向往出手阔绰的生活,只是谋生的手段十分有限,难以再维持下去,再加上周通愿意让出头把交椅的位置,李忠没能禁住诱惑,选择了向生活妥协。鲁智深还没到这一步。

至于后来鲁智深落草二龙山,则是因为他营救林冲的事情败露,得罪了高俅,正常人的生活没法再过下去了,这才选择落草。至于为什么自己打基业不去投靠李忠,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李忠和他不是一路人。

二、李忠和鲁智深不是一路人

鲁智深在桃花山住了几日,也存在落草为寇的可能,但最后因为他觉得两个人太过小气,提出了下山。

住了几日,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只要下山。

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

这几天在桃花山,李忠和周通带着鲁智深参观了桃花山,但是只字不提让鲁智深入伙的事情。周通不说还情有可原,毕竟他是挨过鲁智深的打,看李忠的面子不发作,还好酒好肉的招待,这表现已经很不错了。

李忠只字不提留下鲁智深,那就是李忠不想让鲁智深留下。

至于原因,李忠和王伦的想法应该差不多,鲁智深是个有本事的人,留下他让他做老几。当老三他李忠也压不住,当老大李忠有点不甘心,更何况这山寨老大的位置是人家周通让给他的,他没有理由在稀释人家周通的股份。

鲁智深提出要走的时候,虽然二人也苦苦挽留,但并没有提出实质的东西,即让贤让鲁智深当老大。也就是说李忠压根就不想留鲁智深。

李忠这个人出身社会最底层,做兄弟虽然也很义气,(比如兄弟周通被打了,他就带着人去报仇,周通被呼延灼抓了,他放下身段向鲁智深救援)。但他这个人过贯了抠抠唆唆的生活,办事方面处处透着小气,而且对于在渭州城资助金翠莲,鲁智深骂他小气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鲁智深提出要走,李忠放着现有的金银不资助,却提出下山现抢,从抢来的财物里拿点钱财给鲁智深当路费。

哥哥,只顾请自在吃几杯。我两个下山去取得财来,就与哥哥送行。

周通这么做,其实就是报鲁智深渭州城骂他小气的仇。你不是说我小气吗。我还就是小气了。这有现成的金银,放这叫你拿,我看你拿不拿?等你拿了,我也羞辱羞辱你。

周道看了便道:“这秃驴倒是个老贼!这险峻山冈,从这里滚了下去!” 李忠道:“我们赶上去问他讨,也羞那厮一场!”

虽然李忠的想法被鲁智深叫停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来,鲁智深和李忠不是一路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和鲁智深对脾气的也只能是武松这样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