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
首先,明末的南方也算不得很太平的地方。
崇祯十二年,浙江水灾、旱灾。
崇祯十三年,南直隶蝗灾、水灾、旱灾、地震,浙江水灾。崇祯十四年,南直隶蝗灾、旱灾,浙江蝗灾,福建海潮、风灾、地震,湖广旱灾、地震,四川地震。崇祯十五年,湖广水灾。崇祯十六年,南直隶地震。崇祯十七年,南直隶、广东地震。
上述还仅仅是天灾,还有人祸呢。难不成南方的官员士绅盘剥百姓会比北方更有节操?
所以,也不光是北方有流寇,南方扯旗造反的也不少。就在南京周边,就有大规模的奴仆起义。
“间尝闻江南惨礉之主,或有苛使盲驱,繁于《僮约》。奴多腹坎无食,膝踝无裙,臀背无完肌肤。奴女未配壻,蚤破其瓜;妇未耦子,先割其鲜。主妇妒,则有锻椓阴私,薙毛缝皮,丑痛之声,流闻于外。”
“吾娄风俗,极重主仆。男子入富家为奴,即立身契,终身不敢雁行立。有役呼之,不敢失尺寸。而子孙累世,不得脱籍。”
明末很多士绅的所作所为,除了不剃发之外基本上和满清
奴隶主别无二致。早在崇祯七年,皖南的奴仆们就开始暴动了,起义首领张儒被俘之后,明朝官员问他为何造反,张儒回答:“无他,不欲为奴耳。”
而张儒的部下们“漏网余党,忿恨不平,说:‘我等要杀乡官,到不曾杀得,反被乡官杀了。’是以往北方接得流贼来报仇。”不久后陕西农民军攻下凤阳,火烧皇陵,以及后来张献忠攻入南直隶,都得到了南直隶奴仆、贫农的响应。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北京的消息传到南方之后,江南的奴仆们欣喜若狂:“天地迴薄,贵贱翻蹑,我辈何必长为奴乎?”他们“骤呼其党近万人,饮血于城隍之庙,令曰:‘国步既改,诸勋戚与国同休者咸已休废,若我辈奴籍不脱,奴将与天地同休乎?’”
奴仆暴动遍及南直隶、浙江、广东三个省,奴仆们纷纷争取自由,报复主人的虐待。湖南地区的矿工,也不堪矿主的压迫,于崇祯九年大举起义。起义军攻打长沙失败之后,退入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游击,后来由于急躁冒进,在湘南地区遭遇了失败。
矿民军的领袖号称“铲平王”,虽然起义被镇压了,但是崇祯十六年,张献忠进攻湖南、江西,湘赣边界的农民们又打出了“铲平王”的旗号,“谓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也”,响应张献忠。张献忠前往四川之后,“铲平王”运动依然激烈,从吉州发展到了永新一带。
闽赣边界宁化、石城、瑞金(熟悉的地名)等地的农民建立了“田兵”组织,口号是“八乡均佃”。当时江西、福建“郡邑长吏,受富民贿,纵其多取田租,倍征债息,小民赴诉无所。”趁着甲申之际明王朝统治崩溃的机会,农民们便自己组织起来,各村联合,使明朝的县令政令不出县城。田兵要求减租减息,废除各种苛捐杂税,争取永佃权。
湖南武冈的岷王朱企丰因为害怕张献忠打过来,强征大批民夫加固武冈的城墙,朱企丰性情残暴,每日打死、累死的民夫不计其数,就连当地明军的指挥使邓之沛,都因为没有按照朱企丰的要求拷打民夫而遭到了殴打。就在工程快结束的时候,朱企丰突然提出要把城墙再加高三尺。士兵和民夫们本以为再坚持几天就能熬过去了,朱企丰的这个命令彻底把他们激怒了,士兵与民夫们联合起来发动了起义,攻破岷王府,诛杀朱企丰。
崇祯十六年浙江的胡乘龙起义比较奇葩,胡乘龙的思路和徐寿辉的差不多,给自己的国号取为“天萌”,意思是压倒大明,年号叫“宗贞”,意思是崇祯去头。广东的农民也曾经聚众数万围攻潮州,广东还有“巨寇”王兴,绰号“绣花针”,纵横粤境,官军无可奈何,北部湾的海贼杨彦迪通洋贩海,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南方这么个情况,要是大顺军喊着“闯王来了不纳粮”杀过来,大明朝的城市有几个扛得住?白广恩、姜瓖、唐通这些人面对李自成都是望风而降,难道刘泽清、刘良佐、田雄、马得功就会更忠于大明吗?江北四镇公认最能打的是高杰,可高杰却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一路从陕西逃过来的。
之所以我们印象中南方的农民军没有多么大的规模,是因为他们才刚起义没多久,清兵就来了。一来是因为清军的武力比明军强大,迅速镇压了很多农民军,二来是清军剃发、屠城的暴政把很多明朝的士绅和贫民逼到了同一战线。比如江阴、昆山、嘉定等地,在崇祯年间都是贫富矛盾很尖锐的地方,但是清兵一来,大家都顾不得这些了,不抗清就是个死,阶级矛盾也只好往后放一放了。王兴、杨彦迪这些原本和大明官军为敌的山贼、海贼,在清军侵入广东之后,也都接受了明朝的招安,成了抗清的中流砥柱。
总而言之,崇祯就算去了南方,也绝对稳不住南方的局面,比弘光更强应该还是能做到的,但是能强多少实在难说。就像弘光朝廷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左良玉反叛,我看崇祯就阻止不了。左良玉谋反真是因为他觉得弘光帝不是正统吗?不是啊,左良玉本人都未必想反,但是他手下的金声桓、李国英、徐勇、佟养甲等大小军头都想反,左良玉就必须得反,这些军阀想的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他们既然不忠于弘光皇帝,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忠于崇祯皇帝。东晋有祖逖、谢玄,南宋有岳飞、韩世忠,南明的南京朝廷呢?也就是高杰和黄得功,他们俩本人还能给明朝尽忠,部下的兵马却大部分当了绿营。刘泽清、刘良佐之流就更不必提了。
没有强大的武备,别的都是白搭。那么南明为什么没有强大的武备呢?因为整个政权都烂掉了,无论是财政还军事制度都已经烂到不推倒重来就没法挽救的程度了。清兵一到,江北二十三万明军集体投降,殉国者寥寥无几;黄得功本人拼死奋战,他的芜湖大营却一夜崩溃,田雄、马得功擒弘光帝降清,八万明军抱头鼠窜,任人宰割;左良玉部二十万大军在左良玉死后更是一枪未发便大部分都投降了清朝,仅有马进忠、卢鼎、王允成等少数人投了何腾蛟。局面烂到这个程度,实在是整个国家都无可救药,绝不是一两个英明的皇帝、忠勇的将军就能挽回局面的,更何况崇祯实在够不上“英明”这个评价。
李自成在1643年才有条件建立根据地,所有地盘中经营时间最长的襄阳,在他攻入北京时也才经营了一年时间。清军入关之后,对明朝官员一体录用,把李自成分了的田地还给士绅,整个北方的士绅都在反对李自成。而清军的大规模的剃发、圈地、追逃和屠城都是1645年打败了李自成之后才开始的,所以北方的抗清热情并没有后来谢迁起义、榆园军起义和姜瓖反清时那么高,普通民众的反抗仅限于抗税而已。李自成和清军主力硬碰硬地作战打不过,统治水平、调动资源的能力也比不过经验丰富的清朝,最后用了最擅长的流动作战,可速度还比不过清军。既没有明军和张献忠的配合,也没有士绅的支持,还没有大规模的民间抗清运动的响应,李自成孤军奋战,在一两年之内失败是很难避免的结果。然后结果还是和原本的历史一样,李自成失败后,清军大举南下,明军一触即溃,崇祯吊死在紫金山。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
好多人没回答到点子上,人家问的是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那肯定能阻挡啊!
别说是长江了,就算是北方的山海关,正常情况下,满清骑兵也翻不过来。所以不存在抵挡得住,抵挡不住的问题,关键是人们愿不愿意去抵挡?
事实上,崇祯皇帝也不是被满清打败的,若没有李自成攻占了京城,惹恼了吴三桂,导致了其倒向了满清。满清骑兵也根本就过不了山海关,更入主不了中原,大明朝也并非是被满清打败的,而是被此起彼伏的起义军打败的。
当然,崇祯时期的大明朝气数已尽,就算老朱复活,也是无力回天了,顶多比崇祯皇帝的瞎折腾好那么一点点,也不过多活些时日罢了。毕竟自从崇祯皇帝上台之后,上天仿佛看他不顺眼,动不动就搞点天灾过来,天灾又导致人祸:
比如天灾,崇祯元年浙江就海啸了,崇祯三年,南直隶(南京)地震,崇祯五年浙江又大旱,同年南京、四川、云南地震……
崇祯皇帝上台这十三年,光南直隶地震就震了七次,隔一年震一次。再加上水灾、旱灾、蝗灾、雹灾更是接连降临在南方这几个省份,老百姓苦不堪言啊。
由于天灾,再加上贫苦老百姓一直受压迫,各地的起义军也是此起彼伏:
从崇祯皇帝即位那一天开始,各地的起义军就没断过,连老朱的发扬地凤阳都被张献忠、高迎祥给攻克了。这之后起义军就遍地开花了,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也就是有十三个比较厉害的首领,比如老回回、闯王、革里眼、左监王等。而“七十二营”则是在这十三家中,又分出了七十二个营,每个营都有首领。
当然到后期,这些起义军逐渐合并成两支主要力量了,一支是李自成率领,一支是张献忠率领。
若是崇祯皇帝还是当初的德性,不加悔改,继续骚操作,就算去了南方,也是白搭。别忘了他上台之后,全国的力量都归他调动,可是他平虏平的虏越来越近,缴宼缴的寇越来越多,封将封的越来越差……可想而知,等只剩下半壁江山的资源归他调动的时候,又如何实现逆风翻盘呢?
但不管怎么说,从理论上讲,崇祯皇帝要是迁都南京,是可以抵挡一阵子满清骑兵的。这个时间不确定,可能几年,可能十几年,也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毕竟崇祯帝吊死在歪脖子树后,南明的几个小政权,也抵挡了十几年。况且那时候的南明文臣武将的综合实力,是弱于崇祯帝带着的原班人马的,且南明从来没有统一过,是几个政权互相争夺资源,这方面崇祯帝占据先天优势。
况且以明末的形式来看,北方那片土地是负资产,不仅税收这一块收不上来。还要同时对付起义军和满清军队,这种花销是巨大的,所以,当时南方的资源一直在补充北方。若是崇祯皇帝直接放弃北方,转而经营南方和布置长江防线,理论上是可行的。这样南方的资源足够自给自足,至少起义军不会那么多,集中资源对付一下张献忠,还是能压制得住的。
只要大明的水军还在,北方李自成的部队也好,满清的部队也好,在他们的水军没有起来之前,是很难过江的。这段时间,也足够崇祯皇帝重整旗鼓,稳固南方,坐稳江山。毕竟历史上是存在划江而治的先例的,比如南北朝时期,比如南宋时期。
当然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控制范围也是在变化的,比如一开始刘宋跟北魏是以黄河为界,但到后来南北朝的疆域逐步南移,到南梁和南齐时则是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再到后来,才是以长江为界。
如果崇祯皇帝熟读三国历史的话,还可以见机行事,李自成被满清打惨了后,就扶持李自成,满清被李自成打惨了后,就扶持满清,只要北方战事不停,南方这一块就能保住。
在当时的情况下,迁都绝对是摆在崇祯皇帝面前最好的选择,而且比南宋时期要方便多了。毕竟明朝采取的是两都制,在南京可是保留着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都不用装修的,北京那群官员们可以拎包入住。
不过,以李自成的德性来看,他攻占北京也是为了抢一票就跑的。若是崇祯皇帝能稳住吴三桂,死守山海关,别放满清入关,也不是不存在重回北方的可能。
只是历史不能假设,明朝时期,因为有历史上的先例在,也决定了皇上不敢,也不能迁都。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连皇上都没了,也没人敢提迁都啊。由于有南宋的教训在那里摆着,也导致明朝有两件事成了禁忌,一件是议和,一件是迁都。
这也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那就是明朝的皇帝都是好样的,宁死不屈,不服就干,当时都穷成那个样子了,还有万历三大征呢,其原因就出在这里。事实上在李自成没有强大到能攻占北京城之前,明朝是有很多机会跟满清议和的,一旦议和,防御他们的正规军队就能调出来镇压起义军了。
可惜,当年崇祯帝偷偷授意杨嗣昌提出与后金议和的想法后,立马就遭遇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驳。还将几百年前“宋金合议”的例子搬出来,南宋就是议和的下场,况且努尔哈赤他们不过是蛮夷,怎么可以跟天朝上国并列呢,提议议和的人,就是叛徒,当以叛国罪论处。
议和都被骂成这样了,回头皇上还出尔反尔,不仅不挺,还降罪,那谁还敢提迁都?
所以,崇祯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这事,大概率是改变不了了!就算他强行迁都南京,怎么解决官员们对自己的信任问题,怎么解决将士们士气和不足问题,怎么解决大臣们之间不再内斗,一致对外问题?
恐怕都解决不了吧?
那么崇祯帝能给南方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现如今我们去那里旅游,或许能找到另外一棵有名的歪脖子树。
而多尔衮仍然会打着替崇祯帝报仇的名义,率领着满清骑兵,还有乾隆皇帝写的那本《贰臣传》中所提到前朝文臣武将们,横扫天下!
呜呼哀哉!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
历史没有假设。不要想这种愚蠢的问题了!如果可以假设,吴三桂不投降会怎么样?崇正皇帝与李自成谈判成功会怎么样呢?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
人心齐,泰山移,铁打的江山也要加固。要有精气神,要统管军心,民心,天下心。如果气数要进,你也无能回力。只有创造,发展,强大使自已战无不胜,才能阻挡外敌,崇祯黄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阻挡一时,但不能立于不败,历史没有假设,只有事实!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
理论上,明朝完全可以同南宋一样与满清划江而治。且攻破京都的,并非满洲兵,而是李自成的起义军。若非李自成成功了,满清是否能进入山海关都成问题。
崇祯皇帝如果迁都南京,凭借长江天堑能不能阻挡满清骑兵?
问题有问题,崇祯皇帝不是满清推翻的,而是农民军推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