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当时已经全部撤军,吴三桂为何还要对明室赶尽杀绝?

1645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在江西九江被清豫亲王多铎部击溃,伤亡惨重,损失巨大。这次追剿,吴三桂的“关宁军”是绝对主力,他历时八个月,率军跟在李自成身后穷追不舍,狂奔近万里,最终将李自成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立下大功,被顺治帝封为亲王。

1651年,清廷征调吴三桂率部西征四川,主要是为了追击在西南地区四处游走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利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进展很快,不久就攻取了四川,兵锋进抵云贵,直逼南明临时“国都”昆明,永历帝朱由榔被迫率文武大臣和残兵败将南逃到缅甸境内避难。

当初吴三桂降清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曾许愿“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十多年来,因国仇家恨而极度仇视李自成的他甘为满清驱使,他追随多铎、阿济格等人南征北伐,东攻西讨,为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镇压各地的反清力量、平定云贵川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清廷给他封了个“平西王”,命他率部镇守云南。

不久,清朝的兵部、户部官员认为云南军费开支浩大,于是建议清廷考虑撤军、裁军之事。吴三桂行伍一生,靠军队起家发迹,若失去了军队,就好比猛虎失去了爪牙,他就会沦为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为保住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保存军事实力,他向清廷上了一道“三患二难”之奏疏,请求准许他率军南征缅国(缅甸),彻底消灭南明永历帝以及残余抗清势力,防其死灰复燃,永绝后患。他在奏疏里再三强调,永历帝虽已是苟延残喘,但仍是一面反清复明的旗帜,只要他活着就有号召力,因为他是大明的象征。对于吴三桂的忠诚与卖命,顺治、多尔衮等人十分赞赏。顺治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他和内大臣、定西将军艾新阿一起督军进攻缅国,彻底扑灭南明残余势力。

永历帝朱由榔自上位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如今漂泊异国、困坐愁城的朱由榔,历经多年颠沛流离,早就是心如死灰,只求能苟活于世、安度残生。

此时的南明小朝廷,除了盘踞台湾孤岛的郑成功以及在滇缅边境万山丛中困兽犹斗的李定国两支残余孤军外,已经没有可与清军相抗衡的力量了,反清复明只是一句痴人说梦的空洞口号。永历帝听说吴三桂要斩尽杀绝,便亲笔写了一封用词哀婉凄楚的信,派人交给吴三桂,请求他高抬贵手、网开一面。

明朝降臣洪承畴到云南时,曾经劝吴三桂做事莫太过分,斩草不要除根,因为不论怎么说,咱俩当初都受过明朝的大恩,获得过高官厚禄。况且,你如果彻底灭了南明,对满清来说也就没了利用价值,“飞鸟尽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的悲剧定会在你身上重演。

洪承畴毕竟是文人,饱读经史,老谋深算,他是想暗示、劝诫这位老部下,对于流落异邦苟活于蛮荒榛莽间的永历帝不要太绝情了,留下他便是保存你自己。吴三桂虽然骁勇过人,也只是一介武夫,他只想向清廷表忠诚,为新主子效犬马之劳,显示自己的能耐和忠勇,不要裁撤自己麾下那支身经百战的军队。他对洪承畴的劝说和永历帝的书信根本不以为意。顺治十五年(1661),吴三桂、艾新阿统率十五万满汉大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向缅甸进军。

捣入缅甸境内后,清军攻势犀利,南明重将白文选力战不支,无路可逃,被迫率残军向吴三桂投降。缅王莽白迫于清军大兵压境的威胁,欺骗永历帝说要带他去见驻军滇南的李定国将军,把永历骗到了吴三桂的军营。

吴三桂早已剃发易服 。只见他梳着辫子,身穿满清官服,头上还有顶戴花翎,神态倨傲,洋洋自得地藐视着阶下囚。朱由榔虽然已经是俘虏了,但并不害怕,而且威仪不减,他逼视吴三桂,厉声发问 :“你是何人”!吴三桂冷不防被永历喝问,一时瞠目结舌,竟不知如何回答。永历帝用愤懑的口气质问:“你可是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心绪复杂,内心颤栗,哑口无言。永历再三发问,吴三桂这才面红耳赤、满脸羞惭地答道:“我正是吴三桂”。却避而不谈明朝给他的封爵——平西伯。永历帝又说:“我大明待你不薄,事到如今,我也无话可说。我只有一个请求,我想回到北京,面对十三陵受死,你能答应吗”?吴三桂倒也没犹豫,答:“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承诺后突然伏地嚎啕大哭,涕泪满面,面如死灰。从此,他再也不敢见永历帝。

1662年7、8月间,吴三桂自食其言,在昆明亲自用一根弓弦残忍地将永历帝和太子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彻底将这面反清大旗烧的灰飞烟灭了。

永历帝的死讯传开后,南明残余的抗清力量瞬间便群龙无首、信心崩溃了。李定国原本率部在滇缅交界的丛山峻岭间孤军奋战,拼死抵御清军。闻讯后率残军退入缅甸,后绝食而死,其子也投降了满清。只有少部分南明孤军留在缅甸境内,至今余脉仍存,被缅甸称作“果敢人”。据守台湾的郑成功本来身体就有病,听到这消息后,更是痛不欲生,不久就病逝了。自此,南明的军事残余彻底覆灭了。吴三桂诛杀永历帝,剿灭了南明最后的残余力量,为清廷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亲王,除管辖云南外,还兼管贵州。后来又被加封为云贵总督、两省巡抚都要听他节制。

云、贵二省的文武官员都由他任免,人称“西选(平西王选用之意)” ;所征收的财赋,也由他自行决定取用,清廷吏部、户部、兵部都无权过问。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都是明朝降将,被称为“三藩”,分别镇守云贵、福建、广东,其中以吴三桂的实力最为雄厚。

清朝当时已经全部撤军,吴三桂为何还要对明室赶尽杀绝?

1645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在江西九江被清豫亲王多铎部击溃,伤亡惨重,损失巨大。这次追剿,吴三桂的“关宁军”是绝对主力,他历时八个月,率军跟在李自成身后穷追不舍,狂奔近万里,最终将李自成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立下大功,被顺治帝封为亲王。

1651年,清廷征调吴三桂率部西征四川,主要是为了追击在西南地区四处游走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利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进展很快,不久就攻取了四川,兵锋进抵云贵,直逼南明临时“国都”昆明,永历帝朱由榔被迫率文武大臣和残兵败将南逃到缅甸境内避难。

当初吴三桂降清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曾许愿“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十多年来,因国仇家恨而极度仇视李自成的他甘为满清驱使,他追随多铎、阿济格等人南征北伐,东攻西讨,为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镇压各地的反清力量、平定云贵川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清廷给他封了个“平西王”,命他率部镇守云南。

不久,清朝的兵部、户部官员认为云南军费开支浩大,于是建议清廷考虑撤军、裁军之事。吴三桂行伍一生,靠军队起家发迹,若失去了军队,就好比猛虎失去了爪牙,他就会沦为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为保住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保存军事实力,他向清廷上了一道“三患二难”之奏疏,请求准许他率军南征缅国(缅甸),彻底消灭南明永历帝以及残余抗清势力,防其死灰复燃,永绝后患。他在奏疏里再三强调,永历帝虽已是苟延残喘,但仍是一面反清复明的旗帜,只要他活着就有号召力,因为他是大明的象征。对于吴三桂的忠诚与卖命,顺治、多尔衮等人十分赞赏。顺治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他和内大臣、定西将军艾新阿一起督军进攻缅国,彻底扑灭南明残余势力。

永历帝朱由榔自上位以来就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如今漂泊异国、困坐愁城的朱由榔,历经多年颠沛流离,早就是心如死灰,只求能苟活于世、安度残生。

此时的南明小朝廷,除了盘踞台湾孤岛的郑成功以及在滇缅边境万山丛中困兽犹斗的李定国两支残余孤军外,已经没有可与清军相抗衡的力量了,反清复明只是一句痴人说梦的空洞口号。永历帝听说吴三桂要斩尽杀绝,便亲笔写了一封用词哀婉凄楚的信,派人交给吴三桂,请求他高抬贵手、网开一面。

明朝降臣洪承畴到云南时,曾经劝吴三桂做事莫太过分,斩草不要除根,因为不论怎么说,咱俩当初都受过明朝的大恩,获得过高官厚禄。况且,你如果彻底灭了南明,对满清来说也就没了利用价值,“飞鸟尽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的悲剧定会在你身上重演。

洪承畴毕竟是文人,饱读经史,老谋深算,他是想暗示、劝诫这位老部下,对于流落异邦苟活于蛮荒榛莽间的永历帝不要太绝情了,留下他便是保存你自己。吴三桂虽然骁勇过人,也只是一介武夫,他只想向清廷表忠诚,为新主子效犬马之劳,显示自己的能耐和忠勇,不要裁撤自己麾下那支身经百战的军队。他对洪承畴的劝说和永历帝的书信根本不以为意。顺治十五年(1661),吴三桂、艾新阿统率十五万满汉大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地向缅甸进军。

捣入缅甸境内后,清军攻势犀利,南明重将白文选力战不支,无路可逃,被迫率残军向吴三桂投降。缅王莽白迫于清军大兵压境的威胁,欺骗永历帝说要带他去见驻军滇南的李定国将军,把永历骗到了吴三桂的军营。

吴三桂早已剃发易服 。只见他梳着辫子,身穿满清官服,头上还有顶戴花翎,神态倨傲,洋洋自得地藐视着阶下囚。朱由榔虽然已经是俘虏了,但并不害怕,而且威仪不减,他逼视吴三桂,厉声发问 :“你是何人”!吴三桂冷不防被永历喝问,一时瞠目结舌,竟不知如何回答。永历帝用愤懑的口气质问:“你可是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心绪复杂,内心颤栗,哑口无言。永历再三发问,吴三桂这才面红耳赤、满脸羞惭地答道:“我正是吴三桂”。却避而不谈明朝给他的封爵——平西伯。永历帝又说:“我大明待你不薄,事到如今,我也无话可说。我只有一个请求,我想回到北京,面对十三陵受死,你能答应吗”?吴三桂倒也没犹豫,答:“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承诺后突然伏地嚎啕大哭,涕泪满面,面如死灰。从此,他再也不敢见永历帝。

1662年7、8月间,吴三桂自食其言,在昆明亲自用一根弓弦残忍地将永历帝和太子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彻底将这面反清大旗烧的灰飞烟灭了。

永历帝的死讯传开后,南明残余的抗清力量瞬间便群龙无首、信心崩溃了。李定国原本率部在滇缅交界的丛山峻岭间孤军奋战,拼死抵御清军。闻讯后率残军退入缅甸,后绝食而死,其子也投降了满清。只有少部分南明孤军留在缅甸境内,至今余脉仍存,被缅甸称作“果敢人”。据守台湾的郑成功本来身体就有病,听到这消息后,更是痛不欲生,不久就病逝了。自此,南明的军事残余彻底覆灭了。吴三桂诛杀永历帝,剿灭了南明最后的残余力量,为清廷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亲王,除管辖云南外,还兼管贵州。后来又被加封为云贵总督、两省巡抚都要听他节制。云、贵二省的文武官员都由他任免,人称“西选(平西王选用之意)” ;所征收的财赋,也由他自行决定取用,清廷吏部、户部、兵部都无权过问。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都是明朝降将,被称为“三藩”,分别镇守云贵、福建、广东,其中以吴三桂的实力最为雄厚。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清朝当时已经全部撤军,吴三桂为何还要对明室赶尽杀绝?

  1. 从吴三桂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得不为之!
  2. 众所周知,吴三桂与大明早在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就己分道扬镳。本来吴三桂差点就投靠了李自成,后来因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抄了吴三桂的家产,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才一怒之下投降清朝,引狼入室,打败李自成。吴三桂早有反叛大明之心。
  • 对一个 身逢乱世,手握重兵人来说,正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野心的机会,吴三桂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过。所以,投靠李自成不成,只好另寻主子,清朝正好也用得上吴三桂,一拍即合,各有所需。为了表现对主子的忠心,获得主子的欢心,达到自己的野心,当然要卖力追杀南明皇帝了。

由于吴三桂引清入关,明朝残余势力对其恨之入骨,吴三桂当然懂得其中利害,为了自身安稳,势必与南明势不两立,绝对不能让南明有翻盘机会。再者,南明势力范围与吴三桂的势力范围离的太近,所以,从战略考虑,必须让南明灭亡,斩草除根,永决后患,所以,吴三桂不得不斩尽杀绝。

清朝当时已经全部撤军,吴三桂为何还要对明室赶尽杀绝?

吴三桂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深知这种人难以得到信任,他当时在李自成的压力下才向满清借兵,却被狡猾的多尔衮威逼利诱最后彻底投降。满清做大做强后对吴三桂并不放心,面对昔日亡国之君永历皇帝,清朝故意撤退,目的就是要考验吴三桂。无路可走的吴三桂只得痛下杀手,成就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当然,吴三桂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永历皇帝,还有自己的小九九。

崇祯死后,南明政权向南逃窜。吴三桂虽然投降满清却仍然得到南明政府的承认,名义上还是大明的将军。清军入关之后分兵两路,一路是吴三桂等将军为首主要追击李自成,另一路是清军亲王率领八旗南下进攻南明。在南明政权、李自成政权与张献忠政权相继崩溃后,平西大将军吴三桂才和清军在云南会师。南明永历皇帝迫不得已逃亡缅甸。

满清朝廷一看南明已经掀不起大浪,只留下吴三桂镇守云南,八旗子弟全部撤军。这就给吴三桂出了个难题。满清朝廷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拿永历皇帝的人头换忠心。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死心塌地投靠了清廷,他厚颜无耻地上书坚持要将永历皇帝斩草除根。当然,吴三桂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效仿明朝初期的沐英世代镇守云南。而要镇守云南,就一定要铲除永历皇帝的势力,一劳永逸地消除所有的潜在威胁,而这一切只能借助清廷之手。

永历帝在广东即位称帝,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被如狼似虎的清军穷追猛打,一路从广东逃到广西、从广西逃到贵州,从贵州逃到云南,从云南逃到缅甸,早已疲惫不堪、魂飞魄散。不过,到了缅甸后被缅甸王莽达所收留。吴三桂却追着他不放。先是上书清廷,后又带兵深入缅甸围剿,最终将永历帝及太子等人全部被自缢于云南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金蝉寺。后来,人们根据蓖子坡的谐音,将此地称为“逼死坡”。永历皇帝临死前质问吴三桂:“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后大惊,不由自主的瘫倒在地,不敢与他直视。他狼狈的从地上爬起来,退出了房外,不敢再见永历帝的面。

吴三桂希望通过杀害南明永历皇帝获得清廷的信任,果然如他所愿,他后来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成为云南一霸。但作为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清廷却始终对他不放心。全国局势稳定后,清廷就着手裁抑吴三桂的权势,剥夺了他的兵权。及至后来,康熙皇帝更是发动撤藩,将吴三桂逼反,从此他走上了不归路。

清朝当时已经全部撤军,吴三桂为何还要对明室赶尽杀绝?

吴三桂不遗余力地对明朝皇室进行赶尽杀绝,是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同时又是他做得最失败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吴三桂剧照)

吴三桂以爱妾陈圆圆被霸占为借口,与满清联合起来,对抗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大怒,斩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一家人,使得吴三桂彻底倒向了满清。最后满清和吴三桂联合,打败李自成。满清迁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满清虽然一开始,对吴三桂其实是很不信任的。因此,在和吴三桂联合,剿灭李自成残余后,立刻把他从前线调回,放到关外去。表面上是出镇锦州,实际上是把他放在满清的眼皮子底下,监督起来。

吴三桂明白,如果不能得到满清的信任,就意味着死路一条。被封的那个“平西王”,也只是暂时的。就像当年刘邦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封英布为淮南王一样。等到坐稳江山以后,刘邦就清剿了韩信、彭越、英布。同样的,满清也会反过来收拾吴三桂。

吴三桂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走到韩信、彭越、英布那样的老路。要不走这种老路,唯一的办法,就是极力地向满清表忠,让满清相信他。

他向满清表忠的方式,就是除了不遗余力地清剿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残余势力以外,还不遗余力地打击抗清义士,打击南明政权,对明朝皇室进行赶尽杀绝。

(李自成剧照)

他果然因此获得了清朝的重新信任,很快被调入关,对付西北的抗清义军,对付西南的张献忠残余,征讨云贵的南明永历政权。

在这个过程中,满清渐渐地对他很放心,“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也就是说,用人、用钱上都有自主权,他可以“便宜从事”。

可以说,真是因为不遗余力地对明朝皇室,包括农民军及抗清义士进行赶尽杀绝,反复表忠,吴三桂才得到满清的信任,为他西南做大,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从而造反叛乱创造了条件。

(朱由榔剧照)

那么,为什么又说吴三桂对南明皇室赶尽杀绝,是他做得最失败的一件事呢?

吴三桂对明朝皇室进行斩尽杀绝,尤其是清军并不参与的情况下,他还在做这件事,而且跑到缅甸,抓获并绞死了永历帝朱由榔。这样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吴三桂作为前朝旧臣,就算他背叛了前朝,投奔新朝。但是,毕竟他曾经是前朝的臣子,受到过前朝的恩惠。再说了,吴三桂对李自成斩尽杀绝,多多少少还让人理解,毕竟李自成的部队霸占了他的小妾,杀害了他的父亲,他要报仇雪恨。但是明朝并没有亏待他,他却也对明朝皇室实行赶尽杀绝。这是与中国传统的“忠臣孝子”文化很违和的,是让人很不齿的。

吴三桂尽管通过巴结满清,向满清效忠,获得了满清的信任,从而使自己做大。但是,当他最后举旗和满清对抗,想要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汉人老百姓的认可,因而大家都不支持他。

再加上他一边绞死了朱由榔,一边又假装拥戴“朱三太子”和清朝对抗,汉人老百姓都觉得他这样做,简直是搞笑。后来他连“朱三太子”也不拥戴了,直接自己称帝,所以,汉人老百姓更加不齿于他的行为。

所以,尽管吴三桂拥兵数十万,而且占据了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并且已经饮马长江。但是,并没有得到什么支持。以至于很快被清朝剿灭。

由此可见,吴三桂最后的结局,称得上是自食其果。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当时已经全部撤军,吴三桂为何还要对明室赶尽杀绝?

前言:吴三桂此举有其不得已的因素。

1659年,清军攻下云南之后,八旗劲旅纷纷撤回,清廷委任吴三桂率其本部兵马镇守云南,允许他以平西王的身份开藩设府,总管云南全省的军民事务。

吴三桂降清之后,为清廷充当马前卒,从山海关杀到西北,又苦战四川,扼守汉中,最后打到西南边陲,可谓是劳苦功高。此时的吴三桂开始为自己打算了。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就是:效仿明朝初年的沐英,一家子世世代代镇守云南,让子孙后代据有云南,永远坐享荣华富贵。

为此,在清军主力撤出云南的时候,吴三桂专门去拜访即将返回北京的老师洪承畴,向洪承畴请教能够使自己永镇云南的计策。

洪承畴给出了回答:“不可使滇中一日无事!”

洪承畴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吴三桂给永历帝、李定国、白文选这些南明残余留下活路,但不让其力量壮大,只让他们在滇缅边境一带勉强生存。

这样一来,由于永历帝、李定国的存在,清廷就会对其非常忌惮,继而就能允许吴三桂拥有重兵来防守云南;而吴三桂也可以达到永镇云南的个人野心。

吴三桂一开始是听从了洪承畴的教海的,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使他改变了这一方略。

首先,云南境内的一些土司在南明官员的鼓动下,不断发动叛乱。这些叛乱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吴三桂不停地发兵平叛,不胜其烦。

而这些叛乱都是打着永历帝和李定国的旗号才发动起来的。因此,吴三桂逐渐对永历帝、李定国产生了仇视,认为永历帝、李定国不除,云南就永远不可能安定下来。

而云南在吴三桂的心目中,可是他吴家的私有财产啊,怎能让李定国他们来染指呀!

其次,吴三桂坐镇云南以后,收编了很多南明军队中的精兵强将,编成了十菅兵力,他手中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了。

这不但使清廷增加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同时,清廷中一些大臣们也对吴三桂起了猜忌之心,他们上书要求朝廷防范吴三桂,缩编他掌握的军队。

吴三桂安插在北京的心腹把这一情况及时地传回云南,这让吴三桂心中非常不安。

为了解除清廷对自己的猜忌防范,吴三桂决定向清廷再献忠心,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朝廷允许他率兵进入缅甸,彻底消灭南明永历朝廷,为清朝永除后患。

结语

这就是吴三桂出兵入缅,对明朝宗室赶尽杀绝的主要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