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记录,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十五子永琰,自己当“太上皇”。
嘉庆元年的大年初四,禅位刚三天的太上皇乾隆在皇宫举行了规模盛大而隆重的“千叟宴”,宴席设在宁寿宫和皇极殿,从各地邀请来的花甲老人与皇帝共宴,偌大的宫殿座无虚席。
众多的老人们欢聚一堂,举杯祝酒,太上皇乾隆赐酒颂诗,人人兴高采烈,齐呼“太上皇万寿无疆!”面对着天下耆老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享受着人生最圆满的时刻。
但是令乾隆想不到的是,这场千叟宴却让很多老人一命呜呼,究竟这是为何?其实这些老人之所以参加完千叟宴过世,主要责任还是出在乾隆身上,这都来源于乾隆的折腾。
说起千叟宴,最早开始于康熙时期,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官员、缙绅中70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和皇帝同乐。
千叟宴创始于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六十寿辰,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康熙六十一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
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尚且年幼的弘历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既然在很多方面都崇拜乃至模仿爷爷康熙,当自己走向人生晚年之时,乾隆爷绝对不会放过举办这种活动的机会。
乾隆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是在乾隆五十年正月,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
嘉庆元年的大年初四,86岁的乾隆,已经正式退位,成为了大清帝国的太上皇,为了庆祝这一隆重的事件,他在宁寿宫和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不过,由于此时的乾隆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如果还按照以前的习惯,邀请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能来宾和太上皇年龄相差太多,因此参加宴会的门槛被提高,所有老人的年龄需要达到七十岁以上。
为了举办“千叟宴”,皇宫内装修繁华,遵旨敕造的专用礼器乐“千叟宴灯联”制作精美、用料考究,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
《清稗类钞》记:“嘉庆丙辰春,圣寿八十六,内禅礼成,开千叟宴於皇极殿……预宴者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嘉庆元年的此次“千叟宴”,在宫中设宴八百桌,规模之大、耗费之巨令人惊诧,受邀王公和官员年龄限60岁以上,兵民限70岁以上。
在外膳房总理大人的指挥下,预先在皇极殿摆设,除了宝座前为御宴以外,共设立八百张宴桌,分为东西两路相对摆放,每路六排,每排餐桌不等,多的100桌,少的22桌。
宴会开始以后,嘉庆帝亲自搀扶着太上皇乾隆登上宝座,然后嘉庆率领银须白发的老人们跪倒山呼万岁,赐宴者三千人,还有未入座的五千人,各自被赏赐如意、寿杖、银盘、貂皮、文玩等物品作为纪念,这次由乾隆主持的八千人参加的“千叟宴”,确实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各族老人的盛大集会。
整场宴席在安定祥和、热闹隆重的氛围中举行,此次参加宴会的有百岁以上的老者十余人,太上皇乾隆给他们亲自赐酒,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
乾隆还赐给熊国沛、邱成龙等百岁老人六品顶戴,赐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邓永、梁廷裕等七品顶戴,以示太上皇养老敬老之意。
宴会结束后,参加宴会的文人们纷纷即席赋诗,赞美太上皇乾隆的功德,据统计,仅仅这一次宴会,产生的诗作就有3497首。
按理说,乾隆举办千叟宴,可以达到提倡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目的,其次,更可以表明乾隆皇帝统治的60年里,四海升平,百姓都得以长寿。
这次千叟宴本应让乾隆的”盛世武功十全老人“这个称号更加深入民心,但在宴会结束后,却接连有坏消息传来,发生了一些乾隆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些去京城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在宴会结束回家之后,生了重病,相继死亡,仅仅是去京城参加千叟宴,却造成老人接连去世,这些老人纷纷离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虽然乾隆举办千叟宴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去参加乾隆举办的“千叟宴”的很多老人经不住折腾,都被折磨死了,这是乾隆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根据后来调查得知,众多老人死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去参加宴会的老人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邀请准备工作早就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
古代交通条件不好,很多老人都是70岁以上,在宴会开始前三个月就在家出发来京城,然后参加完千叟宴再回老家,这样一来一回几个月的长途跋涉,一路上颠簸,很多老人的身体自然吃不消,这让他们的身体虚弱不堪。
第二、繁文缛节。老人们参加千叟宴,必须事先预练赴宴的繁文缛节,以便能够事事遵守规制,处处合乎礼仪,正式与宴的时候,老人们每一次接受皇帝的赐茶、赐食和赐物,都要行跪拜大礼,答谢皇帝的恩情。也真难为了一群老叟们,还没开始吃饭,少得也是三叩九拜了,这样难免会折腾一番,让老人们本来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第三、生冷油腻的宴席,让老人们肠胃变差。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时间是大年初四,北京城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地方,大冬天的,皇帝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个老年人一吃饭,主菜是涮羊肉,自然很油腻。
此次宴会用火多达1550多个,规模之大可以想象,但是也有炒菜,上一盘菜,没有10分钟就凉了,你想想能吃好吗?很多菜品端上以后,生冷油腻,老人们又喝得酩酊大醉,这无疑推残了老人们原本虚弱的身体,最终导致了很多老人重病身亡。
综上所述,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本意是美好的,“千叟宴”是清代“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特征,弘扬的是尊老爱老、维护社会稳定等精神,但是全国各地经皇帝钦点的老人千里迢迢进京赴宴,劳民伤财等现象也为后人所诟病,参加完千叟宴的老人一个个去世,“千叟宴”变“夺命宴”这是乾隆万万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乾隆煞费苦心办了场"千叟宴“,结果变成了老人们的”夺命宴“,主要是乾隆实在太能折腾人了。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刚刚退位三天的乾隆帝,在紫禁城的皇极殿中,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宴会,宴请全国数千位70岁以上的老人,史称”千叟宴“。
这场宴会,让来自全国的老人们不仅有幸亲眼见到乾隆,还让他们品尝到了皇家的美酒佳肴,老人们纷纷狼吞虎饮,因此醉倒、饱倒之人比比皆是。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乾隆煞费苦心举办的”千叟宴“,却变成老人们的”夺命宴“,不少参加过宴会的老人纷纷病倒,并很快一命呜呼。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人丧命的呢?其实说得简单点,这些老人参加过宴会就去世,完全是被乾隆给折腾的。
千叟宴的由来,还是出自乾隆的爷爷康熙之手。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下了一道旨意,要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紫禁城,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宴会。
康熙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那一年他恰逢六十大寿。
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六十岁似乎并不算太大,但在各方面条件落后的古代,能活到六十岁,真的可以称得上高寿了。
不仅如此高寿,同时在康熙之前,没有一个帝王在位时间比他更长的,这可是一件相当值得庆贺的事情。
因此,康熙才会下了这么一道旨意,既能笼络臣民,又能彰显自己的仁爱,何乐而不为呢?
这次宴会,举办地点在紫禁城的畅春园,根据史料记载,前来参与的老人共有千余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各种身份的都有,由于人数众多,酒席从畅春园一直摆到了西直门。
俗话说得好,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尤其是第一次千叟宴之后,全国上下对康熙的美誉大大增加,这就让他十分受用,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帝69岁的时候,第二次千叟宴再次隆重召开。
第二次千叟宴,规模更高,参与人数也较上次更多,而这一年,千叟宴多了一个特殊的参与者,这个人就是十二岁的弘历。
弘历即乾隆,自从被爷爷康熙一眼看中后,他就被接到了宫中,由康熙亲自教导,因此,在第二次千叟宴时,他作为皇孙,也随着爷爷康熙出席了这场活动。
而宴会上盛大的场面,以及老人们集体向康熙祝寿的情形,彻底让弘历震撼了。
在他幼小的心里,不仅对爷爷康熙更加崇拜,也埋下一个愿望,那就是日后若是自己登基,这种活动也要举行。
因此,多年后,效仿康熙的乾隆,在乾清宫举办了他在位期间的第一次千叟宴。
这次千叟宴,乾隆规定只要是年满60岁,都能有资格参与宴会,而最终的参与人数,高达3000余人,其中不仅皇亲国戚,也有前朝老臣,更有数量可观的民间老者,单是酒席就摆了800多桌。
根据记载,当时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是一个叫做郭钟岳的人,他在当时已经有141岁,作为全场最高寿的人,他不仅被推至上座,并且乾隆帝和大臣纪晓岚亲自与之碰杯,各种赏赐更是不计其数。
而这场规模宏大的宴会,被当时的文人推崇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有了这种极高的赞誉,身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高兴之余,也就萌生了举办第二次的想法,毕竟他的爷爷康熙都办了两次,自己怎么会落后呢?
因此,在嘉庆元年,也就是乾隆禅位当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帝再次下诏,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第二次千叟宴。
这一年,乾隆帝85岁。
之所以乾隆帝要举办第二次千叟宴,除了他想彰显自己的仁爱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让嘉庆帝知道,他爹就是他爹。
众所周知,乾隆帝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他的长寿,不仅熬死了自己众多妃子,也熬死了自己不少儿子。
而占据皇位久了,乾隆帝就越发迷恋权力的感觉,因此也就越来越不想放下,但自己曾夸下海口,说在位时间不会超过爷爷康熙,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他不得不退位,让儿子嘉庆接班。
但退位归退位,手中的权力可不会马上交给儿子,毕竟历史上不少退居二线的帝王,下场都不是很好,因此,必须让儿子嘉庆知道,大清国此时还是他乾隆说了算。
而举办千叟宴,就是一个绝佳的方式,不仅能体现自己的”十全武功“,更能让儿子看看,老爹是多么的厉害。
带着这种想法,第二次千叟宴召开了。
由于此时的乾隆已经有85岁,因此,宴会规则做了一个调整,把参与宴会的老人年龄上调至70岁,不过,即使年龄有所上调,但参与人数却比前几次更多。
根据记载,这次千叟宴列名参席者有3056人,列名邀赏者达到5000多人,如此众多的参与者,让乾隆帝喜笑颜开,在他看来,正是自己不俗的文治武功,才开创了如此盛世,也因此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老寿星。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千叟宴正式召开,在嘉庆帝的服侍下,乾隆帝来到皇极殿,并在宝座上,接受了来自全国的数千名老人跪拜。
此情此景,让乾隆觉得志得意满,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这次宴会,除了琳琅满目的珍馐美食之外,乾隆帝更是大行赏赐,对90岁以上的老人赏赐七品顶戴,对100岁以上的老人,则赏赐了六品顶戴。
可不要小看这个赏赐,要知道有不少官员,穷尽一生才能混到如此,而这些老人单凭着高寿,就能被乾隆大手笔赐予顶戴,并且一出手就是六品和七品,如此厚赏,让在场的老人们几乎都乐疯了。
尤其是在宴会中,乾隆帝一改往日的严肃,走下宝座,来到众人当中,与那些寿星老人一起喝酒吟诗,这种”与民同乐“的举动,让老人们个个是感激涕零。
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加上很多来自民间的老人一辈子也没品尝过这么高档的美酒佳肴,因此,醉倒、乐倒、饱倒的老人比比皆是。
而这场宴会,也在乾隆与参宴人员即席赋诗中达到最高峰,据记载,宴会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
按理说,这场规格如此之高的宴会,本应让乾隆的”十全老人“这个称号更加耀眼,但在宴会结束后,却接连发生了不少煞风景的事情。
那些参与宴会的老人,在宴会结束后的返乡途中,先是病倒,之后一个接一个去世。
刚开始只是一两个人出现这种情况,但之后,去世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起来,那么,这些老人纷纷离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造成老人们去世的主要责任,还是出在乾隆身上。
首先,这次参加宴会的老人,最小的已经七十岁,而最大的,已经有一百多岁,这个年龄段,即便是放到现代,都是老态龙钟的年纪了。
一般来说,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机能都会下降得十分厉害,不管是体力还是精力都远不如年轻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也变得很低。
而参加千叟宴,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长途跋涉,毕竟古代可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一路坐马车,也需要不少时间,舟车劳顿之下,让这些老人们一个个吃不消。
勉强到了京城之后,部分老人已经是强弩之末,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因此才会在参加千叟宴后,最终支撑不住,一个个离世。
另外,千叟宴上的食物,也是造成老人们去世的原因之一。
根据记载,举办千叟宴的时间,是在嘉庆元年的正月初四,众所周知,北方的正月,可是一年最冷的时候。
而由于参会人数众多,酒席不仅摆满了皇极殿,也摆到了门外的广场上,也就是说,不少老人是在寒风中的空旷场地里,哆哆嗦嗦的吃完了这顿饭。
同时,由于天气原因和人数过多,酒席上的菜品在端上来之后,就已经变得十分冰凉,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山珍海味,也变得难以下咽。
但老人们又不得不吃,总不能对乾隆说菜太凉吧,因此,这些生冷油腻的食物,被老人们吃到了肚子里。
这样一来,让原本肠胃功能就很弱的老人们,一个个不堪重负,身体也就受不了,而去世也就十分正常了。
并且,在宴会当天,乾隆和”与民同乐“,让老人们高兴得无以复加,毕竟这种荣耀不是谁都能有的,高兴之余,就不免要多喝几杯,这个时候乾隆再亲自赐酒,更让那些老人把持不住,喝起来也就完全不顾及身体。
但毕竟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允许如此大喝特喝,所以,在酩酊大醉后以及消化不良的双重作用下,让他们先是生病,最终死亡。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挺过去了宴会,但返乡之途还得舟车劳顿和长途跋涉,这就让老人们最后的精力被耗尽,因此,那些侥幸能回到家的老人,也会在到家后,先后离世。
其实这种去了可能回不来的情况,很多老人还是知道的,毕竟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他们自己最清楚,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加千叟宴,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其一,这是乾隆帝的旨意,不得不参加,毕竟皇命难违,也不敢违;
其二,千叟宴的机会难得,并且这还是无上的荣耀,虚荣心的驱使下,让他们不顾身体参加;
其三,实实在在的赏赐,不管是参会人员人均赏赐的物品也好,还是那些被赏赐的顶戴,这些可都是平日里花钱都买不到的,尤其是六品和七品的顶戴,虽说只是荣誉称号,但却能给家族带来很大好处,为了后辈儿孙,必须参加;
还有,这些老人们都知道自己已经是命不久矣,活不了几天了,与其在家默默去世,还不如参加千叟宴,不仅能得实惠,还能惠及家族,哪怕死了也值了。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这些老人才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参加这个所谓的千叟宴,而之后一个个病逝,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总而言之,参加了乾隆千叟宴的老人们,其之所以在宴会后一个个去世,乾隆帝是要担大部分责任的,毕竟这个看似盛大,实则荒唐的宴会,是出自他的命令,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讲,乾隆举办千叟宴,并不是真心想弘扬敬爱老人的精神,而是满足他自己好大喜功的愿望而已。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提到满清,老梁就止不住的想笑。咱掰着脚指头算算,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愣是被康熙和乾隆俩人占了一百二十四年,这就占了一半的时间。所以这两人的事,你就得准备俩筐,每人都能给您整一筐出来。而且乾隆这人爱好海了去了,其中有一大爱好,就和咱题主的问题有点瓜葛。啥事都喜欢和康熙比,只要康熙老爷子干的事,这乾隆爷想着像模像样的整一个出来。
就这千叟宴,就是乾隆仿效康熙整出来的,康熙整了两次,他也不多不少也整两次。
那么咱就从康熙这千叟宴说起。
第一次。咱掐着时间点瞅一下,这是康熙五十二年,这年赶巧了,正好是康熙六十大寿。那年月这人能整个六十出来,那都是稀罕事。康熙老爷子自己个蹲龙窝里,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从秦始皇开始,有名有姓的皇帝就有一百九十三个,就属他蹲龙窝里的时间最长,而且这寿命也是最长的。
这一高兴,就想到了,皇帝这位置上的人寿命真心不长,那民间里的有多少呢?于是带着这个疑问,就整了个千叟宴出来。当然一开始也不叫这名,就是给地方上的官吏,下了一道旨意,只要年龄够六十五岁的,都可以参加。这一家伙下去,全国就整出了六千六百个老人,一帮子老头老太太齐聚一起,那叫个热闹。
“坐!坐!”康熙开心坏了。大手一挥,住龙窝边上的皇子皇孙们就出来了,给这六千多个老头上酒,上菜。一帮子老头也开心,这热热闹闹的就整了三月,全京城的大小官员,一出门就必须整上朝服穿上正装。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康熙为啥这么高兴?就因为看到这么多比他大的老头?”
您还真说对了,大家伙都知道,满清自打开国,地方上就没停止过闹腾。康熙忙乎了一辈子,放眼全国那也不是很安生的,到现在一瞅这么多上了年纪的老头,他感觉这天下总算是开始太平了,因为只有太平的年月,这人的寿命才会长久。
让康熙想不到的是,到了乾隆年间,这白莲教一窝一窝的搞事,到了嘉庆的时候,被七十二个人就攻进了皇宫里,还在他那匾额上留下一枚箭头。
这话有点扯远了,咱接着聊。
康熙这一高兴,让八十岁的就可以到康熙的边上喝,九十岁的直接到宫里的内门喝,八十以下的,在宫门外吃上一把就可以了。临到了结束的时候,每人都拿了不老少的银子回家,算是康熙的赏赐。
第二次时间点就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这一年有是康熙在位的最后一年喽。这一年康熙感觉自己该干的事都干的差不离了,这就又想来一次。但第一次折腾下来,康熙知道这帮人受不了太大的动静,人家好不容易活到现在,您来一下,把人家个整没了,这不好听。
所以这一次就招待那些个退了休的官员,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家伙蹲在一起乐呵乐呵,谈谈这辈子的得失,就那么过去就行了,所以这一次人员不多,一千出了个头。康熙一高兴整了一首诗出来《千叟宴》。得,这老头老太太一起聚餐的活动正式定名为千叟宴。
第二次千叟宴,乾隆以服务生的身份参加了,那个场面让乾隆记忆犹新,这就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所以这就有了第三次。
第三次这时间点就卡在了乾隆五十年的时候。干点啥你也得找个借口不是,这一年正好乾隆的五世玄孙出生了,这事搁在当年那都是稀罕事。
于是乾隆借着这事,就把自己的心里阴影给办了,也整了个千叟宴出来玩。这一家伙就整出了三千多人,比康熙老爷子的第一次少了一半,但没有关系乾隆这里出了一个141岁的郭钟岳,也算是和康熙不相上下吧。
临到了,乾隆爷赋诗一首《千叟宴》,毕竟康熙都做了一首,喜欢和康熙比的乾隆不能落下不是,于是也整了一首出来。
第四次这就到了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庆元年。这一年乾隆已经八十五岁喽,老是老点,但心心念念还记得康熙,人家康熙就在位子上蹲了六十一年。所以乾隆把位就退了给了嘉庆,以表示自己不是和康熙比,自己个赚着玉玺,当了太上皇,这叫退位不退权知道不。
退位当太上皇这可是大事啊,再说康熙做了二次千叟宴,咱乾隆爷不能落后不是,也整了两次。
但这一次规定的年龄是在七十岁以上,毕竟乾隆都八十六了,你整个六十,那都是乾隆儿子辈的人喽。
这一次邀请了五千多人,结果捧场的就只有三千多个。这次乾隆除了赏赐银子之外,还额外的给那些个超过百岁的老人,整了个六品的帽子戴,九十岁以上的整七品。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整这么多官,这满清也忒大方了吧!”
您别急,这都是虚职,再说了,到了乾隆这头,朝堂上卖官买官乾隆就已经给了明码标价,给个虚职无所谓了。
这些老头陪着乾隆乐呵完了,回家很多都挂了。
没办法都是老胳膊老腿的,不经折腾,一折腾总要命。您想想这说是吃饭,其实就是一仪式,这搞仪式的,一蹲或者一站不是一个小时就是两小时。而且这么多人吃饭,端上来全凉了,你叫一个老人吃凉的东西,他不闹肚子,那才叫见鬼了。
而且上了岁数的人,一有病,那基本上就是大病,好吗,这一下子撂倒好多老人。
最后这一次,要不是和珅想了个办法,整了一桌桌的火锅,估计撂倒的人更多。
而且,人家康熙整千叟宴的时候,是在三月份,气温回升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老人挨冻的能力。而乾隆一拍脑壳就来事的搞,他每次都在正月,那西北风吹的呦,老人们别说饭了,光这西北风就喝饱了,加上这天气还冷。
挂俩大鼻涕,拿这筷子从火锅里捞食吃,就为了整点热乎气。说起这事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啊!
三年后,乾隆崩了,这事就算是结了,再也没有皇帝搞这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清代的千叟宴前后搞了4次,康熙2次,乾隆2次,这也好理解,也就这二位爷做皇帝的资历能搞这种汇聚天下古稀、耄耋之年老人的盛会。
第一次是康熙52年,恰逢玄烨60大寿,他认为自秦汉以来共193个皇帝,就属他的执政时间最长,寿命也是最长的皇帝之一,所以他就决定借60大寿这个时机,搞一次千叟宴。
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整个3月,所有的京官在那段时间里,一律身穿朝服正装,整个北京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按照皇帝的规定,全国凡年满65岁的老人,皆可参加这个千叟宴,到宴会之时,全国总共来了1800多人,非常热闹,皇帝还让自己的皇子皇孙们出来给这些老人们敬酒。
第二次举办千叟宴的时候,康熙已经距离去世不远了,当时的那小孙子—后来的乾隆皇帝全程目睹了这个宴会的盛况,感受了千叟宴的热闹。
作为康熙爷爷亲自制定的接班人,弘历对康熙爷爷可谓是敬仰无比,既然爷爷能干的事情,自己为什么不能也同样去做呢?
乾隆福气真的好,皇帝里,就数他活的最久,掌控权力最久,执政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几乎没出什么天灾人祸,经常下下江南玩的开开心心,10次出征都获得了胜利就自封为十全老人,简直是个好福气皇帝。
出于对爷爷的敬仰,他在即位60年后就让位给了嘉庆帝,千叟宴也只举办了2次,绝不超过爷爷的次数。
这里说说第二次,也就是千叟宴的千古绝唱,当时乾隆已经是86岁高龄,所以,他规定把赴宴的年龄标准改为70岁,不然60来岁的老人在他面前就是小屁孩。这一次,参加的人数达到了3056人。
这一天,正是1796年的正月初四,天气寒冷,也是他正式退位后的第四天,3天前,他刚刚把皇位禅让给了嘉庆皇帝。
他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但在皇极殿,毕竟地方就那么大,除了太上皇,只有2品以上的官员和皇室宗亲才能进入,三品官员只能呆在殿外的丹陛甬路上设席,四品以下官员在皇极殿外的边边角角设席,而那些安南、廓尔喀、朝国、暹罗等藩属国的使臣则只能呆在皇极殿的殿廊里,好歹比三品大员们要好一些,剩下的那些老人们等参会人员只能呆在宁寿门外的露天广场上,地方虽然宽敞,风景也不错,但正月里那寒风可没那么善良哪。
宴席开始,照例乾隆的皇子皇孙、曾孙元孙们给各位王公大臣们敬酒,嘉庆帝带着几千位官员和老人们太上皇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太上皇心满意足,他召见那些一品王公大臣们以及年满90岁的老人们,让他们到御座前来,并亲自赐给他们御酒,乾隆赏赐给百岁老人六品顶戴,90以上老人赏给七品顶戴,以显示太上皇养老敬老之意。
氛围是很好啊,可在室外那么长时间,很多老人就已经吃不消北京城户外的凛冽寒冬了。
宴席上,皇帝各种感言、致辞、赐食等等,每次少不了各种山呼万岁、三跪九叩、饭前感恩,这让很多老人就吃不消了。
本来,很多耄耋之年的老人每天的饮食也就是简单的粗茶淡饭简单惯了,这一趟的满汉全席可得把他们衰老的肠胃折腾的半死。
更不用说各种千里迢迢的舟车劳顿、看见太上皇的激动心情以及宏大场面下的激动心情,心脏可受苦了。
结果,很多老人在当场就倒下了,而官员们还要骗老皇帝说这是老人们见到太上皇太激动了,而之后在回去的路上以及回去后,更多的老人就一病不起了。
随后,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又继续掌控了3年朝政,直至驾崩,这次千叟宴,既代表乾隆的时代结束了,也代表上百年的康乾盛世彻底终结了。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在真正讲述千叟宴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清朝时期,出现一个名叫李庆远的老人,他活了多少岁呢?根据当时的记载,有的人说他活了256岁,然而清朝历史也不过是三百年不到。古人也云:彭祖之智不出尧舜禹而八百。据说他一生经历了清朝九个皇帝,先后娶过24个老婆,一生当中生育了180多个孩子。由于其非常的长寿,还自己悟出了一套长寿的秘诀,也有很多人前来巴结他。比如说在民国16年的时候,有一位大军阀杨森想要巴结蒋介石。
把这个老人请过来,让他给蒋介石提了一幅字,并且深得蒋介石喜欢。蒋介石在了解这个老人之后,为了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人瑞,还把他推荐给时代周刊。当然也有很多人怀疑他的寿命作假,希望寻找出证据来证明他的真假。
有人拿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来说事,当时乾隆广邀天下老人。而出生于康熙十六年的李庆元,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他已经是118岁。古人七十古来稀,这已经算是人瑞了,为什么千叟宴上面的记载没有他? 有关于他寿命的真假,这里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只是想给大家讲述下,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怎么回事,最后为何有何么多的老者被折么死。清朝时期总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乾隆的时候已经是第三、第四次了。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恰逢玄烨60大寿。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就说从秦汉以来,皇帝有193个,但是像我这么长寿的没有一个。所以借60大寿的机会,他想举办一次千叟宴,这件事情当然交给礼部侍郎来做。
“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整个活动举办的场面非常的宏大,整个3月期间,所有的京官全部都是穿蟒袍、补褂,打破了只穿七天朝服的习俗。而且根据康熙的规定,只要是年满65岁的老人。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人员,全部都可以来到皇宫当中赴宴。 消息下发出去,一时间引起了全国的反响,毕竟这是一种天大的荣誉,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皇上。结果等到宴会之时,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10到20岁之间的皇子皇孙,全部都出来给这些老人发放食物。
而且年龄越高给的宠幸越大,比如说80岁以上的人,可以到康熙这边来喝酒。9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来到宫门内就餐。80岁以上的在宫门外就餐,其余的就比较远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可以过来的人,全部都给他们赏了银子。据记载总共有老汉6600多人,老妇也有7000多人。可见女人的寿命自古以来就比男人的长。
第二次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是康熙在世的最后一年。在这场宴会上面,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也算是终于给这场宴会起了名字。但是这一次不是宴请天下,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员,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刚刚过了1000人,所以才有的这个称号。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在正月初六举行。之所以会举办这次盛宴,是因为在这一年乾隆添了五世玄孙。这在现在是很少见到的情况,除了古代这种结婚比较早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这次前来赴宴的60岁以上老者超过3000人,其规模要比康熙年间举行的都要大。
最后一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庆元年,因为他准备在乾隆六十一年把皇位传给十五子嘉庆皇帝。当时乾隆皇帝已经是86岁,所以要求也有所提高。前来赴宴的老人,年龄必须在70岁以上。宴会的时间定在正月初四,地点则是在宁寿宫的皇极殿。
这次宴会邀请了5000多人,然而真正赶过来的也只不过是3000多个。在这一次宴会上面,除了沿袭之前的赏金银之外。乾隆皇帝还给百岁以上的老人,赏了六品的官职。90岁以上的老人,则是给了七品的官职。然而乾隆年间办下来的两次宴会,实在是死了很多的老人。 古代说的七十古来稀,很大原因是因为古代的生活条件不好。有时候就算是简单的感冒发烧,也有可能最后引起重大的疾病。还幸亏是中国基数大,才幸存下来这么多年老的人。但是也别忽略了中国地大物博,这些老人真正的赶到京城,身子骨有几个能受得了?
就说是现在,你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从安徽赶到北京。如果让他坐火车,估计到了北京身子骨都要散了架。更何况古代没有什么快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是马车牛车。再加上路不好,赶到北京城还能活蹦乱跳的就没几个了。
再加上参会的人员实在是太多,在吃饭上面也是个问题。比如说乾隆年间的3000多人的宴会,等到宫女太监把所有的东西送到桌子上面的时候,很多的饭菜都已经凉了。更何况举办的时间还是正月份,天气还是非常的寒冷。不像是在康熙年间的两次宴会,举办时间都是在3月份,正是气温回升的时候。 幸亏在乾隆六十年举办的千叟宴,和珅给出了一个建议,让这些老人吃火锅。所以极大的减少了这种不必要的伤害,老人吃的饭也都是热乎的。虽然有着旅途的劳累,但是好歹宫廷里面的条件好,给的照顾也非常好。所以在第二次宴会当中,这种情况就大大的减少了。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乾隆皇帝平生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祖父康熙,在他的眼中,康熙就是清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皇,所以从他当上皇帝开始,他就展开了追寻康熙脚步的路途。
在康熙在位年间,康熙一路挥兵东征南战建立出了很多大事迹。
乾隆在成为皇帝后,他为了致敬自己的祖父,他就开始挥霍清朝国力极尽夸耀武力地打了不少仗,最后还自封了个十全老人的名号。
康熙是八岁登基成为皇帝的,他在自己的皇帝宝座上坐了61年的时间,是我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为了不超过康熙皇帝所保持的纪录,他就在他在位第60年把皇帝宝座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自此成为了一个幕后掌握大权的太上皇。
从种种历史事迹来看,我们都能看出乾隆皇帝对康熙皇帝的崇拜。
而我们这里所说到的乾隆千叟宴则也是乾隆皇帝向他祖父康熙致敬的一个举动。
第一次举办千叟宴的人是康熙皇帝千叟宴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举办的,康熙为了纪念自己好不容易逃过了历史皇帝普遍短命的魔咒,他就在他60岁那年举办了这个所谓的千叟宴。
千叟宴顾名思义来说,就是几千个老人组成的一个宴会,虽然当时老人的数量加起来并不一定只有几千人,但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当时康熙皇帝为了举办这个宴会,他就提前给各地官府下了命令,让他们把他举行宴会的通知传达到了各位年龄达到65岁的老人耳中。
让他们如果想参与这个宴会可以自行前往北京参与,只要年龄合适,无论是退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参加,甚至还有可能可以看到皇帝的龙颜。而如果是从省外赶往北京参与这个宴会的老人,还能从康熙手中得到来回的路费。
因此在康熙60岁这年的3月份,历史中的第一场千叟宴展开了。
这场宴会的排场非常巨大,康熙为了确保能容纳得了那么多老人,他就下令让人在道路两旁摆了很多棚子、桌椅。
由此从皇宫内部的道路一直延伸到皇宫外的畅春园,一路都摆满了很多桌席,桌上有着从御膳房里准备出来的山珍海味。
乾隆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这样的宴会在康熙在位年间曾经举办过两次,因此乾隆在成为皇帝后,他也举办了两次这样的宴会。
康熙举办宴会一次是为了庆祝60大寿,一次为了是为了预祝70大寿。
而乾隆皇帝不同,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是为了庆祝自己的第五世孙出生。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乾隆的第五世孙并不是他孙子的孙子的儿子,而是他孙子的孙子,因为第一世是从他本身算起的。
而他第二次举办千叟宴则是为了庆祝自己成为太上皇,因此在退位第三天的时候,他再度举办了这个宴会。
乾隆举办这两次宴会的细节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举办的时候,他规定了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去参加宴会。
在第二次举办宴会的时候,情况又开始变得有所不同,这一次只有超过了70岁的老人才能参与这个宴会。
而参与千叟宴的老人是分不同等级,年龄徘徊在六到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只能在距离皇宫比较遥远的道路上吃喝。
但是达到了90岁的老人就会有所不同,90岁的老人将可以享受到一品大臣的待遇,和乾隆手下的一品大臣们一起坐在乾隆御座的下首,和他一起同吃同喝。还有90岁的老人也将可以获得乾隆赐给他们的御酒。
至于其他年龄稍小一些的老人,则能得到来自于乾隆的皇子、皇孙、皇曾孙敬给他们的酒。
而在第二次的时候,老人们除了能吃喝到皇宫的御酒御席之外,他们还能获得另一个荣耀。
如果他们的年龄到达了90岁,那他们就能获得来自于乾隆赏赐的七品品级,获得一个如同现在县长一般的地位。
如果是年龄达到了100岁的老人就更加不一样了,他们能获得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现如今县长和市长之间徘徊的位置。
老人们参与乾隆千叟宴后大规模去世的原因千叟宴本身是一个出发良好的举动,但是在当时,却带来了不少出乎意料的后果。
在乾隆举办完这些宴会之后,有不少原本逃过了岁月折磨的老人在路途中或者回去后没多久就怆然离世了。
至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造就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路途的问题。
那个年代里还没有现如今那么平坦的道路,如果是城内的道路还好,但如果是从外地通往北京的道路,即便修得再好,也少不了有各种碎石颠簸。
因此在来回马车的颠簸下,就有不少老人承受不住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食物的问题,因为宴会举办得浩大,所以就使得很多御厨们变得力不从心起来,最终当他们上完食物后,这些食物早已经变冷了。
再加上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时间又是北京最冷的时候,不说当时,就算是如今,一般中年人在寒冷冬天吃这般冰凉的食物都是受不了,更何况是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年代和身体素质那么差的老人?
所以在他们吃完这些食物又没有合适的医疗条件下,就有不少人丢掉了性命。
不要说什么老人不会吃冰凉食物之类的话,要知道那可是皇帝赏赐下来的食物,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可是一辈子都享受不了的荣耀,他们求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不会下口?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有一些老人实在太过于激动了。
现如今我们无法理解古人看到皇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不过我觉得在那个皇帝已经被神化的年代,老人们看到皇帝可能就跟看到了神灵一般,说不激动那是假,由此因为太过激动而出现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说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并不是乾隆折磨死的,而是因为天气寒冷、食物冰凉、路途颠簸、心情激动等问题丢掉自己性命的,不过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见到了皇帝本人,在那个年代,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死无遗憾的事情。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