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在清朝正史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民间野史上却有记载,传说咸丰皇帝天性风流,纵情美色,早年在圆明园宠爱四位汉人美女,分居亭馆四宫,分别为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
这四位女子都是汉人,也被当时咸丰宫中称为“汉人花儿”,“四春娘娘”只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具体指哪四个人目前还没有定论。
咸丰当政年间,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咸丰帝无力改变,因此倦怠国事,整日喜欢在圆明园过着荒淫的生活。
由于清朝祖制规定皇宫里面所选妃嫔必须是满汉八旗女子,皇帝选妃只能在相当品级的满军旗和汉军旗官员女子中选择,因此范围有限,而且宫中妃嫔出身大家闺秀,因此谈吐正派,在咸丰看来,这些女子没有姿色还缺乏风情,不能满足咸丰皇帝的审美,因此咸丰就把目光投向了宫外。
据野史记载,咸丰有事没事就爱和太监讨论美女,太监也投其所好经常带咸丰微服出宫搜寻美女,与此同时,为了讨好咸丰帝,郑亲王端华伙同内阁大学士肃顺花重金从江南各省挑选了几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送进了圆明园,并且美其名曰“打更夫”。
在这众多美妙女子中,咸丰帝挑选了四位最令人见之忘俗的美女,赐名给这四位美人,分别是: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自从有了这四位美人,咸丰每次有空,就和她们一起厮混,颠鸾倒凤,缠绵悱恻,极尽淫乐。
不仅如此,在四春以外,咸丰还喜欢各种美色,其中最宠爱的美人是寡妇曹美人。
野史记载,山西籍孀妇曹氏,风流姝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咸丰帝诏入宫中,最为眷爱。野史记载,曹氏是山西人,皮肤白皙,美丽妖艳,一双眼睛更是妩媚动人,特别是那三寸金莲,曹美人还喜欢在鞋子上镶嵌装饰珍珠,走起路来更是摇曳多姿,风流婉转,让年轻的咸丰皇帝失魂落魄。
不过“四春娘娘”和曹美人虽然美,让咸丰皇帝神魂颠倒,也没能给咸丰生下一男半女。
咸丰皇帝本就体弱,加上缠绵美色,纵欲过度,渐渐身体被掏空,壮年暴卒,死时年仅三十岁,他死后,“四春娘娘”的结局也成为一个谜,咸丰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万里帝王家,最后落入了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手里。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关于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野史杂谈,我们暂且先不说答案,通过以下分析,也许你自会明白答案为何。
一、正史记载咸丰皇帝原名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前边有三个哥哥都早夭,老五被道光过继给了皇太后的亲生儿子,也就是他的三弟绵恺,所以老五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老七、八、九皇子当时不足十岁,亦无缘参与皇位争夺。
只剩下奕詝与老六奕訢两人争夺皇位,最终老四以自己的老实以及老师教的方法赢得父亲道光喜爱,将皇位传给他,让其成为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在正史中有两个皇后,一个皇后是萨克达氏,可惜走在咸丰之前,后来咸丰又将慈禧封为皇后,慈禧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无需过多说明。
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除了两个皇后之外,咸丰皇帝还有两个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分别是庄静皇贵妃和端恪皇贵妃佟佳氏,此外还有一些贵妃和普通妃子,我们就不详细列出。
为何要罗列这么多咸丰皇帝的皇后、皇贵妃呢?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过关于“四春娘娘”的任何蛛丝马迹,让人很是好奇,那究竟这个“四春娘娘”是否真的存在呢?
二、野史记载民间有野史记载,说咸丰皇帝纵情声色,并且在圆明园中养了很多汉人美女,其中就包括所谓的“四春娘娘”,这可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因为名字都带有春,故而得名“四春娘娘”。
这四个人分别是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名字听起来还是比较有趣,有了他们之后,咸丰皇帝更是每天与其厮混,魂不守舍,无心过问朝政,以至于最终咸丰皇帝身体被掏空英年早逝。至于真实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四个人呢?我们继续分析。
三、是否存在“四春娘娘”?关于这个野史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分别从咸丰自身、国家环境以及咸丰的妻子角度来进行分析如下:
1、咸丰自身条件咸丰虽然贵为皇帝,可是自小身体就不好,体弱多病,经常小病不断。这样的身体素质,想要拥有“四春娘娘”,并且与之颠鸾倒凤,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换言之,也就是说咸丰的身体根本不支持咸丰拥有这样的艳福,他正常生活身体尚且吃不消,哪里还有精力去做这些寻花问柳的事情?
2、国家环境不允许咸丰继位成为皇帝的时候,大清朝已经濒临结束,内忧外患,十分严重。英法联军正在侵犯清朝,割地赔款在所难免,咸丰处理这些国家大事,成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操心至极。
此外,国内太平天国正是泛滥之时,虽然有曾国藩湘军助力,但是太平军气焰嚣张,不容易对付,让咸丰危机感重重,担心一不小心自己皇位不保。
朝廷内部贪污腐败不作为,曾国藩多次上疏表明,可是咸丰也没办法进行根治,因为整个朝廷的官员已经形成一种官官相护,一起堕落的局面,咸丰想要整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面对种种危机,随时都有人找咸丰报告或者商讨国家大事,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去与“四春娘娘”厮混,又怎么有那个心情?
3、慈禧不是吃素的慈禧的声名远扬,已经无人不知,不管是政治手段还是各种为人处事的手段,都十分了不得,作为当时咸丰的皇后,她难道不会对咸丰进行干涉?答案很明显,慈禧当然不会放任咸丰肆意妄为。
既然不愿意放任,就会经常管束,要是管不住咸丰,按照慈禧的性格以及手段,也会直接把“四春娘娘”团灭,可是历史上找不到任何关于慈禧针对“四春娘娘”的记载。
要说其他距离我们较远的朝代,你说没有记载尚且正常,可是清朝距离我们是最近的朝代,怎么可能有记载我们还无法发现?以上证据充分说明“四春姑娘”就是人们用来形容或者特指咸丰皇帝的无能而已。
至于真实历史,完全没有这四个人的存在,也没有咸丰那些风流韵事,还是那句话,实力不允许啊。
结语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真实与虚假,需要人们不断去分辨,然而整个分辨的过程又十分有趣,因为这个过程最终不仅让你找到答案,还间接使你变得更加聪明,这就是探索历史真相的最大好处之一!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这个问题有真有假,首先咸丰皇帝妃嫔一大堆,但正史中没有四春娘娘的记载,相关记载也没有,不过咸丰去世时,留下一堆皇考妃嫔,这时同治皇帝即位,按惯例皇考妃嫔自动升一格,意在对其眷顾,刚好有四位皇考贵人升为了嫔,13年以后同治归西,光绪即位,这四位皇考嫔还活着,再次升一格,晋为妃,于是这就是咸丰四春娘娘的原型。
蔡东藩,1877-1945年,杭州人,图为蔡东藩先生雕像。四春娘娘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演义小说家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之《清史演义》,蔡东藩先生在晚清时是候补知县,后来官没当成辛亥革命了,于是回归乡野,一边教书一边行医,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从1916年开始,用近十年时间创作了从秦始皇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演义,在《清史演义》里第六十三回:那拉氏初次承恩,圆明园四春争宠,讲的就是咸丰皇帝广纳秀女,其中有4位娘娘争宠的故事,其原型就是上述的当年咸丰四位贵人。
本人刚好收藏一本1980年版的《清史演义》。说咸丰时国家内忧外患,但咸丰皇帝的心思还放在女色作乐上,为此让各省选秀女藏于圆明园,其中有四位脱颖而出,最为受宠,一位住在牡丹台,咸丰赐名“牡丹春”,一位住在杏花村馆,咸丰赐名“杏花春”,一位住在武林春色宫,咸丰赐名“武林春”,还有一位住在绮吟堂,咸丰赐名“海棠春”,这四位在圆明园整日夺宠,弄得咸丰流连忘返,文中还附词一首“纤步金莲上玉墀,四春颜色斗芳时;圆明劫后宫人在,头白谁吟湘绮词”。
图为咸丰皇帝画像。蔡东藩先生十年的演义创作,《清史演义》是最先写最早出版的,1916年7月就出版,销量很大,1926年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编了一本以写清代各类女性的图书,囊括了在朝在野的,称为《清代三百年艳史》,费只园在编辑内容的时候,把《清史演义》里的四春娘娘引入其中,此书名为“艳史”,问世后自然大卖,于是四春娘娘广为流传至今。
图为定陵妃园寝,四春娘娘原型的四位妃子死后均葬于此。综上所述,四春娘娘是文学作品的产物,史上并无四人,只是这四人在正史里稍有原型,她们为禧妃、庆妃、吉妃、璷妃,但也对不上版,演义上说四春娘娘皆为选的汉人秀女,因满清祖制不能选汉人入宫,于是藏在圆明园,其实这四位贵人两位是满人,两位是汉人,均出自八旗,咸丰时她们仅为贵人,是非常低等的妃嫔,直到咸丰死了若干年后,才熬到了妃。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一、史料可查的咸丰后宫,并无“四春娘娘”
咸丰宠妃,“四春娘娘”,出处并不见正史,《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咸丰原配,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册封为嫡福晋。这位命不长,去的比咸丰帝早。正史记载的皇后,一共就有两位,一个是慈安,死因成迷,说是暴毙而亡。一位就是生下同治帝的猛人慈禧太后了。
另外咸丰帝有两位皇贵妃,一位是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初封她为“丽贵人”,影视剧里为了好看,总把她塑造成和慈禧争宠的妃子,最后还被慈禧给迫害致死。她在咸丰五年为咸丰帝诞下皇长女(即荣安固伦公主),成为第一个讨得彩头的妃子,被封为“丽妃”。慈禧在第二年就诞下皇长子载淳,同治帝当天就封她为“懿妃”,所以从生娃这事来说,慈禧是得了先机的,她聪明着呢,没威胁的人,她才不放眼里。
再说,这个“丽妃”娘娘体弱多病的,哪里是身强力壮的“懿妃”对手,就是个人体质这一块来说,“丽妃”常年吃药,人家“懿妃”常年吃燕窝,这一块就完胜。
还有一位就是端恪皇贵妃佟佳氏,这是清朝唯一一个历经五朝的皇贵妃,算是寿终正寝了,生平记载不多。
然后就是两个贵妃,玫贵妃,徐佳氏;婉贵妃,索绰络氏;然后就是四位妃子了,禧妃、吉妃、庆妃,还有一位记载不详,在然后就是嫔了,云嫔、寿嫔、容嫔、玉嫔,再之后就是一些不入流的常在、答应之类的了。
二、“四春娘娘”的出处多见于野史,并无正史记载
关于“四春娘娘”的出处,多半见于野史,说这位爷不光短命,还极其好色,说后宫里这四位娘娘独得皇上恩宠,这四位娘娘分别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插句题外话,这咸丰帝是不是经常去逛青楼啊,这四位娘娘这雅号,整得和“怡红院”头牌姑娘一样。
这四春并不是娘娘们的真名,是咸丰帝根据她们的住所位置给取的芳名。首先牡丹春的宫院叫牡丹台,所以叫了这个,依次都和地名有关,只有海棠春的宫院叫吟绮堂,咸丰帝可能觉得娘娘面若海棠,粉面含春,就叫她海棠春了。
以上内容不见正史,是《清史演义》里记载的四春娘娘的来历。野史说,咸丰帝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整天和这四位娘娘斗鸡走马,把天下大事都交给慈禧太后,从而给慈禧创造了机会。
三、积弊江山,一人之力无法挽回
咸丰帝年轻即位,也大有图振之心,他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提拔汉族士官,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工作还是很勤奋的,每天还是伏案工作到很晚,其中很多idea也是他亲自想出来的,也不假他人之手。他罢免军机大臣,主和派将领,缓和和恭亲王的矛盾,巩固皇权。
或许他不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但是根据这些来看,他怎么也不是一个荒唐到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傻瓜。
只是清政府已经到了衰弱积弊的时候,几代人累积起来的弊病,靠一个医生是治不好的。如果硬要攀扯上“四春娘娘”,那也许是这众多妃子里受宠的几位吧。
假如真有“四春娘娘”存在,那就暂且想成是那四位妃子,或者嫔妾。说独宠也不太妥当,因为毕竟到最后独登大宝的,还是猛人的儿子,同治帝。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借这个问题,来聊聊民间流传的关于咸丰皇帝的风流韵事。
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登基之初很有些励精图治的气象,可惜昙花一现,之后便蜕变成了“以醇酒与美人为乐”的昏庸颓废之主。
关于咸丰皇帝的风流韵事,民间流传最广的即是汉女入园,艳享“四春姑娘”。
按照清廷祖制,汉女是不允许进宫的。咸丰皇帝自纵情声色以来,对满女心生厌倦,一心想找一些汉女到身边伺候,畅享艳福。迎合圣意的宫廷内侍抓住这个机会,想尽各种办法,花费重金在全国各地收集绝色汉女,弄来京城,送进圆明园,供咸丰皇帝取乐。
为了让这些汉女“名正言顺”地身着汉服在圆明园中侍奉咸丰皇帝,宫廷内侍特意为这些汉女加了一个身份——打更民妇。从此,咸丰皇帝在圆明园中的生活便有了别样的活色天香。
在这些入园的汉女中,咸丰皇帝最为宠幸的有四位,即牡丹春、杏花春、海棠春和陀罗春。
牡丹春是苏州人,当初被媒婆以“嫁给京城贵人,不愁一生吃穿”为由头骗来京城,献给咸丰皇帝。传说牡丹春是这些汉女中最为聪明的一个,颇受咸丰皇帝宠爱。然而此女性情却颇为刚烈,不为帝王宠爱折腰,一心想逃离咸丰的富贵牢笼。为了逃走,牡丹春曾对其他有意逃离圆明园的汉女说,我们身着汉服,容易辨别,很难逃离出去,不如大家约好,时常改穿一下满服,即便叫皇上发现了,也不要紧,汉女穿满服,兴许他还会觉得别有一番风情。这样一旦有机会逃跑,也许能成功。
其他汉女听了,将信将疑,唯有牡丹春按照自己的想法,经常穿满服,寻找逃跑机会。
哪知道,咸丰皇帝看到身穿满服的牡丹春,极为生气,从此便冷落了她,而她也始终没能找到逃跑机会。
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后,牡丹春趁乱终于挣脱牢笼,最后易服逃回了苏州。
杏花春是继牡丹春之后最受咸丰宠幸的一个,据说她本来只是某位官宦的奴婢,因为不被女主人所容,后被献进了圆明园。
据野史记载,这阶段的咸丰皇帝极为放纵,常常酗酒、发怒,唯独杏花春能博得欢心,咸丰时常抱着她说,真是朕的如意珠啊!
因为极其受宠,圆明园内的宫人便给杏花春起了个绰号:欢喜佛。
“欢喜佛”杏花春有一个癖好,爱财如命,喜欢在圆明园中赌博,输钱赖账叫咸丰皇帝撞见时,皇帝非但不生气,反而要替她给钱。
在圆明园中几年,杏花春存下不少钱财,有十多万两银子。后来圆明园遭劫,杏花春因为有钱,被守园的护卫杀死,所有钱财被抢劫一空。
海棠春是大同人,原先是混天津的戏子,曾经和一个士子相恋,被送进圆明园后始终难忘昔日情郎,竟郁郁而终了。
陀罗春原本是京城一个小寡妇,曾经入庵当过尼姑,被咸丰皇帝看中后送入圆明园中。据说这个女子相当有个性,每当咸丰要临幸时,她便长跪不起,以示抗拒,弄的咸丰皇帝又爱有恨。
后来,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陀罗春投水而死。
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说法,咸丰皇帝俨然就是个好色的昏恶之君,说到“四春姑娘”的时候,还有些编排咸丰皇帝的意思,但“四春姑娘”一说也绝非凭空捏造,据史料记载,咸丰后妃有十八人,其中确有三位汉家女,分别是吉妃王氏、庆妃张氏和一个未知名氏的鑫常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位在吉贵人之次。”
五个月后,长春宫另一女子又被封为庆贵人,位在禧贵人之次。
如此说来,咸丰皇帝的“四春姑娘”是确有其人的,只是民间围绕她们没少编故事罢了。
有人可能会问,是什么原因让原先那个力求振作的咸丰皇帝变得如此昏庸不堪的呢?
咸丰皇帝命不好。
他自幼丧母,幼年一直寄养在后来的恭亲王奕䜣的生母那里,为了和奕䜣争夺皇位,他不得不表现的处处乖巧,实际上,他的幼年极其压抑。
在婚姻情感方面,他在很长时间也不如意幸福,父亲为他娶的第一个女子萨克达氏,他们之间既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一丝情感,萨克达氏在咸丰即位前死去,咸丰从来没有表达过怀念之情。
说到即位,咸丰心中同样压抑,有心结,感到窝囊,尽管道光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但放置传位诏书的匣子里却还有另一人的名字,传位诏书与封王(封奕䜣为恭亲王)诏书置放一匣,这是破天荒的事,对咸丰而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羞辱。
等到终于登上皇位,咸丰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时候,老天爷似乎又诚心跟他作对,天灾、内乱、外患不断——这一些都让他烦心,让他倦怠,也正因为这些,他的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消磨殆尽,先躲在夏宫圆明园纵情声色,后在承德避暑山庄醉生梦死。
可以说,咸丰是清朝被压垮的一代,面色很昏暗的一个皇帝。
聊到最后,咱们再来说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其中嘲笑咸丰的意味很浓。
说丁宝桢(后来杀慈禧身边红人、太监安德海的那位)在翰林院任职时,一天,咸丰在圆明园召见他。丁宝桢很早就到了园中,被内侍引至一小屋里等候。丁宝桢坐等时,发现小几上有一盘蒲桃,共有十多颗,看样子像新摘的,但当时是五月初,并非蒲桃成熟的季节,丁宝桢好奇,便偷偷尝了一颗。
这一尝糟了。
片刻工夫,丁宝桢腹内发热,下体暴长,窘迫之下,他只好谎称自己得了急痧症,内侍拿药给他服下,根本没用,最后硬着头皮狼狈而逃。
回过神来,丁宝桢这才意识到他偷吃的根本不是蒲桃,而是咸丰所好的猛药。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谢谢邀请,关于题主所提到的“四春娘娘”,最直接的体现是在野史传闻中,那么关于四春究竟是否在正史上确有其人呢?我们不妨从传闻的详细内容和正史的相关记载来进行具体探析。
野史记载:咸丰消沉颓废,诸臣遍寻四美取悦圣意野史中关于“四春”的记载,虽然很多但基本如出一辙。1850年(道光三十年),69岁的道光帝驾崩于慎德堂,按照“密建皇储”的方法,皇四子奕詝于太和殿登基继位,定于次年改元“咸丰”。
咸丰帝剧照
几年后,晚清朝廷面临的局势已然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断,形将倾颓。而面对这样危机的困窘之境,咸丰帝并未有励志中兴之意,而是自知大势已去,从心理和行动上都变得消沉颓废起来,继位初期的雄心壮志和进取锐意早已消散殆尽,从此一蹶不振,终日贪图享乐,“以醇酒与美人为乐”。大臣们为了取悦皇帝,也遍寻天下美女以此陪伴咸丰帝。
其中,最为出众者,有四位,而且咸丰帝还给她们取了雅号,分别是: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和牡丹春,大臣们为了博得皇上的青睐,也就乐于称这四位女子为“四春娘娘”。
咸丰帝画像
正史遍寻迷踪,觅得蛛丝马迹以上便是关于“四春娘娘”的野史记载,而正史当中,遍览《清史稿.文宗本纪》、《清史稿.后妃列传》、《文宗显皇帝实录》,都没有直接体现关于“四春”的记载,是否真的在历史上不存在四人呢?
其实不然,虽然在正式官史当中并未发现只言片语,但在咸丰朝的《内务府奏案》当中,却有这样的一条记录,时间在1859年(咸丰九年)四月十一,具体内容为“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位在吉贵人之次”。
我们都知道,虽然《内务府奏案》的地位远远不如官方史料高,但恰恰是因为内务府的记载,更贴近皇帝宫内生活。根据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海棠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根据“宫女子”的身份,也能体现其之所以会被选入宫中,纯粹凭借的是容貌姿色。
敬事房匾额
而与这位禧贵人位次相近者,正好也还有三位。其中两位与禧贵人一样是“宫女子”出身,另一位虽然不是“宫女子”,但根据出身以及位分来看,也与三人相近。关于四人的身世背景,分别如下:
1、唯一不系“宫女子”之身的璷妃那拉氏。出生于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二,其父为时任主事的那拉.全如,隶属于满洲正白旗。1855年(咸丰五年)二月初十被封为璷贵人,1861年(咸丰十一年)十月被刚继位的同治帝晋封为“皇考璷嫔”,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因同治“天花之喜”,被晋尊为“璷太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去世,享年55岁,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十葬入定妃园寝。
2、有明确记载“海棠春”的禧妃察哈拉氏。其父是时任内务府厨役的察哈拉.常顺。咸丰初年入宫为长春宫宫女子,别号海棠春。1859年(咸丰九年)四月十一被封为禧贵人。1861年(咸丰十一年)十月被同治晋封为“皇考禧嫔”,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因“同治天花之喜”,被晋尊为“禧太妃”。1877年(光绪三年)五月十六去世,九月初八葬入定陵妃园寝。
同治帝画像
3、同为长春宫出身的庆妃张氏。1840年(道光二十年)十月初一出生,隶属于汉军正白旗。咸丰初年同禧妃一样是长春宫女子,1859年(咸丰九年)九月初九晋为庆贵人,1861年(咸丰十一年)十月被同治晋封为“皇考庆嫔”,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晋尊为“庆太妃”,1885年(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三去世,享寿46岁,1889年(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四葬入定妃园寝。
4、钟粹宫女子出身的吉妃王氏。1840年(道光二十年)六月初十生人,父亲是小小园户王清远。咸丰初年为钟粹宫女子,而钟粹宫当时正是皇后钮祜禄氏(孝贞显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的寝宫。1858年(咸丰八年)五月十五受诏旨封为吉贵人,三年后(1861年十月)被晋尊为“皇考吉嫔”,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受诏晋封为“吉太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去世,享寿66岁,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六葬入定妃园寝。
《清皇室四谱》中关于璷、禧、庆、吉四妃的记载
经过如此一看,有一人确系“四春”之一,其余三人与海棠春皆出身相似且位分总是排在一起,故很有可能“四春”之名并非空穴来风。
小结:经过上述野史记载的陈述以及正史记载的寻觅,不难看出,禧妃察哈拉氏确实有过“海棠春”的名号,而剩余三人是根据“海棠春”禧妃所扩展延伸得出的进一步推论而已,并未确定全部都在历史上存在,尚未形成定论。
至于为何会出现“四春”的传闻,首先便是禧妃“海棠春”确实存在,其次也是根据当时咸丰朝的风气和形势以及咸丰帝本人性格等诸多现实因素而决定,试想如果此事放在康乾盛世,想必即使出现如此传闻,可信度也几乎为零的。所以,从史学严谨的角度上看,“四春娘娘”中能确定的,只有“海棠春”而已。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各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