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康熙王朝》中,有一段说的是,康熙攻打噶尔丹回来后得知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去世,让所有人退下,独自一个人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却没有吃,以前一直不知这是为何,等现在年龄增长,才慢慢懂得里面的深意。
康熙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战胜噶尔丹,这是他人生功业的巅峰时期,可是他出征回来后,苏麻喇姑和孝庄太后却已经离世,没有人和他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这两位他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永远离他而去了。
康熙在灵前嗑瓜子,而不是吃瓜子,他留下了瓜子仁,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年少时期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面前他从来不用担心嗑瓜子壳,因为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面前吃瓜子的时候,两个人早已经给他磕掉了那坚硬的外壳,把好的瓜子仁留给自己。
同时也意味着在康熙的人生道路上,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承担了中需要的角色,帮康熙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也是他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替康熙承担了嗑瓜坚硬的外壳,也替他承担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
同时两人也是康熙人生中最好的聆听者,两人各自用自己的智慧给康熙排忧解难,陪着康熙成长的每一个历程。
此刻的康熙是孤独寂寞的,自己最亲的人一个个离开自己,自己成为了孤家寡人,从今以后,自己还要继续走下去,因此与其说康熙嗑的是瓜子,不如说他嗑的是孤独和寂寞。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与其说康熙在嗑瓜子,倒不如说康熙是在嗑自己的人生,在嗑自己的亲人和大臣,这些瓜子皮就像自己的亲人和大臣,而去皮的瓜子仁就像自己的江山和自己啊!
瓜子皮和瓜子仁和康熙的亲属大臣以及康熙的江山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康熙又为什么让所有人都出去,独自一人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默默的嗑瓜子留仁呢?
瓜子皮和仁就像齿唇一样,更像康熙的江山一样,唇亡齿寒,康熙一路走来亲人及大臣一个个相继去逝和背叛了自己,自己就像一个被剥了皮的瓜子仁。
其实康熙此情此感从其大败葛尔丹之后已然开始,先是杀了自己的女婿葛尔丹,又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女儿蓝齐格格,16岁让自己的女儿嫁个自己的仇人,现在又让其成为了寡妇,而且自己的女儿不接受自己的忏悔。康熙在蓝齐儿16岁那年,为了换取大清一时的安宁,竟然自毁诺言,毅然决然的拆散蓝齐儿和李光地的爱情。
在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不久被其感动,为其生了儿子,一家人在准格尔过着放养牧马,吃着烤肉,喝着鲜奶,其乐融融。
但是就在他们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候,康熙却选择了攻打葛尔丹,葛尔丹大败之后,大皇子胤褆砍下了葛尔丹的人头,只剩下这对孤儿寡母,唯一一点值得庆幸的是,康熙让葛尔丹的儿子阿密达接掌大汗之位,世袭罔替。
在大败葛尔丹之后,康熙又做了一件让自己的儿子尴尬到只能流泪,却又不敢出声的事-当着自己的儿子的面和宝日龙梅雨云。康熙大败仇人葛尔丹之后,也算是替宝日龙梅报了杀父之仇,宝日龙梅也是为了感谢康熙的大恩,而主动献身给康熙,就在这四面无遮的草原之上,并且还是当着大皇子胤褆的面,和康熙云雨,此时的胤褆敢怒不敢言。
在康熙胜利回京的路上,安排人瞧瞧的把国丈索额图秘密抓获,也是趁其不备,以免引起暴动。在张廷玉带来孝庄太后的话语之中,康熙已然领会到其中寓意,已然知晓自己亲征期间,宫中大臣及太子胤礽的所作所为,为了以防不测,康熙先行将索额图拿下,太子胤礽自然不敢再有忤逆的举动。
没想到的是康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竟然在其亲征期间去逝,自己回京之后见到的却是两副躺在棺材里的冰冷尸体,未曾和自己分享一丝一毫的凯旋喜悦。康熙来到太皇太后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前,让所有人都退下,自己独自一人默默的剥了两盘瓜子仁,康熙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瓜子就像自己的亲人和大清的江山,剥的是自己的大臣和子女剩下的才是自己和大清的江山,留下的却是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从自己8岁登基以来,先除鳌拜,再破破察哈尔叛军,继而削三藩,再收复台湾,中途贬了功臣周培公去盛京和亲信魏东亭留守澎台。
在征讨葛尔丹之际,抓获跟随自己几十年的纳兰明珠和国丈索额图,废黜太子等人,最后剩下的仅仅是自己这个孤寡老人。
所以说康熙的江山就像这盘剥了皮的瓜子仁,可看而不可吃,可叹而不可耀,孤独是康熙不愿又不得不走的一条不归路。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中国有句古话叫“哀莫大于心死”,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就是如此,虽是电视剧,但确实非常经典,其实在康熙嗑瓜子之前是有一段情节的,就是康熙在得知刺客里面有自己的臣子葛礼后,本就有些失望,从明叔的表演看的出来,康熙眉头紧锁,只是轻声说了句“起驾回京”。
当时康熙想着自己回到京城还有自己敬爱的孝庄祖母以及苏麻喇姑,然而看见的却是两个人去世的双重打击,这二人是他自从登基以来的支柱,这对康熙的打击是巨大的。
此时的康熙只要求一人守灵,已经心痛到极致,没有任何情绪可以表达自己心中的哀伤,于是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是嗑一下瓜子,看一下二人的灵牌,再慢慢将瓜子仁剥下放进小盘子里面。
凄凉的灵堂,屋内的灵幡被夜晚的风儿轻吹,摇摆着,康熙则孤身坐于灵阶下,看着曾经教导自己的皇祖母、了解自己的苏麻喇姑,以往的种种经历全部浮现在眼前,康熙的眼眶有些湿润,但是他又抬起头睁大眼睛看着灵位,此时此刻的康熙已经麻木。(当然这是通过剧情以及明叔演技推断出来的)
康熙每次嗑一颗瓜子,心就会痛一次,揪心的痛,很多人问康熙此时此刻为什么却只嗑瓜子不吃瓜子仁?这让我想起了儿时看的另一部电视剧,剧名已不知,但是里面也是一位母亲在等自己的儿子回来,在屋内嗑瓜子,留下瓜子仁给儿子吃。
因此我猜测这很有可能是康熙小时候爱吃瓜子,孝庄祖母或者是苏麻喇姑经常给他剥瓜子,算是他记忆中的最为留恋的一部分,现在二人离世,自己才想起从未剥过瓜子给她们吃,算是尽孝道吧。
其实还有一层寓意,康熙不吃瓜子仁,应该是想突出自己的“仁政”,去掉坚硬的外壳,留下瓜子仁,想想自己这一生,也算是双手沾满了鲜血,强硬过,如今天下安定,祖母又时常告诫自己要做一位明君,爱民如子。
以上都只是根据剧情以及明叔的表演去分析他内心的想法,实际上羽评郡主认为,嗑瓜子不吃瓜子仁,我最佩服的还是导演或者编剧,嗑瓜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逍遥自在的代名词,只有在心情愉悦或者有闲情的人才会嗑瓜子吃。
倘若康熙坐在那里边嗑瓜子边吃,观众看了之后应该没有多大的情感流出,不会被带入剧中,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应该是非常伤心的,但是如果康熙将瓜子仁吃掉,剧中效果的代入感应该会下降很多。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在《康熙王朝》中,孝庄和苏麻喇姑相继离世,而康熙却因为身处亲征准噶尔的途中,未及见到最后一面,这成了康熙的终身遗憾。
因此还朝以后,康熙为孝庄和苏麻喇姑守陵的时候,一屁股坐在灵位前,嗑起了瓜子。嗑瓜子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给下一代铺路;而吃瓜子仁则是下一代的福利了。
今天说点靠谱的,其实守灵这段戏,破绽很多,且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很多,因此改编充满了戏剧逻辑。
苏麻喇姑和孝庄不是同时离世,孝庄实际上死得更早,中间差着17年呢;
她们的牌位由于身份地位的缘故是不可能放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孝庄一直停灵未葬,苏麻喇姑死后,康熙要求将其灵柩与孝庄置于一处;
孝庄死的时候,康熙是守在身边的;而苏麻喇姑死的时候,正值康熙的第五次南巡,因而未见上最后一面,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让胤裪为其守孝。
之所以讲上面剧情与历史不符的这一段,不是为了挑刺。而是要引出这段戏为什么要演嗑瓜子。
康熙在灵前嗑瓜子这段戏,实际上是陈道明个人表演风格的延续。陈道明喜欢在人物面对重大心理活动的时候,嘴事一定不能闲着的,一定通过诸如磕瓜子、吃东西来表现内心的波涛汹涌,但外表处变不惊的状态。这个在《楚汉传奇》里如出一辙。这种表现可谓非常到位。
此类个人风格的表演技巧,大量出现在两剧之中。如《楚汉传奇》里,最后刘邦垂垂老矣,牵着刘肥的儿子;而《康熙王朝》中,康熙牵着魏东亭的孙子。这就是希望通过人生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展现出主角对生命的眷恋。
那么康熙此刻有什么巨大的内心活动呢?嗑瓜子的意义是什么呢?
康熙在历经万千辛万苦、各种尔虞我诈之后,终于达到了人生功业的巅峰的时候。两个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突然永远的离自己而去。
这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按道理,此刻康熙应该守在灵前不停的去回忆往事,然后不断地内心倾诉。此刻的康熙,已然是“孤家寡人”,康熙在不断的磨砺中已经失去了“爱的表达方式”。所以此刻,通过不停的嗑瓜子,更可以表现出康熙的内心,这也就是特级演员和普通演员的区别。
嗑瓜子而不是吃瓜子,此间所表达的含义天差地别。
如果边嗑边吃,那就不是演技了,那就是耍流氓了。嗑瓜子,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嘴巴闲着;吃瓜子,性质就完全变了,成为了一件愉快的事情。这和演员所表达的情绪就完全背离了。
所以康熙从小最重要的两个“他人”,就是孝庄和苏麻喇姑。和她们在自己吃瓜子就不用担心嗑瓜子壳。而如今斯人已去,现在再也无法感受到吃瓜子的乐趣。
而年少的康熙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吃瓜子的乐趣。是因为有两个人替他嗑掉瓜子坚硬的外壳,替他承担了嗑瓜子壳的那份痛苦。
实际上这就寓意着,正是孝庄和苏麻喇姑在替康熙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铺好了顺利取得胜利果实的路。这是朱元璋递给朱标那根长满荆棘的棍子的变种。
而康熙此刻在这嗑瓜子,是因为康熙明白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嗑瓜子;但如今这个嗑瓜子的重任,已经交到了自己的手上。
而偌大的江山,康熙要为自己下一代磕好瓜子,留好瓜子仁。但是下一代的胤礽和胤禔之间势同水火,已经伤透了自己的心。而康熙面临的问题,与孝庄那一代人完全不一样。
孝庄面临的是嗑瓜子的问题,而不用去考虑瓜子给谁吃;而康熙面临的问题是,瓜子自己已经完全都嗑好了,开创了偌大的一个江山,堆起一堆的瓜子仁,问题是谁有资格是吃着瓜子仁?
这个烦恼是康熙真正无处倾诉的地方。因为孝庄也非常了解康熙,所以死前一直担心自己死后,康熙可能要废掉胤礽。因此才留有遗旨给容妃,让她阻止康熙废胤礽。但是偌大的江山交给胤礽这样人,康熙不放心啊。
所以,对于康熙而言,难题不是嗑瓜子,那是瓜子仁由谁来吃?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第一位皇帝是他爹顺治皇帝。玄烨的登基可以说是运气很好,据说是因为出过天花有免疫力就被以遗诏的形式册立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24岁的顺治皇帝病逝,8岁的玄烨即位。
康熙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一生还是很有作为的:擒住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侵略军、消弭满汉矛盾,更是开创了康乾盛世,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被称为千古一帝。
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身后应该有四个最重要的女人:祖母孝庄太后,姐姐般的苏麻喇姑,结发妻子赫舍里和给了他家庭温暖的容妃。但是要是说谁是最重要的,我估计还是孝庄太后吧。
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是一起离世的,康熙大败噶尔丹之后,回来见到的是冰冷的灵堂,里面放着他最在意的人,伤心绝望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他赶走了所有人,自己一个人在灵前默默嗑了瓜子却没有吃,有人问为何没有吃了?我们先去看看康熙和她们的关系,再反问一句,这怎么能吃得下去了?康熙自幼失去父母,和孝庄太后的感情很深,孝庄太后是他最重要的人。孝庄太后一生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顺治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6岁,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都是啥事都不懂的孩子。局势复杂,孝庄太后各种周旋,辅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做明君。很多野史中还说,孝庄太后当初为了6岁的顺治做皇帝,和多尔衮暧昧不清。
这件事情真假未知,不过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的关系其实也不太融洽,因为皇后的事情闹得很不愉快,但是隔代亲,他和孙子康熙皇帝的关系却很好了。
康熙8岁丧服,10岁丧母,说自己“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那么谁照顾他了?当然是祖母孝庄太后了,14岁的康熙能擒住鳌拜,孝庄太后也功不可没,很多事情孝庄太后都是出谋划策的,康熙重情重义也懂感恩,和祖母的感情也一直很好。
康熙和孝庄太后一起外出,遇见路不好走,会亲自扶祖母走,遇见好吃的,一定要送去让祖母尝鲜,不在宫中的时候,一定要给祖母写信让她不要为自己担心。
孝庄太后指派贴身侍女苏麻喇姑照顾康熙,康熙和苏麻喇姑的感情也很好,电视剧中,康熙还很喜欢她,不过被苏麻喇姑拒绝了。苏麻喇姑是孝庄的贴身侍女,孝庄还是科尔沁贝勒府中小姐的时候,苏麻喇姑就跟着她了,又一路跟到了盛京和北京城,孝庄太后非常信任她,指派她去照顾年幼的康熙。
苏麻喇姑不单单是照料康熙的生活起居,还“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两个人感情很好,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苏麻喇姑和伍次友之间还有感情纠纷。
苏麻喇姑虽然拒绝了做康熙的德妃,但是她在晚年的时候还是承认自己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弟弟康熙了,康熙很喜欢她,也敬重她,还将自己的十二子胤祹交给她照顾。
康熙大败噶尔丹归来,是很想和自己最在意的两个人孝庄太后、苏麻喇姑倾诉自己的喜悦和痛苦的,现在却见到的是灵堂,怎么不让人伤心了?打败了噶尔丹,换来了大清的安宁,康熙很开心;可是噶尔丹又是他心爱的女儿蓝齐儿的驸马,如今自己杀了她的驸马,留下孤儿寡母,康熙其实也是痛苦的。
康熙有着满腹的心事要和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要和自己的姐姐苏麻喇姑诉说,可是现在却是生死两茫茫,哀莫大于心死,康熙赶走其他人,呆坐灵堂,默默磕着瓜子。
我相信在康熙幼年的时候,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肯定给他磕过瓜子,这个时候的康熙应该是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来给她们磕着瓜子,他自己如何吃得下?
换个角度,他要是悠闲地自己嗑着瓜子吃,正常吗?肯定不正常了,正常人都干不出来。
很多人分析说留着瓜子仁是代表康熙仁政,我倒是没看出来,这个时候的康熙因为失去两个很重要的人,内心无比痛苦,嗑着瓜子不吃是很正常的表现,哪里和仁政能扯上关系了?
故事说完了,但是得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本文纯粹是分析《康熙王朝》剧情,而实际上的历史和这部剧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有很多地方都不属实。
苏麻喇姑的确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也的确是被孝庄指派去照顾康熙的,苏麻喇姑和康熙的感情的确很深,但是苏麻喇姑和康熙年龄差距很大,他们是不可能有爱情纠纷的,有的是亲情。
历史上苏麻喇姑和孝庄也不是同时离世,孝庄太后去世的时候康熙是守在身边的,苏麻喇姑在孝庄去世17年后才病逝,不过因为孝庄太后一直没有下葬,所以两人的灵柩的确是放在一起的。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什么在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灵前嗑了瓜子而没有吃?
很好理解啊,在逝者的灵位前摆上吃食,这叫上供。换言之,就是想让逝者去享用,这是活着的人的一种美好的心理寄托。
而康熙为孝庄和苏麻喇姑守灵,还给她们嗑瓜子,这说明康熙对二人有着深厚的情感。
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是康熙的祖母。康熙幼年得天花,险些死去,是孝庄太后昼夜嘘寒问暖,他才捡回一条性命。后来父皇顺治出家,将江山社稷扔给了康熙。康熙身处内有鳌拜专权,外有三藩作乱的局势中,又是孝庄太后力挽狂澜,扭转局势,内肃权臣,外定大局,不仅保住了康熙的皇位,还保住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可以说,孝庄太后与康熙感情极其深厚,比对自己的父母感情还要深厚得多。
苏麻喇姑是康熙自小的玩伴,不仅用自己家乡的草药救了康熙的命,还一直陪伴着康熙。虽说二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康熙后来也是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但说到底苏麻其实才是最懂康熙最理解康熙的女人。
作为一位帝王,康熙真正视之如亲人般信任的人不多,国丈索额图篡逆,重臣明珠结党,两个儿子为了皇位不惜要了对方的命。能够给他亲人般温暖的人,只有孝庄和苏麻了。但现在她们已溘然长逝,弃他而去,而且连她们最后一面他都没有见到,这让他抱恨终身。
最是无情帝王家,康熙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两个亲人,从此之后可谓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为她们嗑瓜子,说到底康熙嗑的不是瓜子,而是寂寞,是孤独。从此以后,他再也找不到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只能守在二人灵前,幻想她们还活着,他坐在她们身边,给她们嗑瓜子,三个人开开心心地说说话,聊聊天。
平凡人的美好生活不过如此,但在天子看来就是奢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