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要选择上吊自杀?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崇祯,1627年登基以后,铲除了魏忠贤等宦官,平反冤狱,当时重新启用了被罢黜的很多贤能人才,勤于朝政,累的半死不活,经常穿打补丁的衣服,生活节俭,算是年轻有为,可是在李自成已经攻进了北京城的时候,崇祯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崇祯皇帝去了紫禁城后面的景山公园找了个歪脖子树上吊自杀,可是为什么崇祯一定要选择上吊自杀呢?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之所以崇祯一定要选择上吊自杀,其实是真的没有别的选择,走投无路,只能这样做。原因如下:

第一:崇祯性格决定

崇祯皇帝好面子,多疑,有着超强的自尊心,如果自己不上吊自杀,难道去和敌人求和吗,崇祯做不到,要等着被李自成等人俘虏受侮辱,那比杀了崇祯还难受,因此上吊自杀对崇祯来言才是最痛快的、也是最体面唯一的选择,他放弃抵抗,却也要保全自己的尊严。

第二:恪守“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组训

崇祯虽然不愿意死,也不敢相信大明江山从朱重八起,二百多年,竟然毁在自己手里,可是他没招了,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大旱不断、瘟疫爆发,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一派亡国之像,明朝军队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大明气数已尽,崇祯也无能为力,只能以身殉国。他的自杀是无奈,也是为了百姓,因为他认为如果自杀殉国,李自成只会迁怒与他,而放过黎明百姓。

第三:用自尽表明自己的立场

崇祯决定自尽前,料理了一家老小,皇后上吊,儿子们被送走,长平公主被砍断左臂,砍死了数名妃嫔,虽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残忍,其实这是崇祯不愿意让女儿和妃嫔们落入敌人手中,遭受更大的侮辱。当崇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他就没给自己留后路,没了这些至亲,本来就没打算让自己活着,因此处理完这一切后,崇祯决定去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自尽。

崇祯的死不是懦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崇祯决定用自尽告诉别人他的立场和尊严,那就是绝不妥协、决不当俘虏。

其实崇祯最后虽然选择自杀,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虽然他所有的努力换不来好的结局,可是他明知道无法改变结局,却依然继续尽心尽力,夜以继日,勤勤恳恳,直到最后结局到来。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你们说呢?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本文章首发于悟空问答,坚持原创,每日更新,喜欢请关注我哦!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要选择上吊自杀?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的安定不靠和亲去稳定,这些都道出了大明王朝的气节和傲骨!

朱由检的一生

崇祯帝朱由检(1611.2.6-1644.4.25),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孝纯太后刘氏)。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正是因为他童年的不幸,使他变得多疑、刚愎自用、有点嗜血残暴,为他后面统治大明朝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继承皇位:

天启七年(1627年8月)明熹宗逝世,由于明熹宗膝下并无子嗣,因此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

朱由检继承皇位以后勤于政务,廉政爱民,虚心上进。比如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想偷偷懒免去早朝,但遭到了辅政大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立马上早朝。他的这些举动使得大明朝一度恢复中兴之气。与此同时朱由检智斗魏忠贤,一步步削弱魏忠贤的党羽势力,使得魏忠贤成为光杆司令,并于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12.18),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12.22),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明朝小冰河期,大旱连连:

如果再给崇祯一些时间一些运气,大明定能重返昔日的辉煌,只可惜天亡大明啊!在崇祯帝清除魏忠贤等阉人的势力的后一年(崇祯元年1628)大旱不断,中国北方,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如《汉南续郡志》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为李自成谋反埋下伏笔)。崇祯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

“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路有死骨,必会有鼠患之疫: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令人惊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天下动乱内有百姓起义、外有外族入侵:

朱由检没有处理好旱灾和鼠疫(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党争,东林党乱政等)使得天下之民暴动,外族努尔哈赤虎视眈眈,明朝不得不展开双线作战。连年的战乱使得国库空虚,崇祯帝想要征收江南那一片税收,被东林党人一次一次劝阻,没办法崇祯帝只有迁都和与皇太极议和。

一、迁都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二、议和皇太极: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

朱由检到后期疑心病开始犯了,嗜血起来滥杀朝中大臣,凡是没有完成他的任务的十有九杀,就连大明的唯一救星袁崇焕也被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而杀害。朝中大臣见李自成快要攻破换成,纷纷逃走或是投降,此时的朱由检就像当初被自己整垮的魏忠贤一样是个光杆司令,最后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朱由检为什么选择自杀?他还有什么选择?

朱由检已经做出了两次选择,迁都和议和,但都被自己和大臣们否定了,自断了后路。

为什么选择自杀:

一、本来是信心满满地去改革去重建大明朝的辉煌但被天灾人祸一次次打击,自己的重臣被自己杀的杀,跑的跑,他哪还有心去重整旗鼓呢?

二、失去了民心,天意,就算苟且活了下来,又有谁会听自己的命令,大势所向了。

三、断送了大明王朝几百年的基业,灰心失望,又哪有脸苟活呢?

结语:朱由检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也经历过辉煌,他的自杀更加突显了大明朝的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其他见解的,欢迎留言讨论。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欢迎点赞加关注哟!)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要选择上吊自杀?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刚看了许多回答,各有各的说法,也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呢,也不复杂,崇祯帝之所以选择自杀而不逃跑,完全就是他犹豫不决和死要面子的性格害了他,到最后除了自杀已别无选择。

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无路可逃的崇祯帝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吊自杀,自此廷续了2百多年的明皇朝灭亡。

其实崇祯帝在此以前,完全是有机会自保甚至能将大明皇朝廷续下去的,只可惜,他一错再错,结果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北京,到南京建立临时王朝,并且一开始崇祯也是有这个打算,这是翰林学士李明睿最先提出。然而崇祯帝对此却始终犹豫不决,他担心,一旦弃守北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而他一直以来都是想要做个明君,这个罪名他根本无法承受。但是不放弃吧,无弃于坐以待毙,同样要蒙受奇耻大辱。所以在朝上,他便将这一问题交由大臣们商议。按照他的想法,他是想要南迁的,但又不好明提,所以他很希望大臣们先提出来,这样的话他再来个顺水推舟,多少可以少承担一点历史责任。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些大臣比他还要老奸巨滑,在此危难时刻,竟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表态,所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其实这些大臣们和崇祯帝的想法也是差不多,如果说南迁的话,谁愿背这个丢失国土的罪名?后来到了三月初,李自成大军势如破竹,明军一败再败,眼看着北京已是不保。崇祯帝连夜又召大臣商议对策,有大臣提议:皇帝应该继续守北京,让太子下江南。崇祯帝听后很不悦,其实他就是想要亲自南迁,不过是让你们说出来而已,但是最终还是没有人这么说,所以失望之余,他最后只好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的到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告急奏折像雪片一样飞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力劝崇祯帝南迁。为此,崇祯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在这最后关头奏请他南迁,然而大臣们仍是沉默不语。就在此时,信使来报:真定失陷。崇祯听后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暗然泪下,因为真定失陷等于南下的路已断,这回就是不要面子亲自决定南迁也是不可能了。

最后,三月十八,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逃无可逃,只好于煤山自缢身亡。对于崇祯的死,应该与气节无关,投降也是不可能的,免遭死前受凌辱的想法倒是有可能。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要选择上吊自杀?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明思宗朱由检有能力无胸怀、魄力;有想法无办法,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不容他灾害不断民不聊生,不恤民反而苛捐杂税强征激起民变,反王揭竿起义遍布国内;加之国朝腐败党争、阉党乱政多年,根基巳经腐朽,崇桢虽勤政但无力回天;外敌虎视耽耽,范文程、洪承畴等重臣降清叛变,并为清兵入关和统治中原出谋划策,内外交困,两路大兵压境腹背受敌,错误凌迟处死重臣袁崇焕,自断臂膀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本质上明亡也是历史的必然,逆世界潮流,缺乏雄才大略之英主,闭关锁国饿死倭寇的愚蠢想法等,积弊已久,到崇桢时已气息奄奄,他正好赶上做了个末代皇帝。天意,人为。但他确实死的有气节。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要选择上吊自杀?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崇祯如果不去上吊自尽,那他只会被饱受剥削压迫的愤怒到极点的李自成的农民军煮熟吃掉!在这样走投无路横竖是死路一条的情况下,是个人都会给自己来个痛快的有尊严的自我了结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什么要选择上吊自杀?难道没有别的选择吗?

这个问题被讨论过很多次,也分析过很多次,我觉得从崇祯的个人性格、个人能力、当时的局势看,自杀或者死亡都是他的最终结局,不自杀也会被他杀,改变不了什么。

首先崇祯的个人性格刚愎自用,自视甚高,听不进去意见,还容不得属下的缺点,或者说他认为的缺点,临死还说群臣误国。实际上自杀看不到希望了,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也是一种抗争,我一个好皇帝让你们给玩死了。

第二崇祯的个人能力实在是不怎么样,好多人给他叫屈,说是明亡,罪不在他,是他前面几个皇帝玩坏了,实际上还真不是,虽然他上台时大明确实毫无生气,但也不至于奄奄一息,都说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导致的明亡,但是崇祯上来以后接连搞死了几个社稷重臣,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第三以当时的局势看,即使不自杀,他也逃不出去,一样会被农民军杀掉,这一点从他的几个儿子都没能逃出去就可以判定,皇帝的目标大多了,逃出生天绝无可能。

实际上崇祯就是逃出去也绝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不会比南明那几个小皇帝混的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