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
同治帝是慈禧的亲儿子,他病逝的时候只有19岁,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民间有传言他的死因是在宫外的“八大胡同”寻花问柳,引起性病,慈禧误以为是天花来治疗导致他死亡的,而且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确实爱去“八大胡同”,他爱去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慈禧的强势责备以及自己心情抑郁压抑有关。
慈禧的强势压迫和责备
同治皇帝登基以后,自己的亲妈慈禧依然那样强势,不爱儿子,只爱权力,还是插手朝政,事事要听从慈禧,就连选妃,自己也不能做主。而且慈禧经常责骂慈禧,对同治的教育、私生活的关心也多半不够,同治也不愿意坐理朝政,对他来说上朝就是煎熬,这样他小小年纪情绪变得很抑郁,苦闷不堪,可是宫里也没有人真正懂他,听他倾诉,于是他自己破罐破摔,也不顾皇室体面,他可能觉得自己在“八大胡同”的风月场所,自己心情更放纵舒畅,更潇洒点,没办法,在家里不敢反抗,可能出宫就可以胡作非为了,这样把他自己的那份压抑全部释放出来了。
小太监的蛊惑唆使
看影视剧中都会看到皇帝身边的小太监也是起了很大的蛊惑作用的,假如身边的小太监是品德还可以,能事事为了皇帝着想,引着皇帝走正道的还可以,如果身边的小太监是那种下流之辈,自然会挑唆皇帝误入歧途,同治帝作为十几岁的小孩皇帝,他是没有正确错误观念之分的,旁边的小太监有了邪门心思,又想去宫外找乐子,自然挑唆十几岁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作为少年,他自己早就厌烦宫里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于是在小太监的蛊惑唆使下偷偷外出,换上平时公子哥的装束出宫游玩。
同治皇帝久居深宫,看的都是规规矩矩的后妃宫女,哪里见过“八大胡同”里面香艳妓女和风花雪月的阵仗,自然欲罢不能了,去了自然知道乐趣,因此乐不思蜀,成了习惯想改都难,因此变成常去“八大胡同”。
同治帝感情生活被慈禧限制
同治帝本来是很喜欢自己的皇后阿鲁特氏的,同治帝很敬重自己的皇后,很喜欢她,本来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同治有自己合心意的妻子在身边,怎么可能出去寻花问柳,可是悲剧的是同治遇上的亲娘是慈禧,慈禧一直不满意同治帝挑选皇后违背自己的意愿,看到同治和皇后小两口伉俪情深,自然心生嫉恨,于是慈禧命令同治不准和皇后在一起,而且还让宫女太监监视,这样皇帝皇后被迫劳燕分飞,有情人难成眷属,就这样少年皇帝同治的感情生活是很悲惨的,想和自己喜欢的女人在一起,慈禧不准,和自己讨厌的女人在一起,自己又不愿意,他正值少年,宫中自己的爱情无法实现,自然出宫寻找自己的那份感情去了。
以前听过一分话,”母亲越强势,儿子越懦弱“,用在慈禧和同治身上,也是比较符合的,同治后来因为逛青楼得了“花柳病”死去,也是很悲剧了,即使生在帝王之家,恐怕活得比普通人还悲剧,历史上因逛青楼而染上花柳病因此死去的皇帝,估计就只有清朝的同治皇帝了。你们怎么认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小女子一枚,却痴恋于古代历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您的关注!
为什么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
堂堂一国皇帝,出没于妓院这种场所,听起来实在是惊世骇俗的,但是清朝的同治皇帝确实有过逛妓院的经历,这虽与其性格荒诞不羁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同治皇帝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所导致。下面我就简要分析啊一下原因:
一、八大胡同简介:所谓的京城“八大胡同”实际上指的就是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一带的的妓院区,这一带的妓院在清朝非常有名,其中的妓女质量也相对很高,在京城基本上是一等、二等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一带的妓院属于高级妓院,远非那些暗娼可比,所以很多官宦子弟乃至王公贵族经常来此消遣快活。不仅王公贵族,甚至连清朝的皇帝来此光顾过。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去过八大胡同的就有两位,一位是风流天子乾隆,另一位就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
二、同治帝逛八大胡同的原因:说到同治帝去八大胡同的原因,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同治皇帝不幸的婚姻。同治皇帝大婚前,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和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皇太后都想让自己中意的人选成为未来的皇后,因此而暗中较劲,互不妥协,因为两宫太后僵持不下,最终决定由同治皇帝自己从中选定皇后的人选,同治皇帝最终选择了慈安皇太后推荐的崇琦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但是这让他的生母慈禧太后大为光火,慈禧太后不仅觉得非常没有面子,更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有意和自己作对。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定下阿鲁特氏为皇后之后强令其将自己曾中意的皇后人选富察氏封为慧妃,同时为显尊贵,慧妃还享受了贵妃级别的待遇。同治帝婚后与皇后阿鲁特氏非常恩爱,却将慈禧钟爱的慧妃冷落一旁,慈禧因此非常生气,她不仅以皇帝忙于朝政为由严禁皇帝和皇后在一起,同时还天天在皇帝耳旁念叨慧妃的种种好处,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同治帝即便不能和心爱的皇后在一起,却也并不喜欢慧妃,于是,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年轻的同治皇帝经常一个人独宿在乾清宫。当时的同治皇帝是个十八岁的少年,这样血气方刚的年纪,长期一个人居住,耐不住寂寞肯定是有的,于是,同治皇帝就在恭亲王长子载澄的唆使下偷偷出宫,流连于八大胡同之中,最终十九岁的同治帝因染上了梅毒而去世,与其共同逛窑子的载澄也染上了性病,不能生育。
公元1875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因病驾崩,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同治帝的悲剧,既是自己放荡任性不懂节制导致的,更是其母慈禧粗暴干涉,教子无方导致的。同治皇帝去世宣告了大清王朝皇位父死子继制度的终结,也使得咸丰帝一脉彻底绝嗣。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留给后世的故事不多,而他光顾八大胡同的故事一百年来则始终成为坊间市井津津乐道的话题。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为什么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
同治皇帝喜爱去京城的八大胡同鬼混,其实是个不确切的说法,准确来说,是同治帝喜欢去烟花柳巷鬼混,但是没能去得了八大胡同。
(慈禧唯一的亲生子,也是咸丰皇帝唯一的皇子,同治帝载淳)
同治皇帝之所以喜欢去鬼混,首要原因是婚后家庭生活不幸福。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子,1872年大婚,受慈安太后看中的尚书崇绮的女儿被选为皇后。同治帝与皇后感情很好,但是慈禧太后对这个出自于慈安太后挑选的儿媳却看不上眼,从中作梗,同治帝受制于母威,和皇后“不能相款洽”。
慈禧太后控制同治和皇后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为了预防慈安太后借此对皇帝施加影响。但是慈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就在这一时间,慈禧的重要政敌,恭亲王的儿子载徵出场了。
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徵,是个混世魔王一般的人物,以“淫恶”著名。据说就是在载徵的勾引下,同治皇帝开始了一段说不得的风流史,即“出而纵淫”。由于皇帝的身份,加之对安保的考虑,同治帝偷偷出宫“纵淫”时,并不敢离开北京的内城,因而并没有去到外城的八大胡同等著名娱乐场所(倘若真的去了这些地方,和王公大臣们不期而遇,事情可不就尴尬了)。
所以历史上,同治帝可能是真的向往八大胡同一类的著名风月娱乐场所,但是却不敢真的一去。在载徵等的勾引下,同治帝去的其实都是些更下三滥的低档、地下娱乐场所,即所谓的暗门子一类的地方。不久之后,不知道是载徵的故意,还是恭亲王的阴谋,或者是同治帝自己的荒淫,居然就染上了恶疾,最后一命呜呼。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子,因而也是慈禧太后最大的政治支柱和政治筹码。慈禧努力确保母子同心,但是没有算到同治帝居然以这样的情况被暗算掉。
为什么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
晚清的政坛风云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大戏落幕,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变了大清王朝执政格局。好不容易耗到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岁亲政,两宫太后退居幕后。然而,同治十三年,刚刚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驾崩,这给本就云谲波诡的大清政坛又增添了一份动荡不安之因素。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究竟是得了什么病而驾崩的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据一些也是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尤其是史学价值很高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都这么记载,那就让人不得不有几分信了。那么,号称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年轻皇帝怎么就能害上了这个糗病呢?
这事儿还得从同治十一年,皇帝选秀大婚说起。
图1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据说权力这个东西能让人“迷恋”到忘乎所以,一旦拥有怎么也不肯放弃,慈禧太后就是这权力迷恋者之一,她以各种理由尽量推迟皇帝儿子亲政时间。尽管慈禧不情愿,但是终归皇帝会长大,总是要亲政。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十七岁了,两宫太后决定为皇帝配婚并归政皇帝,但是就在选择皇后的时候,两宫太后之间产生分歧,慈安太后倾向于蒙古正蓝旗出身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认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而同治皇帝本人比较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长两岁,而富察氏此时也就是14岁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鲁特氏出身确实比较高贵,祖父赛尚阿是咸丰朝大学士,父亲崇绮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并且这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亲戚关系,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坚持就点了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并非如意,据说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亲淫威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处,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不敢与把持朝政多年的母亲对抗,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服从命令。同时,由于同治皇帝从小就是皇帝,养尊处优而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亲和六叔恭亲王奕訢处理,自己根本不用过脑子,成为摆设让皇帝很不爽,于是在皇宫之内生活不如意的皇帝,开始琢磨“逃”出紫禁城玩“大”的了。
图2 同治皇帝的婚礼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从来都不缺少纨绔子弟,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就是之一。由于载澄年纪与皇帝相仿,再加之其父亲恭亲王的身份,自然有机会出入皇宫。一来二去,皇帝载淳和他的堂兄弟载澄这两个臭味相投之人,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
有了载澄的带领,年轻皇帝可谓是“见了世面”,原本禁锢在深宫之内的皇帝哪里能够抵御这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这哥俩儿是经常出入花街柳巷,过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开始的时候,花街柳巷的老鸨妓女不知道载淳的身份,时间长了据说不少人知道了皇帝的身份,但是这位“公子哥”出手阔绰,于是谁也犯不上捅破这层窗户纸。除此之外,这哥俩儿对于良家妇女也不放过,据说这载澄对年轻寡妇很感兴趣,想尽办法也要得手,因此经常有寻常人家的人妇找到贝勒府(载澄为贝勒爵位)讨说法,而载澄就是给钱了事,任由五百还是一千两银子,要多少就给。因此竟有不少少妇,故意将自己丈夫藏匿,“钓鱼”载澄上钩,完事儿就去找到载澄讹钱。相信皇帝载淳在跟载澄混迹之时,这种事儿恐怕也是没少干。
图3 奕訢晚年照
毕竟载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种种荒诞行为不可能不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离经之行径之后,大臣们纷纷上奏折劝说皇帝改邪归正。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儿子,所以起初奕訢没有直接劝谏,但是皇帝对于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对于指责自己错误行为拒不承认,来个看你们能怎么着的态度。面对皇帝不知悔改的态度,奕訢坐不住了,这次联名十位重臣,以劝说皇帝“停罢修圆明园和停止不务正业的荒唐行为”为目,一同劝谏,其中包括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辈亲王,绝对是重谏。
面对“来势汹汹”的劝谏团,同治皇帝实在无法拒绝,勉为其难地召见了朝廷中流砥柱的这老几位,整个劝谏过程印证了上述皇帝荒诞行径,也反应出同治皇帝顽劣不成器而难堪大任。
图4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惇亲王奕誴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率先发言,但是奕誴仅说了个开场白,劝谏书就被皇帝摔倒了地上。奕訢见此情形,捡起劝谏书继续朗读,没想到皇帝直接回应奕訢“我将此位让于尔如何?”这让在场众大臣无不惊愕,被皇帝一句话全干蒙圈了。大学士文祥和醇亲王奕譞伏地恸哭,劝谏皇帝万不可拿皇位如此儿戏。最后没办法,奕訢将皇帝的种种不齿的卑劣行为,以发生时间以及地点一五一十地陈述,皇帝自以为这些是秘密行动无人知晓,现在已经暴露,便追问奕訢如何知晓,奕訢没办法只好承认是自己儿子载澄招出来的。面对事实且证据确凿,同治皇帝自知理亏无法狡辩,便恨恨地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劝谏。
但是同治皇帝一直对奕訢怀恨在心,就在劝谏没过几日,就“无缘无故”地下了一道谕旨,剥夺奕訢“铁帽子亲王”爵位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处行走,同时一并将载澄郡王衔贝勒爵位撸掉,这明显是在报复奕訢父子,作为一位成年皇帝行事如此鲁莽且手段之low,可见同治皇帝确实够“昏”。这道谕旨一下,年轻皇帝简直是要作死,没等群臣反对,两宫太后就坐不住了。在两位母亲的批评指责之下,同治皇帝不敢造次。就在罢黜谕旨刚下发的第二天,又赶紧下发了谕旨,恢复了奕訢和载澄的一切爵位与职务。
这场因劝谏而引发的一场宫廷闹剧,总算是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告一段落。之后载澄再也不敢勾搭皇帝出宫瞎混,当然此时皇帝的健康状况也搞不起来了,因为没过半年皇帝就翘了辫子一命呜呼。
图5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还是回过头来说同治皇帝得了什么病而死,其实从载澄这也能看出端倪。载澄是奕訢的嫡长子,载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晋,没有其他侧室妻妾,而且28岁也死了并且也没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载澄在病入膏肓之时,奕訢去看了儿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临走扔下了一句绝情之话:“你早就该死了。”作为一名父亲,如此绝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导致载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为沾染Xing病而导致。因为载澄是嫡长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袭恭亲王爵位的,因此过继老二载滢长子溥伟为子,奕訢的“铁帽子”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溥伟。
那么为什么同治皇帝无法治愈呢?其实皇帝的病要是对症下药也不至于致命,再怎么说皇帝的医疗条件绝对是无人能比。问题就是皇帝使用什么药物是要有史官和御医记录入档的,也就是说皇帝得了什么病,后人只需要从御医用药上就能够知道一清二楚。正因为御医给同治皇帝开的药方全是医治天花,才能够和同治皇帝官方死因对得上。倘若这药方果然对症同治皇帝很可能不至于这么早死,因为当时医治天花病的水平照比清初提高很多,天花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不治之症。
图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难道是御医们误诊?果真御医们这都能误诊那就真该杀头了,而且御医是一个团队,不可能集体误诊吧?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御医们明知皇帝得了什么病,但是硬是不敢对症下药。御医们哪来的这么大胆子?能指使御医这么干的人恐怕只有慈禧太后了。换句话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存皇家颜面,甚至为了自己之后能够重新把持朝政权柄,不惜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权力对于慈禧太后人生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从各方面信息分析,同治皇帝因害天花而死的可能性极小,官方记载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欲盖弥彰而已。
在年轻皇帝还没咽气之时,关于这皇位继承之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从皇位宗祖规制方面提议了几位候选人,但是最后都被慈禧否决。其实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适人选,在以阴谋和套路导演设计之下,走完了形式过场流程之后,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为过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即光绪皇帝,也就是说载湉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这样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朝廷政权又“合情合理”和“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
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民间各类野史都有记载,今天国人都知道八大胡同是烟花柳巷之地,但是同治皇帝那会儿八大胡同可是梨园戏曲汇聚,里面还夹杂着一些“相公”堂子,如果同治是在八大胡同得梅毒而死,那同治不是宿娼,而是狎优伶,说白了就是搞同性恋了。
因旧时女性不能抛头露脸,所以八大胡同女角都是由长得漂亮的男性扮演,所以形成了“相公”之风。
八大胡同最早是北京的京剧发源地,从徽班进京开始,京剧名伶们都扎堆在八大胡同一带,但这又带来了另一个产业,那就是男伶,因为旧时禁止女人演戏,女角都是长得好看的男人演的,这些男伶就发展成了接客的男鸡,也就是“相公”,因为清朝禁宿娼而不禁狎优伶,八大胡同里比如韩家胡同最初不是以鸡院为主,而是以“相公”堂子为主的,特别在道咸两朝非常兴盛。
民国时和蔡锷那段悲壮爱情的小凤仙,就是八大胡同的名鸡。
1875年1月同治皇帝驾崩,时年19岁,死因两种说法,一是清史官方记载的天花,二是民间野史传闻的梅毒。因为同治从小到大都是是慈禧和慈安下当傀儡,自己的婚姻生活也很不幸福,所以常在太监引领下溜出宫去寻花问柳。
直到光绪时期,狎男优之风才被梨园界上书后禁止,而取而代之的才是鸡院的公开化,也就是现在人们对八大胡同的印象。当年名鸡赛金花住过的怡香楼是八大胡同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
在《慈禧外记》中记载: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这里的盖帝就是同治,南城就是北京前门外的八大胡同一带,而猥贱之事无非是寻花问柳。
图为怡香院内景。
按民间说法,同治是在八大胡同染上花柳病,最后一命呜呼,那时候兴起的是狎男性优伶之风,很多台上唱戏的青衣花旦台下成了权贵猎艳的对象,后来一些相公堂子专门养着男伶来接客陪睡,同治很可能是迷上了男优伶,至于结婚多年没留下子嗣,最后还丢命。
为什么历史上的同治皇帝爱去“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北京妓院非常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北京地区,八大胡同就用来代指妓院。
而同治皇帝经常去八大胡同,在野史当中确实是有记载的。按正史当中没有记载。不过反过来想,这种事就算真的发生,正史里边也不敢记载。所以倒也不能以此完全否认可能性。
清代的野史笔记当中,有些直接记载了同治前往八大胡同的事情。数量很多,凭空编造的可能性不大。而之后的光绪皇帝却没有出外嫖娼的记载。所以记载的人并不是有意抹黑同治。对于野史的可靠性要全面判断。综合来看,可能性很大。
除了直接记载以外,还有一些旁证。同治因为嫖妓而染上了花柳病。花柳病是中国古代对于性病的称呼。太医在诊断之后,不敢下定论,害怕如果直接说出花柳病,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向慈禧报告,由慈禧裁定。慈禧向太医表示同治得的是天花,于是太医就利用治疗天花的方法来治疗同治。治疗不对症,同治很快就去世了。出殡的时候,尸体的臭味非常重,所有人都掩面而行。而身体发出臭味是天花和梅毒的共同特征。所以有人认为慈禧刻意用天花来掩盖梅毒。天花和梅毒不同,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清廷对它很忌惮,如果真的是天花爆发,不可能只死同治一个人。所以同治很有可能是因为梅毒而去世的。清宫选秀制度很严厉,凡是身患花柳病的年轻女子是不可能进入宫中的。这件事情从反面证明了同治确实是经常前往八大胡同的。
至于同治为什么要前往嫖娼?这个原因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同治六岁登基,但慈禧一直垂帘听政,他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小的时候,不仅没有小孩子的乐趣,还要受到多种约束。成年以后,这里是指按清代习俗,结婚以后就是成年,慈禧沉迷于权力,不愿意放权。因此他只能继续充当傀儡。在高度压抑的生活环境下,要寻求释放压力,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根据野史记载,同治是被太监领着出宫前往八大胡同的。可以说,逛妓院成为了他消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此事被慈禧知晓之后,怂恿的太监全部被杀。另外再说一句。虽然正史记载,慈禧是他的生母。但野史记载当中,咸丰没有生育能力,慈禧为了争宠,把一个宫女所生的儿子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同治。从正史记载来看,母子关系并不融洽。和之后慈禧与光绪的情况差不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野史的可信度。慈禧和同志之间特殊的这种关系可能是导致他生活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