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五星红旗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众所周知,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来集中反映自己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等。值此国庆之际,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竭力还原五星红旗如何成为新中国的国旗?
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旗是丹麦国旗,还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底色是红色,稍偏左侧有白色的十字形图案;荷兰的国旗由三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构成,其中红色在上,蓝色在下,白色居中,象征着自己海上强国的地位;法国的国旗虽然也是三色旗,但却是白色居中,红、蓝两色分列两边,分别象征着“平等、博爱、自由”;美国的国旗又叫星条旗,左上方蓝底上排列着50颗白色的星,其余部分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子,分别象征50个州和最早的13处殖民地。
纵观全世界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面国旗都有各自的悠久历史和不同含义,本文就不一一罗列了。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末以后才正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旗,像黄龙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等。
随着解放战争即将胜利,随着建国脚步日益临近,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指定以马叙伦为组长,以叶剑英和沈雁冰为副组长,以张奚若、马寅初、张澜、郑振铎、田汉、沈雁冰、郭沫若、翦伯赞、廖承志、钱三强、蔡畅、李立三、陈嘉庚和欧阳予倩为成员,具体负责国旗、国徽和国歌的选择。通过登报启事,无论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几乎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踊跃参加。
当时,32岁的曾联松正在上海的一家通讯社从事编辑工作。作为一名美术爱好者,他从小就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而且还一直坚持训练和提高。因此,当看到铺天盖地的征集国旗消息时,他立即就动心了。
从学生时代起,曾联松就是一名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后多次参加抗日爱国运动。日本投降后,他亲眼目睹蒋某人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诉求而悍然发动内战,从此期盼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能够诞生。
1949年7月,曾联松终于通过《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等报纸得知了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当即就决定报名参加。在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之际,他开始夜以继日伏案描摹,在若干年后还这样回忆:
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曾联松虽然开始为了设计国旗而冥思苦想,可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灵感和突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经常听到的歌曲《东方红》中,从“他是人民大救星”中瞬间获得了创作灵感,决定以星星为主寄托自己的情感。
有了基本的构思以后,曾联松开始着手设计国旗的图案,使用一颗大五角星内嵌镰刀和斧头代表党,使用四颗小五角星代表紧密团结在党周围的各界群众。初稿成型以后,他立即将国旗的草图寄往了北京的筹备委员会,之后充满期待开始等候消息。
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筹委会一共收到了合格的国旗设计图2992幅。最终,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成功入选最后的38幅候选图,未来国家的国旗将从这些候选设计图中产生。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社会各界人士都云集在此共商国是。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并不看好曾联松的“第32号”方案,包括毛主席在内的许多代表都更看好郑考度的“第3号”方案。
郑考度的“第3号”方案非常醒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图案中间有一条金色的横杠代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据徐铸成在《旧闻杂忆》中回忆:
在诸多国旗备选方案中,毛主席和大多数代表更倾向于由一颗五角星和一条象征黄河的金色横杠组成的图案。但是,张治中却对该方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和分裂革命之嫌,且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
1949年9月25日,毛主席就国旗、国徽、国歌和国都等问题召开了专门会议继续进行讨论。在郑考度的“第3号”方案和曾联松的“第32号”方案对比时,总理认为前者的确更好一些,但镰刀和斧头的图案会让人联想起苏联的国旗。
作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当即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去掉镰刀和斧头而只保留一颗大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会更加恰当。随着与会代表的意见趋于一致,伟人进行了发言:
这个图案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最终,新政协终于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的四个决议案,将国旗确定为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此时,距离开国大典仅剩下了三天的时间,筹备委员会紧急赶制出了第一面国旗。
1949年10月1日下午,伟人对着全世界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他亲手按下电钮升起首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同时齐鸣,一共响了28下。作为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收到了人民政府的五百万元(500元)奖金,并在第二年参加了国庆典礼。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答读者问中具体解释了国旗的真实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着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和美观。
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后世习惯称其为“五四宪法”。在第一百零四条中,这样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1979年10月1日,建国30周年之际,曾联松再次受邀赴京参加了国庆活动。到了1987年,他虽然已经离休并且享受局级待遇,但从来都没有以退休干部的身份自居,经常与青少年一起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去爱国。
1990年6月28日,随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经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后,该法律从当年的10月1日起开始施行。
1999年10月1日,原本已经接受邀请准备参加国庆50周年纪念活动的曾联松因为身体原因而被迫放弃。10月19日,他在上海平静地过世,享年82岁,骨灰被安葬在位于嘉定的长安墓园。
曾联松的墓前矗立着他的半身铜像,右手握着笔双眼凝视着前方,墓碑镌刻着“一得愚志献祖国,五星红旗壮山河”。迄今为止,依然有许多的青少年和爱国者前来扫墓和缅怀,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文史不假
我国的五星红旗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原来被称为红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设计的。曾联松先生的国旗设计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新政协”)从全国各地的2992余件作品中选出,在两次的精细筛选后,有38幅设计入围,最后第32号曾联松设计的红地五星旗拔出,然而因为原方案的大五星中央镶有镰刀与锤子,一些人认为与苏联的国旗类似,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应拥有独特易识别的国旗图案,经过几番考虑后决定取出镰刀与锤子的图案,将设计改名为五星红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