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为人民服务”?
众所周知,“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我党庄重指出: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
1939年2月20日,就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毛主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在给洛甫同志(张闻天)的一封信中,他在谈到儒家旧道德之勇时这样指出:
那种“勇”,只是勇于压迫人民,只是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是勇于为人民服务。
1942年5月,在整风运动期间,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和总部负责同志共计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朱德、博古、王稼祥和任弼时等人都出席了这次会议。期间,他再一次提到了“为人民服务”,点亮了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前行的明灯,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方向。同时,还把这一口号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高度,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和生命。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和提炼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为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索性以“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为主题作了一次重要讲话。其中,他这样指出: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5年4月23日,意义深远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547人,候补代表有208人。其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彭德怀、康生、陈云、陈毅、贺龙、徐向前、高岗、洛甫和彭真这15人为主席团成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为主席团常委。
在长达50天的大会上,毛主席不仅亲自致了开幕词和闭幕词,而且还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集中阐述了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主张。最终,全体代表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政治局委员13人,真正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除此之外,七大还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了党章,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也被明确为党的根本宗旨。从此以后,这一宗旨始终被坚持贯彻,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回顾“为人民服务”的形成发展和最光辉的典范张思德同志。为了抵制抄袭,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省仪陇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和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勇事迹,只有默默无闻地坚持付出,因为毛主席的一篇《为人民服务》而被所有中国人所熟知,成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15年春,张思德出生于四川仪陇县六合乡(今思德乡)韩家湾的一户贫苦佃农家庭,小名叫作“谷娃子”。张家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佃农,其父张行品为了养家糊口,农闲时还要出去担盐挑煤或者滑竿运物;其母朱氏长期患病却无钱医治,生下他几个月后就不幸过世了。
在母亲病世后,父亲张行品实在无力独自抚养“谷娃子”,只得将他过继给叔叔张行忠和婶婶刘氏。不过,叔叔家的日子也没有好到哪儿,他自小就难以吃上饱饭,经常还得外出讨饭。
到了童年时期,张思德开始捡柴割草,开始帮人放牛,基本上什么都干。11岁时,看到别的孩子都纷纷进私塾读书,叔叔干脆将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卖掉帮他交了学费。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张思德表现得非常珍惜,刻苦学习的同时仍然帮助家里干农活,甚至双手都起满了老茧。几个月后,疼爱他的叔叔因为操劳过度而不幸亡故,他只得含泪辍学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当地地主范友万强行收走了张思德家租种的两亩水田,以至于他再也无法继续度日。之后,只得全力进行抗捐、抗税和抗租的运动,甚至还成为了当地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屡屡配合游击队组织。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宣布成立,下辖有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由陈昌浩担任政治委员,由刘士奇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以后,革命力量逐渐进入四川一带,还在长胜县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府。
张思德的家乡距离此地不过几十里的路程,他满怀希望地前来投靠红军,还因为意志坚决和思想进步而成为了积极分子。不过,由于年龄尚小,他只担任了当地的少先队队长,并没有成为红军战士。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井冈山展开了第五次“围剿”,而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也“积极表现”,向红四方面军发起了攻势。直到此时,刚刚年满18岁的张思德终于穿上了军装,成为了长胜县独立团的一名战士。
根据革命形势需要,红四方面军主动撤出了六合场,张思德也一同随军转移。很快,当地遭到了白色恐怖的包围,各种各样的国军民团和地主武装卷土重来,对苏维埃政权展开了血腥镇压,他的生父张兴平遭到了残忍杀害,他的养母也被打成了重伤。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被迫退出红色苏区开始战略转移,从此踏上了万里长征。在长征初期,博古和李德继续指挥作战,又犯下了“逃跑主义”的严重错误,直接导致了湘江战役的巨大牺牲,党和军队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的遵义县城后开始短暂休整,同时召开了政治局临时会议专门检讨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一系列错误,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在他的英明指挥下,红一方面军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为了积极配合红一方面军在川、黔、滇地区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嘉陵江西进以作为策应。在此期间,张思德屡建奇功,甚至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而效仿神农尝百草,多次误食毒草都毫不畏惧。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翻越大雪山后,终于到达了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红四方面军实现了著名的“懋功会师”。之后,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博古、王稼祥和张国焘等人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明确了下一步的行军方向。
不过,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却产生了以军权影响党权的错误想法,造成了军队的分裂。当红一方面军北上后,他却坚持南下川康并且在卓木碉建立了“第二中央”,从而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作为一名基层战士,张思德虽然不懂战略之争和路线之争,但却始终牢记“党的军队听党话”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非常不理解和不支持张国焘的分裂行径。渐渐地,红四方面军内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跟随中央北上,最终迫使张国焘作出了北方的决定。
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实现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得以保存和壮大,极大地提升了党和军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由于在长征期间多次负伤,张思德并没有被编入作战部队,也没有参加西征和东征,而是成为留守处警卫连的副班长。由于一贯思想进步,一贯积极上进,他在1937年10月光荣入党,被调入军委警卫营担任通讯班班长。
由于陕北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电力设施和通讯设施非常落后,许多文件都需要人工运送,因而通讯班的工作十分繁忙。基本上,张思德很少能有休息的时间,不分昼夜都在途中运送文件和资料。
1938年10月,随着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从此以后,日本转变了侵华策略,由之前的“积极进攻”改为了“积极劝降”,尤其是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展开了劝降。
面对日本的“橄榄枝”,汪精卫背叛信仰和祖宗,竟然潜逃到越南河南发表了“艳电”,从而公开投敌叛国。蒋介石虽然没有汪精卫那般无耻,却也改变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态势,逐渐发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面对国民政府和日寇的双重封锁,陕北革命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1939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已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
从古以来,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还不是自己动手活下来的吗?为什么我们连这点聪明都没有呢?总之,我们是确信自己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
从此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毛主席还亲自确定了“开荒一百万亩”的具体目标。当时,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支持长期抗战,应付与日俱增的经济困难,同时建立国防经济基础,改善人民生活,以加强抗战力量,扩大生产运动,成为目前重要战斗任务之一。
1940年夏,张思德奉命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到延安以北的山林中烧炭,为冬天取暖提前做准备。通过几个月的艰辛付出,他们圆满完成了八万斤的烧炭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多次表扬。
1942年10月,为了缩减总部机关以减少支出,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作为原来的班长,张思德在机构整合后降为了普通战士,他不仅没有怨言,还积极表态教育其他同志:
过去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今天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
1944年夏,为了来年顺利召开第七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后勤部门提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储备木炭。为此,有经验、有干劲的张思德再一次受命,组织战士们继续进山烧炭。
到了9月份,烧炭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很多同志都已经返回了延安,张思德和几个战士主动留下来善后。为了能再多烧一些木炭又砍掉了几棵大树,其中一棵不巧压在了炭窑上,他不顾安危进行修复和加固时遭遇了塌方,年仅29岁便不幸牺牲。
张思德不仅任劳任怨,而且还为人谦和,甚至生前都没有留下过照片。如图,这仅有的一张还是在窑口送炭时被新华社记者无意中拍到的,显得异常珍贵。
张思德牺牲后,毛主席也非常难过,喃喃地表示“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之后,他亲自作出了三点指示:
一、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再入殓;
二、搞一口好的棺材,要从山中运回延安来安葬;
三、要为他举行追悼会,我要去参加,还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下午,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在凤凰山下的枣园操场举行,毛主席和许多领导同志都亲自参加,棺木上方悬挂着他亲笔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在向遗体鞠躬后,伟人表情肃穆地走上祭台,发表了一段悼念讲话: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从此以后,“张思德”的名字传遍了陕北各地,“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更是传遍了中国大地。毛主席的演讲经过整理后,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了《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等报纸上。
1945年4月,毛主席在七大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继续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1953年,《为人民服务》一文被正式录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毛泽东之后的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将其贯彻落实为党的宗旨。@文史不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