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秦琼和尉迟恭都是隋末唐初的名将,都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如果,非要在二人中间寻找不同点的话,那就是秦琼比尉迟恭更像是一名职业军人。他尽力避免涉及政治站队和派系斗争,这也就是二人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秦琼和尉迟恭,了解“玄武门之变”前后各自的不同选择和命运结局。

秦琼,字叔宝,父亲是北齐的将领,在与北周作战时殒命;尉迟恭,字敬德,脾气火爆而作战勇猛。两人都是建立唐朝的功勋战将,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还一同被百姓敬为“门神”,千百年来都一直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前。

秦琼最先投身于大将军来护儿的帐下效力,之后投靠了李密并成为瓦岗寨的主力战将。在瓦岗军四分五裂后,他栖身于王世充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但内心却非常厌恶其心胸狭窄和阴毒狡诈,遂与陈咬金等人一同投靠了李唐。

成为李唐的将领后,秦琼主要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先后击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在大唐王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册封他为翼国公并加授上柱国。

尉迟恭出身贫寒,早年以打铁为业,隋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才被迫从军。因为天生神力,作战勇猛,他被刘武周授以偏将之职,因反抗李唐而遭到了征伐,战败后改投了李世民。

从此,尉迟恭多次冒险搭救李世民于乱军之中,二人建立了亲密的主仆关系。李唐建立后,尉迟恭凭借赫赫战功而被授予了鄂国公的爵位。

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当时最强的军事将领,无论单打独斗还是统军作战都在伯仲之间。不过,李世民看待二人的亲疏远近却是天壤之别,他深知秦琼效忠的是唐朝社稷,而尉迟恭效忠的是自己。对此,魏征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秦琼是社稷之臣,而尉迟恭是个人之臣。

在李唐的形成过程中,李世民的确功劳最大,因此对于帝位有了觊觎之心。但是,作为长子的李建成显然更受李渊器重,更受封建传统礼数的青睐,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决裂边缘。

对此,秦琼尽管承认李世民的能力和功劳都强于李建成,但深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更倾向于李建成继承大统。对于两兄弟之间的争斗,秦琼表现得非常克制,非常隐晦,尽量避免涉入其中。

因而,在事关整个历史走向和皇位传承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远远不及尉迟恭等人积极主动,甚至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据《旧唐书》记载:

秦琼从诛建成、元吉。

作为统兵的主帅,只通过一个“从”字就很能说明他的态度了。而在《新唐书》中,只详细记录了尉迟恭和陈咬金等人如何参与玄武门之变,完全没有提到秦琼的参与。

笔者认为,秦琼很可能就没有参加这场政变,保持了一种中立的态度。甚至于,即便他参与了,但也只是消极的敷衍而已,根本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不仅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完全掌控了大唐的全部兵权,向高祖李渊彰显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不久,李渊只得被迫退位,传位给了李世民,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后,虽然继续给予秦琼高官厚禄,甚至还加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但是,秦琼却开始突然“疾病不断”,完全处于了“病休状态”,再没有真正掌握过军权。

而尉迟恭却完全不同,他从跟随李世民起就一直豪横,经过了玄武门之变,自恃有功的他更加豪横,简直到了见谁灭谁的程度。朝中许多大臣都与他发生过龃龉,终于遭至了太宗皇帝的警告。

为了打压尉迟恭,也为了逐渐消除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李世民将他调任出京。虽然,依旧给予了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再继续重用。

此时,尉迟恭也终于识趣了,他主动告老还乡后开始寻找“副业”,迷恋上了修道和炼丹,就这样在家颐养天年。

到了贞观十七年时,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建国的功臣们,特意下旨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幅功臣画像,以供后世供奉,史称“凌烟阁功臣”。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茂公秦琼。

以秦琼的功绩和地位,实在不至于位列最末。由此可见,对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鼎力相助自己,太宗皇帝一直都耿耿于怀。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首先先澄清一点历史上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从二人投靠李世民到时间上来看,二人基本上都是在公元619年左右。所以尉迟敬德和秦琼不能以谁先投靠李世民来论远近,尉迟敬德曾经是李世民在战场上的敌人,后来尉迟敬德实在是打不过李世民了才投降。尉迟敬德投降后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为此还让跟随李世民的大将说了很多闲话,开始都对尉迟敬德投降后的忠诚度不看好。但李世民眼光很独到非常信任尉迟敬德,事实的结果也是李世民没走眼,尉迟敬德给了他很大的回报。

咱们反过来看秦琼,秦琼在跟随李世民之前几次易主,最后被王世充俘虏后,又看不下去王世充就投靠李渊。暂不论秦琼几次易主,有人说秦琼意志不坚定,容易墙头草随风倒,其实这种说法没有必要认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能生存下来就不错了。所以刚开始秦琼是奔着李渊来的,并不是直接投靠李世民,秦琼是后被李渊安排给李世民处工作的。秦琼跟随李世民之后,李世民很器重他,秦琼后期也为李世民做了不少贡献。玄武门之变秦琼绝对参加了,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后还被李世民封赏。

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为什么还突出点,主要是前期李建成在尉迟敬德身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最终没有把尉迟敬德拉拢过来。史料上记载也是尉迟敬德发现了李建成对李世民不利的动向,及时得将这个情况报告给李世民,并且积极的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所以在历史描述中比较突出。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我谈谈我的看法。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找了秦叔宝的,而且秦叔宝也积极的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并立下了战功,只是功劳没有尉迟敬德那么大而已。

一、秦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两唐书秦叔宝传都很明确的记载,秦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秦叔宝传: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新唐书》秦叔宝传: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白纸黑字写的秦叔宝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这有什么可争议的呢?

二、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

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非常积极,而且很重要,据《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

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当时,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率领东宫和齐府精兵二千余人,结阵进攻玄武门,所谓的“建成余党”,指的就是这些人,之所以说是“余党”,是因为当时李建成本人已经在太极宫内的临湖殿遭到伏击被杀。但是,这些余党的战斗力可一点也不弱,可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长安的基本兵力,主要也就是这二千人了。当时这些人打的很凶,与朝廷负责守卫玄武门的宿卫部队发生了激战,宿卫部队中的敬君弘、吕世衡战死。关键时刻,李世民麾下的数百骑兵杀来,挫败了东宫和齐府兵,“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旧唐书》隐太子传)。据此,可以很明确的说,这数百骑兵的指挥官,就是长孙顺德和秦叔宝等人,他们率领这几百骑兵,与薛万彻等“建成余党”发生激烈交战,挫败了他们。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秦叔宝不但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而且还与东宫和齐府兵发生了激烈交战。

三、秦叔宝的功劳没有尉迟敬德大

秦叔宝虽然积极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他的功劳没有尉迟敬德大,因为他参加的主要是在玄武门的阻击作战,而尉迟敬德参加的是临湖殿的伏击作战,而且当时出现了意外,李元吉差点勒死李世民,幸亏尉迟敬德在,杀掉了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可以说,如果没有尉迟敬德,就没有后来的唐太宗了,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给尉迟敬德多大的封赏都不为过。

相比之下,秦叔宝虽然也有功劳,但是和尉迟敬德相比就差一些了。

以上是我对秦叔宝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秦叔宝在大唐王朝建立政权的时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当时天下第一高手,同时他也是秦王李世民手下实力最强的一名武将!但是在李世民最为重要的一场战斗中却不见他的身影,当时站在李世民身边的是尉迟恭!这也直接导致了秦叔宝在后来的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中排在末位,按照秦叔宝的功绩,这个排名,似乎有点蹊跷!但是玄武门之变可谓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他却缺席了,这也难怪了!

为什么作为李世民的部将,秦叔宝不愿意参加玄武门之变,而是选择中立呢?原来秦叔宝最早投靠的是李渊,而非李世民,他是被李渊分配给李世民,才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在秦叔宝心里,李渊才是大唐,大唐就是李渊而非李世民!你李世民功劳再大,战绩再好,那也只是秦王,是大唐的一部分!无论他选择站在李世民一边还是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都是在造李渊的反,所以他思来想去最后选择了中立!

不过还是要佩服秦叔宝,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李世民明显占据优势,他的势力远比太子李建成强太多!秦叔宝这个时候选择中立可能一方面为了自保,但是更多的是当时天下大定,谁当皇帝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秦叔宝是穷苦人家出身,他深知战乱和暴政对百姓的危害,所以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再忍受战争之苦,可以过太平日子!现在天下太平,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至于后来的排名,对他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也许他已经看清楚了,即使自己不站在李世民一边,李世民也有必胜的把握了,所以他宁愿选择中立!又或许李世民手下没有那么多的精兵强将,需要他秦叔宝鼎力支持的时候,他也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

好了,各位看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感谢关注!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我觉得应该这么说: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走到了舞台中心,而秦琼是政变的幕后英雄。

不能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对这两位英雄有什么区别性对待。如果有区别,那也是任务分工不同。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确实是李世民的第一大功臣,是一大主角,不过,秦琼等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当然,有些历史资料记载说,秦琼没有参与到玄武门之变中。比如《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这里就没有提到秦琼,因为按理来说,秦琼敬德是李世民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遗漏不被记载的可能性很小,有人就分析说是因为秦琼不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另外,这里也没有提到程咬金,所以我感觉这个记载有些不科学,不可信。

我们再翻一翻其他唐史传记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比如按《旧唐书·太宗本纪上》说的:“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这里的秦叔宝就是秦琼,程知节就是程咬金。这是同一历史典籍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简直是自相矛盾。我们从现实角度考虑,面对如此你死我活的重大政变,李世民不可能把秦琼这么重要的将领忽视不用。

当然,历史不能随意臆断,要想了解真实情况,我们还需要再翻一翻历史典籍,这一次,我们从秦琼本人的传记入手,看看《旧唐书·秦琼传》: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这里也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跟李世民的其他诸将一起,诛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功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当然,因为这是秦琼本人的传记,所以写史的人,有可能出于钦佩秦琼而夸大其词,但是不管怎么说,秦琼至少是参与了这次政变。

秦琼没有走到玄武门的舞台中心,可能是因为身有重伤。

那么为什么秦琼没有像尉迟敬德一样,成为这一事件的历史焦点呢?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秦琼身有重伤,所以不便于负责重要的任务,所以秦琼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围追堵截,甚至是看家护院,保卫李世民的府邸。

关于秦琼的伤,《旧唐书·秦琼传》记载: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这是秦琼本人对自己戎马一生的总结,也就是说他因为长期作战,身受重创,所以,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可能考虑到秦琼的身体不便,所以没有给他安排太过重要的任务。

武装政变,血流成河,秦琼必须出场。

玄武门之变,是一次血腥的杀戮,是一次极度残忍的武装政变,双方都需要精兵强将,所以秦琼必须出场。

《旧唐书》列传李建成传记载,“东宫(李建成)及齐府(李元吉)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朝廷的驻屯部队)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

也就是说,太子党并不是束手就擒,历史实际情况,也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进玄武门就立即被杀,而是双方经过了一番惨烈的斗争,最后才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了。甚至有资料记载说,李世民在这次政变中差一点被太子党勒死,幸亏尉迟敬德等人及时赶到才营救下来。

可以想见,如此惨烈的政治斗争,怎么可能少了秦琼这么一位大咖。

另外,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九年(626)七月,“以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可见,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是李世民三大护法,在玄武门之变如此重要的场合,李世民肯定给秦琼安排了非常恰当的任务。

秦琼其人。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秦琼因不耻王世充奸诈的为人,与程咬金等人乘唐郑两军于九曲对阵之时投奔了李唐,被唐高祖李渊安排到李世民府上任职。李世民对秦琼十分礼遇,秦琼也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德九年(626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事变,随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秦琼等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成长新视点问答分享。

玄武门之变,是一次手握重兵的王子,主动发起对当朝太子武装进攻的皇位之争,也是有史以来发生在宫廷的重大政变,影响深远,完全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建国初期,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两大势力的顶级人物,面对面的火并,以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当场被射杀,并被割掉脑袋,诛灭两府妻子儿女为结束。政变的惨烈程度,无法想象。可见,皇权的魔力,有多么的强大。

一、参加秦王府玄武门之变的都有谁。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经过长期的充分准备和精心策划,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和李孟尝等十个人,在皇城的玄武门,发动了针对太子李建成的突击截杀,李世民亲手射死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尉迟恭杀死,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然而,这些跟着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人员,在李世民当皇帝后,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1、长孙无忌。李世民儿时伙伴、大舅子。始终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天策府核心成员。之后,当了宰相,李世民临终托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权交给他打理。可是,却被李治和武则天合谋,联合李勣、许敬宗、李义府治罪,流放后自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位。

2、尉迟恭。开始跟随刘武周,后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抚后,成为忠心干将,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领兵打仗上与秦琼不相上下。玄武门之变后,位高权重,被剥夺权力,晚年闭门自守,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七位。

3、侯君集。最早跟随李世民的一批人。玄武门之变后,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一时风头无二,后来扶持太子李承乾密谋造反被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十七位。

4、张公谨。早年跟随王世充,后在李勣、尉迟恭推荐下,加入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要算卦被他阻止,促使李世民下了动手决心。后跟李靖攻灭东突厥,不久病逝,李世民亲自哭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十八位。

5、刘师立。早年为王世充亲卫将军,洛阳平定后归附李世民。平定罗艺叛乱,先后打败党项和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去世。

6、公孙武达。自幼以豪爽侠义著称,是最早跟李渊太原起兵的元老。后追随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成为秦王府嫡系。屡次征讨突厥,一直担任长安城的保卫工作,活到李治永徽年间方才去世,善终。

7、独孤彦云。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城下,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死去。

8、杜君绰。秦王府嫡系,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之变后,一直担任玄武门和各大皇宫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后,继续担任安保工作,跟随李勣攻灭高句丽,上朝时猝死。

9、郑仁泰。秦王府嫡系,参加过平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玄武门之变后,曾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李治期间,与薛仁贵征讨铁勒失利,不久病死。

10、李孟尝。出自赵郡李氏,隋末入山为盗,后与王君廓一起归附李唐,跟随李世民征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和徐圆朗。玄武门之变后,跟着李勣征讨突厥,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守卫,后暴病而死。

二、太子李建成为什么会输给秦王李世民。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之后,李建成作为长子,被留在李渊身边掌控中枢,李世民与李建成年龄相当,统兵在外南征北战,形成内外呼应。

李世民,属于聪明有野心的人,随着他领兵在外的功劳越来越大,自然对太子之位产生觊觎心理,而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希望是李世民未来当上皇帝。若是李建成当皇帝,自会用他的一般人马。这样,秦王府的人,就形成了对未来利益的集中渴望。

李建成,属于忠厚而迂腐的人,他自从当了太子之后,开始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地辅佐李渊,把大局抓好,把国家治理好,自己是太子,也是长子,反正未来的皇帝之位是自己的。

可是,随着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李渊不断地封官进爵,达到了仅次于他的地位,有了天策府之后。李建成才有了危机感,才有了担心被替换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李元吉看得很透彻,多次督促李建成找机会杀了李世民,但李建成均狠不下心,以下不了手。

竟然听信昏招,搜罗武士充当太子府卫士,而被李世民反污蔑为有谋反之嫌。这个名头,在李渊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他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从而产生了废他的想法。就在,李渊想彻查李建成是否有谋反嫌疑时,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尉迟恭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见李渊,进行示威,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之后登基。

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不用秦琼,而用尉迟恭。

秦琼和尉迟恭,属于两类性格的人,他们与李唐王朝的渊源,完全不同。

1、秦琼,性格敦厚、忠义仁孝,与李建成类似。早期在瓦岗寨随李密起义之前,曾救过李渊之命,结下缘分,后来虽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但在他心里效忠的是朝廷,即皇帝李渊,而不是秦王李世民本人。等于,秦琼和李世民之间,只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心腹之人。

所以,秦琼是李渊的恩人,也李渊信任的人,不是李世民的人。李渊经常赐封的时候,秦琼都会非常珍视。在李渊的时代,秦琼多次被重用。武将中,排名第一。

2、尉迟恭,粗中有细,忠心不二。他早期跟随刘武周,在李世民用感情收服后,死心塌地得跟着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自然是一个爱才之人,可是他有自己的私心,看出来秦琼的性格,不能成为自己的心腹。尉迟恭不一样,等于是李世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和未来的希望,他也具有超强的实力。

李世民收服尉迟恭,最大的心思就是替代秦琼。

结语。

玄武门之变,严格地说,在李世民收服尉迟恭之前,就已经在李世民的心里产生了想法,总有一天要代替李建成。收服尉迟恭之后,就已经开始了长线布局。有野心的人,就是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