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因为被广泛认为的反间计,死得是否冤屈?

袁崇焕是亡国推手还是被广泛认为的民族英雄?时人对其颇有争议,风评并不好,他的形象又是如何反转的呢?

首先回答,袁崇焕之死的直接诱因的确是由于离间计。但是,这并非是主要原因,他和崇祯帝的君臣失和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而且,袁崇焕最后被崇祯施以凌迟之刑,的确够惨烈,够悲壮。但是,造成这样的下场,他本人虽然冤屈,但也难逃干系,不能完全归咎于崇祯皇帝。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久负盛名的“袁督师“。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是广东东莞。他是明末最著名的将领,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和生死存亡之际,主动请缨戍边,有效抵御了后金的入侵。

由于一系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宣传,袁崇焕在民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高。很多人都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被冤死的一代名将,是继岳飞之后的又一个冤死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在那个“崇文抑武”“党争遍野”的年代,他能以自己的儒生之躯奔赴国难当真难能可贵。天启二年,他在38岁时被任命为兵部主事驻戍辽东,负责抵御关外的袭扰。

期间,曾经率部击退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俩的多次进攻,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由于受到党争的波及,袁崇焕之后被长期闲置不用。

崇祯登基后,一心要“中兴大明”,他很快启用了袁崇焕总领对后金的军务,负责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地区的一应军务。

不过,在赴任前袁崇焕却夸下海口要“五年复辽”。就因为这次不谨慎的妄言,埋下了他今后人生的悲剧,因为崇祯把这句表决心的誓言当真了。

赴任后不久,袁崇焕很快发现自己的兵源和粮饷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虽屡屡请旨催促却无济于事。不得以,他打起了毛文龙的歪主意。

毛文龙在辽东失守后,率领二百余人留守沿海地区打游击,逐渐占据了皮岛,还有旅顺及周边的许多岛屿。由于后金骑兵强悍,但却不习水战,所以他们对于毛文龙开辟的这“第二战场”非常挠头,极大地牵制了他们对于辽西的继续进攻,被迫陷入了两线作战不利的境地。

毛文龙的驻军犹如嵌入后金的一枚钉子,使之如鲠在喉却无法拔出。但是,他自恃有功于朝廷,虽然名义上归属明廷统辖,但对于朝廷的指令越来越阳奉阴违,逐渐成为了一股割据势力。

在毛文龙的经营下,皮岛的军力已经达到了近三万人。而最难得的是,毛文龙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没有得到明朝的多少军饷和补给。换句话说,这关外的三万人马,不领老朱家的工资,只需要颁发几个空头衔即可为老朱家卖命。

袁崇焕为了筹措军饷,竟以视察部队为名渡海来到了毛文龙的地盘。双方的会面当中,袁崇焕突然发难,当场就逮捕并以“十二大罪”为由直接斩杀了毛文龙。但这些罪名,大多都经不住推敲,欲加之罪而已。

毛文龙当时的职务是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武职正二品;加太子太保衔,文职正一品;另赐天启皇帝的尚方宝剑。这表明,毛文龙既是钦差大臣,又有尚方宝剑在手。

再说袁崇焕,他的职务是蓟辽督师加兵部尚书衔,并领尚方宝剑,是武职正二品。

按理说,袁崇焕的官职位居毛文龙之下,两人都有尚方宝剑。唯一的优势就在于,他的尚方宝剑是朱由检给的,而毛文龙的尚方宝剑是朱由校给的,一个是“现在进行时”,一个是“过去完成时”。

最可气的是,袁崇焕在斩杀毛文龙之前并没有请示甚至通知过崇祯帝,等生米做成熟饭了才告知崇祯。崇祯那个气啊,你还有没有将我放在眼里!

笔者个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袁崇焕为何要斩杀毛文龙。起码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完全不具备斩杀毛文龙的时机,这无异于一次内讧。

毛文龙被杀后,最开心的莫过于皇太极了,自己的一枚钉子突然被人拔掉,从此可以再无后顾之忧地攻击明军。

果然,在毛文龙被杀后几个月,后金就绕道从古长城攻入山西并且兵临北京城下,造成了震惊朝野的“己巳之变”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励精图治”下,后金大军第一次攻到了崇祯的眼皮底下。崇祯吓得够呛,赶紧急调各路大军入京勤王,抵御皇太极。

袁崇焕闻讯后,星夜兼程驰援京师,他还令宁远总兵祖大寿率领精锐作为先锋并遇敌即战。终于,袁崇焕在北京城下击退了皇太极的八旗大军,使得京师得以保全。

战后,袁崇焕认为自己即便无功,却也能功过相抵了,但崇祯却不这么认为。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

甚至于,崇祯开始怀疑毛文龙数月前被杀,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密谋,为的就是今日突袭北京城。因此,当袁崇焕提出让自己所部士兵入京休整时,遭到了崇祯皇帝的严词拒绝,下令他们迅速返回驻地。

后金凭借这股“东风”,上演了一出拙劣的离间计,竟然让崇祯信以为真了。他立即下旨召回袁崇焕并在平台逮捕下狱,事情做得既决绝又迅速。

之后,在东林党人的大肆弹劾攻击下,袁崇焕最终在次年被崇祯下旨凌迟处死。据传,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其的惨不忍睹,受到蛊惑和欺骗的百姓竟然向刽子手争相“生啖之”。真可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不过,笔者还是坚持认为,袁崇焕死得悲壮,但或许并不冤枉。他的确对于抗击后金做出过卓绝贡献,但似乎也没什么可以载入史册的彪炳战功。远的不比,就说明初的几个名将,比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他是绝对望尘莫及的;即便戚继光、李如松等区域性的将领,我看他也很难逾越。

至于说,后世对袁崇焕的歌颂和评价,更多是由于满清政权的反明反汉宣传,而且这一宣传就持续了200多年。

或许,我们真的被愚弄了。袁崇焕爱国不假,但并不能称得上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和擎天一柱。

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因为被广泛认为的反间计,死得是否冤屈?

千真万确的事,决无虚言,袁崇焕以四品小吏旋升辽东督师,不自量力,吹岀海口言五年可以平定辽东战事,这是连上任督都熊庭弼也不敢苟同的观点,有欺上瞒下之妄。加之有在皮岛擅杀了一品大员总兵官毛文龙,犯下了滔天大罪。正是由于袁崇焕经略辽东在宁远城下大败努尔哈赤的六万雄兵,用红衣大炮炸伤了努尔哈赤,三个月后不治身亡,皇太极多尔衮对袁崇焕恨之入骨,恨不食其肉,喝其血,袁崇焕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猫哭耗子假慈悲,派人去辽阳治丧,其间皇太极言有意和大明罢兵言和,袁崇焕亦苦于战争纷扰劳民伤财,乃喑自商议言和之事,其间范文程献了反奸计,皇太极大喜,不久金军抓了一名小太监关于牢中,入夜假意在隔壁的牢中说了袁崇焕为内应,以攻击京城,小太监听的惊恐万状,见牢笼外无人把守,乃逃岀去,有骑上快马入京吿于朝庭。时正逢袁崇焕入京树职备检。这日袁崇焕到了京机关下,千总不敢开门恭迎入城,乃用罗匡吊带其入城,不想正值此刻,多尔衮领三万多铁骑飞马攻击而致,大喊快开门呀袁大人,城上官兵皆听的一清二楚。千总随机抓捕了袁大人见驾问罪,此刻朝庭中文武大臣怒火中烧,义愤添填膺,崇祯帝更是火冒三丈,大发淫威,治问道,你可否与后金蜜谋议和之事,可否答应金狗里迎外合,真是百口莫辩,天衣无缝,被崇祯帝赐千刀万剐之刑,就这样一个有胆有识的将才被黄口小儿崇祯斩杀于市,京城的民众们用各种各样的果菜击打着这个卖国贼大汉奸。

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因为被广泛认为的反间计,死得是否冤屈?

我是华润先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读过顾诚的《南明史》的人,应当会有较强烈的感受。对袁崇焕的认知会比史书记载的更深刻清晰很多。

袁崇焕(1584-1630年):大言煌煌、夸夸其谈,豪语“五年平辽”无法收场只好与对手虚与委蛇,但皇太极对其评价为“……状若妇人”;列十二条罪状妄杀毛文龙,全都是很虚的大帽子,而自己最后被朝廷定罪的罪状条条都有实证,靡费百万未建一功,毛文龙的游击战花钱少多了,并且还能起到牵制、外联朝鲜的作用,典型的《人物志》中描述的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的形象。

为什么说袁崇焕死的不冤呢?这就要回到明朝那动荡倾巢的亡国年代。在历史烽烟中寻找袁崇焕的身影,看看他做了些什么,然后追问他犯下的历史性错误。

一、如果袁崇焕冤,那觉华岛因他而死的几万军民又是否冤屈?时任辽东经略高第早就提示后金即将来攻,要求辽东各堡坚壁清野,但袁崇焕却发扬他一贯与上级顶牛的作风,一意孤行,大义凛然地说不可放弃国家一草一木,自己守着坚城高墙的宁远城,还指望着觉华岛的水军为掎角之势,来救援他们。结果,天气极寒,二十里海面皆封冻,为了防止后金军来袭,觉华岛上男女老少顶风冒雪,在一望无垠的冰面上没完没了地凿,很多人被冻得手指掉了都不知道,更加无法再拿住兵器,结果,“虏骑既至,逢人立碎”,上演了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另外,“焚船二千余及粮草千余堆”。

二、在其主政辽东期间,延续并发扬孙承宗的费效比极低的看似积极前推实则消极防御的龟缩堡垒政策,落入后金的“围点打援”之计毂中,朝廷填补到辽东这个黑洞中的九边精锐、忍饥挨饿卖儿鬻女才能缴足加派辽饷的农民,他们又冤不冤?“阵没文武官员……不可胜纪,惨不忍视。呜呼!辽祸之烈,一至是哉!”“启无巳之争,……而竭难继之供”。

三、朝廷定罪的罪状(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条条都有实证,年费百万难建一功,不如毛文龙的花费甚低的游击战还能起到牵制、外联朝鲜的作用,典型的《人物志》中描述的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的形象。

四、时人对袁崇焕的做法颇有争议,那袁崇焕的形象又是何时逆转?首先是源于乾隆大帝的一波操作,逻辑在于,满清是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入关的,所以开始对前明及崇祯帝评价较高,但是把前明说的太好了,满清取而代之的正义性又存疑了,那么编造一个崇祯遭遇反间计误杀功臣的故事,这个逻辑就圆满了。之后,因东北沦亡,梁启超为了塑造一个任事东北的民族英雄,就采取了片面的材料,经过一番渲染塑造,一位亡国推手就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位柱国能臣。实在要说他冤,冤在哪里?志大才疏,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作为一名远在福建的七品芝麻官,为了搭上职场直升机,袁崇焕选中了“辽东”这个热点项目,时常兜售自己有“边才”,终于获得伯乐侯恂赏识推荐,从此从七品知县挤入中央政府国防部,从此可以大笔绘图了,用朝廷的千万两民脂民膏、千万条将士性命,来实施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大家可以来领略一下他的豪言,“五年平辽”“予我军民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现实却很骨感,所谓的宁远大捷,损失了觉华岛三万军民,和各堡几十万石粮食,两千只船,房舍被焚,仅仅守住城池,歼敌269人,但是朝廷亟需这样一场大捷,激励士气,故最终大家都心知肚明,捏着鼻子认了这样一场大捷,一年之后,又发生了宁锦之战,还是靠毛文龙带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东江军天寒地冻的环境中与后金军舍生血战,皇太极才被迫从锦州撤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目睹此役,惊呼:“此次战役之激烈为中国所未曾见!抗拒鞑靼人最有力的要数英勇盖世的大将毛文龙”,登莱巡抚李嵩“今解到夷级四百七十七颗……历历皆真,毛帅之功,于是乎不可及矣”;对于袁崇焕的表现,天启的盖棺定论是,“暮气难鼓”,准其引咎辞职。可惜后来崇祯这个倒霉鬼饥不择食,好大喜功,听到能够“五年平辽”就大喜过望,急急上马一个未经深思熟虑的项目,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而且搭上了无数忠臣良将、无辜百姓、华夏衣冠。

我是华润先农,朋友们可在留言区留言讨论。20200501

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因为被广泛认为的反间计,死得是否冤屈?

袁崇焕被崇祯处死并不冤枉,是罪有应得。

第一,袁崇焕忽悠崇祯,他的五年复辽计划不具备操作性,辜负了皇帝对他的充分信任,不仅涉嫌犯有欺君之罪,而且间接导致由于朝廷对五年复辽计划的支持而加重了百姓负担,逼反了更多的农民,加剧了内忧外患局势。

第二,诛杀毛文龙,给后金军队杜绝了侧翼威胁,使得金军可以放心南下,而无后顾之忧,大大恶化了明军战略形势。

第三,资粮蒙古,间接资助后金。粮食是战略物资,而且征粮已经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送粮会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

第四,涉嫌与后金谈判,有出卖国家利益嫌疑。作为一方统军大帅,不请示朝廷,甚至违背朝廷意愿,与敌人沟通谈判,的确罪不可恕。

基于以上四点,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并不奇怪。

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因为被广泛认为的反间计,死得是否冤屈?

袁崇焕是明末抗击东北后金势力的著名的将领,他虽然不是武将,而是一名文臣,但是他自告奋勇,向朝廷请求前往东北边关指挥抗击后金势力。他就任蓟辽督师后,经过他与孙承宗、祖大寿等人的经营,在山海关至锦州一线建起了牢固的关宁锦防线,修筑了宁远古城。在袁崇焕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宁远大捷,击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致使努尔哈赤兵败退回都城后不久抱恨死去。由于袁崇焕的正确指挥与苦心经营,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后金势力既惧怕又仇视袁崇焕,在袁崇焕镇守宁远期间,后金军队未再贸然发动攻明作战。

就是这样一位明末少有的抗击后金势力并取得辉煌战功的边关将领,在崇桢皇帝即位后不久,公元1629年,崇桢皇帝错杀了袁崇焕,并且是以极其残忍的酷刑杀害了袁崇焕。注意,我这里用的是“错杀”,而不是“冤杀”。长期以来民间一直认为崇桢皇帝杀袁崇焕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是被冤杀的。实际情况是按照史料记载皇太极是使用了“反间计”,崇桢皇帝也轻信了,但是这并不是崇桢皇帝要杀袁崇焕的唯一原因,或者是主要原因。促使崇桢皇帝要杀袁崇焕还有另外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崇桢皇帝刚刚即位,第一次召见袁崇焕时,袁崇焕为了博取崇桢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在没有任何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许诺用五年时间解决辽东安全问题,连袁崇焕自己都觉得有忽悠崇桢皇帝的意思,可是崇桢皇帝却信以为真,满足了袁崇焕提出的一切要求。可是当皇太极率后金大军攻到紫禁城下时,崇桢皇帝感到被袁崇焕忽悠了,其愤怒之情可想而知了。

(2)崇桢皇帝虽然赐予了袁崇焕尚方宝剑,授予他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但是袁崇焕还是心高气傲,滥用了这一权力。皮岛总兵毛文龙这样的边关大将不是袁崇焕可以不经请示就可随意斩杀的,而且毛文龙所犯罪行罪不当诛。袁崇焕错杀了毛文龙之后,导致了明军将领的叛乱,有几个将领投降了后金军队,削弱了明军的防线。崇桢皇帝虽然明面上没有怪罪袁崇焕,但是实际上内心已经忌恨死袁崇焕了。

(3)袁崇焕还犯了若干个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的低级错误,例如他不经请示,私底下派人去后金阵营沟通;再如他率军快马杀回京城迎敌皇太极,但是在紫禁城下他并没有奋勇的驱敌,来缓解京城的压力,而是追着后金军围着紫禁城转,令崇桢皇帝、满朝文武和京城百姓恼怒不已;更令人费解的是袁崇焕竟然置朝廷的大忌于不顾,居然提出打开城门让他的部队进城休整,这更让崇桢皇帝怒不可遏。

以上原因都是促使崇桢皇帝对袁崇焕动了杀心的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袁崇焕的被杀并不冤,而是有该杀的理由。但是我还是认为崇桢皇帝在大敌当前,斩杀边关统领大将,而且还是令敌国非常忌惮、惧怕,镇守边关精忠报国的袁崇焕,正是中了敌国皇太极下怀,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说是自毁长城,因此说崇桢皇帝是错杀了袁崇焕。

袁崇焕之死是否是因为被广泛认为的反间计,死得是否冤屈?

袁崇焕之死不完全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可以说反间计只是导火索,在此之前,袁崇焕自身的种种行为和崇祯帝对他的猜忌,都足以让他酿成杀身之祸,正好皇太极的反间计彻底点燃了崇祯帝的怒火,所以袁崇焕就死了。

袁崇焕之死呢,说他冤枉,他有些冤枉,他确实一心忠于明朝,但是说他不冤枉,他也不冤枉,崇祯帝公布的他那几条罪状,他确实也都占了。他的罪状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所以说杀与不杀袁崇焕,全在于崇祯帝而已。

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用的恰到好处,给了崇祯帝一个宣泄怒火的机会而已。

而且崇祯帝公布袁崇焕罪状之后,确实在官方舆论的引导下,当时的人对袁崇焕评价其实并不是很高,都认为其是汉奸,包括很多明末清初的一些学者都在文献中把袁崇焕定为是汉奸。

其实来说袁崇焕内心是忠于明朝,他没有反叛之心,说他是汉奸有点过了,但是他确实又有很多毛病,所以才惹怒了好猜忌的崇祯帝必须要杀他。

崇祯帝公布的袁崇焕罪状主要无非是三大罪状:擅杀大将;擅主议和;纵敌长驱。

这三件事袁崇焕确实也都干了,擅杀大将,袁崇焕为人有书生傲气,但是政治头脑极为简单,皮岛总兵毛文龙依仗老资格对袁崇焕不太尊重,并且毛文龙有在皮岛拥兵自重的嫌疑,不听袁崇焕调遣,于是袁崇焕持尚方宝剑矫诏斩杀了毛文龙。

要知道帝王最忌讳的就是朝臣先斩后奏,更何况还是极为好猜忌的崇祯帝,所以袁崇焕这样一做,虽然当时崇祯帝没说什么,但是内心里已经对他埋下了不信任的根。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以后,还没有能力擦屁股,导致皮岛驻军发生哗变,明朝所建立的皮岛军事基地彻底乱套,毛文龙死后无人能对满清侧翼构成威胁,也导致了后来皇太极的军队可以无后顾之忧,长驱关内纵横京郊。

擅主议和是指的袁崇焕当年在炮轰努尔哈赤以后,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私下与皇太极达成议和,致使满清有了机会平定后方。

这件事其实发生是在崇祯帝登基之前,但是不管如何,袁崇焕终究是没有向朝廷报备,所以崇祯帝最烦的就是袁崇焕这一点,全都擅自做主,这是最招惹崇祯帝猜忌和反感的地方。

纵敌长驱就是指皇太极率部绕过袁崇焕的宁锦边防,从遵化突破进围北京,这是最让崇祯帝愤怒的地方,袁崇焕在出任蓟辽督师以前,曾经向崇祯帝吹过牛逼夸下海口,三年复辽,现在三年时间将近,不仅没有复辽,反而让满清更加强大,甚至皇太极的军队都能直接围攻北京,这让崇祯帝如何不对袁崇焕是否通敌产生怀疑。

所以崇祯帝在明军击退皇太极后,就立刻将袁崇焕下捕入狱。

袁崇焕被捕入狱后,其部将祖大寿所率领的关宁铁骑一直围着北京,崇祯帝几次下诏让祖大寿退回宁锦,祖大寿都不听命令,摆出一副欲救袁崇焕的架势,这更坚定了崇祯帝必杀袁崇焕的决心。

因为袁崇焕已经把关宁铁骑打造的只听他自己而无视皇命的军队,这是历代帝王都会不爽和猜忌的地方,当大将在军队把个人威信树立的比皇帝威信还高的时候,那么这名大将就离死期不远了,明初开国功臣蓝玉不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而被朱元璋给杀了嘛,所以袁崇焕也不例外。

为什么说袁崇焕始终是忠于明朝呢,就是因为当崇祯帝无法让祖大寿退兵的时候,他想到了让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而袁崇焕明知祖大寿所统率的关宁铁骑是他和崇祯帝谈判的唯一筹码,但是袁崇焕毅然的给祖大寿写信,劝其精忠报国,回守宁锦边关。

如果袁崇焕不是忠臣,真有通敌嫌疑,那么他肯定会让祖大寿围攻北京,甚至再把皇太极找回来,有了祖大寿的关宁铁骑帮助皇太极,没准皇太极早就把北京攻下来了,所以袁崇焕绝不是汉奸,也没有里通卖国,他依旧是大明忠臣。

但是袁崇焕也不像后世吹捧的那么厉害,对明朝兴亡起着决定性作用,明朝之亡在于万历和天启二帝,而崇祯帝虽然胸怀大志,勤政自律,但是他能力太弱,而且性格喜好猜忌,志大才疏,他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能力,同样袁崇焕也是如此,袁崇焕的政治头脑过于简单,还喜欢说大话,即使袁崇焕不死,他也没有能力挽救大明于危难。

袁崇焕于公元1630年被崇祯帝凌迟处死,临死前袁崇焕留下了一首临刑口占,算是他向世人表白心迹,但是说什么都晚了。

总体来说袁崇焕的死他自身要负有一半的原因,崇祯帝好猜忌的性格也占了一半的原因,最后才是皇太极施展的反间计,这场反间计用的正是时候,恰好点燃了崇祯帝心中所有的猜忌和怒火。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