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为什么要对张居正抄家鞭尸?

我看了一下,大概都是说张居正位高权重压制了万历,再加上对万历严苛管教。 但是我觉得有些说不过去,如果真的是怨恨他那么在张居正死的时候就不应该给那么多封赏,毕竟他已经死了再厉害也威胁不到万历。为何万历要先封赏再清算呢。

成为大明首辅后,张居正以无比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强势肩负起了大明王朝的所有政务和军务。不仅如此,他还搞定了名义上的大老板李太后,顺手兼任了小万历皇帝的老师。

按理说,张居正堂堂进士出身,本人的学问顶呱呱,做个教师绰绰有余。不过,这位张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万历太过严厉了,毕竟他是一个十岁的孩子。

张老师时时处处都以圣贤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学生,在这种高压态势的教育下,万历小皇帝的内心是被动的,无奈的,甚至是奔溃的。小皇帝对这位张老师,除了无比的崇敬外,更多的是害怕,是发怵。

比如,小皇帝偷偷和太监玩耍至深夜,第二天一早就会受到老妈李太后的严厉斥责,而且骂得天昏地黑,日月无光。毫无疑问,这是张居正告状的结果。张老师还动辄就抬出老朱家的列祖列宗,逼着小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列举自己的种种弊病。

在一次次的打击中,一声声的训诫中,小万历逐渐成长,他对张居正张老师的感情,也渐渐由单纯的敬畏,变成了深深的怨恨。不过,自己翅膀还没硬,万历只能深深埋藏着自己的这份怨恨。

到万历十年时,这位超级牛人张居正、张老师、张首辅,终于在任上过世了,享年仅五十七岁。万历皇帝下旨,追赠其上柱国,谥号“文忠”,可谓是风光大葬,无以复加。

当时,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哭得一塌糊涂,连声感慨张老师的变法事业还没完成就“中道崩殂”

但是,但是!万历在内心却是开心的,甚至到了狂喜的程度。因为,自己终于可以亲政了,终于可以拍板了,终于可以不用担心张老师的教训了。

张居正在世时,所有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现今他刚刚过世,积压多年的火山终于爆发了。尸骨未寒之际,朝中的顽固派们就立即开始反攻倒算,将矛头对准了张居正和他的“一条鞭法”,纷纷开始上疏弹劾。

而此时的朱皇帝万历,终于不用再看张老师的脸色,终于可以行使自己乾纲独断的皇权了。于是,他很快下令取消“一条鞭法”中的很多措施,为张居正变法踩下急刹车。

此举,无疑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向所有人都透露出一条信息,那就是万历并不是完全支持张居正以及他的改革。

以此为标志,朝臣们对于张居正的弹劾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既是发泄各自的不满,又是为了讨好万历皇帝。反正,落井下石,人人喊打,好像所有的铮臣都应该弹劾张居正似的。

一时间,张居正生前的大事小情都被翻了出来。比如诬蔑亲贵,阻塞言路,专权乱政,欺凌君上等罪状。甚至于,就连他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轿子,也被人拿来大肆渲染。

据言官弹奏,张居正的轿子非常拉风,竟需要三十二个人来抬。对!三十二人,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

轿子的的功能齐全,应有尽有,包括书房、卧室、卫生间。随轿的还有女婢,负责端茶倒水和休闲按摩。一句话,这顶轿子除了不能飞,其他功能都堪比特朗普的空军一号。

张居正的生活确实奢靡,而且有些好色。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送给张居正十几个江南的美女,而老张照单全收后,统统留在了自家的豪宅中。

除了生活奢靡以外,张居正还有徇私舞弊和弄权乱政的问题。他的六个儿子分别是张敬修、张嗣修、张燮修、张简修、张允秋和张静修无一例外,统统都考取了进士。而且,每次取得功名,都有张居正的暗中支持。

起先,万历皇帝还能忍,毕竟他有大功于老朱家。但是,随着弹劾奏章的越来越多,万历越来越气愤,逐渐到了发狂的程度。

万历内心世界彻底爆发了,张居正之前天天教育我,要勤俭生活,要远离美色,要修性养德。可是,他倒一点儿都没闲着,苛待皇帝的同时,自己尽情享受着生活。

万历终于知道,敢情这么些年来,就唯独苦了我一个人。于是,万历皇帝下旨,查抄张居正的府邸,拘扣张家所有人。

结果,从张居正的家中搜出了三十多万两白银,文玩字画众多。虽然,这不能与未来的和珅和大人相提并论,可也绝对不是一个廉洁官员该有的正常家产。

万历皇帝没有犹豫,再次下令,废除张居正的所有封号和待遇,并把尸体从墓中挖出来鞭尸,以泄自己被欺压、被愚弄几十年的心头之恨。

幸亏,在最后关头,李太后出面劝说,才勉强保住了张居正的坟墓。曾经不可一世的张居正,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有这样凄惨的遭遇。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万历为什么要对张居正抄家鞭尸?

张居正的去世令大多数人感到突然,感到遗憾,毕竟他才只有58岁。他在有生之年,基本实现了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抱负。在苍天赋予他那天时、地利、人和的交叉点上,他厘剔官弊,推行改革,终于使已经衰落的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治国成宪,在万历初年又焕发了生机,并做出了“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同寺积金四百余万”的辉煌业绩。

张居正自己早有预料

当然,就在他初步完成了这辉煌事业,并使自已跻身于中国历史的名相之列,因而有可能名传千古之时,也必然地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甚至受到身家性命朝不保夕的威胁。对于这些,张居正生前早有感知和思想准备。多少年后,我们从他给河漕按院林之源的信中可以看到:“孤数年以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憸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

对于这些攻击和诽谤,虽然他当时表示无所畏惧:“念己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但时间一久,对自己的前途也未免有些担忧,因此,在万历八年(1580)以后,便屡屡上疏坚退。但由于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本人的挽留,以及由他自己所造成的长期独自当国的政治局面,要想中途隐退是根本办不到的,而越是不能隐退,心中就越发焦虑不安,忧郁不止。万历九年(1581),他在给已退休的前首辅徐阶写信时,又进一步谈到了这种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局面。他说:“正膺重任九年于兹,恒恐不得保首领以辱国家。乞不肖之身,归伏陇亩,以明进退之节。自是羁绁愈坚,忧危愈重矣!”

果然不出所料,张居正离世,张氏举家的厄运由此开始。

举家罹难

万历十年(1582)十月,也就是张居正死后仅三个多月的时间,那些代表旧势力的“憸夫恶党”,便开始向张居正反攻倒算了。

1.攻击冯保 火力侦察

当张居正生前的反对派,山东道监察御史江东之、江西道御史李植,从左右太监口中得知,张居正在病故以后,万历特别厌恶冯保的消息后,便决定先从冯保身上下手,然后再看万历的态度。为了慎重起见,首先由江东之上疏弹劾冯保的亲信徐爵,结果徐爵很快就被逮入狱论死。这样,万历痛恶冯保的态度得到了证实。于是,在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壬辰(初八日)再由李植出面,上疏弹劾冯保12大罪状。万历览奏之后,果然大喜说:“吾待此疏久矣!”立降冯保到南京闲住。

司礼监太监张诚和张鲸见冯保势危,也乘机在神宗面前攻击冯保,说冯保家资富饶胜过皇上。这一诱惑,马上撩起了万历的好奇之心,立即下令逮捕冯保及其侄子冯邦宁等人,并籍其家,结果抄得金银一百余万两,珍珠宝玩无以数计。从此,万历始尝到了抄家的甜头。到了万历十一年(1583)一月,这个历侍三朝,大体上还能保持名节的冯保和他的侄子冯邦宁便瘐死于狱中。

2.打倒张居正 不遗余力

这些“憸夫恶党”没费多大气力就将冯保参倒,并将张居正临终之前所推荐的潘晟、梁梦龙、王篆等人逐个逼退。这样,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便不侦自知了。于是,他们也照用攻击冯保的办法来对付张居正。

即先由吏科给事中陈兴郊上疏弹劾张居正的家奴游七(游守礼),结果游七很快被逮入狱。陕西道御史杨四知,趁机上疏弹劾张居正欺君蔽主,奢僭侈专、招权树党等14大罪。万历览奏以后,马上谕旨说:“居正不思尽忠报国,顾怙宠行私,殊负恩眷。”但此时还算没有完全忘记张居正的功劳,“念系皇考付托,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姑不问,以全终始”,并谕令廷臣:各省修职业,对张居正,不必再追论往事。

如果廷臣真的能够按照万历的谕旨行事,那么张居正还可能做到“以全终始”。但这些“憸夫恶党”’既以得势,对张居正的攻击岂能就此罢休?到了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大礼寺将游七等人屈招污指张居正的狱辞呈上以后,万历览阅大怒,谕令追夺张居正赠官,儿子除名,游七等人论死,其余人远戍。同年八月,再追夺张居正谥号。到了此时,以前加封于张居正的张太师、张文忠等尊称全部没人再提了,就只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张居正而已。

这还不算完结,到了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乙卯(初九日),辽庄王次妃王氏,又进一步上疏鸣冤,说张居正陷害亲王,强占辽府祖业,并造谣说,辽府万计金宝,尽入张居正家中。万历一见“万计金宝”的讼词,好奇嗜利之心顿起,遂产生了没收其家产的欲望。

然而,更令万历愤怒的事还在被继续揭露出来。由于张居正回家奔丧时,戚继光曾派了一队鸟铳作为卫士助威。于是,有人便借题发挥告发张居正有谋反之心,而总兵戚继光就是他谋大逆的后盾。为了证实这个推论的确信无疑,告发者还举出两件事作为佐证。一是有一次应天府乡试,试官出的题目是“舜亦以命禹”。也就是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即皇帝应该像舜那样禅位于德才兼备的张居正。这居心险恶的题目,是为张篡位作舆论准备。二是张居正曾在有人奉承他有“人主之风”时,竟含笑不语。张居正的野心,在他回家奔丧时,所带的戚继光的鸟铳手大显威风中亦可看出……

正在这刀光剑影、张氏家族性命难保的紧要关头,前首辅高拱的《病榻遗言》传到了万历的手中。这本小册子的传来,尤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了万历皇帝的心,并使他对张太师的回忆,连勉强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敬爱和怜悯也化为乌有。他发现,他和他的母后曾误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保障皇位的稳定,而现在看来,张居正不过是出于卑鄙的动机而卖友求荣,纯粹是一个玩弄阴谋与权术的小人。他忆起了张居正与母亲、冯保合伙,逼他向群臣下“罪己诏”的尴尬场面;忆起了张居正当着群臣之面,大声喝斥“当读作勃”而让自己无地自容的痛苦的求学历程……既然如此,就无什么情谊和怜悯可言,籍没家产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万历皇帝立即谕令司礼监太监张诚、刑部右侍郎邱橓、锦衣卫指挥贾应魁,赴江陵籍没张居正家产,并查抄其在京寓所。

3.惨烈抄家

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一日,籍没张居正家产的谕旨传至荆州。荆州知府和江陵知县为了抢头功,亲自到张府封门,将张宅内的男女老少全部关进空房,不供食水,不许走动。直到五月五日,张诚等人才到达江陵,待打开房门一看,已饿死十余人。张诚等置死人于不顾,马上命令吏卒抄掠财物,经过搜查拷问和挖地撬石之后,共搜出黄金一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五月七日,开始审讯张居正的嫡子张敬修,对其黑巾蒙首,严施酷刑。五月十日,又将全部家人一一隔离,分别拷打审问。审讯当中,慑以非刑,悲惨之状目不忍睹,凄哭之声令人肝肠寸断。张敬修不堪忍受残酷折磨,悬梁自尽。张居正三子张懋修投井未死,绝食不亡,幸保一命。

抄家之后,张敬修自缢,张宅饿死十余口的消息传至京都以后,引起满朝大哗。由于内阁重臣申时行、左都御史赵锦的恳求,万历皇帝才允许给张居正家留空宅一所,田地十顷,用以赡养张的老母。

“张居正事件”的突发,使朝野上下顿时变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各色官场人物怀揣各自的目的,相互怀疑和攻击,排挤与陷害,一时出现了“群指为跃冶,合喙以攻之。大臣与小臣水火矣。又有奔走权门,甘心吠尧者,小臣复与小臣水火矣”的混乱局面。在查抄张府的过程中,刑部尚书潘季驯等人曾在奏疏中提及张府饿死多人,对于这一情节,万历皇帝极为不快,下诏命司礼太监张诚查明。作为此次抄家的主管太监,自然不敢如实禀报,便回奏称:“只二人”’回避了饿死多少人这一事实。

这时,江西道御史李植以独特的政治敏感与嗅觉,上疏弹劾潘季驯,说潘季驯“无中生有,欺皇上于今日矣”。于是,潘季驯很快被降旨革职为民。而李植以及先前弹劾张居正有功的江东之、羊可立三人,以“尽忠言事,揭发大奸有功”的名义,分别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和尚宝司少卿。这三个以整人发迹的政治暴发户骤然成了万历皇帝心中的红人。而抄家有功的张诚很快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并兼管东厂及内官监,取代了当年炙手可热的人物——冯保。

“张居正事件”既然已经至此,作为万历皇帝自然无法后退,对这一切措施和结果,他必须向天下臣民作出交代。

如果说张居正谋逆篡位,一则缺乏证据,二则对皇室也无裨益。在抄家四个月之后,万历皇帝正式对张居正宣布了总结性的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府坟地、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政擅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斩棺戮尸,念勤劳有年,姑免尽法。”

上图李贽

张居正患病的时候,北京的部、院及大部分省、府,都为他建斋祈祷,保佑他平安。赞扬之声充满朝廷内外,很少有人指责他的缺点。待他病故,万历追论他的罪过以后,又千夫乱指,诽谤、诬陷充满朝廷,几乎没有人为其说一句公道话。只有当时拒官隐退的大思想家、学者李贽,以高贵的人格精神,勇敢地站出来替张居正奔走呼号,大鸣不平,并称颂他是“宰相之杰”、“胆如天大”。当然,那些“憸夫恶党”们以及万历皇帝本人,不会因为李贽的呼号而改变对张居正的看法。

万历为什么要对张居正抄家鞭尸?

1582年6月20日,当国十年的张居正病逝,不到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心头五味杂陈。

十年时间,他需要老师张居正支撑起一方可以遮风挡雨的屏障,需要老师来拯救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也确实是因为老师弃家为国、鞠躬尽瘁,才让皮包骨头般的大明变得饱满起来。大明国库里囤积的四百多万两黄金和能够供给十年之需的存粮,见证了张居正的功绩。正因为这些,才让危在旦夕的大明政权化险为夷,才让边境安宁。

然而,张居正走了。

当初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当初在他眼睛里高大威严的老师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棋子,他已经完成了过河翻山的使命;或者说他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利剑,他已经完成了刺杀贪腐者的使命。他已经对自己的学生和他的政权失去了意义。

辍朝吊唁老师之后,他给老师追赠了上柱国,赐予谥号“文忠”。

很快,在万历皇帝的脑海中,张居正威仪刚正的首辅形象、一丝不苟的帝师威风、秉公用权的权臣作为、以身作则的重臣身影,犹如迅速隐退的潮汐,悄无声息地淹没在与日俱来的权利旋涡之中。

时间过去了一年十个月(1584年四月),明神宗朱翊钧做了一道让满朝文武瞪大眼睛的决定——查抄张居正的家产。

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干?

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件事情。

1525年(嘉靖四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书香家庭,张居正出生了。在秀才父亲的栽培下,张居正聪颖过人。1537年,十二岁的他参加童试,荆州知府对这个孩子喜欢的不行,于是给他改名为“居正”。1540年,张居正中举。而1547年,考中进士的张居正被封为“庶吉士”(相当于宰相人选),这成为他进身大明高层社会的关键一步。身为庶吉士的张居正,认真思考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现状,上奏《论时政疏》,系统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治理的看法。虽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但是这个奏疏却切中了大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明穆宗朱载垕上位之后,张居正进入内阁班底,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1572年,明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是为万历皇帝。

神宗年幼,母亲李太后把张居正任命为首辅,全权负责朝政。走在朱明政权的前台,可以说张居正干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刀阔斧地革除时弊,恢复大明政权的肌体,让了无生机的机制出现中兴。

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刀刃向内。张居正以破冰的精神改革赋税特权,挖断贪腐之路,让皇权不再浩浩荡荡,触动特权阶层利益。

他结怨于天下,他结怨于皇权。

大明政权走到了嘉靖时代,官员“朝事取索”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行贿多少成为进阶的依据。那时候,钱能通天、钱能通官、钱能通神——送钱已经不是潜规则了。腐败的浊气正在腐蚀大明的肌体,危机四伏。

首辅张居正总揽朝纲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张居正时代。

农村豪强拥有赋税减免特权,老百姓承担了大量的转嫁过来的赋税。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对豪富势力沉重一击,开辟国家税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条鞭法” 取消豪绅避赋偷税特权,从而缓释了贫民之困,堵死了豪民之奸。改革驿递,遏制驿站私用,堵死官员肥私之路,老百姓欢呼雀跃。改革学政,煞住找路子、拜门子的进士歪风。

倡廉肃贪历来是治政的要害所在。张居正奖廉抑贪、正本清源、自持其身。

谁都不愿意别人动他锅里的肉,张居正改革遭到了强烈反弹。但是大权在手,他坚守“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他自己明明白白知道,这种做法结怨于不少人。他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走下去。他比谁都明白,以后自身难保。

果然,张居正生前的担心成为现实——被他惩处过的贪贿者抱团反击。他成了“万古之罪人”“乱政之权奸”。

查抄太监冯保家的时候,搜出了200多万两黄金白银和无数珠宝。一个太监富可敌国,万历皇帝大惊失色。

既然抄家能得财,加上又有人不断弹劾上奏张居正,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

1584年四月,张居正的老家被挖地三尺。张家家财黄金两千两,白银一万七千两。万历皇帝心里空落落地,这就是辅佐自己十年的老师。

他勃然大怒,下令严查张居正的亲属。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也在严刑拷打后不堪受辱,留下绝笔后自缢身亡。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则是投井自杀不成,绝食自杀也没成功,最终被发配边疆而死。张居正的亲属十几人被困死。张居正的母亲也差点丢了性命。

万历皇帝以怨报恩,有良知的人出来说话。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张居正从无二心,不该如此待他。”

于慎行(官至左谕德)给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写信说,张居正办事刚正,依法治国,不会贪贿。尽管他结怨于上下,而他在位时都说他的好话,今天又寻找他的罪行,你三思而后行。

然而,求情的声音是微弱的。万历皇帝哪里顾得上这几个人的奏章。刑部侍郎丘更没有理会于慎行的劝诫。

追仇张居正,再无张居正。明帝国的败亡是谁也没办法改变的。

 

万历为什么要对张居正抄家鞭尸?

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我粗略认为应该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权势滔天,蔑视主上,皇帝仇恨他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首辅,和冯宝、李太后构成权力的铁三角,皇帝怕他、怨恨他并且忍他。客观的说,张居正绝对是把万历当做圣君来培养的,关键是他不把皇帝当做一回事!每天五六点钟就要求皇帝起来读书,没有事假和病假,还不能迟到,否则就要罚站挨骂;读书也不能读错字,不然照样训得你狗血淋头;皇帝想修建个宫殿,果断被拒绝,说什么有得住就行,钱不是你的,皇帝要节俭;甚至有一回,皇帝喝了个小酒又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就摸了一下宫女的小嫩手,然后就被罚跪,差点把皇位给丢了,苦苦哀求后还得下一份《罪己诏》!从这些事来讲,张居正就没把皇帝当做皇帝,掌权后的万历皇帝要是不把他多年饱受欺凌的仇恨全部清算回来的话,那就只能算他心胸开阔了!

二、明朝官场的权力争斗惨烈,他没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

明朝的官场乱得很,孝宗和武宗时期还有所好转,之后就不行,官员们特别喜欢权力斗争,当首辅的也没几个有好下场!比如说,徐阶整完严嵩就被继任的高拱所弄走,高拱得意没几天又被张居正所整,而张居正下台后又被继任的张四维所弄,张四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又被后面的浪花申时行推死在沙滩上……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就是这样,继任的总是找前任的麻烦。如果有培养接班人接任的话,接班人多少能维护前任,就不会有后任老找麻烦的事,更不会导致人亡政息!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培养接班人的事是在申时行时期,不过他做得不好,后面也被清算了!只能说,明朝的官场,太喜欢内斗了!像明朝的言官和仕子言论太放纵了,啥都能说还不用入罪,甚至还能博得美名赚取政治资本,顺便将自己看得不爽的人除去,只要自己非法集合的人数够多!

三、私德有亏,皇帝和大臣都想弄他

张居正能力不错,改革也颇有成效,然而,张居正的品德不是那么高尚!他权势滔天,权压皇帝和百官,官员基本没人敢反对他,一反对就遭打击甚至杖杀,连六部也成为下属。比如说,内阁办事,只有张居正坐着,其他人得站着;再比如说,吏部对天下官员的组织权力就在张居正时期被侵夺,等到申时行时期陆光祖当礼部尚书才夺回。张居正一死,被压迫的官员立马爆发对他的报复!何况,张居正贪财好色,生活极度骄奢,家里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辆,甚至有一架三十二人抬的轿子,里面再放两个小蜜伺候,估计皇帝都没这种待遇!此外,似乎也有贪恋权势。先是两个儿子考取进士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后以“夺情”之名不回乡守孝逗留高位,从而引起百官的嫉妒和怨恨!而万历皇帝又是个喜欢存钱的家伙,查抄冯宝后内库进账颇多,顺便将张居正家也抄了给潞王当路费。

四、变法改革是得罪人的工作,基本没好下场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改革的,从维护朝廷和君主的统治来讲没有做错,甚至还能改善民生。然而既然选择改革,就要有把头伸出去让人一刀剁了的觉悟,毕竟,主持改革的基本是没有好下场的,比如说最为著名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变法,朝廷成效不错,然而同时得罪了百姓和官员。一条鞭法,百姓一切用银子解决,粮食都不要了。原本只需交一担粮食的,现在为换成银子得交一担半。南方百姓还好,北方就更遭殃了,肥了国家苦了百姓。对于官员的考核也差不多一样!砸人家饭碗,别人自然要找你拼命。权势滔天时没人敢动,落难时就是落井下石之际。

万历为什么要对张居正抄家鞭尸?

(原创)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大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隆庆帝在世时的重臣。在明穆宗隆庆帝驾崩后,张居正挤走高拱成为内阁首辅,朝堂之上他身为首辅就是继皇帝之后的百官之首,当时万历帝年幼,皇族中实际当家人李太后还有内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也积极支持张居正改革变法。为了把万历帝培养成为一代圣主明君,张居正对幼小的万历皇帝用近乎苛刻的方式教育,在年幼的小小皇帝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张居正病逝,万历帝亲政,被压抑情绪太久的万历终于急不可待的暴发了,何况张居正改革变法时也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朝臣开始试探性报复,先是弹劾张居正的接班人潘晟,万历帝顺水推舟命潘晟致仕退休,言官开始弹劾张居正,亲政后的万历帝开始反攻倒算,彻底清算张居正,弄的张家家破人亡,张居正生前所有的荣誉都烟消云散。

尽管万历皇帝的“倒张行动”近似猖狂,但是后世的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张居正是一个在死后遭到清算报复的“治世名相”,被称之为千古一相,其地位足以与诸葛亮、魏征等千古名臣比肩。直到万历帝孙子天启帝时期才被平反。

万历为什么要对张居正抄家鞭尸?

一、张居正有大功于大明,没有他的变法,明朝会早几十年歇菜。

张居正上台后实施变法,措施两条:一是一条鞭法。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减少了各级官员的从中抽头盘剥,客观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老百姓增加了耕种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国富民也殷实,双赢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就是本事。二是考成法。每年开初把每一级官员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录成册,自留一份,上交一份,到年底一核对,如发现未能完成年初任务,那就降级、撤职等处分伺候,如年底考核为优秀,那就升迁等好事等着你。这样从上到下严厉督促下,官员们发奋工作,机关效率大大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也提高了。国防上用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李栋梁守辽东,王崇古守宣大,边界太平,到居正死时,国库财政结余可供大明国家机器开动十年,张居正是明朝的大功臣。

二、张居正工作上独断专行,狂妄自大。

他常对人言:我非相,乃摄也。在家中正堂公然用黄金挂着一幅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三、张居正贪污腐败、奢侈至极。

张居正早在做高拱的次辅时,就公然收受老师、前首辅徐阶的三万银子。张居正每次回老家湖北荆门,竟要做一顶三十六人抬的大轿,拉风至极。

万历十一年四月,从张居正家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张居正收入支出严重不平衡。

四、李太后对张居正的过度信任、倚重,使居正、万历师徒关系交恶。

居正、李太后对万历要求太严格,万历偶尔犯点错时,冯保立马报告李太后,李太后罚他跪后,还不依不饶,打开《霍光传》吓唬万历,意即张居正就是当今的霍光,你要学刘贺,悠着点儿!吓死皇帝大宝宝了!

万历十八岁了,居正打愿光荣退休,万历也准备正式执政,谁知李太后开了尊口:“张先生不能走,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师徒彻底闹僵,万历的亲爹死了,得!难道又替他找个假爹?

五、张四维这个原是高拱心腹的居正次辅,假公济私,在居正死后下杀手报复。

张四维在居正死后,主持抄家,下了杀手,张家饿死十余口,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幸亏张四维父丧回家守制,次辅申时行主持公道,上书万历,事情才有转机,万历下令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老母、家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