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会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天宝十四年底,身兼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卢龙节度使史思明,一同反叛唐王朝。为了增加胜算,安禄山还联络了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了号称20万的大军,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

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混乱,唐朝国内的局势已经是江河日下。短时间内,安禄山的叛军就连克连捷,取得了相当的军事成果。河北、河南等地很快被叛军完全掌控,山东、山西的大片土地也很快失陷。

眼见,战火已经蔓延到了陕西境内,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变得岌岌可危。

老迈的唐玄宗,一看形势不对头,慌慌张张要求“御驾亲征”,于天宝十五年六月,仓皇率领杨贵妃、杨国忠等人,还有皇亲国戚和宠信宦官们,向着西南方“亲征”去了。对!我的确没有弄错,叛军从东北方杀奔而来,唐玄宗却朝着西南方亲征去了。

唐玄宗一行的逃难人员,仓皇赶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们不满情绪已经无法控制,终于爆发了马嵬驿之变。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长期以来就是太子的拥护者,他认为今天的乱局完全都是杨国忠造成的。今天的士兵哗变,实在是事出有因,必须杀掉杨国忠以稳定军心。同时,此举也可以去除安禄山叛军的“借口”,再也不需要他“清君侧”了。

此时的太子李亨,面对这种契机,依然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处理。在陈玄礼的再三再四请求下,太子李亨终于站了出来,支持士兵们的诉求。

杨国忠在慌乱之下,自顾自地开始逃命,躲进了马嵬驿西门之内。随后,追上来的士兵们撕碎了杨国忠,将他的头颅挂出来示众。之后,愤怒的士兵又杀死了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最后,哗变的士兵又包围了唐玄宗的临时住所。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得走出驿站,一面慰劳军士,一面表示永不追究。可士兵们并不领情,高喊要求惩处杨贵妃,对唐玄宗持续施压。

年轻时牛逼轰轰的唐玄宗,此刻算是败兴败到家了,毫无帝王的尊严可言。他一面哭,一面求,让士兵们不要杀杨贵妃,都是他自己的错。眼开不顶事,唐玄宗顺带还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而且,还公开宣读了自己下的罪己诏。

可惜,这招儿没啥效果。

不得已,唐玄宗只得让身边的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里面,用绳子将她勒死。可怜!这个白胖白胖的美女,就这样被活活勒死了,杨贵妃之后被就近安葬在吗马嵬驿附近。

在杨贵妃死后,陈玄礼等造反将领解甲向唐玄宗请罪。此刻的唐玄宗也看出来了,这些将领背后是太子李亨在支持,自己此刻根本不能把他们怎样。于是,他只能借坡下驴,说到:“众将皆无罪,为保大唐江山而有功。”

之后,唐玄宗继续向四川逃窜,而太子李亨则主动留下,准备抗击叛军。经永寿、平凉后一路北上灵武,在此作为前方指挥部平定叛乱。而唐玄宗则经扶风、陈仓、散关,一路南下直奔成都。唐玄宗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在此时脱离自己的军队。

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部将的拥立下,于灵武宣布登基,史称唐肃宗。为了照顾老爹的情绪和面子,遥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这样,唐玄宗这个皇帝不仅丢了爱人,还丢了皇位。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会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马嵬》一诗中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无奈慨叹。提到我国古代的美人,杨贵妃绝对能够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她与唐玄宗的爱情也被后世津津乐道,不论是玄宗强夺儿媳,还是杨贵妃想吃荔枝使得“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些典故都家喻户晓。

不过,唐玄宗在执政后期沉醉于和杨贵妃的恩爱生活,而导致荒废朝政,而他所信任和重用的安禄山趁机爆发兵变,史称“安史之乱”,在这场动乱下,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又在半路遭遇兵变,最终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但此时的大唐也开始由盛转衰,走向了倾覆。如同历史上许多其它争论众多的事件一样,有关杨贵妃的身死之地,人们也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说法,那么,杨贵妃到底是死于何地呢?

天宝十四年(755),随着安禄山“清君侧”口号的提出,安史之乱正式爆发,第二年,唐玄宗向西南逃亡,准备前往有着天险之利的成都避难,然而,当他们来到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的马嵬坡时,变故却陡然发生了。

据《旧唐书》记载:“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唐玄宗一行人来到马嵬坡时,掌管禁军的陈玄礼将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罪魁祸首之一,奸臣杨国忠父子诛杀。这一举动实属正常,也在唐玄宗的接受范围内,于是他便没有发表态度,然而,陈玄礼却并没有让军队回到原处驻扎,而是陈列在了唐玄宗的面前。玄宗让高力士前去询问,却得到了乱贼还没有除尽的答复。

唐玄宗是个聪明的人,否则他也不会缔造“开元盛世”了,他很快意识到陈玄礼和兵士们要诛杀他宠爱的杨贵妃,为了平息动乱,玄宗只好忍痛将杨贵妃缢死在佛堂之中,并埋葬在驿站的西侧路旁。此外,在另一官修史书《资治通鉴》中,也有“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的记载,可见,杨贵妃很可能是被缢死在了马嵬坡旁的一处佛堂中。

不过,近代以来,一种有趣的说法流传甚广,说是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逃往了日本。中日两地都有学者认为,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中逃脱,先是逃往扬州,又随着遣唐使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受到了爱戴。在今天的日本山口县一带,还有着据说是杨贵妃葬身地的墓葬。

杨贵妃逃往日本,并死在他乡的可能性当然是几乎为零的,但这也体现了她受到了中外的广泛喜爱。至于杨贵妃的丧命之处,马嵬坡是受到各路史料广泛认可的答案。此外,人们还从杨贵妃的死因入手,提出过缢死、吞金而死、被乱军杀害等说法。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会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大家的关注与点赞。

杨贵妃是因为唐玄宗而名扬天下,唐玄宗风流倜傥,杨贵妃娇艳迷人,他们演绎的浪漫爱情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颂。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出身名门,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她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人又长得漂亮,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号称‘’羞花‘’。

杨玉环在一次派对活动中,深深的吸引了寿王李瑁,于是杨玉环成了寿王的妃子,小夫妻也是恩恩爱爱,杨玉环也没有过多的奢求,本以为就这样和寿王李瑁厮守一生。

没想到的是,杨玉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竟然引起了寿王李瑁的老爹唐玄宗的兴趣,也就是老公公对儿媳妇产生了感觉,这对寿王李瑁来说,简直是割心头肉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乎寿王妃变成了杨贵妃,这个级别简直是天壤之别。

唐玄宗顺利的把儿媳妇变成了自己的女人,杨玉环果真是天生的尤物,不但人漂亮,而且能歌善舞,诗词歌赋答唱自如,唐玄宗喜欢得不得了,杨玉环名为贵妃,实际上就是皇后,因为唐玄宗根本没有立皇后,杨贵妃被独宠。

有皇帝的独宠,任何人也不会淡定,杨贵妃当然也是如此,经常在唐玄宗耳边吹吹风,唐玄宗也只有答应的份,所以杨家在杨玉环得宠后,地位迅速飙升,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无才无能,竟然官至宰相。

虽然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杨玉环并没有直接干预朝政。但事实上杨玉环恃宠而骄,在思想上深深的影响到了唐玄宗。

如果事情只是这样,也许杨玉环还不会有悲惨的结局。可耐不住寂寞的杨玉环,在认了安禄山为干儿子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说不清道不明。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大军直奔长安,大唐军队一路溃败。没有办法,唐玄宗只得带领文武百官向四川逃亡,这个狼狈就不要提了。

在逃亡的途中,护卫的官兵也是疲惫不堪,因此怨声载道,这个时候有几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反应过来了,安禄山之所以叛乱,其实就是冲着杨贵妃而来的,问题的关键找到了,愤怒的将士们首先拿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开了刀,杨国忠就这样被杀死了。

杀死杨国忠后,将士们直接喊话唐玄宗,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并陈述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在众将士的逼宫下,老泪纵横,哀求大家给杨玉环留一条活路,众将士坚决不答应。

事已至此,唐玄宗也是无可奈何,在几声叹息后,赐给了杨贵妃三尺白绫,杨玉环上吊而亡。

赐死杨玉环的地方叫马嵬坡,杨玉环的尸首也就地掩埋,也有野史说杨贵妃没有死,而是被偷梁换柱了,死的是个替身,真正的杨贵妃去了日本,我觉得这只能是传说而已。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会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整首诗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二人的爱情悲剧,也点明了杨贵妃就葬在马嵬坡。

公元755年,安禄山兵起范阳,同年十二月,攻陷东都洛阳。此时,唐玄宗想让太子主持军务,因杨国忠得罪过太子,所以让杨玉环劝说皇帝放弃这个打算。此后,太子李亨深恨杨国忠杨贵妃兄妹,这也为杨贵妃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旧唐书》“河东盗起,玄宗欲以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情,帝遂不内禅。‘’

公元756年5月,玄宗皇帝率众西逃,第二天车驾行至马嵬坡驿时,军队突然哗变,宰相杨国忠为乱兵所杀,杨贵妃被逼迫缢死。,这就是著名的马嵬之变。

杨国忠的死自然不必说,用两个字概括:活该!那唐玄宗为什么要还要杀杨贵妃呢?

其实唐玄宗真的不想杀杨贵妃。司马光《资治通鉴》记得很清楚。

玄礼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自当处置。”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从表面看来,是众将士逼迫玄宗皇帝杀的杨贵妃。其实有一股力量一直在推动事件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发动兵变之前,陈玄礼曾让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说他准备杀杨国忠。太子态度暧昧,没有赞成,更没有反对。陈玄礼则意会到太子的态度,没有反对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于是悍然发动兵变,射死杨国忠。之后,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又逼死杨贵妃。李亨在整个事件中,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存在,整个事件中,唯一得利者也是太子一人而已,那么我们则可以这样理解:杀杨贵妃者,太子李亨,非玄宗也!

杨贵妃死后葬于何处?这个不用再多考虑,开始肯定是马嵬坡。除了之前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证据我再来列举两个证据。

第一、《旧唐书.后妃传》中云: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继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从旧唐书来看,不光清楚的写着杀杨贵妃的地点,连埋的地点都记得清清楚楚。

第二、《旧唐书.后妃传》云:上皇自蜀中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杨贵妃的确埋在马嵬坡,不然玄宗皇帝为何要祭奠,改葬?这段话与《新唐书》中“裹尸以紫茵”一句很是吻合,所以我们更可以确定开始杨贵妃的确埋在此处。

最终杨贵妃埋葬在哪,也许就是千古之谜了,玄宗皇帝密令改葬于他出,史书尚无记载,我们就更不得知了,既然这样,那就让杨贵妃安静的沉睡吧!

春梦悠扬生下界,一堪成笑一堪悲。马嵬不是无情地,自遇蓬莱睡觉时。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会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道尽了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写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段诗文写的是唐玄宗至马嵬驿,军队哗变,赐死杨贵妃的故事。对唐王朝而言,马嵬驿事变是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天宝年间唐玄宗昏庸淫乱的政治生涯的结束。

因此探究杨贵妃被赐死一事,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无论是真正因为她或者间接因为她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她的结局是注定的,归根结底是挽救唐王朝命运的一种表现。

她于李唐王朝来说,终归是昙花一现的。但于历史而言,她又有些模糊不清。“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到底她死因是不是真正由于唐玄宗,死后又埋于何处?史书上也没有交代清楚,至今都是一个历史谜题,有数个版本的传说。

  1. 军队哗变,被乱军砍死,天宝十五年,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幸蜀之策,携带一干臣子连同中央禁军一千多人,向着西南逃去。

    “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知。”由此可见,因为潼关失守事发突然,唐玄宗弃都之策也是仓促决定,为此放弃了不少人。如“妃、主、皇孙在外者,皆委之而去”,放任不管。甚至在京的中央官员大多都不知情,依旧照例早朝。这些事情都充分说明唐玄宗一行的“西辛”,压根就是临时起意。甚至没有安排大臣接管长安,导致敌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皇城。而之后的长安大屠杀事件,更是这次决定留下的代价。

    因此在行至马嵬坡之时,发生兵变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1)遗弃长安,造成军心动荡

    连皇族大臣都来不及转移,更别提这些士兵的家人。西行巴蜀时间如此之长,而现在潼关又被攻破,怕是还在路上皇城便会被敌军攻破,到时候乱军之中他们家人安危又该如何,怕是结局都已经注定了,免不了家破人亡。一想到这里,这些士兵自然愤懑难平,急需要找一个发泄口,而杨国忠难辞其咎

    (2)路途遥远,准备仓促,君臣矛盾爆发

    毕竟是临时起意,准备太过仓促。这让一向娇生惯养的皇子龙孙,又怎么能吃得了这些苦,心中的不满,愤懑,自然便发泄在了这些底层的士兵身上。而这就更让意见颇多的士卒心生不满,最终矛盾爆发,引起哗变。

    (3)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以下克上

    以陈玄礼为首的一干将领,对于沦落到这样的地步自然是愤愤不平的。只不过君臣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早期唐玄宗确实是圣明之君,因此他们把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推向了杨家。因此祸乱朝政,权倾朝野的杨国忠一家,及杨氏姐妹,自然是在劫难逃了。一方面为了堵住悠悠之口,维护唐玄宗的名声;一方面为了平定哗变,稳定军心,这样的处置,势在必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愚蠢与忠诚的结合体,被太子利用,发动马嵬坡之变,赐死贵妃,一生追随玄宗,马嵬之变,他只是想让玄宗远离美色,关心朝政,但是殊不知,太子李亨利用此次政变,掌握大权。晚年陈玄礼陪伴玄宗,但是被李亨打击。

因此在这场哗变之中,唐玄宗都来不及做过多思考,陈玄礼便以“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甿庶,朝野怨咨,以至此邪?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为由,任六军兵士,斩杀杨国忠一家以及杨氏姐妹。而关于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中说:“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而且是被刀刃砍死的。发生这样的哗变,看来也在情理之中。

2.唐玄宗为了稳定局势,决定赐死杨贵妃以定军心

在逃离长安之后,行至马嵬坡这段时间之内,军队流言四起,士卒愤懑不平,这些唐玄宗自然看得出来。甚至于落到如此地步,他自然有好好反省。而王朝由盛转衰,也正是由杨贵妃开始。毕竟杨国忠之失,已成定论。而杨贵妃等一干杨氏姊妹,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恃宠而骄、骄横淫佚、助纣为虐的责任无论如何是推卸不掉的,这些玄宗心中都有数。盛世之时,这些都无关紧要。可在乱世,这些便是催命之符。因此为了巩固统治,稳定军心,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赐死杨贵妃及杨国忠一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史书上也有记载:“明皇鉴夏商之失,畏天悔祸,赐妃子死,禁军何预焉?”

(玄宗无奈别贵妃)

3.决定杀死杨贵妃的主谋是太子李亨,唐玄宗被迫颁布命令

《唐书》和《通鉴》都有关于太子李亨主谋说的相关记载,如“辅国预谋”,而“太子未决”,这些都能论证太子李亨其实是有这个打算的。毕竟在马嵬驿事变发生之前,太子李亨一直都处在唐玄宗的严密控制和杨贵妃兄妹以及安禄山等人的残酷陷害之下,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如此的深仇大恨,在陈玄礼和李辅国预谋之时,他有所打算自然也不奇怪。唯一让他迟疑的,便是唐玄宗罢了。而得到众多大臣将领的支持之后,他自然有了底气不顾及唐玄宗。因此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自然势在必行。

(马嵬坡之变的幕后主使,肃宗李亨)

贵妃葬身之地之谜

而关于贵妃的葬身之地,史书上也众说纷纭。《旧唐书.后妃传》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其文曰:“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文字呢?说明贵妃是葬在马嵬坡的,只是后来皇帝想要改葬礼,受到了大臣的制止。玄宗无可奈何,于是秘密差人启棺,发现里面尸体已然腐烂,只剩下贵妃身前的香囊还一如从前。也正是因为面目无法辨认,后世有许多怀疑与猜测。有人怀疑用了替身,有人认为贵妃已然身死。

甚至在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里都有贵妃的记载,说贵妃墓中死的是他的侍女,唐玄宗心有不忍,派人秘密护送杨玉环漂流过海,逃亡到了日本上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现今日本还有杨贵妃的坟墓。甚至书中还有记载,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明皇想要迎回贵妃,再续前缘共享富贵。但杨贵妃心已成灰,于是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

总的来讲,这种说法也广为流传。不过中日早期的史料中都没有记载,野史也没有丝毫记录。再加上日本人极其崇拜白居易,不排除受到他的《长恨歌》影响,被后世加以演绎出来的。

浮人结语

总之,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倘若贵妃能约束杨氏一族,杨国忠等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也不至落到如此下场。归根结底还是他们自掘坟墓,只顾私利不顾国家利益,丝毫不知道他们依仗的是一个强盛的大唐。

还有,把一个国家的衰亡怪罪于一个女子身上,这些口口声声说要为玄宗清理君侧之人也难算英雄。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会处死杨贵妃,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哪里?

此时唐玄宗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且经过晚年的莺歌燕舞,意志已逐渐消沉,胆子也小了,面对陈玄礼的兵谏,他一时间肯定手足无措,且出于本能,只想自己保命要紧,所以无论禁军提出什么要求,他肯定都会答应,处死贵妃也自然不在话下。从这方面讲,玄宗是相当自私的,李商隐有诗云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隆基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在危难时却连自己心爱之人都保护不了,还不如嫁给卢家的平民女子莫愁,一生都平平安安。

总之,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是为了自保,而不是说唐玄宗认为安禄山谋反,大唐江山遭难与杨贵妃有关,为了惩罚她才处死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