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因为俄罗斯无法承受失去乌克兰的后果。

2021年1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讲话称:“北约步步进逼,俄罗斯退无可退,如果西方继续这么做,那俄罗斯将不惜动用军事技术措施来应对。”对此,乌克兰防长列兹尼科夫表示,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部署了100个营级战斗群,总兵力9.4万人。从俄罗斯对乌克兰局势的反应来看,俄罗斯对乌克兰异常重视,北约或者西方在乌克兰实施的任何行动,都会触动俄罗斯的神经,而俄罗斯真的可能会以武力方式解决问题。

图为在乌克兰制造的安-225大型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是由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

俄罗斯为何会如此重视乌克兰问题?因为俄罗斯自古以来的历史中,还从未失去过乌克兰。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十分关键,从地缘来看,乌克兰是俄罗斯的城墙,乌克兰被西方控制,等于城墙失守,腹地暴露出来;从经济来说,乌克兰有苏联时期布局的大量技术、制造企业,如果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的产业链条就将不再完整,影响经济发展;从军事来看,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就失去了大量的军事科技。总之,俄罗斯不能完全失去对乌克兰的影响力。

图为同时开工2艘航母的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如今已经凋敝。

乌克兰可以看做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9世纪左右,就在如今的乌克兰所在区域形成了古罗斯国家,这其中最强的一个国家叫做“基辅罗斯”,其国家最核心的区域就在今天的乌克兰的基辅。基辅罗斯的版图最大时,覆盖到了今天俄罗斯在东欧的大部分领土。后来,基辅罗斯被蒙古所灭,再后来,在原基辅罗斯所在的区域,诞生了莫斯科公国,并且逐渐吞并了各个罗斯国家,最终击败金帐汗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在16世纪由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建立了俄国。

图为目前的乌克兰局势,红色部分是克里米亚地区和顿巴斯地区。

可以说,乌克兰是俄罗斯国家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正因为此,乌克兰一直被俄罗斯视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国家。也正是从沙俄时代开始,俄国就从没有失去过乌克兰,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但即便是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也长期是俄罗斯的友好盟国,也曾是集安组织的重要成员国。直到近年来,乌克兰局势爆发,俄乌反目成仇,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去了对乌克兰的控制,这导致俄罗斯战略利益极大受损,迫使俄罗斯考虑以武力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由于乌克兰有优良的不冻港、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苏联时期曾在乌克兰建设了工业中心,在乌克兰布局了大量科技研发机构和先进制造企业,比较著名的有:大型运输机研制机构安东诺夫设计局、航空航天器材和导弹研制机构南方设计局、苏联海军所有载机巡洋舰(航母)的建造之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世界著名的航空动力研制机构马达西奇。在乌克兰,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图-160,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

图为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发的飞机,这些飞机俄罗斯如今都不能完全实现国产。

图为安东诺夫设计局大楼。

在俄乌闹僵之前,俄罗斯也曾在乌克兰采购NK-32涡扇发动机、“野牛”气垫登陆艇、M75FR燃气轮机等必要的军事装备,依靠NK-32维持了图-160轰炸机的生产,依靠M75FR燃气轮机建造了22350型导弹护卫舰。俄乌反目后,俄罗斯一度停产了图-160轰炸机和22350护卫舰,现在的22350护卫舰第二批次也只是以无动力方式下水,可见失去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打击多么沉重。

图为基辅罗斯的范围,大概涵盖了目前俄罗斯在东欧的大部分国土。

从军事历史上看,乌克兰还是俄罗斯、苏联重要的军事重镇,二战时期的两次基辅战役、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等,都是二战中规模较大的著名战役,特别是乌克兰的基辅、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都在苏联、俄罗斯的历史上有重要的记录,是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乌反目后,美国军舰开进了苏联曾经的英雄城市、黑海舰队重要基地敖德萨,引发了当地人的不满。

图为俄罗斯“小绿人”部队进入乌克兰。

而失去乌克兰之前,俄罗斯可以在乌克兰之前构建一道战略屏障,施展其在东欧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影响波兰的局势。但是在俄罗斯失去乌克兰后,莫说是在乌克兰之前建立战略屏障了,就连乌克兰自身都成为了西方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堡垒,俄罗斯又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局面长期延续下去,恨不得能马上出兵控制乌克兰局势,改变目前的困局。所以,俄罗斯现在对乌克兰态度比较强硬,甚至不惜动武,就是因为上述原因。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乌克兰同俄罗斯既是同文同种的兄弟,又是俄罗斯同北约的战略缓冲,自尤先科上台开始,一味倒向西方,同俄罗斯互掐互怼,彻底惹恼了普京,这是俄罗斯怒打乌克兰的主要原因。小甜嘟爸爸作如下分析:

一,在普京看来,乌克兰现政权是“伪政权”不合法。乌克兰和俄罗斯总同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同宗同族的兄弟。2013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将民选合法总统亚努科维奇赶下台,既不合情又不合法。直到现在,亚努科维奇仍在俄罗斯不敢回国。而亚努科维奇一直亲俄,同普京感情深厚。自尤先科开始,乌克兰政客靠街头革篡夺政权,普京认为不合法,是伪政权,肯定要替亚努科维奇报一箭之仇,给乌克兰点颜色看看。

二,在普京看来,乌克兰现政权亲西方“卖国”不可饶恕。自尤先科开始,乌克兰一头扎进西方怀抱,对俄罗斯六亲不认,处处与俄罗斯互掐互怼,引诱北约东扩,处处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让俄罗斯总统普京恼羞成怒。

三,在普京看来,乌克兰国内反俄情绪太浓必须修理。在乌克兰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反对俄罗斯的情绪非常浓厚。所以,普京才鼓动俄罗斯族占人口多数的东部两个州和克里米亚独立。

依普京的强势性格,只要乌克兰亲西方,必然遭至俄罗斯的强势打压 ,直至乌克兰求饶为止。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这个问题值得说一说——

毕竟他们是同文同种的兄弟,就类似美国和英国历史上的关系一样。

竟然如今变得如同陌路,还是有原因的。

在木叔看来,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争端起源于2013年乌克兰革命。

当时乌克兰爆发了类似阿拉伯之春一样的老百姓上街抗议,针对的是当时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包括如今波罗申科和季莫申科的支持者最终胜利,把亚努科维奇赶下台。

最终此人跑到了莫斯科,而且6年了一直没敢回国,相当于普京把他养起来了。虽然此举表现普京够意思,但也让乌克兰人看清了亚努科维奇“卖国”,因此之后反俄为标志的波罗申科成为该国总统,就顺理成章了。

普京对乌克兰革命有不同看法,认为这不是革命,而是暴乱,是政变。

他的理由很简单——亚努科维奇是民选的政府,凭什么波罗申科、季莫申科一派人发动老百姓的街头抗议,把一个民选总统给推翻了?

就如同如今普京也不支持瓜伊多发动群众推翻马杜罗一样。

鉴于普京对乌克兰革命态度是这样,当然会影响到他对波罗申科政府的态度。

所以在普京看来波罗申科政府像瓜伊多政府一样,都是伪政权,不是真正的民意代表,因此在普京任内,根本都不理波罗申科,也就是说不和他接触,不以他为谈判对手。

普京唯一用的手段就是军事。

克里米亚问题由此产生也和普京的这种心态有关。

因为他觉得既然乌克兰国内反俄气氛太重,连亲俄的总统都被推翻了,而且反俄的人当选新总统,该国会发生针对俄罗斯族的暴力行动,当地俄罗斯人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所以一方面鼓动俄罗斯族占人口多数的地区独立,比如针对克里米亚就用这招。当地有90%的人口都是俄罗斯族,独立公投当然轻易通过,此后普京以最快的速度将其纳入俄罗斯版图。

另一方面用武力支持独立后的俄罗斯人来和乌克兰人对抗,比如在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等地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战争打了5年,造成乌克兰近万名军民遇难。

因此,俄罗斯和乌克兰兵戎相见,本质还是普京对乌克兰人革命的看法太负面,由此才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乌克兰表现出的亲美的行为,威胁俄罗斯的在欧亚地区的地位。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置身于西方军事保护下。在俄罗斯看来, 后苏联空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版图已日益碎片化, 俄罗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首要利益就是维系历史形成的俄乌特殊关系,确保乌克兰至少不直接被纳入西方的势力范围,从而阻止西方在欧亚大陆的东进速度,维系俄罗斯大国的地位。乌克兰冲突

乌克兰的行为触及了俄罗斯在的地位,导致俄罗斯不得不向乌克兰下手。一场由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博弈的战斗在乌克兰展开了。

乌克兰冲突,是由乌克兰亲美势力,幕后美国政府支持下演变的示威运动,后通过街头抗议活动,以及乌克兰军方倒戈,由俄罗斯扶植的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其背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角力的阴影不时浮现。

克里米亚

然而这场战斗的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俄罗斯了,克里米亚半岛是苏联时期,由俄罗斯划给乌克兰的,主要民族是俄罗斯族。而且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唯一的共和国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所在地。在乌克兰在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两者选择时候,选择西方国家之时,引起俄罗斯强烈反对。

2014年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就自身地位举行全民公投。全民公投筹备与执行委员会主席马雷舍夫17日宣布,对公投全部选票的统计结果表明,全克里米亚半岛超过9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然而,乌克兰当局却宣布克里米亚议会举行公投的决定非法,将当地视为“临时敌占区”。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表示更不承认公投结果。

所谓俄罗斯攻打乌克兰主要的原因还是乌克兰政府过于亲近西方国家。乌克兰背叛俄罗斯,是对俄罗斯巨大的打,在普京看来乌克兰的背叛,一旦西方国家进入了欧亚地区将会把他为俄罗斯所做的一切都付之东流了。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俄罗斯为什么要攻打乌克兰呢?这点我们还要从乌东战争的过程说起了。

2013年底,时任乌克兰总统的亚努科维奇受到俄方的压力,决定停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而“联系国协定”是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敲门砖,此举就意味着乌克兰多年来为加入欧盟做出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乌克兰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强烈不满,人们开始在首都基辅聚集,要求政府恢复签约并提前举行选举。亚努科维奇见状就签署了特别法令,宣布禁止一切形式的示威活动,并派出了金雕特种部队镇压抗议群众,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伤。但镇压并没有阻止全国上下此起彼伏的抗议浪潮。2014年2月,在民意的压力下,乌克兰议会宣布解除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务,并封锁边境,防止其出逃俄国。但在亚努科维奇的恳求下,普京还是派出特种部队救走了亚努科维奇,随后乌克兰反对派上台,重新举行了选举,亲欧派的波罗申科当选为新一任总统,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影响下,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普京随即派出军队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到了2014年的5月份,乌克兰东部以俄罗斯裔居民为主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州也以公投的形势宣布独立,并且亲俄派还组织民兵与乌克兰政府军对抗,乌东战争正式爆发。

那么在乌东战争爆发的时候,乌克兰是个什么情况呢?其实乌克兰自独立以来,经济一直不景气,虽然苏联时期留下的武器足够他们装备100个师,但由于生活困难,也基本被卖光了,比如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就是我国在哪个时期购入的。

武器都卖光了,打起来的时候还能拿什么去打呢?长时期的武备废弛,导致乌东战争开始的时候乌克兰能立即调动的军队仅有6000多人,无奈之下就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一个营一个营地往前线派兵。

5月26日,亲俄派武装占领了顿涅茨克机场,乌军为夺回机场,派出了苏-25攻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协同地面部队发动猛攻,并最终夺回了机场的控制权,此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这个被几乎打烂了的机场,将会成为日后两军反复争夺的焦点。不过民兵毕竟是民兵,战斗力与正规军是不能比的,随着正规军的逐渐到来,亲俄派民兵所占据的领土开始不断地收缩,也一度被包围在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城市里,一切都似乎在朝着有利于乌克兰的方向发展。

但是到了夏天的时候,七月份,乌政府军在顿涅茨克南部的战斗中,缴获了敌人T-72主战坦克和冰雹火箭炮,而这些都是亲俄派武装不曾有的武器,从俘虏士兵的身上搜出的文件也可以证明,这一阶段的民兵已经不是民兵了,而是妥妥的俄军了。

到了这个时候,乌克兰方面意识到情况不妙,打算后撤,但为时已晚,大批俄军从南边的俄乌边境杀将过来,将原先包围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乌军给反包围了起来,在俄军猛烈的进攻下,乌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之前几个月拿下的领土,一下子又全部吐了出来,这一战后,乌军损失了大批重武器,再也没法发动像样的进攻了。

9月份,乌克兰与亲俄派武装签署了第一次明斯克停火协议,双方就地停火,乌克兰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自治地位,但两地依然留在乌克兰境内,但停火只维持了10天。

之前被乌克兰占领的顿涅茨克机场在这个时候已成了一座孤岛,深陷敌阵。为拿下这座孤岛,亲俄派武装对此地发动了猛攻,而守卫在此的乌克兰第93机械化旅协同外围的友军,硬是抗住了对方榴弹炮、火箭炮、航空炸弹,甚至是反舰导弹的袭击,坚守了5个多月,直到次年1月才被迫放弃。

2015年2月,在德国和法国的调停下,交战双方签订了第二次明斯克停火协议,至此,乌东战争的主要战事基本结束,后来几年虽然还有零星的冲突,但规模相对较小。整个乌东战争,乌克兰共投入6万多的军队,其中4400人丧生,1万多人受伤。俄罗斯和亲俄派武装,共有45000多人参战,其中5600人丧生,13500多人受伤。此外战争还造成了3万多平民的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那么乌克兰为什么想要加入欧盟呢?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过得很穷,但欧盟国家通常都很富裕,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根据民调显示,大部分乌克兰人,以及绝大多数乌克兰年轻人都愿意加入欧盟。而加入欧盟的好处就是乌克兰人可以进入欧盟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乌克兰人也可以自由地来到欧盟国家打工、生活,此前还有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珠玉在前,所以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从1997年起,乌克兰就与欧盟定期举行峰会,2008年双方便开始了联系国协定的谈判,乌克兰为了入盟前后准备了十多年。2010年,亚努科维奇赢得大选,成为乌克兰第五任总统,尽管此时人人都知道他心向俄罗斯,尽管他囚禁了前总理季莫申科,但欧盟的领导层依然对他的胜选表示了欢迎,并表示愿意与他合作。

这样说的话,欧盟的确是搞乱了乌克兰,又犯了以前“绥靖”的毛病。

在克里米亚冲突后,欧盟也没有放弃乌克兰,双方还是在2014年3月和6月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政治和经济部分,乌克兰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于2016年生效。

而美国在这里的角色就比较复杂,给人的感觉就是三心二意,在奥巴马执政末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开始从欧洲向亚太转移,后来随着川普上台,川普也有意拉拢俄罗斯,也就不想为了乌克兰的事情招惹俄罗斯了。

至于俄罗斯,从表面来看,好像是在发动进攻,只出了一些偏师就轻松击败了乌克兰,但从战略层面上来说,俄罗斯还是一种防御姿态,对于俄罗斯来说,最优选择自然是让乌克兰留在独联体之内,并让其从上到下都倾向于俄罗斯。但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发展模式也确实太缺乏吸引力,只好退而求其次,用战争拖住乌克兰不使其加入欧盟,因为加入欧盟的首要条件,就是该国不能处在战争状态。

如果乌克兰顺利加入欧盟,那么俄罗斯与欧盟对抗的前线,就会从乌克兰直接推进到俄乌边境,这对于俄罗斯来说在战略上就是非常失败的了,所以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其实是在维持自身的战略安全。

同时,俄罗斯出兵乌克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的历史恩怨,比如1932年-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对于乌克兰人来说是民族的伤痛,在很多乌克兰人看来,这场饥荒是苏联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灭绝行动,因此也被称为“饥荒种族清洗”。在这些年,乌克兰逐渐向欧盟靠拢的过程中,其境内的俄罗斯裔对自身的安全也非常担忧,要武装搞独立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乌克兰想摆脱俄罗斯的控制,而乌东则是想摆脱乌克兰的控制。

目前来说,克里米亚是不太可能回到乌克兰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州则长期会处在一个对峙的状态,而俄乌关系,则是新仇加旧恨,不太可能有回旋的余地了。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乌克兰?

事实上俄罗斯并没打过乌克兰:在克里米亚问题和乌东战事问题上俄罗斯都是利用乌克兰国内矛盾介入的。尽管俄罗斯的确插手了乌克兰国内事务,乌克兰东部的反对组织也确实有亲俄背景,但至少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在国家层面并未爆发战争。我们姑且抛开题目中的逻辑问题不谈,单纯只分析俄罗斯为什么要介入乌克兰国内事务并事实上造成了乌克兰的分裂局面呢?

乌克兰和俄罗斯同文同种:公元5~6世纪在由匈奴西迁引发的亚欧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大分支。其中东斯拉夫人逐渐繁衍出俄罗斯、白罗斯和乌克兰三大支系。在历史上乌克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同根同源,二者的早期历史都起源于公元882年建立的东斯拉夫人国家基辅罗斯。然而“罗斯”这个名字并非东斯拉夫人自己的发明,而是来自于外来征服者。这一外来征服者是曾一度令整个欧洲闻之色变的维京海盗的一支诺曼人——他们占据着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在此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他们还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了英格兰,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诺曼人全盛时期从波罗的海一路打到地中海和黑海,从冰岛到意大利到处都曾留下他们征服的痕迹,他们在法兰西境内建立割据一方的诺曼底公国并渡海征服了英格兰。9世纪上半叶向东发展的诺曼人分支开始出现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在芬兰语中称之为罗斯人,而当时的东斯拉夫人一般称他们为瓦良格人。882年罗斯人的首领奥列格率兵南下攻克了基辅,杀死了统治那里的王公阿斯科尔德和基尔并迁都于此,从此由罗斯人统治、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基辅罗斯国家正式诞生,如今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三国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之孙、术赤的嫡次子拔都奉大汗窝阔台之命率大将速不台及宗王拜答儿、合丹、贵由、蒙哥等西征。次年拔都先遣速不台率骑兵突然袭占不里阿耳。1237年春拔都又令蒙哥击灭突厥系的钦察人,至此蒙古人通往欧洲的道路被彻底打开。就在这年冬天蒙古人又利用江河封冻的时机大举进攻基辅罗斯,这时的基辅罗斯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若干大公国共同组成的联盟体系。蒙古大军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也烈赞、科罗木纳、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罗斯公国,1240年冬蒙古大军开始围攻基辅罗斯的都城基辅城。正是蒙古西征使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民族出现了分野:当时基辅罗斯绝不部分领土都被西征的蒙古人占领,只有西南边陲的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在波兰等国支持下保持着独立,恰恰正是这个加利西亚一沃伦公国在日后逐渐演变出乌克兰。事实上乌克兰在古罗斯语中的意思是边地,意指乌克兰位于昔日基辅罗斯国家的边陲地区。

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脱离蒙古人的统治并逐渐征服其他罗斯公国,于是以莫斯科大公国为基础合并其他罗斯国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俄罗斯民族。而这时的乌克兰还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随着俄罗斯的崛起乌克兰就一直处于俄罗斯和波兰的争夺之下。1648年春乌克兰爆发了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领导的反波兰起义,1653年沙俄应赫米尔尼茨基之邀以保护和支持乌克兰为名向波兰宣战。1686年沙俄在驱逐波兰人后宣布合并乌克兰。从此乌克兰就开始被俄罗斯统治,但乌克兰人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自己才是继承了古罗斯民族的正统,而俄罗斯则是高度蒙古化的民族。乌克兰这种民族自尊心使其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纠结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波兰的独立使乌克兰西部地区被并入波兰,而东乌克兰则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二战后苏联趁机将整个乌克兰合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乌克兰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缘区位乌克兰再度陷入纠结的境地:当年被迫在波兰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的乌克兰如今又不得不在俄罗斯和西方的北约、欧盟之间选边站队。而这种外交立场的选择同样影响到乌克兰国内的政局:乌克兰东部生活着占乌克兰总人口17%的俄罗斯族。事实上由于历史上乌克兰曾分属波兰和俄罗斯统治的原因导致西乌克兰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而东乌克兰则表现出明显的亲俄意识。

乌克兰的悲剧恰恰就肇始于敏感的地缘区位:乌克兰正处于俄罗斯和北约势力的夹缝之间——乌克兰在历史上曾被波兰统治过,随着俄罗斯的崛起则成为俄罗斯和波兰争夺的地区,当时的乌克兰不得不在俄罗斯和波兰之间朝秦暮楚。尽管时光过去了数百年,但乌克兰位于东西方争夺的咽喉要地的格局并未改变,唯一不同的是西部的波兰变成了北约。由于其敏感的地缘区位使乌克兰成为了俄罗斯和西方大国势力角逐的舞台,同时乌克兰国内的亲俄与亲西方势力之间也存在着裂痕。北约一直以来都将俄罗斯作为自己的主要战略对手,自然不会放过乌克兰这一制衡俄罗斯的有力武器;而在俄罗斯看来:乌克兰同北约和欧盟的接触是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自身实力不足的乌克兰不得不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外交立场的选择同乌克兰的国内矛盾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乌克兰的政局稳定:乌克兰东部生活着占乌克兰总人口17%的俄罗斯族,而由于历史上乌克兰曾分属波兰和俄罗斯统治的原因导致西乌克兰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并生活着大量信奉天主教的波兰等族裔。乌克兰这种族裔分布情况使国家处于一种被撕裂的状态:东部俄语人口聚居的地区亲俄意识明显,而在西乌克兰则有浓厚的亲西方意识。除了族裔之间对立之外,乌克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则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国内的对立情绪——由于乌克兰西部更靠近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先发优势,而东部地区的俄语居民则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与此同时乌克兰的政治体制则在总统制和议会总统制之间反复摇摆不断,因为民族意识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对立各方之间又因为不同的政见而进一步加剧了对立态势,使乌克兰的政局呈现一片混乱的状态。而混乱的政治局势又使乌克兰政府无法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人民因为自己的生活迟迟无法得到改善而日益滋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于是就形成了经济发展越是缓慢政局就越动荡,而政局的动荡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自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以来随着昔日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建国使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传统市场遭受重大挤压:1993年3月北约首先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三个前华约成员国吸纳为会员。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又发动了针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科索沃战争,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势力被彻底被挤出了原有的东欧势力圈。随着2002年11月21日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至此北约成员国已直接与俄罗斯接壤,北约的军事力量已然部署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北约作为政治军事组织挤压着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而欧美则作为经济组织侵蚀着俄罗斯的传统市场范围:2004年5月1日欧盟实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扩盟——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十个国家同时加入欧盟,这些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前苏东阵营的国家,此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等前东欧阵营国家也加入了欧盟。乌克兰自独立以来就一直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来回摇摆,而俄罗斯则对乌克兰国内亲西方的苗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在俄罗斯看来:乌克兰同北约和欧盟的接触是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要知道乌克兰和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是不一样的:波兰、捷克虽然是前苏联阵营的国家,但毕竟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地理位置同俄罗斯也有一定距离;而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对俄罗斯而言可谓就在家门口,更何况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还是乌克兰境内的基辅罗斯,无论从民族情感或是地缘战略上而言:俄罗斯都无法接受乌克兰倒向西方的潜在可能。况且俄罗斯也担心一旦乌克兰倒向西方,那么将有可能在白罗斯、高加索、中亚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造成多米诺效应,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传统市场将遭受进一步挤压。

2004年作为乌克兰国内亲西方势力代表的尤先科在乌克兰总统大选中胜出,乌克兰开始执行亲西方的外交路线,这引起了乌克兰东部亲俄势力的不满。另一方面乌克兰国内的亲西方势力试图以全盘西化的方式对国家进行改革,然而西化改革在乌克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最终并未能解决乌克兰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在2010年作为乌克兰国内亲俄势力代表的亚努科维奇上台执政,乌克兰的外交路线随即由亲西方180度地转向亲俄,这自然又引起了亲西方的乌克兰西部地区民众的反对。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遭议会弹劾而被罢黜总统职位,取而代之的是亲西方的波罗申科。波罗申科一上台就已强硬的姿态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加入欧盟和北约。在乌克兰政府左右摇摆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时乌克兰国内亲俄和亲西方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2014年3月16日以俄罗斯族裔为主的克里米亚地区以举行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作为对波罗申科的回应,俄罗斯以此为契机开始介入乌克兰事务。事实上克里米亚问题之所以成为俄乌之争的导火线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1430年在金帐汗国分裂解体的浪潮中成吉思汗十一世孙哈吉·格来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1783年沙皇俄国正式吞并克里米亚。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自己进出黑海的重要军港塞瓦斯托波尔。沙俄曾在此与英法联军激战,二战中苏联红军也曾与德军在此进行过惨烈的战斗。在二战过程中克里米亚当地的鞑靼人中有一部分在德军占领时期配合德军对抗苏联,战后苏联政府将克里米亚鞑靼人集体迁徙到中亚,从此俄罗斯族占了克里米亚人口的大多数。1946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将原“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建制并降格为克里米亚州。1954年5月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将克里米亚州划归当时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克里米亚控扼黑海门户,是连接欧洲和中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它的南部海岸与土耳其遥遥相对,西部面对的则是东欧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俄罗斯的地缘环境有利有弊:尽管拥有辽阔的战略纵深,但却缺乏走向世界的出海口,俄罗斯的历史就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一部不断寻找出海口的历史。从彼得大帝时代起俄罗斯就确立了同时打通北方波罗的海和南方黑海两大出海口,以维护俄国的战略空间和贸易安全。苏联时代黑海舰队的基地就设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未就黑海舰队的归属问题达成一致,以致于在苏联解体一年后黑海舰队仍悬挂前苏联海军军旗。1992年8月俄、乌两国在雅尔塔达成协议:将黑海舰队变成俄乌联合舰队,由两国共同指挥。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以及黑海舰队恰恰就是俄罗斯进出黑海的关键所在: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正中间,由此向西南方向越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进入地中海,这正是俄罗斯对外贸易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如果克里米亚掌握在一个对俄罗斯不友好的国家手中,那么这对俄罗斯而言:无异于让一个敌对国家卡住了自己的经济命脉。

2014年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就自身地位举行全民公投,结果超过9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亚宣布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同一天普京签署了关于俄罗斯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总统令。次日普京批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条约草案并与克里米亚共和国领导人签署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条约。至此克里米亚处于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同年5月11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举行公投,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至此乌克兰已处于分裂状态。迄今为止乌克兰已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内战,战火毁坏了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使乌克兰经济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乌克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而生活水平的下降又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国内矛盾的积压。普京趁机介入到乌克兰东部的战事,从而将顿巴斯地区置于俄罗斯的保护之下。早在2014年3月底普京提出了恢复苏联时代的连接克里米亚海岸和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克拉伊之间的刻赤海峡大桥一事,在经过四年的修建后在去年的5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刻赤海峡大桥的通车仪式——他亲自驾驶卡车通过大桥。修刻赤海峡大桥的对俄罗斯控制克里米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和平年代这座桥可以大大便利克里米亚同俄罗斯本土之间的人员、经济联系,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一旦爆发军事冲突,那么这座桥也将大大便利俄罗斯军事人员和军事装备的调度。2018年11月25日乌克兰海军的“别尔江斯克”号、“尼科波尔”号和“亚内卡布”号三艘军舰穿越俄罗斯边境并向刻赤海峡航行,双方发生军事对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