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总能看到战斗机飞行员驾驶飞机躲避导弹攻击的紧张情节,而且总能依靠各种复杂的机动动作躲过导弹的打击。但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之中,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那是肯定无法逃脱的,现代空战基本上遵循了“发现即摧毁”这一原则。
那为什么战斗机就躲不过导弹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战斗机里有人,有飞行员,而导弹里面没有人。有人就要考虑人的承受能力,即便是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再高超、再训练,他也无法适应超过人体承受极限的机动过载,而导弹却能够肆无忌惮的改变飞行方向,因此战斗机无论如何也没有导弹灵活,一旦被导弹锁定并咬住,基本是跑不掉的。
比如说,世界上机动性最好的战斗机,机动过载也就是9.5-10G左右,比如俄罗斯的苏-35、T-50等装备了三维矢量发动机的战斗机;而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导弹,机动过载可以超过40G,在空中飞行中,即便是全速状态,也可以瞬间完成掉头等复杂的转向动作,可以说是想打哪里打哪里,战斗机在导弹眼里,就是笨拙的猎物,怎么可能躲得过去。
另外,现代战斗机的火控雷达非常先进,可以及时为导弹提供飞行路线修正指令。比如,第4代半战斗机开始普遍装备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其搜索方式不是传统的机械式扫描,雷达天线变换搜索的水平、俯仰方向,完全依靠电子扫描波束的角度变化。换言之,雷达可以更加迅捷、快速地发现各个方向的敌机,并且大大提升跟踪和打击的目标数量,只要敌机处于雷达搜索角度之中,就会很快被锁定。
而更加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如歼-20和苏-57等战斗机,甚至都配备了三面式有源相控阵雷达,也就是在战斗机的机头部分,设置3面雷达天线,除了传统的朝向前方的火控雷达外,在机头两侧还有两部雷达副天线,可以有效扩大战斗机的搜索角度范围,堪称是“空中宙斯盾舰”,雷达不用进行机械或者电子的扫描角度变化,就能实现全时段正前方全覆盖,最少可以搜索180゜范围,对敌机的发现和锁定的速度将会更快。
图为苏-35战斗机,因配备三维矢量发动机,因此机动性优越。
另外,像歼-20和F-35这样的先进战斗机,还配备了EOST、EODAS合成孔径系统,红外、光电等传感器遍布机身四周,飞行员只需要带上头盔,转动头部就能瞄准各个方向的目标,实现对敌机的导弹锁定。甚至,战斗机都无需用机头对准敌机来袭方向,侧面迎敌也可以锁定敌机。另外,现代空对空导弹的发射性能也更加优秀,其攻击角度也越来越大。比如,一些导弹甚至能够实现向后发射,战斗机发射导弹后,导弹越过机翼上方,攻击后方的来袭目标,称之为“越肩发射”。
而导弹一旦发射,敌机就几乎不可能逃脱。现代导弹很多都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导弹发射之后,敌机就已经被锁定在导弹弹头雷达之内,由于现代空对空导弹都是近炸引信,因此他只需要接近敌机就可以完成猎杀,导弹一经发射,除非有故障,否则命中概率都非常高。而在一个固定的距离内,命中概率会超过99%,这个距离叫做不可逃逸区,先进空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非常大,像我国的PL-15空对空导弹,不可逃逸区为40公里左右,敌机只要看到导弹来袭,基本就跑不掉了。
图为发射干扰箔条的歼-16战斗机。
那么如何躲避来袭的空空导弹呢?办法只有三个,第一个是打开战斗机的加力,迅速爬升高度,等到导弹接近后(没有进入不可逃逸区),迅速俯冲,换取较大的动能和速度,让来袭导弹也提前进行方向调整和速度变化,消耗其燃料,然后掉头就跑,等到导弹燃料降低、动能耗尽,再想办法机动逃脱;第二个是发射干扰箔条,使导弹失去目标;第三个是进行主动电磁干扰,压制导弹的搜索能力,使其丢失目标。
总之,一旦被先进空空导弹锁定,逃脱的难度是很大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很难完成逃脱动作,唯一战胜来袭导弹的方法,恐怕就是赶快弹射跳伞了。
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敌机飞行员如果这样做会大幅度地增加被导弹命中的概率。
可以这样认为在导弹来袭的时候,爬高是一个相当愚蠢的举动。要是垂直攀升那是一个直接作死的举动。
这里面有一个能量转换的问题——战斗机飞行的时候是有两个很重要的能量要看到的,第一个是飞机高速飞行所获得动能,第二个是飞机在空中不断升高所获得的势能。动能很好理解,质量X速度平方/2,这是飞机在空中高速机动的能量来源;而势能并不是特别好理解。
Ep=mgh
m是飞机的质量,g是地球的重力加速度,h是飞机的高度。我们可以把地球的引力当作一根无形的弹簧,当飞机飞得越高,这根“弹簧”的拉力就越大。当飞机不受到任何外力的影响下,这根弹簧会把飞机拉到地面上。
飞机飞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理解为通过机翼的升力作用将一部分发动机推动飞机的能量转化为飞机的重力势能——因此飞机越飞越高,但这部分能量还是要还回去的,这也就是飞机落地。
在空战中,飞机的机动性来自于飞机的速度——也就是动能。当飞机爬升的时候就等于牺牲发动机推力来换取势能的增加。这时候发动机输出的能量有很大比例就被浪费掉了,虽然飞高了但是真没用。
这就让飞机失去了抗衡导弹所应该需要的速度。因此你看到战斗在躲避导弹的时候往往是一边抛出诱饵,一边大坡度地向下划去。
这种方式就更加符合能量机动的原则了,它们是在利用释放重力势能来额外的给飞机加速。只有速度足够的情况下,才可以在导弹来袭的一瞬间让飞机切入导弹跟踪范围的角速度大于导弹能够跟踪的最大角速度。这样飞机才有可能幸免于被导弹击毁。
如果向上爬升呢?动能转化为势能势必让飞机能具有的最高速度降低。这时候导弹打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如果像题主说的垂直攀升。这时候飞机飞的是一个大迎角的飞行轨迹,不仅仅阻力骤然提升消耗动能,而且飞机的发动机会在一个很难维持高推力的工况下工作,飞机并不会像穿天猴一样直冲云霄,而是被消耗掉大量动能成为导弹再好不过的靶子。
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战机规避空空导弹是各国空军大力研究的难题,笔者搜索专业数据库,研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这才敢动笔。现与网友们分享!】
1958年9月,美国研制的“响尾蛇”红外空空导弹在台湾海峡空战中首次使用,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先河。1966年3月,我军在广西南宁地区上空首次用霹雳-2乙空空导弹击落美国“火烽”无人机。1961~1974 年的越南战争中,空空导弹得到大规模实战运用。经过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多场战争的洗礼,空空导弹技术日益成熟,作战运用日趋完善,命中率也不断提高。目前,空空导弹形成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两种互补的体制,近距格斗导弹几乎全部采用红外制导;而中、远距的空空导弹一般采用雷达制导。红外空空导弹以其使用简便、高性价比而受到关注,并获得较大发展。以著名军工企业BAE公司的统计为例,1973—2016年,世界各国战机的作战损失统计:作战损失648架,其中49%被红外空空导弹击落,22%被雷达制导导弹击落。随着数字射频存储(DRFM)干扰技术的发展,使雷达型导弹的电磁对抗能力差的弱点,日益突出;因此,红外型空空导弹有向中远距拦截发展的趋势,但目前还有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难点需要突破。
近年的局部战争表明,超视距多目标空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海湾战争中,中距拦射导弹击落的飞机数量首次超过了近距格斗导弹。对于参战飞行员来说,只要条件允许,总是希望在视距外用超视距空空导弹击落敌机,而不是进入近距格斗。未来的空战将从超视距交战开始,在强大的电子干扰和光电干扰的支援下,按照作战网络所提供的全面信息和指令,用中远程导弹首先毁伤威胁最大的各类目标(包括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继而攻击普通战机,力争在中远距交战阶段结束战斗。
超视距空战是指在飞行员视距(10 km)之外,通过机载搜索跟踪系统,探测、识别目标,并完成导弹攻击的一种作战模式。超视距打击与近距格斗相比,具有攻击突然性、先敌打击、多目标攻击等优点。而空战致胜的“四先”准则,便是“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先敌脱离”;为了实现空战的“四先”,看得远、打得远,是前提条件,因此超视距导弹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武器。如美军的AIM-120,迎头最大可攻击距离可达100km左右,它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亮相,至今共发射17枚,10枚命中目标,命中概率为60%。根据空空导弹在历次战争中的使用数据分析,飞行员按照操作流程,对满足发射条件、处于攻击区的敌机,及时发射导弹,这是保证命中概率的重要条件。【1】
新型的中远距空空导弹在攻击过程中,过载最高可达到30~40个重力加速度(g),飞行马赫数最高可达到5~6,且具有远射程、高过载、高速度、高机动能力等一系列优点,已构成现代空战中的最大威胁。消除该威胁的方式主要有2种:一是先敌发射,即在敌机发射空空导弹前,摧毁敌机;二是在遭受敌空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如要将其杀伤降到最低,通常是实施有源、无源干扰和机动规避。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机动规避问题;机动规避是成本最小、最直接的躲避攻击方式,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空空导弹由于体积和质量的限制,其燃料有限,发动机工作时间短,大部分时间为无动力惯性飞行,并可随目标做跟随机动;而大机动会过快损失速度和能量,其控制能力、机动能力也将大幅下降。规避机动的策略,是通过尽量消耗导弹的能量,来实现规避。
目标在敌导弹发射后,盲目、错误的规避机动(例如垂直攀升等)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处置应是,立即以最大稳定盘旋角速度(常用5g过载)转弯,尽快把导弹置于尾后,然后全加速加力脱离。逃逸时采用S机动、圆周运动等周期性的机动方式,可使导弹内部产生谐振,影响导弹的稳定性,从而扩大动态误差,增加导弹的脱靶量,降低命中率。还可采用边置尾边俯冲的机动方式,目标在转弯置尾的同时,向下俯冲3km左右(俯冲过浅很难逃逸成功,俯冲过深不利于后续拉起继续接敌),然后以加力状态平飞逃逸。此时空空导弹也会跟随俯冲,由于空气阻力变大,导弹速度衰减非常快;因此,这可以显著消耗导弹动能,降低其威胁。还有一种90°切向机动,目标以最大稳定盘旋角速度转弯,保持逃逸方向与来袭飞机雷达波束垂直,快速脱离;但切向机动应该在无法摆脱导弹的最后20s进行,以提高成功概率。在多种规避方式中,边置尾边俯冲的机动规避方式,无论是在逃逸概率、平均脱靶量,还是操作难度上,都是一种最优的选择。【2-3】
对中远距空空导弹的攻击,越早发现、越早机动,越有利,即应在弹目距离至少40km外机动,通过一定的组合机动规避,战机便可获得较多机会成功逃逸。【2】如果目标处于敌空空导弹攻击的不可逃逸区,那就危险了;因为,“即使目标做最剧烈的逃逸机动,导弹仍能以不低于某一给定的概率命中杀伤目标的攻击区,称为目标不可逃逸攻击区。”【周志刚主编,航空综合火力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60页】这时,采用上述多种规避方式,仍不能摆脱敌导弹的跟踪时,那只有最后一搏,即在导弹与飞机即将相遇的时刻——两者相距几百米至上千米的距离时,突然强机动、急剧转弯闪躲。考虑到飞机大过载机动对飞行员的影响,急转机动的时机,选在导弹与飞机相距1KM左右是比较好的选择。然而,并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这需要飞行员有丰富的经验和超冷静的头脑;另外,在近距格斗、应对先进的红外空空导弹时,更是如此。例如,中国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研制的第4代红外空空导弹PL-10E,是近身格斗的利器,它具备高机动、大过载的特性,被攻击的战机很难依靠常规动作逃脱锁定;其机动能力已超越美军最先进的响尾蛇AIM-9X。PL-10E采用了红外面成像技术,有非常好的抗干扰能力,常用的红外诱饵弹对它完全无用。【4】因此,在空战中近距离搏斗时,它将成为敌人的噩梦!
“金头盔”自由空战是中国空军四大军事训练品牌之一,被视为战斗机飞行员最高荣誉的“金头盔”,是授予对抗空战比武中最为优异的飞行员,而“天鹰杯”则颁给空战比武中取得团体第一的航空兵部队。每年年底,来自五大个战区的的多支航空兵劲旅就会云集西北大漠,一批中国最顶尖的战斗机飞行员们将厮杀数百场次,争夺团体最高荣誉“天鹰杯”和个人的“金头盔”。我军空战对抗综合训练评估系统实现了空战全流程的数据分析和精准判读,评估结果准确,评估过程高效。在对抗空战比武中,按照实战编成配置分组,突出态势未知、电磁未知,实战氛围浓厚;对参赛者的体能、装备熟悉程度和战术素养等多方面的考验和挑战非常大。中国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牵引实战化训练,显著地提高了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在飞行员高手如林、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尤显重要,而且胜者不仅需要绝对的胆识,更需要出绝招制胜。只有那些在体能上经得起考验、对装备性能非常熟悉、对“敌手”研究非常透彻,特别是具有深厚战术素养、能在临机处置中做出最佳选择的优秀飞行员,才有机会在重重考核中过关斩将,最终赢得“金头盔”的荣耀。
“金头盔”获得者、空军某团副大队长郑平评论:“空战时间非常短,前后也就不到两分钟的样子,特别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往往就是在一瞬间,甚至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我空军首届“金头盔”飞行员彭礼忠在一次“红剑”演习中,眼看对手战机即将被锁定时,它突然从显示屏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对方战机的电磁干扰开始了;彭礼忠的战机反而被锁定,即使做出机动摆脱动作也甩不掉来袭导弹。艺高胆大的彭礼忠决定等待一个最佳躲避时机,就在导弹将要击中战机的瞬间,他迅即急转弯,来不及转向的导弹擦肩而过(评估系统屏幕上显示的战况)!【5】彭礼忠化险为夷,转被动为主动。2018年空军对抗空战比武中摘得“金头盔”的飞行员李汪洋,在中近距离对抗中,灵巧地躲避了对方发射的空空导弹,让对手惊呼“不可能”。【6】
又是一轮空战,战斗一打响,蓝方就主动示弱,故意置尾让红方锁定;红方一发射导弹,蓝方就迅速机动摆脱。等红方导弹全打完了,蓝方开始了真正的“猎杀”。48∶0,蓝方大获全胜,带队长机是东部战区空军某旅旅长王东伟,他带领僚机击败了上届2名“金头盔”得主。复盘检讨时,王东伟分析着空中态势,主动告诉对手,战机性能、导弹有效攻击区域、高度速度距离等等;“我们把摆脱各型导弹的战术动作都研究透了”,一切都在掌握中。【7】
空军特级飞行员姚凯参加“金头盔-2016”空战,在小组赛中打出空军唯一的2个全胜64:0,原本以为会躺赢,后遇到高手,功亏一篑。其后,他和团队刻苦钻研,拟定了多套战术战法、实施方案。在“金头盔-2017”空战对抗中,有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2对2近距离搏击,姚凯与僚机高中强密切协同、以攻代守,主动出击。对手突然改变战术,从后方紧紧咬住僚机。姚凯临危不乱,迅速做出让僚机回转决定。高中强坚定果断,身陷不可逃逸区却奋力一搏,回转、对向、操纵雷达、截获、发射武器,反杀成功,与对手互为命中,“同归于尽”。与此同时,佯装机动的姚凯突然回转,在对手作出反应之前,发射一枚导弹命中对手,搞定胜局。最终,姚凯以8战全胜的战绩,获得了“金头盔”;并和战友一起,以团体第一的成绩,夺得了空军最高荣誉“天鹰杯”。【8】
2次摘得“金头盔”的许利强在航空兵某旅任旅长期间,带领团队3年2夺空军对抗空战比武团体最高荣誉“天鹰杯”。他参与总结出了地面协同准备1小时、空中对抗1小时、检讨评估4小时的“114”空战训练法,在这一训练法的牵引下,团队里年轻的“金头盔”不断涌现。2020年,许利强担任了空军训练基地司令员,这位“能打仗、善带兵”的主官,正在为培养更多的王牌飞行员而呕心沥血、奋斗不止。【9】近些年来,许多中国空军飞行员在维护祖国领空安全的过程中,与“强敌”过招,占尽了上风;【10-14】犹如雄鹰展翅,傲视苍穹!
参考文献:
1)张安柯等: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操作提示的两点改进,《弹箭与制导学报》,2016年6期
2)邵彦昊等:中远程空空雷达导弹的新机动规避方式的探索,《弹箭与制导学报》,2020年4期
3)潘翔宇等:雷达诱饵对空空导弹对抗干扰效果分析,《指挥控制与仿真》,2014年2期
4)梁晓庚:霹雳-10E型空空导弹的测试研制历程及未来发展展望,《测控技术》,2019 年3期
5)法制晚报讯:被央视点名,这俩“金头盔”飞行员非常不简单,《法制晚报》,2017年9月4日
6)郝茂金,杨友,李建文:云端之上砺硬功——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牢记使命提高打赢能力纪实,《解放军报》,2019年11月23日1版
7)郭洪波,郝茂金,姚春明:中国空军“金头盔”飞行员,胜利之后只能高兴一秒,《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6日
8)胡晶:姚凯,戴上“金头盔”,矢志不渝谋打赢,《潇湘晨报》,2020年8月10日
9)许利强:以战领训锻造“蓝天利刃”,《潇湘晨报》,2021年2月24日
10)中国新闻网:外军战机曾闯东海防识区,我军战机抵近将其逼走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1020/c172467-27719032.html
11)浙江共青团:鹰击长空,为国仗剑!中国空军首次公布海上驱离外机画面!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J411K72X/?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12)潘珊菊:中日军机在钓鱼岛正面相对,中方:例行巡航遭挑衅,《京华时报》,2016年7月5日
13)王达:海军战机拦截外国军机,首次有点紧张,现在已习惯,《中国青年报》,2015年12月18日
14)湖北日报讯:我战机驱离外国军机,《湖北日报》,2014年2月2日
15)邵彦昊等: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可逃逸区内的规避决策研究,《电光与控制》,2019年11期
16)张安柯,孔繁峨,贺建良:目标强机动对中远程空空导弹可攻击区的影响,《弹箭与制导学报》2016年2期
17)王光辉等:歼击机规避空空导弹的评价算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6年11期
18)范鑫磊等: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导弹规避决策训练研究,《电光与控制》,2021年1期
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这是一个能量-机动性博弈问题。首先,看距离,如果在远距,比如100km,导弹是概略制导,没多大用处,反而无谓地消耗自身的速度与机动性,如果在近距,比如20km,导弹会跟随爬升,但由于导弹的速度更快、极限机动能力更强,而飞机爬升状态速度降低、水平机动性很差,会导致导弹制导精度有所降低,但对飞机而言是不保险的。
其次,是时机问题,如果导弹机动时机恰好处于导弹导引头搜索目标阶段,较大概率会导致目标丢失,或者,在命中前3秒左右,飞机大过载爬升,导弹弹道来不及收敛,也会导致制导误差增大。当然,这都需要精确的导弹告警信息,飞行员还得有颗大心脏。
总之,对有人驾驶飞机而言,同现在的导弹玩这种机动博弈,是及其不划算的,无人机则另当别论。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假如有比较精确的来袭导弹告警和一定的距离,是否存在相对一种保险的机动动作,使飞机能够有效摆脱导弹拦截?
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件事要是放在上个世纪的话,还真就有点用,大概率是会躲开这枚来袭的导弹。
但进入到这个世纪,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这种事,就得看运气了,很难躲开的。
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原因吗?首先一点,虽然如今的战斗机非常的灵活,但它要是和导弹比灵活性,那就差得太远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个过载能力,专业术语叫机动过载。
很多人都知道,机动过载通常是用重力加速度G来表示,G前边的数字越大,机动过载的能力就越强。
那么机动过载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战斗机在做出各种高速度,或者非常剧烈的战术机动动作的时候,所承受的最大加速度。
如果还不明白,还有一种更直白的解释,就是战斗机的结构所成承受力的极限。
一旦机动过载超过了战斗机的结构极限,说不准战斗机在天空中直接解体爆炸了。
而机动过载和质量是成反比的,质量越大的东西,受到的极限角加速度不能太大,不然这个东西的结构就会破坏,或者进入到一种极端状态,比如失速什么的状态。
这就很可怕了。
而质量小的物体,它所能承受的角加速度要比质量大的物体要大很多。
所以质量小的物体具体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转的更加的快,转弯半径边的更小,水平机动的话表现的更加的好。
那么战斗机和导弹比起来,哪个重量小呢?
显然导弹的个头比战斗要小很多的。
所以战斗机和导弹比灵活性,基本上就没有可能。
其实战斗机的过载能力还会受到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的影响,比如飞行员。
飞行员的身体毕竟就是一个碳基生物的躯壳,所以这具身体的承受机动过载的力量是有一个极限值的。
而且这个极限值是无法更改的,毕竟人类的这具身体,每一个属性都是需要成百上千年的进化才能够得来的。
所以目前人类身体的所能承受的过载极限只有七到八个G而已,那么受到这个数据的限制,目前最好的战斗机,它的机动过载也只能做到九个G的样子。
比如说F—16这款战斗机,是相当出色的,它的过载能力就可以达到九个G。
当然了,如果遇到极端情况下,F—16还是可以做到十几秒高达十二个G的过载。
但这种极限状态的过载,也仅仅只能为此十几秒而已,多了就要出事了。
什么事呢?飞机的结构破坏不破坏,这件事先放到一边,就说说飞行员遇到的麻烦事。
在说这件事之前,就需要说明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一般人的生活中都是会遇到的。
比如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平卧在床上休息,不经意之间就看了一眼表。
啊!要迟到了。
心里一着急,突然就从平卧直接就站了起来。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视线变黑,头部眩晕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大脑就控制不了身体,直接摔在床上了。
这中情况被叫体位低血压晕厥。
还有一种情况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比如一个人从蹲在地上的姿势,以很快的速度就站了起来,也会出现黑视头晕的现象。
如果一个站立的人,突然做了一个下蹲的动作,速度很快,就会出现红视的现象(眼睛看出去之后,看到的所有东西是一片血红)。
这其实就是一个,在超重或者失重情况下,出现的人体不适现象。
而这个所谓的超重和失重和重力加速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
在地面上,一个简单的急速下蹲和一个急速站立都会让人体产生不适。
那么在天空中飞行的飞行员,他们在过载的情况下,加速度可要比急速下蹲或者急速站立要大得多,后果会更加的严重。
黑视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超重状态下发生的事,人体血液在超重的情况下,会向着脚底板涌去,这就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黑视的情况。
而红视事相反的,人体处于失重状态,导致血液在大脑留存过多,阻碍了血液的循环,大脑开始充血,这就出现了红视现象。
根据资料现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这种超重的变化,是在四个G到七个G之间。
这也是为什么,要想当飞行员,身体没有伤疤成为了其中的一个标准。
因为飞行员会经常性地承受过载现象。
当然了,飞行员都会穿着抗压服,甚至遇到情况还有专门的一套用气方法,来抵抗过载出现的身体不适。
而这些措施并不能让飞行员在整个飞行的过程中,避免黑视或者红视的出现。
说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比如一架飞机做俯冲动作,在动作结束之后,想要退出这种状态,如果操作得太急,这个时候过载就会变大,有很大概率出现黑视。
眼前先前是灰蒙蒙的,转眼就变黑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在黑视后做好调整,两三秒的时间就可以恢复。
但问题是,两三秒的时间,对于飞行员来说将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对战的情况下。
而出现失重的情况,加速度的方向指向脚底板的时候,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范围是三个G到五个G之间,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血液就会留存在大脑形成红视。
所以战斗机的性能在好,但凡是有人机,过载就算是可以达到十二个G ,也只能维持十几秒而已,多了就别想了。
那么反过来看导弹,这东西是纯电子和机械结构,达到几十个G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所以导弹的过载情况最少是可以达到三十六个G 的。
说了这么多,不用再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就明白了,战斗机和导弹凭灵活性,基本上是在死亡的线上跳舞。
显然问题中提到的,被导弹锁定,想要依靠突然的垂直攀升来摆脱导弹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摆脱导弹的袭击呢?这可是一个大课题,很多军事人员都在为这个问题发愁。
那么如今归纳起来也就是三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依靠速度战斗机和导弹之间拼消耗。
说道这里,很多对这个方法表示怀疑,毕竟一般的空空导弹的速度在两倍音速到四倍音速之间,有些过分的空空导弹还达到了六倍音速。
而战斗机呢?普通是两倍音速左右,好一点也就是三倍音速,比如美国的黑鸟侦察机,再有就是米格25。
啊!这么比的话,导弹追上战斗机,这和龟兔赛跑有什么区别?
还真就有区别,用来攻击战斗机的导弹个头都不大,这就意味着这些导弹装在肚子里的燃料不会很多。
那么战斗机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加快速度的方式,拉开距离,从而耗光导弹的燃料,让战斗机脱离导弹的威胁。
这算是战斗机逃离导弹袭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尤其是对付短程导弹是最方便好用的,比如响尾蛇这样的导弹。
当然了,还有配合各种战术动作,比如调整方向,做出翻滚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消耗导弹的燃料,甚至是让导弹提前引爆。
所以第一个方法重在消耗导弹的燃料。
第二种方法,就是释放各种干扰弹,让导弹失去攻击目标。
干扰弹其实就是利用电磁,光,声音等等一些特殊的效果,让对方的武器装备,甚至是尾随的战斗机人员降低信息的接受,或者干扰接受错误信息。
这算是目前信息化作战的一种技术手段了。
比如说红外干扰弹,这种弹药可以逼真地模拟出飞机的尾罩和尾喷流所产生的热辐射以及热量聚集形成的轮廓。
如今的技术可以做到,释放干扰弹之后,干扰弹释放的位置和战斗机保持最佳的距离,以及让释放后的干扰弹做一定程度上的稳定飞行。
其中有一种,经常会听到的机载条箔干扰弹,这种干扰弹一旦投放出去,就会形成一大片的条箔云,这种东西就可以反射对方的雷达,形成一个大面积的反射区,让对方的雷达误判断,这片条箔云就是战斗机,从而对这片条箔云实施攻击。
为什么说这两种干扰弹呢?
因为在目前来看,这两种干扰弹算是价格最为便宜,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武器。
对于飞机这种载重按克来算的装备,显然这两种干扰弹是最合适的装备。
如今大多数战斗机都会装上这两种干扰弹来防备不时之需。
当了,还有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飞行员是不会做的,只会在最后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
那就是拉动操作杆或者按钮,来个弹射跳伞,进行弃车保帅的战术性撤退了。
这么做,往往意味着这次空战,这名飞行员失败了,和举起白棋也差不多了。
最后再说一下导弹的发展过程,就明白了如今飞机躲避导弹攻击的难度。
导弹的发展。话说第一种空空导弹是在二战末期德国研发的,名字叫X—4空空导弹。
这种导弹是由飞机发射的,使用无线电指令进行制导,核心的动力来源是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
这东西现在说起来不怎么样,但在当时属于妥妥的高科技产品。
那么高科技的东西,没有和实践磨合,往往意味着不可靠和不成熟。
所以X—4空空导弹虽然出来了,但并没有被利用到实战中。
真正让空空导弹发展起来的还是二战之后,这个时间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在这个时间里,第一代空空导弹就装备到了部队里。
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以及苏联的K—13。
这个时候的导弹毕竟是初级的,技术水平谈不上有多很高,基本上都使用非制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然后再搭配一个超小型的电子管放大器来处理接受到的信号。
所以第一代空空导弹,就只能跟在目标的后边进行发射,而且攻击距离也少的可怜,只有两到三公里的样子。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空空导弹只能作为机炮的辅佐武器装备到飞机上的,说的严重一点第一代空空导弹有没有都是一样的,在实战中没有任何的价值。
到了第二代空空导弹,就有了些许的变化,这个时间点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代表作品有AIM—9D响尾蛇,R—60T。
相比较上一代的空空导弹,第二代空空导弹的探测器灵敏度提高了不少,因为使用了致冷型硫化铅,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而且重量也减轻了不少,另外使用了红外近炸引信,攻击性能提高了不少。
在这一代的导弹发展中,还出现了一种思想,认为导弹将是未来空战中的主导。
这个前瞻性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时美国对于这种思想的处理,就过于的激进了,他们认为导弹既然是未来空战的主导,那么机炮这种老掉牙的装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于是在第二代喷气式飞机上,比如早期的F—105,F—4C上,就把机炮给撤销了。
结果打脸来的很快。
在当年和小霸王作战的时候,美军统计过他们发射出去的麻雀3导弹一共有五百八十九枚,结果却只有五十五枚命中了目标。
至于后来大名鼎鼎的响尾蛇,就不要提了,发射出去,跑到那里,没多少人知道。
所以在这一场战争中,美军携带导弹的战斗机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到了第三代空空导弹,就已经进入到了八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空空导弹使用了更为先进的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让空空导弹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而且近炸引信更加的先进,开始使用无线电甚至是激光,这让空空导弹具备了全方向攻击的能力。
但在这一代的空空导弹中,攻击距离并没有太大的进步,还是维持在两到三公里的样子。
进入到九十年代之后,空空导弹的改进型出现了不少,尤其是针对红外线的空空导弹,增加了一大批。
当然其他的技术也被塞进去不少,什么数字处理技术,抗干扰能力等等。
这就让第三代改进后的空空导弹具备了超视距攻击的前置要求。
第三代的空空导弹的命中率也有显著提高,达到了70%的样子。
接着就是第四代空空导弹。
这一代的空空导弹开始讲究起了气动布局,使用了中途指令,惯性制导,雷达主动末制导等等的复合制导模式,并在计算机中加入了各种系统。
从这一代的空空导弹后,空空导弹就具备了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比如在1994年的时候,北约的一架战斗机,在四分钟内发射了三枚导弹,这三枚导弹无一落空,分别击落了当时南联盟的三架飞机。
所以,在快准狠这方面空空导弹走上了不归路。
走到现在超视距作战也成为了可能。
比如K—77M有着近两百公里的射程,而K—37M更是达到了三百公里。
所以现在的导弹都具备了发现即摧毁的能力。
现在比拼的是,谁在第一时间发现对手,抢先按下攻击键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锁定敌机的导弹发射后,敌机突然垂直攀升,导弹还能击中敌机吗?
一点用没有,而且导弹袭来只有(背对来袭导弹)加速直线逃跑同时抛出诱饵才是正道(现在基本也没希望逃掉),任何改变方向的机动都是找死!因为导弹在你后面永远都是以最短的路径直线接近你!你转弯只能拉近你与导弹之间的距离(三角函数)!电影上那种摆脱方法都是骗人的!而且从发现导弹到击中的时间很短,根本不可能在发现导弹后还能在空中与之赛跑几分钟!因为导弹的速度要比飞机快好几倍。另外,大多来袭导弹都是从正面飞来!被攻击的战机基本连掉头的过程都做不完就会被命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