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

最名不副实的武器?那肯定是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呀!

垂直起降牛不牛?隐身五代机牛不牛?代号数字比F-22都大牛不牛?价格1亿美元1架牛不牛?牛嘛,那是肯定牛,但是能有多牛?其实也牛不到哪里去。

图为滑跑起飞中的F35B战斗机,升力风扇打开可以缩短起飞距离。

军迷圈一直有一句话,叫“武器有代差优势,就能碾压;武器是同一代水平,就看谁多”。其实不然,有些有代差的武器,事实上技术水平差不太多,而有些同一代的武器,其实差距很大,比如,T-72B是第三代坦克,但是不一定打得过第二代的M-60A3,而同样是第三代坦克的M1A2SEPV3,就肯定能碾压T-72B坦克,实际上,这也是F-35B和其他战斗机的关系。

F-35B是F-35系列中的垂直起降型,也是海军陆战队专用型。我们都知道,F-35战斗机是一款以攻击作战为主的战机,项目代号JSF“联合攻击战斗机”,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要考虑美国空军、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三个军种的需求,充分考虑美国本国和其他项目参与国需求的原则,以便于让F-35战斗机成为一种广泛适应、产量巨大、价格低廉的五代战斗机。

图为F-35B结构图,可见其升力风扇的位置。

图为F-35B升力风扇的打开状态。

所以,F-35非常侧重对地攻击作战,即便是F-35系列中空战性能最强的F-35A空军型战斗机,也不能进行大过载机动,更无法适应高空高速飞行,实际上拦截作战能力非常有限,飞机的盘旋半径也比较大,在格斗空战中,机动性甚至不如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而F-35B则是在F-35A战斗机基础上缩小尺寸,减少机翼面积得到的,目的是适应垂直起降的需求,但是不可避免的进一步降低了机动性和飞行速度。

图为三种不同的F-35战斗机构造,可见F-35B尺寸最小,且增加了升力风扇,吨位较大。

同时,F-35B战斗机还使用了升力风扇+发动机的动力布局,升力风扇在机首部分,在飞机垂直起飞或者降落时,起到平衡飞机前后推力,并且增加飞机整个垂直推力的作用,但是在飞机起飞后的平飞中,沉重的升力风扇不发挥任何作用,完全是一个死重,造成飞机的机首在飞行中有下压情况,需要飞机翼面操作来克服这个下压力,消耗了发动机的推力。

同时,F-35B的腹部弹仓很小,不能容纳500KG的JDAM精确制导炸弹,只能装载250千克JDAM精确制导炸弹,这样战斗机的攻击作战能力实际上也有所下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F-35战斗机在电子设备上的先进和强大,但是如果非要说这样的一架垂直起降战斗机具备挑战重型五代机歼-20、苏-57的话,那就是错误的观点了,甚至,歼-15舰载机的空战和挂载能力都比他要更强。

有人分析,F-35B在空战中只能执行类似于标枪手的作用,远程投掷空空导弹后迅速撤离,毕竟拉近后也无法执行更激烈的格斗空战任务,还浪费了这么昂贵的战斗机。所以说,F-35B是目前最名不副实的武器,他根本配不上第五代先进战斗机的名号。

有哪些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

图片上的B52H型战略轰炸机,如果美军继续给它延寿它还可能使用25年,要是这样,它有可能“活到”90岁!有可能创造了一个历史 那就是世界上服役最长的飞机。

B52H型1960年服役到现在它已经58岁了,那么这样老的飞机为啥还服役?美军就不怕它飞在天上掉零件吗?“掉零件”这个事情有可能,日本空中自卫队的F15J就掉过。但是,这种事情极少发生,而美军对于飞机的维护保养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况且B52的零部件存备比较充足,实在缺乏就去“飞机坟场”拆几个,仍然可以提供优质的维护保障工作。

军用装备一般来说都是采用最高等级的材料,比如 飞机蒙皮用的铝镁合金、主梁用的 钛合金或者不锈钢、起落架用的高强度合金钢、铆接用的 高强度铆钉…这些基本材料都参照军标生产,并且材料的等级也要大大高于民用品,比如18-8型不锈钢(就是我们熟悉的304系列,304是美国生产牌号),军标要求Cr(铬)含量少一些(下限值),Ni(镍)含量高一些(上限值)、Ti(钛)高一些(上限值),这样冶炼出来的18-8型不锈钢容易加工(特别是管材)并且耐腐型也好一些。而民用品为了降低成本与之相反,只要性能达到了就可以了。这样的生产对比,那么军用版的肯定要比民用版的耐用性高了一个等级!

所以,军用材料在使用寿命上要大大高于民用品,这样就使军用装备会有更长的使用时间,再加上保养得当,大型装备平台一般都可以服役30年左右,而B52由于是大飞机,使用的材料厚度、强度上大大高于一般的战斗机,所以它服役期长的正常的,而且它还是亚音速飞行,不做特技机动,机体坚固性也要比一般战斗机好,也正是这些原因,它才能经历了很多次的升级改造,仍然在美军战斗序列表里服役。再说一说问答题里提到的老装备不退役的问题,图片上是我军66式152㎜加榴炮(介于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火炮,取它们的优点)营射击的场面,66式152加榴炮威名之赫赫,越军听见它的轰鸣声就会“肝胆俱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66式152加榴炮与59-1式130㎜加农炮搭档,充分了说教了越南军队,让他们理解了什么是“大炮沙文主义”!

66式152加榴炮是仿制苏联的D-20型榴弹炮,1966年研制,1969年列装人民军队,到了2018年它已经为我们这个国家“站岗”了50年(可能还有千门左右)!面对00后出现的各种先进的 自行155㎜榴弹炮、牵引式155㎜榴弹炮和122自行炮…等等孙辈,它仍然不逊色,仍然是 我军集团军一级的重要压制火器!那么它已经这么大岁数了为啥还不退役?原因还是前面说过的,材料好!库存零件大、炮管和药室磨损不大(加榴炮的药室要比加农炮小一些,这样受发射药损毁也就小一些。药室小,弹丸初速也小对炮管磨损也小),即使有坏的零件和炮管…更换一个就可以了,不影响整体使用,并且炮本身是武器平台,最终消灭敌人的还是发射出去的炮弹,对于炮弹的改进是提高炮兵打击能力的关键手段,现在炮弹的品种非常多,有十几个之多,什么战场环境使用什么样的炮弹,对于炮的要求则不是太高,美军的M109自行火炮也是使用了快50年了,仍然在改、改、改…。

B52也好,66式加榴炮也好都是金属工业制品,保养得当会使用很长时间,这就好比一座楼房,存在50.60年了,但是外表不错、地基,承重墙、钢筋混凝土强度都没问题,内里的房间结构也很好,只是 电线老化、管道老化,把这些更换了,楼房照样住人不影响使用。

还有就是目前各国军费都紧张,军队的军费要分成三大块:军人工资、武器装备采购费、训练费科研费,基本份额都是三分之一平均,这样下来装备采购费就没几个了,不可能大量的更换旧装备,只能逐步更新,一般来说军队的5年左右新装备在8%-10%、10-20年的中期寿命装备在30%-50%、剩下的是老旧装备这样一个合理水平。其实新装备列装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性能,这起码也得3-5年时间,也就是说新装备在这3-5年时间发挥的效能反而不如老装备,毕竟老装备已经轻车熟路了!

军队还要看自己所应对的假想敌情况,看看自己的武器库里那些装备比他们先进一截就行了,用不着形成“碾压”!就拿66式152加榴炮来说,它已经经过了数字化改造,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炮弹、末端制导子弹药、电子干扰炮弹…等先进的弹种,并且它也是体系作战的一环,天上有卫星、无人机指引、并且有炮侦雷达…等等自动化、智能化知感设备“扶持它”,对周边形成了压倒优势,这样的优势也就没有必要换炮了!

有哪些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

个人觉得,俄罗斯的T90主战坦克应该算一个。

喜欢军事的朋友,T90主战坦克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俄罗斯(苏联)于上世纪90年代初研制的一款第三代主战坦克,它的外形看起来还是相当的先进的,因此也远销世界多国。

然实际上,作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T90,其性能和研发理念都很落后,完全就是T72的加强版而已。

而T72在战争中的实战表现如何,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因此,毛子将其定名为T90,其实就是想摆脱T72这个名字,以便洗脱T72在中东战争中给世界留下的渣渣印象,好让其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骗个好价钱罢了。

其实,我们从T90的研发背景,都能看出这货的中看不中用。T90是1990年开始研制,那时正好是苏联解体的前后,俄罗斯(苏联)的经济很困难,压根就没多少钱。所以,T90根本就是在T72基础上拼凑的T72改进型而已。其主要装备是T72BAT炮塔,T80U火控系统,T80y2A46M-1型125mm滑膛炮,以及配备窗帘主动防御系统。

虽然,T90在性能上较T72有较大的改进,但T90就是T72改进型,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而T72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因此其生产设计理念,放到今天即便不能说是完全落后,那也早已是过时的了。

换句话来说,T90和我兔那些“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的59式魔改型号相比,实际上没多少本质差距。

因此,T90如今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比它的前辈T72好到哪去。在叙利亚战场上,不少T90都被打开了花……

当然,也不是说T90很差,毕竟再先进的武器也看是否合适,还看是谁在使用。

如果像沙特那些皇爷军那样,即便给他们先进的M1A2、豹2,他们也照样被胡赛武装这支拖鞋军吊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有哪些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

武器装备性能好坏是不是名副其实,最好的检测办法其实是实战。但是现在并没有大规模战争,所以我们也只能通过分析其直面数据来看一下哪些武器装备名不副实!接下来我们话不多说,直接分析几款武器!

第一款严重不符的武器:印度加尔各答级驱逐舰

作为一款安装有四面相控阵雷达的盾舰,这款驱逐舰可以算是世界现有盾舰中的一个另类。我们今天要说的,并非是这款驱逐舰上的武器如何不好,主要说一下印度相控阵雷达的体制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说一下舰用相控阵雷达体制的选择问题。目前能够称为区域防空驱逐舰的军舰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安装有相控阵对空搜索雷达。要么是中美日韩上装的四面阵列雷达,要么是欧洲所装备的单面或者双面旋转雷达,都算。自然的,印度的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也算。

无论是四面阵还是单面阵,本质上只是雷达性能的问题,区别主要在于雷达体制选择。我国和美国,盾舰主要的相控阵雷达是四面S波段的相控阵雷达,代表军舰型号是我国的052D和美国的阿利伯克。S波段雷达有个巨大的优点,那就是看得远,可以为舰队提供远距离预警,目前美国的SPY6和我国的海之星雷达最远都有超过450公里的对空搜索距离。但是这个搜索距离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相控阵雷达的阵面要做得足够大,要能够容纳数千T/R雷达收发组建才可以实现如此远距离得搜索。

而欧洲因为军舰的限制,舰载相控阵雷达多采用旋转X波段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的好处是精度高,但是搜索距离只有200多公里。无论是X波段还是S波段,都要求真面面积足够大才能满足远距离作战的要求,这就是我觉得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名不副实得原因所在!

印度的玩意儿一贯地吹嘘世界第一,只比大韩民国的宇宙第一第一个档次,这个是他们的秉性,我们不做评论。印度加尔各答级采用的相控阵雷达是四个小阵面的S波段相控阵雷达,如此小的相控阵雷达截面积根本不足以容纳足够多的T/R发射组建,这样的雷达体制设置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雷达的搜索距离非常有限,而且精度不如X波段。也就是说,印度的防空驱逐舰名义上虽然很好,但是性能非常拉跨。远距离看不到,近距离看不清,相控阵雷达如此完美的舰载雷达配置被印度玩了个啥也不是!

第二款严重不符的武器装备:苏35战斗机,号称世界最强四代半战机实际上是一款最强格斗战斗机!

苏35战机是现代俄罗斯航空工业最高性能的代表,很多人反驳我说应该是苏57,大家看看俄罗斯人对待苏57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款设计非常不成功的五代机。而苏35反而是现在俄罗斯空天军的香饽饽。然而正是这个所谓最强四代半战机,却存在性能虚报,无法得到国际认可的尴尬态势,还在和我国歼10C的对抗演练中屡屡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俄罗斯的航空电子设备落后导致的!

苏35性能不符之一:机载雪豹E雷达对大型目标有用,对于低可视目标和小型目标的搜索距离存在严重折扣。俄罗斯宣传的雪豹E雷达的对空搜索距离高达280公里,但是前提是5平方公里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的目标。现在四代半战机大多采用低可视技术进行处理,哪里还有超过5平方公里的目标供其捕获?例如我国的歼10C和法国的阵风战机,在做了隐身化技术处理之后,战机的正面雷达截面积都不到1,苏35在针对这些目标的时候很显然显得非常无力。

现代机载相控阵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对低可视目标尽可能地加大搜索距离。例如我国,欧洲和美国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都可以在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上发现反射截面积小于1的空中目标。对于低可视目标的搜索很显然是苏35做不到的,究其原因,还是俄罗斯机载雷达性能的落后。

苏35性能不符之二:性能拉跨的光电探测设备!

现代空战是体系化空战,战机获取战场信息的方式不再是自身的主动探测设备,而是在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前提下通过预警飞机,地面引导或者被动光电设备获取,俄罗斯的苏35还在强调自身的探测性能,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未来空战中,苏35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显眼的目标,在第一时间就会成为对手的打击对象!

战机在空中保持无线电静默,并不代表战机就不需要通过自身传感器去感知战场态势。相反的,现代被动获取战场情报的光电设备反而是比通过数据链传输过来的信息更加高效。过去美国F22战机就不具备这种能力,现在正在对此做这种升级,就在于光电探测设备在未来空战中的巨大作用。俄罗斯的苏35战机并非不具备光电探测能力,而是仪器性能比较落后,不具备和同时代战机对抗的能力。比如现在我国战机,美国战机普遍装备的光电探测设备对于战机发现的距离都超过了100公里,俄罗斯还停留在四五十公里的样子,这个距离早已在敌人的防空导弹的打击距离之内,根本不足以对空战有任何的帮助!

第三点严重不符:苏35电子战能力几乎没有!

电子战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战斗机的战斗力。在美国举行的对抗演练中,拥有电子战能力的E/F18就曾击落过F22战机,这充分说明了电子战能力对于空战的重要性。俄罗斯在航空电子领域的落后正在逐步加大,苏35在面对挂装电子战吊舱的现代四代半战机的时候,生存能力堪忧!

如果苏35和歼10C一对一空战,歼10C可以通过挂装我国国产的电子战吊舱在远距离致盲苏35的机载雷达,这样苏35战机的机载雷达的有效距离就会被缩短到仅有几十公里远。在还没有搜索到对手的时候,就会被锁定击落。其实这样的命运在实战中出现过,巴基斯坦和印度在2019年的边境中爆发过一场空战,印度驾驶苏30MKI战机在面对巴基斯坦挂装我国电子战吊舱的枭龙战机的时候,在远距离上就发现自己的雷达屏幕里一片雪花。俄罗斯出口给印度的苏30MKI是苏35的技术验证型号,本质上苏35在航电上的进步并不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苏35在面对能力上了一个台阶的歼10C的时候,一样存在电子战能力缺失的严重不足!

综合起来说,苏35战机因为机载雷达性能对于雷达截面积小的目标探测能力弱,机载航电落后,电子战能力缺失等原因,在面对现役世界先进四代半战机的时候,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这也是为什么军迷赋予苏35世界最强格斗战机的称号,因为苏35如果不能将距离拉到视距内的化,基本上没有可能赢得超视距空战!

第三款严重不符的武器:密集阵谨防系统!

近防炮作为军舰最后一道防御,决定着军舰在高烈度战场环境下的存活问题。所以说近防系统的好坏,决定了舰船对于近身的反舰导弹的打击能力。而作为近防系统的开山之作,密集阵正是美军吹嘘之后自己舍弃的一款武器!

密集阵的性能缺点之一:口径太小,射速不足

密集阵的口径只有20mm,是最小的炮,这种口径的炮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有效射程有限。以我国采用的30炮作比较,美国密集阵地有效射程仅有1.5公里,这种距离上拦截反舰导弹,如果在最外层拦住还好,如果导弹再深入一步,距离军舰只有几十米了,那么即便是拦住导弹,导弹爆炸引起的射流也会对军舰构成重大伤害。

关键是密集阵的射速导致了密集阵的近防拦截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这款武器的射速只有4000多发,很难形成无漏洞的拦截弹幕。我国在730上就发现了射速不足导致近防系统漏洞过大的问题,所以随之研发了射速高达每分钟一万发的1130。美国密集阵就存在这个漏洞大的问题,所以美国军舰逐步拆除了这款曾经被美国吹上天的近防炮,归根结底,还是这款武器的性能存在问题!

密集阵性能缺点之二:近防炮火控系统落后!

火炮要打得准,靠的是先进的火控系统。火控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近防炮在电光火石间的作用。近防炮的炮弹威力和射程射速,只是决定了这款炮的基本性能,对于近防炮能不能打得准这个问题来说,还需要依靠火控系统。

为了解决近防炮准确拦截的作战任务加成,我国为1130近防炮集成了雷达,红外,光电三种探测模式,不但可以跟踪高性能的超音速反舰导弹,还可以跟踪每发射出的弹丸,实时修正下一发射出弹丸的精度,保障每一发射出弹丸都拥有比上一发弹丸更高的命中率。我国1130对于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拦截有效率高达96%就是这个原因。

美国密集阵只有雷达一种火控系统,雷达系统最多为火炮提供目标信息,对于弹丸弹药修正根本就无从谈起!美国密集阵之所以拆除,是因为这款近防炮在实际测试中,连亚音速的反舰导弹都无法拦截,相对于我国1130可以同时拦截12枚亚音速反舰导弹而言,简直有天壤之别!

武器性能好坏,并不是由武器制造者数据宣传所描述的那样,主要看的,还是使用者口碑。我们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目前俄罗斯很多的武器装备都存在严重的数据造假,比如T90坦克,俄罗斯的其他先进潜艇,战斗机等等。印度因为处于军工科技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俄罗斯作为传统的军工大国如此数据造假,说明他们军工科技库中已经没有多少好东西了!

有哪些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

“武藏御殿”,御殿这个词在日语当中指的是:超豪华酒店,相当于迪拜那个“帆船酒店”。

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可以理解为大而无当的“废物点心”!因为这类武器装备大都体积庞大、外表威猛甚至狰狞、火力强大…虽然它们也确实参战了也显示出来它们该有的巨大威力,但是它们已经落后于时代!制造它们的国家本打算利用它们给“战争天平”增加砝码……很可惜花费巨资将它们建造出来以后它基本上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

“大和旅馆”和“武藏御殿”合影。

上面两张图片里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倭寇“大和级”战列舰,它们本身就是日本在二战前疯狂军国主义思维的象征!从国力来看,日本没资格建造这种50000吨级别的军舰,因为太费钱!并且日本工业能力也低,建造这两艘战舰的设备皆为进口,几乎是“炸锅卖铁”才将它们建造出来,本意是使用这样“强大”的战舰在对抗美英海军数量众多战列舰中,妄图以质取胜!但,这两艘战舰没有与任何美英战列舰对轰过!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作为“联合舰队”的旗舰,受其他战舰的保护。

被击沉在菲律宾锡布延海的“武藏御殿”残骸,沉没以前它一共挨了20枚鱼雷、17颗航弹、18颗至近弹(就是没有直接命中而是在周围爆炸,但是巨大的冲击波也是极大的破坏)的打击。

总体来看,日本建造的这两艘巨舰实为大而无当的落后装备!它们还未建成的阶段,海战的样式已经是“大舰巨炮”的对轰变成了航母上舰载机的空袭,大炮打的再远怎么比得过飞机的航程?而且飞机上的航弹、鱼雷的威力大大超过了两舰460㎜口径火炮的威力!所以,这种“海军恐龙”最后被击沉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元首”在一大批纳粹高级将领陪同下视察“多拉800巨炮”。

关于“多拉800”巨炮的赫赫威名来自它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在最后时刻德军将它运抵前线,发射的一枚7吨重的炮弹直接命中了深达地下30米的苏军弹药库,引爆弹药的烟柱高达2000米……。

虽然“多拉800”巨炮有这样的威名,但它也是德国军工“黑科技”走入“旁门左道”的产物!希特勒本人对一战时代的“巴黎大炮”非常推崇,认为使用特大口径的巨炮是战胜其他国家不二的“法宝”(当时他意识到了欧洲国家汲取一战的教训,兴建了非常多的坚固工事)……所以他上台之后下令制造了两型巨炮,其一就是“多拉800列车炮”、另一个就是“卡尔600臼炮”,这两型之所以称为“巨炮”,原因就是体积极为庞大,“多拉巨炮”重量达到了3000吨,由于是列车机动地盘它在运行过程中有专门“铁道工程兵”,整个“伺候”它的炮兵部队需要一个团。

非常少见的“多拉巨炮”的战斗状态,这张照片就拍摄于“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不但为它铺设了专用铁道,还修建了临时指挥所。

巨大的800㎜巨弹,多拉巨炮使用两种炮弹,一种是3.5吨、另一种是7吨的,但是炮弹射程仅35㎞,德军称可以发射到50㎞,但是没有这方面的记录。由于炮弹重量巨大,非人力所及,多拉巨炮需要进行机械化装填炮弹。首先,由3号轻型坦克改造的炮弹装填机开到“多拉巨炮”顶部的装填区,炮管摇平→4吨或者8吨吊车吊起炮弹→几乎一个连的炮兵将炮弹精确对准“多拉巨炮”的炮弹装填口→3号坦克装填车使用炮弹装填杆将炮弹装入炮膛→然后装填发射药包→发射炮兵根据要求摇动炮管到发射仰角→击发,炮弹出膛。整个装填和发射过程极其漫长!在“塞瓦战役”过程中“多拉巨炮”,24小时才发射14发炮弹!但这已经到了极限,除了参加一次战役,剩下的时间“多拉巨炮”都在东躲西藏,很害怕盟军的空中打击,几乎没有参加过后来的任何战役。1945年德国战败前夕,它也被德军爆破摧毁了,结束了征战。

总之,“大和级”战列舰也好、多拉巨炮也罢,它们都是“战争狂人”们疯狂思维的产物!认为有了它们就能征服任何国家,很可惜!它们由于设计思维就落后于时代,没法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貌似“王牌”实则是废物。

有哪些与平时形象不符的落后武器?

其实与平常形象不同的武器,说白了就是经过了魔改而来的武器,这些武器中很多都有了巨大的改进,但是也不乏仅仅换了外壳的样子货。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T55或者59式坦克了,其诞生较早,而且产量巨大,至今依然是很多国家陆军装甲兵的主力兵器。但是毕竟其属于第一代主战坦克,因此很多性能已经严重落后。于是很多国家对其进行了各种现代化改造,比如换主炮、换炮塔等,甚至还有改装成步兵战车的。但是即使外观变化再大,其底盘还是经典的五对负重轮,因此也成了一个有趣的梗。

轻武器方面更是如此,轻武器由于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很多时候改装出来的几乎面目全非,会让人感觉几乎就是一支新枪。比如AK系列步枪,就有狙击步枪、机枪等衍生版,甚至还有改装成无托步枪等多种版本,已经难以一眼认出型号。

而与之对应的AR系列步枪也是如此,基于AR15步枪几乎每年都有大量新步枪诞生,而且其中不少在外观上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还出现了双管步枪、水冷式机枪等变形版,但是依然是AR步枪的基本结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