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号称“日本最强”的关东军,最后为何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因为弱呗,这问题问的,打不过就证明他弱,而且弱的不是一点。人家苏联红军,用了一个礼拜,就把百万关东军给横扫了,这不用找任何别的理由,只有一个答案:日本陆军太弱了,根本不是苏联陆军的对手。
日军的坦克和个玩具似的,也就欺负欺负弱国了。
二战中,日本陆军都没有实现完全的摩托化,人家苏联陆军都快要实现机械化了,人家T34坦克,就这一种就造了2万4千多辆,而且还不算什么IS2和KV坦克的,这些坦克机动力强就不说了,作为欧洲战场上优秀的中型坦克,在日本陆军面前,摇身一变,各个都成重型坦克了!日本的豆战车,在T34面前是毫无抵抗能力的。
图为日军小坦克。
日本的坦克,坦克炮都才30毫米,有些还只是撞了一挺机枪,在一辆装甲车就能横行霸道的东北地区,显不出他的弱来,日本陆军的强也只是相对于连制式装备都没有,军事条令都不全的民国陆军而言的,日本陆军基本还是依靠步兵作战为主,火炮攻坚为辅,作战模式比一战没有强出多少,甚至都没有一支装甲化的集群不对。
苏军战车的突击日军无法抵挡。
苏联则不同,人家从前线到后方,不是卡车就是坦克,装甲车都不好意思上战场,只能起个运输和巡逻的作用,大口径火炮一个证明集结上千门,一个陆军集团军还能得到一个空军集团军的支持,全方位立体化作战,大纵深突进,连续不间断的突破阵地,把欧洲大纵深战役学这一套在东北地区用的淋漓尽致。
再加上两面夹击和蒙古的支持,日军迅速崩溃,他们哪见过坦克集群突击这阵势啊,一碰面就被打崩溃了,电影紫日里就很好的反应了这一段,一群T34突破日军由装甲车和步兵组成的阵地,日军连神风自曝攻击都用上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说,日本关东军也就是相对他自己强,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二战期间,号称“日本最强”的关东军,最后为何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轴心国之一的日本最早挑起了二战的爆发,而日方的战争执行者就是赫赫有名的“关东军”。其实日本关东军只是其陆军的一个分支,就因为它驻扎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州”因此得名“关东军”。关东军驻扎在东北地区,有大约30多个步兵师、10多个步兵和坦克旅团、以及1个敢死队旅团,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
到1945年,由于欧洲现场上德意两轴心国已经彻底投降,苏联在东方作战就基本没有了后顾之忧。在雅尔塔会议后,苏联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在远东地区储备了足够的战争物资,并且集结了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对日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也是接连失利,尤其是通过中途岛海战、莱特湾海战、瓜岛海战等战役后,日本的海空军力量基本被消灭。再加上美国占领冲绳群岛后又不断对日展开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且到了二战后期,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兵源损失惨重,不得不大量的关东军去补充太平洋战场,这就造成了关东军整体实力的下降。
在一九四五年8月8日的晚上,苏联对日宣战,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消灭了近70万关东军,打死八万多人,俘虏近60万人,而苏联军伤亡3仅有万多人,这使曾经强大的关东军在苏军面前不堪一击,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战期间,号称“日本最强”的关东军,最后为何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关东军的由来
想把这问题扯淡清楚的话,必须先得整明白关东军是咋来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实际上很多国人都误以为关东军就是鬼子岛上那个关东地区出来的军队,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事儿还得从日俄战争说起。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在美国的调停下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约定日本将取代沙俄在辽东地区的一切殖民权益,其中就包括被强租的关东州。所谓关东州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东半岛南端,大体包括大连、旅顺、金州等大部分地区。
鬼子抢了这里以后又将其和南满铁路(长春到沈阳)沿线治外法权合并,设立关东州都督府和满铁守备队,满铁守备队的最初规模是按照1公里15人配置,总人数不能超过13275人(南满铁路共885公里)。
所以在这个时期鬼子通常是从国内直接派一个师团过来,以两年为期进行轮值。1919年的时候鬼子把关东州都督府的陆军部改组成关东军司令部,司令部设在了旅顺,同时把满铁守备队改组为关东军,这就是关东军的由来。
关东军的实力在918事变之前关东军在人数上限制很大,鬼子一直忽悠张作霖,愿意免费帮他修铁路,这样就可以增加在东北的驻军。奈何老张其精如鬼,怎么忽悠都不上当,逼急了就自己去修,所以关东军怎么折腾都没法超过15000人。在918事变中参战的其实只有鬼子第二师团(勇师团,驻仙台),后期还得从朝鲜调兵进攻吉林以北的。
但是随着鬼子在东北站稳脚跟,进而开始有吞并中国乃至进攻苏联的野心,关东军的规模急剧的膨胀,尤其是在1934年司令部迁往长春后。1936年他们已经有4个师团加5个独立守备营的规模。
1941年底,为了配合纳粹进攻苏联,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北进”计划,关东军足足下辖14个师团,分别是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23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第28师团、第29师团、第57师团。
这里面有一半以上是甲等师团,堪称鬼子陆军精华汇聚,他们自己都喊出了“强大百万关东军”、“无敌关东军”之类的中二口号。在这一年的关东军特别演习中,鬼子确实表现的杀气腾腾,堪称关东军的巅峰时刻。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随着1943年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关东军不停的向东南亚调动,精锐部队越来越少。到了1945年1月,鬼子大本营一次性抽调了13个师团南下,虽然就地征召了兵员,可完全于事无补,号称70万的关东军已经成了废材。
面对苏联的关东军1945年8月,腾出手来的苏联红军开始对关东军进攻,毛熊足足砸下了150万大军,其中不乏在西线的功勋部队。包括差点打满反攻所有战役的82步兵师、装备1000多辆坦克的第六坦克军,出手就是奔着要命去的。
而此时的关东军规模倒是挺庞大,足足22个师团,分别是第39师团、第63师团、第79师团、107师团、108师团、112师团、117师团、第119师团、122师团、123师团、124师团、125师团、126师团、127师团、128师团、134师团、135师团、136师团、138师团、139师团、148师团、149师团。
话说上面这些师团中也就第39师团组建的早点,其他大部分都是重编或者临时征召的,拿毛线跟人家苏联打?11天的时间里关东军被击毙8.3万人,投降了59.4万人,基本算全军覆没,那点投降的毛子也没浪费,统统赶去西伯利亚挖土豆,至此关东军彻底绝种。
总结起来吧,鬼子的关东军其实是支轮值部队,顶着这块牌子的不一定是哪些师团,它所谓的精锐是在某些时间而已。1945年8月面对苏联的关东军肯定谈不上精锐,正经的精锐师团都被抽调回本岛了,被毛熊打花一点都不奇怪。扯淡完毕。
二战期间,号称“日本最强”的关东军,最后为何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一个是二战后期的关东军其实都是水货了,最精锐的关东军早就被抽调到了中国内地,甚至后面,在中国内地作战的关东军都不是精锐了,精锐都送去打美军了。
所以,留在关东军的日军都是强弩之末。更何况碰上了陆地最强(之一)的苏军。苏联曾经在日俄战争败给过日本。
但那是老黄历了,那时候的俄国说实话,其实也是二流强国。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到了苏联时期,那已经是经过工业化的国家,而且打德国都已经打出了经验,装备什么的也上去了。对付日本那不要太轻松。
另外,可能就是恐苏心理。一是当年日本跟苏联打了一场诺门罕战役,那时候的日本还抱有日俄战争胜利的心理优势,想去盘一下日军 ,结果就碰上了朱可夫的钢铁洪流,被打得有点找不着北。要不是苏联的主要精力在欧洲,这一推,直接就能平了日本。
而经过这一战,日本转移了方向,作战方案开始南下,去撩一下美军,其实也是死,只是死法不同,一个死在海上, 一个死在陆上而已。
而最后还有一个心理作用。在美国投了原子弹时,日本其实还没想着投降,因为他们还想着日本跟苏联有个协定呢。
日本希望苏联介入。这样他可以在中间玩平衡。当时日本跟苏联也没有宣战,日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结果苏联直接宣布当年的协定过期不继了。然后大军压境,其实就是抢地盘。苏联原本就是日军的最后希望,结果最后的希望也宣战了。这一下,更加没有心气了,自然兵败如山倒。
最后,说一下,好多关东军人被拉到西伯利亚搞劳动改造。苏联也是借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了一下日本。
二战期间,号称“日本最强”的关东军,最后为何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120万精锐关东军,为何会在21天内被苏军全歼?苏联的谋略太厉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是那一场?不是百团大战,也不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也不是什么中途岛或者硫磺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场战役是苏联发动的全歼关东军的战役。
日本关东军,抗日战争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支侵略军。从挑起战争的九一八事变,再到疯狂虐杀东北抗日联军,再到做人体试验的细菌部队,都是这支部队的手笔。相比较于华北日军华中日军和华东日军无休止的"治安站",这支部队居然彻底驱逐了东北抗联。不得不说,这支部队客观上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顶梁柱。
甚至,日本天皇及其追随者,在日本本土受到威胁时,谋划迁都长春,在中国东北建立新日本。然而,苏联军队的雷霆一击,把日本人这个美梦彻底击碎。
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设置在长春,总兵力包含了3个方面军,7个军,2个航空军,31个师团,14个旅团,总兵力约97万。如果再加上其他预备役部队,关东军总兵力达到了120万。这是日军最后的底气所在,这支日军存在一天,日本人不会踏踏实实投降。即便是投降,也会想方设法再次挑起战争。
可是,苏联红军从8月9日发动歼灭关东军的战役,到8月30日最后一支日军投降,这场大规模歼灭战,仅仅用了21天。
我们不禁想问一句,苏联红军为什么能这么快歼灭120万的精锐日本关东军?
我分析原因有这样几点:
1,国际局势变化,日军抵抗意志薄弱。
1945年8月9日,美国已经在日本丢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本土还在承受着美国空军无休止的轰炸。近在咫尺的关东军,恐怕一直听着日本老家的惨状,所以军心动摇是肯定的。正因为如此,当苏联红军对日军发动雷霆一击时,日本关东军当局,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在讨论是抵抗还是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电台中宣布无条件投降,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宣布了关东军投降。可是,日军的抵抗并未停止,虎头要塞日军到8月26日才被全歼,通化等地的日军则抵抗到最晚30日才全部投降。
所以,苏联出兵东北,在国际大环境上是绝对优势的,而因此,120万日军中大部分部队,实际上没有进行有效抵抗,就放下武器了。
2,苏联兵力和装备绝对优势,形成碾压态势。
日本关东军有120万,去除预备役和一些非主战部队,实际上能打的也就70多万。可是这70多万中,还有不少不满编的部队。装备上看,关东军只有5400门火炮,1200辆坦克和1800架飞机。
反观苏联,调集了158万红军参与对关东军的进攻,13.6万节火车皮日夜兼程把源源不断的部队、武器弹药、燃料粮食从欧洲运来。到战役发动时,参加战役的苏军有2.6万门火炮,5500坦克和3800架飞机。
苏军相对日军,不管是人员还是装备,都有着绝对优势。日军的抵抗,最多只能延缓灭亡而已。以绥芬河、东宁等地的炮火来讲,1公里正面的炮火数量达到250门,炮火准备时间长达4小时20分钟。日军还没见到敌人,就大部分被震死在了工事里。
3,苏联采用闪击战,战术战略极其有效。
苏军对日本关东军的打击,有当年德国闪击波兰的特点,也是典型的闪击战战术。苏军从东西北三面进攻,以第二方面军的北线为例,10日攻占抚远、同江等地,11日攻占黑河爱辉,14日攻占宝清,狂飙突进的行军方式,让机械化不足的日军目瞪口呆。
战略部署上,苏联军队呈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化战争形式。长达3个月的周密准备,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击!苏军总指挥部妥善解决了总体战役设计、后勤供应、通讯联络、战时保密等问题,各军种、各兵种、各方面军的协调指挥也达到了最有的效果。
4,抗联、八路等部队配合,让苏军作战更加有效。
抗联之前在日军打击下撤往苏联,这次参战,被变为一个旅,执行特殊战斗任务。周保中、李兆麟配合苏军作战的同时,也迅速扩张起来。八路军方面,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李运昌等将军率军挺进东北,对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
苏联出兵东北当然不是做善事当菩萨,苏联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来的。可是从客观上讲,苏联出兵东北,打破了日本不投降的最后一丝希望,让最后不愿意投降的日军彻底死心了。
二战期间,号称“日本最强”的关东军,最后为何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
因为到苏联出兵的时候,曾经号称日本精锐的关东军早就虚有其表,变成死狗了。而且日本根本不适应苏联的大突击战术,部署错误,结果就是一遍倒。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并将其命名为关东州,设立了关东都督府进行殖民统治。1919年,关东都督府被改名为关东厅,其下属军事机构陆军部也被提升为关东军司令部,这也是关东军的由来。
关东军除了旅大地区日本驻军外,还管辖满铁的守备队。日本把旅大地区、满铁视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因此对于关东军也非常重视。像918事变时,关东军下辖第2师团、满铁守备队6个大队,加上驻守旅顺的重炮兵大队,其总兵力有18000人。
在918事变以后,关东军的兵力也大幅度增加,不过关东军真正膨胀,是要到诺门坎战役以后,为了对付远东苏军,关东军一度扩充到31个师团、1个装甲军和22个守备队,总兵力约有百万。此时的关东军所属师团不少都是日本的甲等师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堪称精锐。
不过随着日本的战略改为南下,发起太平洋战争以后,关东军的定位就比较尴尬了。日本毕竟是个小国,在维持侵华战争的同时发起太平洋战争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自然不可能发起对苏联的战争。而苏联也忙于苏德战争,不可能攻打关东军,所以这百万大军就没了用武之地。
日本国力有限,当然不可能让这么大一支精锐部队闲着,于是不断抽调关东军下属部队前往太平洋战场。虽然后来关东军也补充了一些部队,人数得以维持在70万左右,但是这些部队大多是新组建的部队,兵源素质差,武器不足,甚至不得不收缴伪满军的武器来补充,战斗力和当年的关东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
更糟糕的是日本陆军没有现代装甲部队作战经验,他们眼里的陆战还是和一战一样,双方在预设阵地上展开战斗。因此在双方关系日益紧张时,关东军首先考虑的是加强边境守备力量,根本没考虑应对对方的大纵深突破。
这个结果自然是悲剧性的,开战以后苏军撕开日本防线以后,装甲部队就向纵深突击,关东军根本没有能力组建新的防线阻止苏军的突击,所以很快就北苏军彻底打蒙。对苏军来说,进攻中最大的麻烦不是日军的抵抗,而是突进速度太快,补给跟不上。
训练、武器、兵力都不如对方,在指挥上又落后于时代,关东军被苏军用各种姿势在地上摩擦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好消息是因为苏军打的太顺利,伤亡不大,所以战后日本战俘的待遇比德军战俘要好的多,算是因祸得福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