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海上自卫队“秋月”级驱逐舰?
一般般,但是对日本海自意义重大。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构建“八八舰队”的雏形时,因为多用途驱逐舰的不足,便建造了12艘“初雪级”驱逐舰(舰艇编号为DD122~DD133)应急。但是,12艘“初雪级”驱逐舰并不能满足4支舰队的需求。每支舰队平均布置也有8艘DD的缺口。为了填补这个口子,海上自卫队并没有继续建造初雪级驱逐舰,转而研发更新的“朝雾”级驱逐舰。
初雪级驱逐舰是日本第一种反潜为主的通用驱逐舰。
后来,朝雾级也老了,而且日本反导主力金刚级,爱宕级在遂行反导作战时,对水面和天空袭来的导弹及飞机等目标的拦截概率将大幅降低。同舰队的村雨级和高波级仅具备自卫性质的点防空能力,难以承担高强度的拦截反舰导弹及飞机的任务。于是,19DD“秋月”级(三代)便在该思想下诞生。
高波级驱逐舰是日本通用驱逐舰发展历程中一个转折点。
19DD原本有两个技术方案,即2003年提出的A方案和2005年提出的B方案。而后来日本防卫省最终选择建造的,则是B方案。存留下的B方案(即现在的19DD)在舰体设计上沿袭自高波级,19DD与高波舰型最大的不同便是为了方便安装FCS-3A型雷达而修改的上层建筑了。考虑到FCS-3A型雷达的天线布置在舰桥前部和机库后部,为了提高雷达视野(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平面的圆曲会影响雷达的探测效果),19DD上层建筑的后部高度高于烟囱。
现在的秋月级驱逐舰战斗力比过去的高波、初雪都强。
桅杆则参考了爱宕级驱逐舰的封闭式设计,上层建筑也做了内倾式布局设计。综合来看,19DD的隐身能力高于高波级驱逐舰。秋月级最大的特点便是安装了一套FCS-3“00式火控指挥系统-3型”火控系统。00式火控系统共有1.2.3三个型号,最早的是装在石狩级护航舰和初雪级驱逐舰上的00式火控指挥系统-2型(FCS-2),秋月级驱逐舰装配的则是最新的3型系统。
秋月对比高波最大的不同就是舰桥上搭载的FCS相控阵雷达系统。
从以上定位可以看出,秋月级驱逐舰主要还是一种执行僚舰防空和反潜作战的“护卫舰”(一般该任务在其他国家均由护卫舰承担,比如中国的054A),因此其对于强化日本海自作战的基础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再好的蛋糕也得有个面做的基座,没有这个基座,也搭建不出来好看的上层,秋月级驱逐舰就是日本海自的战斗力基座,虽然其本身并不算是多么先进的驱逐舰,也构不成多大的威胁,但是秋月的出现,令日本海自执行多任务的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如何评价日本海上自卫队“秋月”级驱逐舰?
头条号“RUSE兵者诡道”为您回答,更多军事话题请关注头条号“RUSE兵者诡道”。
防空是“秋月”级的重点,它搭载了日本最新国产的FCS-3A型主动相控阵雷达,取代了此前装备于“村雨”级的OPS-24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FCS-3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其研制始于1986年,前后历经14年,2000年方告定型,FCS-3A是改进型。天线尺寸1.6米×1.6米,工作波段为C波段,4个天线分别被布置于舰桥顶部桅杆基座平台和舰体后部直升机机库前部的安装平台上,最大探测距离为200千米(有网友根据雷达功率较FCS-3提升3倍估算探测距离为260千米),可同时跟踪300个目标。“秋月”级装备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搭载“改进型海麻雀”舰对空导弹(ESSM),最多可携带128枚防空导弹。由于ESSM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攻击末段需要雷达提供照射信号,日本在FCS-3天线旁,加装了一块约0.5米×0.5米的小型天线,即APAR有源相控阵雷达,此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0公里,X波段,采用了法国泰利斯公司的“间断连续波照射技术”(ICWI)技术,每个天线在进行照射的时候可以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为2枚ESSM提供引导,也就是说全舰可以提供32个火力通道。与SPY-l“宙斯盾”系列相控阵雷达相比,FCS-3A探测距离虽然较近,但用于舰队区域防空绰绰有余,而且改善了对低空掠海目标的探测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