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的最后一计,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预防盗墓贼!

三国时期,盗墓贼横行,尤其是曹操组建的摸金校尉,手段更是狠辣,走到哪挖到哪,影响十分恶劣,带起一阵坏风气,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很忌惮,临死前各留下一计,预防盗墓贼。

诸葛亮最后一计:抬棺向南,绳断便葬!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出征,开始第五次北伐,蜀魏两军在渭南对峙100多天,难分胜负。

诸葛亮的身体本身就不好,平时就操心劳累,战争时期更是如此,所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瞅着就要不行了,为了蜀汉,诸葛亮向天再借10年寿命,续命的方法就是点亮七星灯:七天七夜之内,七星灯不灭则人活,七星灯灭则人死。

结局你一定知道,魏延跌跌撞撞奔向亮,一不小心弄灭了七星灯,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便写下一封遗书,遗书中记载了死前最后一计。

遗书中写道:我死之后,不要厚葬,不要立碑,抬棺向南,绳断便葬!

刘婵虽然于心不忍,但还是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办事,他让4个人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路向南,等到绳子断掉的时候,就地安葬。

此四人乃偷奸耍滑之辈,头两天还好,第三天就开始嫌弃棺材笨重,抬着实在辛苦,于是就将绳子割断,随便找了一个地方把诸葛亮埋了。

四人找刘婵复命,恰巧遇到姜维也在,这可是一个聪明人,不好糊弄,一眼便看出这四人在撒谎,刘婵十分生气,立刻就吩咐人将此四人斩杀,斩完才想起来,诸葛亮究竟葬在何处还没问呢,于是,诸葛亮的墓也就成了一个谜。

有人说,诸葛亮早就算准了4个人的心思,早就算准了人性的弱点,抬棺之人不可能老老实实一直南行,肯定会找一个地方割断绳子,可他依旧坚持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随机下葬,然后借刘婵之手杀人灭口,然后自己的埋骨之地就成了一个谜,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也永远不会受到盗墓贼的侵扰。

诸葛亮不愧是三国第一谋士,计谋当真了得,生前算计别人,死后连自己也不放过,一个绳断便葬的计策,成功隐藏了自己的埋骨之地,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司马懿最后一计:百棺齐发,不得祭拜!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论能力,论境界,论资源,论机遇,司马懿都不是最强的,他最出名的一点就是长寿,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一代大魔王曹操,熬死了二代中魔王曹丕,熬死了三代小魔王曹睿。

司马懿的策略非常简单:你们努力加班,你们努力熬夜,你们努力打江山,等你们累死了,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

司马懿的策略非常成功,曹操在位时,他韬光养晦,曹丕在位时,他静待时机,曹睿在位时,他蠢蠢欲动,曹芳在位时,他一发入魂,成功上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死亡是每个人的最后结局,司马懿也不例外,公元251年9月7日,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病死,终年73岁。

司马懿临死之前,定下最后一计:我死之后,不要厚葬,百副棺材一同出城,抬棺之人预先服毒,子孙后代不得祭拜!

司马懿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害怕盗墓贼,同时还害怕仇家,别看他低调,可他每次出手都是稳准狠,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老曹家,每一个人都想将其抽筋拔骨,所以,司马懿害怕自己死后被曹家人玷污,必须得隐藏自己的埋骨之地。

司马懿此计是效仿诸葛亮,也成功隐藏了自己的埋骨之地。

同样是隐藏埋骨之地,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其一:

诸葛亮让人抬棺向南,绳断便葬,充满了随机性;

司马懿让百副棺材一同出城,此乃人为设计,虽然有效,但是是一个笨方法。

其二:

诸葛亮让人抬棺向南,只需4人足矣,行动更加隐蔽;

司马懿让百副棺材一同出城,至少需要400人抬棺,声势太过浩大。

其三:

诸葛亮没有亲自杀人,他是算准了人心,借刘婵之手杀掉4个抬棺之人,此乃攻心之计;

司马懿让百副棺材一同出城,抬棺之人预先服毒,亲自杀人,而且一杀就是400人,这就落入了下乘。

看到这里,你一定在赞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同时又惋惜诸葛亮的墓至今仍未被找到,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抬棺向南,绳断便葬”是一个民间故事,来自野史,正史里可不是这么说的!

《三国志》里面记载,诸葛亮临终遗言是将自己葬在定军山中,以山为坟,不用挖得太深,能放下棺材就行,不用厚葬,只穿一件当季的衣服即可。

当年,负责操办诸葛亮葬礼的人是姜维,秘密发丧,悄悄护送诸葛亮的棺椁回汉中,途中还遇到了司马懿追击,姜维一点都不怕,当即率军回击,司马懿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吓得连忙逃窜,这就是著名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回到汉中之后,诸葛亮就被葬在了定军山上,也就是今天陕西勉县的定军山,那里有一座诸葛亮的真身墓,如今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每到忌日,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拜,整座墓周围被摆满了鲜花。

在这座墓的周围种着很多高大的柏树,树龄已经超过1700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明,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人对诸葛亮都敬佩不已,历朝历代都有人前来祭拜。

所以说,诸葛亮“一路向南,绳断便葬”的计策其实是不存在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三国乱世,奇人辈出。卧龙、凤雏、冢虎是三国里面的三位顶尖谋士。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建立一方政权,威震天下;庞统与诸葛齐名,却被飞矢击中死在落凤坡;冢虎指的便是司马懿,虽寄身于曹操麾下,却怀远大抱负。

司马懿是三国最终的赢家,正因为他的才能过人,被曹操所提防,曹操告诫后人要小心司马懿。甚至一度将司马懿搁置朝廷一旁,不被采用。此后的他什么都没做,一直在熬时间,他辅佐四代君主,熬死了曹操及其后人三代,他也等到了人生最大劲敌诸葛亮的死讯,在他七十岁那年,终于夺得权位,最后司马家族统一天下,建立西晋。

司马懿的性格鲜明,其意志十分坚定,想通过曹氏这个寄主,直接攀上龙头。空城计中,诸葛亮仓促应战,身作隐士,让两个童子站其左右,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见这一情景,居然撤兵。

人们都大赞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却不知司马懿的计谋更胜一筹,他怎么可能舍得诸葛亮,诸葛亮不在的话,蜀国必灭,他于曹氏而言,毫无用武之地,司马懿就无法夺得天下。

司马懿非常能忍,无论是诸葛亮的挑衅,还是日后应付曹丕的苦肉计,假装自己下身已经瘫痪,只为了不被踢出朝廷。司马懿在生活上面十分的注意养生,他不喝酒,不沉迷女色,一日三餐规律饮食,按时作息。他只是为了能够熬过曹氏几代,他也深知在蜀国忙的不可开交的诸葛亮不会活太久。

司马懿足智多谋,阴险狡诈,但是一生多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似有神助。诸葛亮将司马懿困于山上,用火燃起粮草,本以为司马懿必死无疑,况且司马懿已经准备自尽。可惜风势忽变,大风刮来,为其逃生提供机会。他与孔明一生斗智斗勇,很多故事传为佳话,诸葛在小说中是正义的化身,在史实上难以与司马懿匹敌。

谋士对于自己最后的安身之所是格外的严密精算。刘基之墓有很多机关,让常人无法接近。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盗墓风气兴盛,很多王公贵族的墓穴被盗贼清空。所以后来的人们都喜欢低调埋葬,甚至悄悄埋葬,只是想让自己在尘土之下,安静长眠。

司马懿一生的最后一计便是墓穴。他与子孙交代,要从简,而且不带任何随葬品。这就不会引起盗贼的惦记。在出棺的那天,七副棺材同时出城,让人们真假难辨,司马懿的棺材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近乎千年的寻觅,无人破解这一计。

在八十年代的余晖下,一老农在耕地过程中用锄头发现一墓碑,经过考古人员的认证,这确实是司马懿的墓穴。司马懿之墓才得以重见天日,他最后一计竟然被一农民所破解。

但是人们为何叹服诸葛亮技高一筹呢?主要是因为传说诸葛亮临终前嘱咐刘禅办理自己的后事的方法更技高一筹,相传四个人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定军山方向走,绳子断了就地下葬,这样以来,除了抬棺材的人,其他任何人都不会知道。

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料到抬棺材的人肯定不会一直抬下去,毕竟那样太累了,绳子一时半会断不了,怎么办?他们肯定会动手脚,绳子断了就下葬了。而刘禅也会因为他们交工时间过快,处斩他们。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由此,诸葛亮还是比司马懿技高一筹。

当然了,这都是民间的说法,毕竟空城计、上方谷之类的事件都是演义小说中的事情,诸葛亮也是被人为的神话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在三国里面,诸葛亮绝对是大神,他是唯一一个凭着自己真才实学打败开挂玩家的代练——做刘备的代练。当刘备加入三国争霸时,袁绍、曹操已经是满级,刷完了所有的副本。而孙坚也开着“玉玺”外挂,只有刘备暗自神伤。

此时的诸葛亮以大神玩家的视角告诉刘备:你还来得及发展,首先联吴抗曹。取荆州,以荆州为跳板,攻西川,拿下汉中,等天下有变,出兵吞并曹魏。

果然一切都和诸葛亮预测的差不多,就这样,刘皇叔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完成了他的逆袭人生。

迅速将账号刷到了满级,与魏吴三国鼎足。诸葛亮这属于自己没先天条件申请账号,只能代练。

司马懿这人就比较鸡贼了,他一看三国里面各种超级账号、外挂和代练满天飞,而自己又出身一般,没钱没势,所以便买了一款“老不死”外挂。

活活将一代又一代的三国英豪熬死,到最后他终于也实现了自己夙愿,成为了新一代的满级账号。司马懿和诸葛亮一直在斗,就连死了自己埋在哪里都要留下人生最后一计争斗一番。

诸葛亮埋骨之地!

诸葛亮死后,不拘俗礼,没有多么豪华的陵墓,而是让四个兵卒用麻绳抬着自己的棺椁昼夜不休一路朝定军山方向走。

直至麻绳断裂,取其地而埋,诸葛亮这个计策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很是精妙。

到底精妙在哪儿呢?他只需要让刘禅派四个人去抬着他的棺椁,其余的一切事都会按照他的两种预测而进行下去,不会再有任何主观的因素干扰。

第一种预测,诸葛亮早已想到四人会商议将绳子割断,回去给刘禅复命。因为诸葛亮选的绳子就很结实,是很不容易断的。

其次四人抬着棺椁昼夜赶路定会饥渴难耐、体力不支。而想必诸葛亮早就给刘禅交代过,这一去需要多少天。

刘禅看他们提前回来,断言绳子不会断那么快,经过严刑逼供,得知实情。于是刘禅将四人全部斩首,这样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墓地的所在。第二种预测,假如这四个兵卒真的一直朝定军山方向走,直到绑棺材的麻绳自己断裂,那时就算是他们四个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更别提回到蜀国。诸葛亮的墓地也就没人知道了。

但无论结局是是哪种,诸葛亮的计谋都是完美的。

司马懿埋骨之地

而相比于诸葛亮,司马懿就没那么惊艳了。他只算是个中规中矩的天才,他没有做代练的资本,却有刷副本的情商。

他怕死后墓穴被盗,所以司马懿交代儿子,在出殡当天将七副一模一样的棺椁同时运往了不同地方。

外界人对于这七副棺材真假难辨,所以司马懿这最后一计应该还算成功。

但其中不确定因素太多,万一去送棺材的人揭开棺材看到底有没有司马懿的遗体呢?毕竟人多眼杂。对于司马懿来说,他的一生情商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现代人情商的典范,他的座右铭便是“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其计策谋略却远远不及诸葛亮。

他的计策太过需要人去执行,谋的是人为;而诸葛亮的计策谋的是别人的心理。(诸葛亮应该算是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吧)

只需设计一个开头,剩余的情节便会按照他的思路进行下去。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这样的计策不稳定因素会很小。

在1980年左右,在河南省,一位正在地里干活的老农挖出一块墓碑,后经考古专家辨认,那就是司马懿的陵墓。司马懿聪明了一辈子,没想到栽在了一个老农手中。

同样是最后一计,司马懿依旧是没赢过诸葛亮。其中司马懿输了计谋,也输给了诸葛亮的高雅淡薄。

诸葛亮计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愿意随便找个地方成为自己的墓穴。而司马懿终究是放不下他在这人世间打拼的一切。他们争斗一生,却也相互帮了对方一个忙。

据《三国志》:诸葛亮一直想要除掉叛逃至魏国的大将孟达,但苦于无方。后来曹丕死,孟达感觉魏国已经不再安全,便传书信给诸葛亮,愿意率部造反。

诸葛亮表面上热烈欢迎,但暗地里传信给司马懿,最终借刀杀人,斩了孟达。

司马懿当时在魏国的政治对手只有张郃,同样设计了一出借刀杀人的把戏。张郃被诸葛亮埋伏至死,张郃一死,他自然成了魏国最大的赢家。

恐怕没有诸葛亮杀张郃,他司马家想篡权怕是不那么容易吧。

最终依旧是诸葛亮胜在计策,而司马懿赢在情商。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和司马懿留下的计策,和曹操临死的叮嘱修七十二墓冢,基本上是一个目的,就是,不要让后人知道自己的墓穴在哪里,多是想被盗墓或掘坟!看来这时以往历史上的大人物都为之担心的事情啊!

诸葛亮去世前交代,丧四个壮汉抬棺木,一直走,什么时候绳子断了就地埋葬。四个人抬着棺材走了不知道多久,冒雨前行。走了三天三夜,可是绳子就是不断,四人劳累不堪,商议两绳子隔断葬了诸葛亮。刘禅察觉,绳子哪能那么快断了呢?抓开四人审讯,四人不得不招供,刘禅杀了四人。至此,诸葛亮的墓穴没有人知道在哪?

司马懿临死是吩咐家人,葬自己于首阳山,不陪葬,下葬当天,用多个疑棺同时出城,抬棺的人要提前服毒,家族的人不得祭祀和透漏墓地所在。

三国时期,盗墓猖獗,他们都是怕被人掘墓暴尸田野啊。不过好像是诸葛亮的做法更高一些。因为司马懿的做法,很有可能家族的人私下去记住地方以便拜祭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司马懿的临终一计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并且在他死前留下了遗言,也就是临终一计,关于自己的后事的,即“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名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他死后要在首阳山土葬,不起坟头,不立石碑,并且在他下葬的时候只穿普通的衣服,也不要任何陪葬品,后人还不可以和他合葬。这个遗言可以说是很直截了当一目了然了,就是让后人给他低调地去下葬,即薄葬。

这有点像西方基督教徒去世的时候牧师给他进行的薄葬。薄葬在当时三国时期还是挺流行的,比如曹操,曹丕,诸葛亮这些大神级别的人物最后都是薄葬的,其中曹丕的埋葬可谓是最低调了,他曾在终制中明确提出自己一定要薄葬。曹操为了怕后世有人挖掘盗墓,还“设立疑冢七十二”(造七十二处假墓)。

薄葬的好处很多,节约成本,省时省力,如果要从现代人的角度考虑的话还有环保的作用,不过他们有薄葬自己的这个是想法应该是因为防止陵墓被盗,毕竟薄葬的墓不显眼,也没有什么可挖的价值,所以盗墓者也没有那个精力,更不愿意去盗那些薄葬者的墓。

司马懿的这个“遗计”其实是效仿薄葬倡导者曹丕的,他连薄葬的地方与曹丕的都一样,都是首阳山。当时司马懿去世出殡的那一天,命不同的人抬着七个棺材同时出城,最后抬棺者还被服毒灭口,他的墓具体葬在了哪里便无从得知。

如何被老农破解的?

其实我本人认为这并不能算是破解,非要说是“破解”的话只能说是司马懿运气不好,纯顺巧合而已。

(这也是我为什么最后打了个问号的原因)据说他的墓在大概千年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首阳山的一个农民在田间干活锄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古墓。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这是三国后期的贵族之墓,不过这座墓的主人尚不能确定。

根据墓内出土物的情况,出现了“仲达”(司马懿的字),“宣”(司马懿死后被司马氏后人追封为晋宣帝),“司马”等字样,初步判断很有可能是司马懿之墓,不过还有待考证。所以说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这并不是老农“破解”,这是老农“碰巧”。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

懂三国的都知道,后三国时代(刘备驾鹤西去了,曹操甚至连他儿子都也已经去世了,蜀国已经第二代君主了,魏国甚至都第三代了),为数不多当中最大的看点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智囊的巅峰对决了。他俩都在世的时候,给大家都的一种感觉就是司马懿几乎没赢过诸葛亮,尤其是两军对决阵前用兵的时候。

不过话说回来了,不是说你之前一次都不赢就会输掉整个战局,这跟王者荣耀一样,是个拆塔游戏,不是杀人游戏,正面团不过你可以拖后期。司马懿虽然说总是吃败仗,可是败而不溃,败而不倒。他深知诸葛亮的弱点始终在他的后方,就一直跟他拖,所以从结果上看,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也算是战胜他人生中最大的对手,最后他成了三国中最大的赢家。

为何时人笑司马懿输给了诸葛亮?话说诸葛亮死了之后,他为了保护大军安全撤离,他生前就嘱托部下做自己的木像,在大军撤走之前吓唬吓唬司马懿,结果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木像以为诸葛亮还没死,就吓得脚底抹油赶紧逃回了营地,甚至跑到营地的时候还摸了摸自己的头,确认了下自己是否存活。

于是后世就有了这么一句话:“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刚才说到诸葛亮死后也是薄葬,他生前也有一计,就是让人抬着棺材一直走到绳子断了的地方就可以下葬了,所以现在也没人知道诸葛亮到底葬在了哪里。前面也说了,司马懿的墓之前还被一个农民在偶然下给发现了,而诸葛亮的埋葬地至今也没被发现。综合刚才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还有刚才说的这一点,有些人就说司马懿输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物本身就被三国演义给神话了,大众也自然而然地对他像神一样的膜拜,之所以说司马懿输给诸葛亮,就是大家自己不想颠覆诸葛亮在他们眼中神的形象。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下一计,为何后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是智慧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了来自民间的追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还专门为诸葛亮设计出了不少故事,连鲁迅先生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主要留下了两个计策,一个是“死诸葛走活仲达”,吓得司马懿不敢追击撤退的蜀军,生怕再重演“上方谷”。另一个计策则是暗令马岱斩魏延,为蜀汉除了奸臣。

这两个计策在历史上均有原型,但并不是诸葛亮设计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了什么计谋,只记载了诸葛亮安排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及一封遗书。遗书的主要内容是将自己的墓地安排在汉中的定军山,以及要求薄葬。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对手司马懿在临终前同样是要求薄葬,两位智者在丧葬观点上非常一致。然而如今司马懿的陵墓已被人找到,诸葛亮的墓的具体位置却仍无定论。正因如此,后人认为还是诸葛亮技高一筹。

单就薄葬而言,其实也是当时的风尚,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不少政治家、贵族最终都选择了薄葬,其中就包括曹操、曹丕等曹魏皇室。之所以社会上流行薄葬,一方面是因为物力维艰,所以政客们开始崇尚节约,自然要先约束自身,这样才能约束下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末的盗墓现象十分严重,曹丕甚至直言“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他的老婆郭女王也称天下的坟墓没有没被挖过的,并且将原因归于厚葬上。可见汉末的盗墓现象对当时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才会流行起薄葬文化,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诸葛亮、司马懿都会选择薄葬了。

薄葬之风虽然不稀奇,但是自古至今从未有人找到诸葛亮的墓就很稀奇了。要知道,太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挖掘了。司马懿为了防止被掘墓,特地吩咐自己的墓不能立碑,不起坟头。然而司马懿还是逃不开被掘墓的命运,他的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一个农民发现。

诸葛亮的墓之所以这么安全,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选的墓址很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四川人民非常尊重诸葛亮,不会有谁去主动寻找诸葛亮的墓,更别说盗墓了。诸葛亮因其高尚的品德、优秀的执政能力,所以才受到了百姓的爱戴。至于司马懿,只不过是一个靠诈术夺权的小人,百姓对他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这也就导致了司马懿在死后的风评、地位与诸葛亮相比犹如云泥之别。如此来看,当然是诸葛亮技高一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