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遭受核辐射的地区,100年之内不能住人,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常识,可是,这个常识真的正确吗?
广岛和长崎遭受核弹轰炸之后,损伤惨重,可人家在短短几年之后就开始重建了,14年之后就恢复了战前水平,现在的广岛居住着120万人,长崎住着40万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1945年1945年的8月6日,美军一共出动3架轰炸机,从太平洋飞往日本广岛,抵达指定位置之后,从空中投下一枚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小男孩长3米,宽71公分,重4吨,内部装有64公斤U235核燃料,爆炸威力相当于1.5万吨TNT当量,为了让小男孩发挥出最大的威力,美军投放小男孩之后,控制其在600米的高空爆炸。
在这个高度爆炸时,核武器的冲击波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其威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事实也的确如此,爆炸当天,广岛有7万人饮恨西北,还有7-8万人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超过70%的建筑物被摧毁,约20万人受到了核辐射危害,部分婴儿畸形发育。
遭遇如此重击,日本依旧没有投降的意思,美国也不惯着他们,3天之后,5架轰炸机带着一枚名为“胖子”的原子弹再度前往日本。
胖子长325公分,直径152公分,重4.5吨,其爆炸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
美军此次的目标是日本的小仓市,可是,当5架轰炸机抵达小仓市上空的时候,发现小仓市的天气很不好,阴天,云层很厚,从空中无法看清目标,无法完成爆破任务。
俗话说,剑已出鞘,无法回头,美军不可能再带着原子弹回家,于是,他们从小仓市拐了一个弯,来到了长崎,死神也跟着飞机一起,从小仓市来到了长崎。
胖子跟小男孩一样,同样是在空中几百米的高度爆炸,威力发挥到了极限,超过8万人饮恨西北,全市人口爆减40%以上。
两次核爆之后,美国派遣了专家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广岛和长崎的核辐射十分严重,然后,专家就给出了一个经典的结论:100年内无法居住。美国专家的这个结论,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几乎变成了一个真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受过核辐射的地区,100年之内无法居住,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按照美国专家的说法,广岛和长崎要在2045年之后才能重建,才能居住,事实上,广岛和长崎在爆炸几年之后就开始了重建工作,1958年就恢复了战前水平,短短14年,这座城市就恢复了原本的模样。
现如今,广岛和长崎的总人口超过160万人,难道说,日本人进化出了抗辐射的能力吗?
广岛和长崎能恢复繁华,切尔诺比利地区为何不行,为什么至今仍旧是禁区?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86年。
1986年,在普利皮亚季市只有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名鼎鼎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凌晨一点钟,普利皮亚季市的4万居民都进入了梦乡,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睡梦中走向死亡。
凌晨一点,切尔诺贝利的工作人员正在给4号发电机组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核反应堆的温度开始升高,工作人员按下紧急按钮之后,依旧没有作用,在极短的时间内,核反应堆的温度从330摄氏度暴涨到了2000摄氏度,轰的一声,核反应堆当场爆炸。
数据显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之后,泄露的核辐射物质约为8吨,数量是小男孩和胖子核辐射物质总和的400倍。
如此严重的核泄漏,直接导致9万人饮恨西北,27万人因此患病,参与抢救事故的人超过50万,他们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核电站周围30公里变成了禁区,全球20亿人会受到影响。
广岛在遭受核爆之后,5年开始重建,14年恢复如初,切尔诺贝利事故至今已有36年,依旧荒芜人烟,怎么回事?1,抛开剂量谈毒性,全是耍流氓!
广岛和切尔诺贝利都受到了核辐射,但核辐射的剂量却是天壤之别,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反应堆里面的核燃料超过180多吨,小男孩里面的核燃料只有64公斤,胖子里面的核燃料就更少了,只有7公斤。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泄露出来的核辐射物质高达8吨,是小男孩和胖子核辐射物质总和的400倍。
如果直接用数据来计算,假如广岛1年就能住人的话,那切尔诺贝利核400年后才能住人,因为当地的核辐射是广岛的400倍。
2,爆炸的环境不同,所产生的伤害也不同。
美军为了追求更大的杀伤力,选择让核弹在空中600米的位置爆炸,这个位置可以让冲击波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同时又大大削减了核辐射的威力。
核弹在空中爆炸,绝大多数的核辐射物质也漂浮在空中,再加上日本是海洋季风性气候,所以,这些核辐射物质很快就会被海风吹散,分散在几十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不会集中在广岛,所以,原本就不够强的核辐射,威力又被削减了一大半。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则完全不同,核反应堆在地面爆炸,核辐射物质扩散的数量很少,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方圆30公里以内的区域,再加上核辐射的物质量大,于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方圆30公里的区域至今仍旧是禁区。
3,各地环境不同,核辐射持续时间也不同。
广岛和长崎遭受核爆几年之后,城市就开始了重建工作,日本将所有的废弃的建筑区全部拆除,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核辐射物质也被清除了。
此外,广岛和长崎都是沿海城市,都有海洋季风性气候,风大雨多,海风带走了空中的核辐射物质,雨水则将地面的核辐射物质冲刷到海洋之中,所以,短短几年之后,广岛就得到了重建,14年之后就能恢复如此。
反观切尔诺贝利,一没有海洋,二没有海风,核辐射物质无处可去,只能靠着大自然的力量慢慢分解,所以,36年过去了,当地依旧是无人区,或许,真要等到100年之后,当地才能真正开始居住。
4,广岛长崎住满了人,并不能证明广岛长崎就是安全的!
海风和雨水的冲刷,并不能带走所有的核辐射,所以,广岛和长崎的畸形婴儿、白血病、癌症依旧是全日本最多的。
截止到2014年,广岛有63%的人死于癌症,长崎有56%的人死于癌症,事实证明,住人是一回事,安全又是另外一回事。
广岛和长崎虽然住满了人,可是从他们的健康状态来看,核辐射的危害的确能持续100年,这么一看,切尔诺贝利地区如今仍是无人区,或许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你觉得呢?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发生核泄露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遭遇原子弹轰炸的广岛、长崎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不能笼统的作为一种核污染看待。而且其中包含的并不仅仅是核辐射的技术问题。相信老王能带给你不一样的解释。
上图.广岛原子弹留下的“球塔原爆楼废墟”,这里当年是“广岛县产业奖励馆”。当时原子弹在它东南160米处爆炸,形成了每平米35吨的高压、440米每秒的风速和3000℃的高温。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使用材料为“曼哈顿计划”中制取的浓缩铀和钚,分别采用了磁分离技术和气体分离技术。这两颗“初级”的核弹都只有2万吨级的当量,爆炸时威力甚至不够两万吨。
上图.“小男孩”模型
拿铀弹“小男孩”来说,它的铀235装量为60公斤,占核弹的全重比率非常小,这枚重达4吨的枪式原子弹内部装填的最多物质是炸药。
上图.小男孩和胖子的比较,这是两颗不一样的原子弹
而钚弹“胖子”更精简,4.5吨的大块头,钚装药6.2公斤,炸药装填量约为2.2吨。核材料药罐的体积也就一颗柚子那么大,
上图.两颗原子弹炸成的蘑菇云。扔在日本的核弹总体还比较原始,不要对等于氢弹等热核武器
实际上,这些早期原子弹的爆炸效率很低,“小男孩”的60公斤浓缩铀中,只有约1公斤产生了链式反应,但这1公斤裂变物引发了1万3千吨的爆炸当量,造成了一次标号2万吨,实际1.5万吨的核爆。
上图.“小男孩”的内部结构原理
我们知道,核爆炸的威力来自于爆炸冲击波、高温辐射、光辐射、放射线辐射、电磁脉冲以及放射性沾染,其实本题讨论的就是放射性沾染的问题。而放射性沾染现象,其源头其实就来自于核弹不完全的爆炸。
上图.无论是钚弹还是铀弹,装药都极为有限,总共造成的危害很低
完全的链式反应虽然会造成大量的射线粒子流,但其本身也会因为彻底的释放而消散。核弹燃烧的越充分,它也就会变得越“干净”;真正造成核爆作用后放射性沾染问题的元凶,来自于那些未来得及反应便被炸散的浓缩原料。
上图.广岛原子弹的爆炸示意图,空爆核弹将本就不多的放射性物质抛洒得更远,但反而降低了污染浓度
这些浓缩铀、钚在熔渣效应下,被核爆炸的冲击波挥洒向四方,甚至进入了大气循环中,随着风、雨飘得到处都是,一部分被大气带走,一部分则沉降下来,形成大面积的辐射废土。不过这些沉降废土其实是可以挖走丢弃的,只要不是像福岛核电站那样形成深层次渗透,污染到地下水,都可以通过人工铲除和清洗消除。
上图.原子弹的烟尘极“脏”,但如果真正的进入大气环流,反倒会变得“环保”
1946“十字路口行动”中,最脏的反而是被放到水下核爆的核弹,大量被憋住的放射性物质为试验舰船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沾染,以至于第三次试验被迫取消。
得益于大气的帮助,核装药本就不高的原子弹其实没人想的那么恐怖,被带走的放射性物质越多,核爆区也就变得越“环保”;放射尘都匀给大自然了,哪还真能剩下多少?铀和钚的熔渣再随着时间被环境不断覆盖、冲刷、搬运,能造成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了。
上图.“十字路口”核试验,证明了空爆核弹比憋住辐射云的水下核爆干净很多
而且,原子弹爆炸后,许多辐射污染都由放射性同位素造成,比如碘-131。美军就曾经在1946年的“十字路口”核试验中,因为碘-131沾染导致不少士兵受伤,甚至为此放弃了欧根亲王号战舰。
上图.试验中被炸翻飞行甲板的“独立号”航母,试验后随即就上人了,它经过洗消作业后拖往军港修理,几年后成为靶船
然而,放射性同位素虽然大大提高了核弹的连带杀伤能力,却拥有着极短的半衰期。通常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8天后辐射减半,16天后减为1/4...只消大半年,就基本没多大事儿了。
上图.核爆过后日本投降,许多人反倒放松了,迅速的开始恢复家园
你想想,战后的日本是怎样的情形?饿殍遍野、疾病横行,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人们忙着从战争的废墟中苟活,哪还会关注这些本就被稀释的核辐射?
上图.核爆将广岛爆心范围1公里夷为平地,3千米房屋大部吹倒,但这反倒方便了后期人们的重建和清理,废土被推进河川,直接就冲进濑户内海
上图.航空俯瞰爆炸地点,显然并不算变态的威力与河川水网帮助了日本人的战后恢复
上图.“相生桥”一直被使用,不过现在的桥是1983年重建的,日本核爆的辐射受害者总数与切尔诺贝利相当,初期的放射性沾染杀伤了相当多的人,但持续性的沾染却很快消失,或者说压根被人为忽略了
上图.一位叫高野的幸存者1977年绘制了这张图,她当时准备乘坐有轨电车,但突然天暗了,高野本能的跳下轨道,把手帕含在嘴里,捂住眼睛和耳朵趴在地上。事后他还以为核爆是“燃烧弹攻击”,当时许多人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反正爆心附近都炸烂了,没人去。
上图.杰克·C·罗杰斯和T·米勒1963年民防办公室报告《核武器热威胁调查》中的表格文件,显示了广岛、长崎和东京燃烧弹的杀伤对比信息
广岛当时总人口34万余人,历经多次大规模疏散,剩余市民28万人,另有万余乡下来的“义勇队”和2万驻扎军和2万转道分流的士兵。这些人被原子弹直接炸死了约7万,许多人逃散到乡下和亲友处。到1945年10月,广岛剩余市民15万。原子弹毁坏了爆心3公里范围的大部分建筑,广岛共计损坏建筑约7万栋。
上图.广岛核爆区的人们当时就聚集了起来,被烧伤的人们在军人的带领下,从附近陆军粮草仓库弄来了食用油医治烫伤,他们还取用了城市铁路的机车变压器油。因为美军实施的“李梅火攻”,日本人对烧伤和燃烧弹毁灭攻击并不陌生。
1.5万吨的“小男孩”并没有真正带来“毁天灭地”的神效,甚至爆心300米内还有2位年轻女性生存了下来,一位死于同年,一位活到现在。
上图.广岛西南翠町的一家理发店,这里距离爆心2.7公里,由松重美人的妹妹一家经营。第二年松重的妻子纯江在这里生下了二胎女儿,至今这里仍被松重妹妹家的后人继承。松重美人拍摄了相当多的广岛核爆照片
此时的原子弹还不够后世那些动辄上千万吨热核武器的威力,美军1946年“十字路口”行动中,使用了与广岛、长崎原子弹同型的2.3万吨原子弹,让50多艘舰船连挨两爆,结果加上装原子弹的船一起,也不过沉没了9艘船而已。
上图.51年8月3日的广岛爆心附近,名为吉川清志的核爆受害者在贩卖纪念品
广岛市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即1945年10月就开始了重建,但这并非大规模的全面清理,仅对没有被彻底破坏的市区进行了清理,恢复了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交通,次年恢复了煤气燃料供应。得益于原子弹的“献祭”,日本整体的国计民生并没有遭到真正的破坏,相反因为和平的到来,通过建设潮引起了战前都不曾有过的多行业兴旺。
上图.广岛县工商经济会4楼屋顶拍摄的画面,这里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日本政府“消极应对”,一部分作为私产被川本商会清理了出来,另一部分在70年代修成了“和平公园”
有些文章称之为“5年广岛即基本重建”,实际上,被原子弹爆炸直接轰炸的“本町区”当时并没有得到修缮,这里被放弃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犯罪横行、污水横流的贫民窟。
上图.广岛1947年就恢复了轨道运营,核爆的影响被人高估了。许多人只知道原子弹炸日本,但炸成什么样并没有概念,大多看到的是惨景。实际上原子弹未波及区域相当多。
根据日本的1968年的统计,“本町区”的“原子弹贫民窟”中住有居民三千户,人口总数8694人,其中受原子弹轰炸而流落于此的幸存者为1347人。
当时的广岛人相当厌恶这个地区,避之唯恐不及,称之为“有碍观瞻的疥疮”。贫民窟的人大多没有什么正常的生计,拥挤在34公顷的国有土地和河堤用地上苟活。许多人带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病和后遗症,生活非常艰辛。
上图.河岸边的河川敷贫民窟被日本人视为外国,是不忍直视的眼中钉
这还不算完,太田川和濑户内海旁的这个“疥疮”是全日本火灾案最高发的地区,这里面有棚户区本身的消防问题,还有“愤青”企图“荡平疥疮”的人为纵火。当政府考察人员60年代末进入贫民窟时,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四处遍布的火灾焦痕。
直到1969年,日本政府以建造高层公寓的理由开始对核爆区进行翻建,建设工作进行到1975年,才阶段性完成了贫民窟的居民迁徙和旧区改造。当时日本面临着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问题,广岛本町区的“核爆贫民窟”改造还成为了“高层公寓楼”居住方式的样板工程。
上图.1958年,日本人已经开始了露大腿的歌舞升平,本就没受到什么重创的本岛迅速的民生回暖。这得益于美国人的大规模解禁和扶持,而同期中国连进口橡胶种子都被全西方和东南亚封锁
可以说,广岛市的核爆区并不像人们认知的那样“安然无事”,但日本人为了无缝衔接西方阵营,选择了“搁着明白装糊涂”的沉默应对法,所以它被撂了许多年才被人真正面对。而这期间核辐射随着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又能真的剩下多少呢?也许其中的问题只有日本绵延至今的20万辐射受害者自己清楚。
上图.切尔诺贝利被烧毁的4号反应堆
核电站泄露则是另一回事儿,虽然在核燃料的浓缩度上和电站不如核武器,但核电站对核燃料的需求个相当大的数字,通常数以吨计,多的可以达到几十吨。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年消耗低浓缩铀约30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1兆瓦=0.1万千瓦)。
上图.苏军的米-17直升机在冒死盘旋,想办法灭火并封堵住缺口
上图.俄军米-26直升机在抛洒一种黏性物质,它们能促使放射尘尽快降到地面,避免被大气带到更远的地方。之后直升机部队又拼死往缺口中丢下了2400吨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早期技术的水冷石墨堆,总共有4台机组,出事的是其中的第4号机组。4号机组当时堆放了包含废料在内的190吨的二氧化铀,因为堆芯熔化燃烧,大量的烟尘随着高温火焰浓烟喷薄而出,这些持续不断的浓烟将约8吨强放射性物质带到了外界,随着大气循环往附近扩散出去。
上图.核电站长达一周的燃烧,将100多吨放射性物质弥漫得到处都是,仅白俄罗斯就遭受了60%的放射性沾染,比肇事的乌克兰惨多了
事后根据清理4号反应堆的Karpan博士所言,190吨的二氧化铀实际只剩下了5%-10%,反应炉内基本都空了。1100公里外的瑞士Forsmark核电站工作人员在衣服上检出了放射性微粒,当时吓得还以为是自己的电站闹鬼。
上图.1996年,工作人员在四号反应堆被混凝土掩埋的“墓土”中测验射线强度,此时的读数为每分钟800伦琴。医学上用CT作扫描时,皮肤最大吸收剂量为不超过60伦琴。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这种高温烟尘散逸,直接将极为细小的强辐射颗粒以悬浮颗粒的方式弥散到了周围。并且因为燃烧的时长问题,反应堆迟迟得不到“封棺”,大量的辐射尘对周围进行了覆盖式的污染,乃至通过大气影响到了欧洲和全球。
上图.36小时后,普里皮亚季的居民被紧急撤出
不过,苏联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除了那些拼命冲进核电站抢险的军人、消防员、直升机驾驶员外,他们还迁移了周边辐射污染区的135000人。在随后的时间里,被撤走安置的达到35万人。
上图.在普利皮亚特用铲子清理废土的工作人员
之后核电站30公里内被划为辐射禁地,几万“清理人”负责监控和维护周围的环境,这些人不断被轮换,大约有6万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病和疑似辐射病。
1986年当年,苏联专家在刚建起的“石棺”前测验辐射水平,此时是灾难4个月后
灾难发生后,仍然有人几百万在辐射区附近生活,尽管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生儿畸形、血液病报告,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真正形成翔实的统计学报告。欧盟在此后20年也开始不断为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农产品解禁,危机已经逐渐过去。
上图.切尔诺贝利附近活动的狐狸。因为人类的远离,这里反倒“生机勃勃”起来,狼、鹿、猞猁、海狸、鹰、野猪、麋鹿、熊都有分布
上图.切尔诺贝利的海狸鼠一家。这些重达5-17公斤的生物成了某些传说中“辐射巨鼠”,然而它们虽然受到一点铯-137的影响,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异。相反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海狸鼠在不断啃掉树木的同时,能促进森林的代谢,让辐射更快的消失
实际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因为事故关闭,这座核电站经过升级后,已经具备了“安全壳”的配置。1、2、3号反应堆至今仍在工作,许多电站人员常驻其中,为乌克兰国家生产着能源。时至今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在正常的工作,4号反应堆被塞进了厚厚的“石棺”封闭,隔些年还会专门加固一下。
上图.“石棺”已经老旧,所以现在兴建了新的棺材板重新封装四号堆。
得益于苏联当年的清洗和事故处理,核电站的主要范围很早就不存在强辐射,大部分区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只要不乱跑乱碰,时刻注意盖革计数器的读数,按照固定的范围活动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上图.核电站一直在运行,工人们在这里上班下班,包括从四号堆门前过
而周围地区之所以被放弃,大多是因为人们不愿再过多的进行重建工作。比如紧急迁徙了5万居民的普里皮亚特镇,它的居民并没有多到广岛那种程度,很轻易地就分散安置了。苏联尽管出动了大量人员常年进行放射性沾染清洗,却并不热心于将一块无用的废镇清理出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工作区域、极重污染区和人员容易接触的区域。
上图.核电站的30公里“禁区”内仍然有人在生活,他们当初就拒绝离开,在这里种地、放牧。截止2016年的统计,约有300人以上
沉降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为碘-131和铯-137,我们上面已经了解到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但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所以,乌克兰政府敢开放禁区,核辐射大大降低也是主要原因。
再说了,苏联拥有广袤的领土,西伯利亚被放弃的“隐身城市”都一票一票的,一个普利皮亚特算个啥?后来乌克兰官方虽然宣布“切尔诺贝利2万年内无法居住”,但显然这只是个投入和成本考量问题。另外许多环保组织也极力渲染“核辐射危机”,以推动反核电站的事业。
上图.普利皮亚特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其实它当年已被苏军“扫”了一遍
切尔诺贝利事件显然因为地缘因素和当年冷战政治原因,被添加了太多的关注。时至今日这都是西方拿来唾骂“邪恶苏联”的最佳资料之一。而日本的原子弹爆炸,却因为长期的闷声建设与其海岛隔绝的性质,被人为抛到脑后了。
上图.1986年,苏军在普利皮亚特进行清扫工作,门窗较为完好的室内其实是安全环境,放射性沾染主要在室外。当然,时间会逐渐让这里的一切发生变化,核辐射并不是“死的”
上图.曾是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留守者”Lenar Sagidulin。许多老居民不愿离开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最后又固执的回到了切尔诺贝利
即便是日本自己,也是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越来越兴盛的年度核爆祭祀。然而他们也不敢过分的去调查或公布当年的数据,以免妨害了“日美亲善”,引起双方的尴尬。
上图.1957年日本人抗议英国核试验,但是美国在马绍尔疯狂进行数百次核试验却从无表示
所以,被放射性沾染过的土地,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无奈和无法处理,更不是某些添油加醋文学中的“恐怖废土”。我们需要正视核辐射的强烈危害性,但也不要非理性的将危害无限脑补。
日本与苏联的不同结果,除了核辐射本身性质的区别,还有对核辐射土地不同的处理态度,然而又并不仅仅是态度问题,其中还包含了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许多因素,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核武器的问题,还是都问W君吧。
对于原子弹爆炸和核电站核泄露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量级参考。
先说原子弹吧,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分别是1.5万吨当量的“小男孩”和2.1万吨当量的“胖子”。
先说下小男孩:
小男孩原子弹是一颗以铀-235为主要裂变原料的枪式核弹。其内部装有大约64千克的铀。在爆炸的时候,有大约1千克的铀参与了爆炸反应,而直接转化成能量的铀-235却只有不到1克。
这是小男孩相关的数字资料,先记着,一会说区别。咱们再说“胖子”。
“胖子”是美国的标准第一代核弹。除了爆炸的这颗“胖子”外,美国还生产了大量编号叫做MK4的核弹,其结构和特征和“胖子”是完全相同的。
“胖子”是一个典型的钚內爆式核弹,其内部有一个6.4公斤重的钚-239球形核心,在爆炸的时候大约有1千克的钚参与了反应,释放了大约88太焦的能量。计算一下则也是大约消耗了1克多一点的钚-239。
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一部分放射性材料分裂产生放射性同位素,同时大量释放的中子被周围的物质所捕获产生感生辐射。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其实是很少的(当然前提是要和什么比)。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核弹里面就那么几公斤或者几十公斤的核材料。并且——即便是没有反应掉的核材料也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以小男孩为例,内部装的64千克铀在原子弹爆炸瞬间其实就已经汽化了。汽化后基本上就会充满整个原子弹爆炸的火球。也就是大约半径180米左右的空间内会相对比较均匀的分布。
那么这里就得说火球的体积了,180米半径的话,一个球体大约是24429000立方米大小。64千克的核材料完全汽化后,平均每立方米的铀只有0.0026克,这是千分位的数值。基本上是属于一个很低很低的量级了。而且这些火球内的铀还会随着大气扩散开来,随着大气参与稀释很快大气中铀微粒的浓度就会降低到百万分之零点几的级别。所以基本上可以这样说,靠核材料造成的污染是及其有限的。
核爆炸中的核辐射其实主要来自于爆炸瞬间以及爆炸之后的感生辐射。但瞬间的核辐射很快就会消失,而感生核辐射则会在爆炸后的几周至几个月内降低到安全水平上。
这也就是说核爆炸的辐射其实并不长久。
反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在爆炸的时候有大约50吨的核材料烟尘进入了大气。这可比原子弹爆炸几公斤、几十公斤的量级大了很多,而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并不是核爆炸,爆炸温度没有那么高,也不会产生一个直径几百米的火球让核材料均匀分布。因此,大量的放射性材料就泄露到了核电站周围,这样此消彼长浓度就是核爆炸的几万倍。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看,由于不是核爆炸,泄露出来的还是较为原始的铀、钚、镎这样的长衰变周期的放射性物质,因此,这块地方的放射性则会真的需要到几十万年后才可以降低到安全水平。
当然了切尔诺贝利地区也并不是没有人敢住,还是有一些居民的。在距离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距离400公里左右的隔离区内,现在还有一袭人坚持住了下来。
——距离、空间和时间 往往都是稀释伤害的有效手段。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经统计,两个城市共死亡25万人,伤残14万人。广岛、长崎被彻底摧毁,成为一片废墟。然而七十四年过去了,这两个城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成为死城,却发展的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现如今两个城市的辐射早已消失殆尽。这是为什么呢?
咱们先说说这两颗原子弹的构成。
小男孩
这是第一代原子弹。原理是用两块小于临界质量的高浓缩铀235进行碰撞,撞到一起后,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发生爆炸。如下图所示,小男孩为枪筒结构,两颗铀235(次临界质量核装料)放置在枪筒的两端,通过常规炸药引爆,使两颗高浓缩铀发生撞击而爆炸。
这种引爆方式非常原始,看似两块铀可以快速结合,实际上速度依旧很慢,在没有完全结合时,由裂变引发的爆炸就已经发生了,小男孩的爆炸威力大概是14000吨TNT当量。一公斤铀爆炸的威力为18000吨TNT,小男孩大概有15公斤左右的高浓铀,所以实际爆炸的效率极低,也就是说大部分高浓铀没有参与反应,直接炸散,飞到空气中。爆炸产生的辐射物质只在几个星期内会产生严重辐射,时间一长就会衰减。有人可能会问,高浓缩铀235一样会辐射啊?铀235的辐射量非常轻微,只要不抱着睡觉,就不会发生问题,而且15公斤对于整个广岛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胖子
两颗原子爆炸点均距离地面几百米,对地面污染相对小一些。8月份,来自太平洋海域的东南季风吹向日本,大气中的辐射粒子被风吹向了韩国,落在地面的辐射物质被雨水冲刷进大海。所以,原子弹造成的核污染微乎其微,现如今广岛长崎辐射量仅0.8msv/a。
反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就没这么幸运了。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是核工业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在恢复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至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依旧荒芜人烟,远一点的周边有少数人生活,但承受着高剂量的辐射伤害。
1986年4月26日,因操作人员失误,将控制棒减少为7支,使4#反应堆核反应加速,导致爆炸。约6-8吨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放射性碘和铯)。在爆炸和大火下,约1650平方公里被污染,这个剂量是广岛的400倍,而且实实在在的落在土地上,没有雨水、大海的帮助,只能自行消化。距离核电站30公里的城市—普里皮亚季,紧急疏散,至今还是死城。核电站30公里内成为禁区。据统计,经过事故照射4-10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灾难还不止如此,虽然用“石棺”将反应堆封闭,但依旧是定时炸弹,里边有200吨放射原料,再坚固的混凝土也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地下水脉会逐渐渗透,就像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爆发。
更可怕的是,甚至保加利亚、德国等欧洲地区也被污染,保加利亚籍国脚佩特罗夫因此患急性白血病。距离很远的其它地区受害尚且如此,所以切尔诺贝利周边几乎没人居住。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关于这一点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一个问题,首先我要说的就是二者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的,当初轰炸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只有两万吨级的当量,但爆炸时的威力却远远不够两吨。而如果论起辐射的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辐射是广岛的四百多倍。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四百颗广岛原子弹一起爆炸,虽然这样说可能不太严谨,但是这却是相对比较直观的一种描述。
核弹“小男孩”和“胖子”使用浓缩铀和钚装填,分别采用磁分离技术和气体分离技术。因为都是初代原子弹,相关技术并不成熟。“小男孩”原子弹为枪桶结构,两颗浓缩铀235放置在枪桶的两点,通过常规炸药引爆,使两颗高浓缩铀产生碰撞而爆炸。虽然小男孩是一枚铀弹可是实际装填铀却只有六公斤,所占分量十分微小,在重达四吨的“小男孩”体内含量最多的还是炸药。
而原子弹“胖子”内部装填就更为简单了,4.5吨的大块头。钚,装药6.2公斤,就相当于一颗柚子的大小,炸药装填量约为2.2吨。虽然“小男孩”和“胖子”都是原子弹,可是引爆方式却又不一样,“胖子”是内爆式结构,将高爆炸药做成环行结构,把钚239制作成低于临界值的小球,分布在环形高爆炸药中。这种方式的爆炸效率比枪筒高,虽然依旧不高,却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核弹的威力主要来源于爆炸冲击波、高温辐射、光辐射、放射线辐射、电磁脉冲以及放射性沾染。其中尤属放射性沾染影响最为深远,本题讨论的就是关于放射线沾染的问题。像核爆产生的冲击波、高温、高压都是瞬时性的,灾难过后便不会再对人类产生威胁,而其产生的辐射才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它们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胎儿畸形、癌症、白血病等等。而导致这一切的元凶都是来自链式结构中没有反应完毕的核原料。如果反应越充分,核弹就越“干净”。其罪魁祸首——浓缩原料就无法传播开来。
当年美军在投放原子弹时即可以选择在高空引爆,也可以选择在地面引爆。高空引爆的话会造成超强冲击波,并且会散发更多的光辐射,让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最大化。而如果选择地面引爆,虽然会给地面带来更多的核辐射微粒,可是地面会反射大量的冲击波和光辐射,杀伤效果没有前者大,而对于追求效果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高空引爆更为合适。于是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在距广岛上空550米的高度上爆炸了,而在爆炸后的第三天,“胖子”也在长崎的上空绽放开来。
这些未反应完毕的铀、钚则在核弹产生的冲击波下散向四方,有的跟随大气四处飘摇,有的则是沉入地底。如果是进入地下,没关系,只要不是深层次渗透进入地下河都是可以人工处理掉,毕竟这些辐射废土都是可以挖走丢弃的,而如果是进入到了大气层那就更好说了,在大自然的搬运下很快便会被“消化”一空。
再加上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在雨水和大气的作用下这里很快被清洗的差不多了。虽然放射性元素大大提高了核弹的杀伤力,可是往往却有着极短的半衰期,只需消减大半年基本就没啥事了。而且遭受破坏后的广岛、长崎已经民不聊生,人们都是思考如何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像这种辐射不辐射的问题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则不一样。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由于工作人员的一个失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单元直接发生爆炸,爆炸摧毁了反应堆,造成大量核燃料外露,其放射性元素又是广岛的四百倍,约有6—8吨的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还把50吨的核材料烟尘带进了大气中,这可比日本原子弹中几十斤的铀(钚)刺激的多,其核燃料随着空气四处飘荡,给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没有海水也缺乏雨水的帮助下,只能完完全全的靠自己慢慢消化,至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依旧荒无人烟,远一点的周边有少数人生活,但承受着高剂量的辐射伤害。核电站三十公里内成为禁区,距核电站30公里近的城市—普里皮亚季至今仍是死城,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虽然后来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加装了厚厚的石棺盖,可是里面的核原料至今仍在辐射,再坚固的石棺也无法抵挡住岁月的寝室,虽然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加固,但是这个定时炸弹仍是所有人头上的一把利剑。然而苏联所占疆域辽阔,在发生了核电站泄露的情况下还可以搬往别处,没有必要像日本一样死守一亩三分地。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要想弄清楚这两件事,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的种类;什么是核泄漏。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危害,究竟哪一种后果更严重、更可怕。还有日本和前苏联发生灾难时的时代背景、具体情况。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者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的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核武器目前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原子弹: 即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叫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
氢弹:主要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 制成的武器,叫作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中子弹(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是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 主要用来杀伤人的小型氢弹, 其主要特点是爆炸释放的能量不高, 但核辐射很强,因而适于杀伤装甲目标内的有生力量,大幅度减少非直接攻击目标的连带毁伤,故被称为“干净的”战术核武器。
自从有了人类,领略过原子弹爆炸威力和危害的,只有二战时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市,至于氢弹和中子弹的威力,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在战争中使用过,因此尚且还没有人知道它们爆炸后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可怕后果。但在理论上说,氢弹的危害,肯定是比原子弹更可怕、更恐怖,威力也更大。
一,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危害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艾诺拉·盖号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造成广岛14万人死亡。8月9日,伯克之车号又在日本长崎市上空投下了另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杀死了7万多名日本民众。
其实,从理论上说,原子弹是核武器家族里最低端的一种武器。即使如此,也让人们谈“核”色变,可见核武器是多么可怕。
原子弹的危害主要来自于下面几个方面:
(一)光辐射:在原子弹爆炸那一瞬间,天空会现出一道强烈得骇人的光焰。任何直视该光焰的人和动物,都会被这种强光瞬间导致双目失明,而且这种失明是永久性的,再也不可能恢复。
(二)冲击波: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超强气浪,会扫荡一切,推平一切。包括气浪经过的人、畜、树木、建筑物、山体。破坏直径达上百公里。
(三)核辐射: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核反应,会形成各种射线辐射。这种射线辐射,可对生物体造成极大危害。其危害包括:皮肤烧伤、溃烂,长期发病,直至病变。
(四)电磁辐射:这种危害是针对所在国无线电通讯、电子行业产生的破坏作用。
(五)放射性沾染:由于原子弹在爆炸过程中,没有办法使弹体包含的大多数核成分产生反应而全部释放掉,故此,原子弹爆炸以后,大多数核成分都会释放在空气中,然后作为漂浮物洒落在地面上,对当地的生态形成长期放射性污染和破坏。
二,核泄漏造成的危害(一)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
(二)电离辐射: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能破坏人体组织里的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人体有自动修复功能。故此,当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人体内部的免役系统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由于这种电离辐射的强度太大,人体在修复过程中,会因为产生错误修复行为而导致更大的损伤。特别是人体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受伤害最严重。
(三)癌症:当人体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是人体的癌症。
人体受到损害时,免役系统会发生作用,人体的机体也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但是,由于辐射带来的损害,已经严重搅乱了人体机体中的这些有效正常机制,故而无法修复,还可能加速癌变过程。
(四)基因突变:辐射带来的对人体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人体基因里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
另外,据传,核泄漏还有可能会导致生物变异。
目前为止,造成核泄漏的,只有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不过,核泄漏除了上述可怕后果以外,对人类还有哪些恐怖后果和危害,暂时还无法预料,只能让历史来慢慢验证了。
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
该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4月,在按计划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到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不断向外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事故造成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31人当场死亡,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事故发生后,从危险区撤出13.5万多人。到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其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此事故被国际原子能机构列为核事故的第七级(顶级)。
1986年5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应苏联政府邀请,乘直升飞机从800米高空察看核电站的情况,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 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成“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前苏联为这次核事故损失超过80亿卢布(约合1.2亿美元)。
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核电站近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威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
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禁区”的传说自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电站周围1000多平方公里内无人敢入,这个禁区被当地人称之为“核地狱”。
1996年春天,美、俄、乌三国派出了一个9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团,来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墟上,同行的还有2名乌克兰国家安全部人员,研究十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核原料泄漏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9名科学家全副武装,头戴防核辐射头罩,身穿防核辐射衣,手上戴的和脚上穿的是防核辐射手套和靴子。他们乘坐着4辆汽车进入核泄露地区,并立即开始工作。
当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地按程序进行探测取样时,随着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从附近传来,开始只见一头像海狸鼠般大小的动物突然窜了出来攻击他们,后来这种巨鼠越来越多,对科学考察团进行袭击、围攻。它们先是攻击下了车的科研人员,看到考察团要开车离开,后来又撕咬汽车轮胎。最后,科学考察团大多数人都葬身在禁区,只有一人侥幸生还。
后来,当局集结大量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巨鼠群消灭,传闻中出现的巨鼠就被称为“切尔诺贝利巨鼠”。另外,在“禁区”内,还发现类似食金蚁的动物,都属于变异生物。
据说,这件事登载在《自然》杂志上。不过,我是从一本《奥秘》杂志上看到的这个故事。至于此事究竟是否属实,不得而知。
五,结论至于题主问“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当地很快就住满人了,但为何切尔诺贝利至今无人敢住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日本本来就是个弹丸小国,寸土寸金,即使遭到原子弹伤害,毕竟故土难离。二战末期的日本政府,可谓是穷途末路,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广岛、长崎居民的实际困难。至于说把劫后余生的广岛、长崎两市居民都迁移到安全的地方居住,更是一种梦想。
二,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长崎这两颗原子弹的当量很小,威力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三,前苏联国力强盛,属于和美国并驾齐驱、货真价实的超级大国。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尽管造成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非常大,但也不至于使前苏联政府伤筋动骨。要解决核电站周围几十万居民的住宅,自然也算不上什么问题。
据后来媒体报道,在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政府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当地居民另建安居住宅2.1万幢。
四,前苏联领土面积全球最大,幅员辽阔,而当时苏联总人口也只有2.8亿,典型的人少地多国家,即使是现在,组成前苏联的大多数国家,也仍然是人少地多。只要能远离危险,条件又充裕,谁愿意在不安全的地方居住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