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美国人实在太浪费了……

我曾在美国生活2年,看不顺眼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仅是文化差异,有些事甚至违背了常理,让人打心底里无法接受。

下面我就从生活、法律和职业3个方面,带你了解一下真实的美国生活……

生活习惯不同

1,关于饮食

在中国,人们喜欢每天早上逛菜市场,买最新鲜的食材,喜欢下班后逛超市,买便宜的食材,如果一顿饭剩下很多菜,人们会把菜放在冰箱里,留着明天继续吃,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在美国,人们喜欢在周末逛一次超市,一次采购一整周的食材,一整周究竟能吃掉多少东西,不能够不容易估算,为了不让自己饿肚子,他们会大肆购买,把冰箱完全塞满,等到下一个周末要逛超市的时候,他们会把冰箱里面的食材全部清空,不是吃掉,而是丢进垃圾桶。

2,关于饭店

在中国,饭店食材不够新鲜的时候,厨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多盐多油多辣,以此来掩盖食材的异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美国,餐厅里面的食物,做好超过2个小时之后,如果还没有卖出去,就会直接丢进垃圾桶里面,美国人认为,食物温度低于60度之后,细菌开始快速滋生,超过2个小时之后,食物就不健康了。

3,关于卫生

在中国,吃饭之前要洗手,出门在外不能随便乱坐,回家之后要脱鞋,上床之前要脱掉外套,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就回给人一种不讲卫生的感觉。

在美国,吃饭之后不需要洗手,出门在外想躺就躺,想坐就坐,甚至逛街连鞋子都不穿,回家之后不脱鞋,穿着鞋子到处乱踩,甚至穿着鞋直接躺在床上,洗衣服的时候,把鞋子跟衣服一块丢进洗衣机。

4,关于阳光

在中国,姑娘们出门的时候,最喜欢带一把遮阳伞,生怕把自己给晒黑了,而且我们有一句老话,说一白遮百丑,意思是说人要是白了就会好看一点。

在美国,男女老少出门的时候,都不会打伞,即便是烈日当头的时候,姑娘们也不会打伞,相反,她们还很喜欢晒太阳,一定要把自己从白色晒成小麦色才觉得自己健康。

5,关于人工费

在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众多,人力是很便宜的,服务员也好,清洁工也好,伐木工也好,他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收入都不高。

在美国,地广人稀,人均收入高,人工费是非常贵的,比如说修一下水龙头,人工费200美元,砍一棵树,人工费1000美元,装一台空调,人工费2000美元,这么高的人工费,美国人自己都负担不起,所以,他们都变成了全能选手,自己修车,自己修家电,实在搞不定的,才会找人来修。

法律不同

1,关于“麻叶”

在中国,麻叶是绝对违法的,从种植到销售,再到最后的使用者,这一条线上的人,全都属于违法犯罪的人,一旦抓到,惩罚相当严重。

在美国,不同州对麻叶的管控是不一样的,在有些州,麻叶是合法的,农场可以种植,街上可以开店,使用者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这个行业的存在,给美国流浪汉队伍贡献了不少新鲜力量。

2,关于“打牌”

在中国,除了澳门省之外,其他地方“打牌”都是违法的,一旦被抓到,钱财收缴,当事人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美国,“打牌”在很多州都是合法的,美国人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但是,想要通过这个东西发家致富实在是太难了,更多时候都是倾家荡产,请参考美国街头数不清的流浪汉。

3,关于警察

在中国,警察叔叔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可以向警察叔叔求助,他们是英雄,总会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在美国,没有危险的时候,警察就是最大的危险,比如说开车的时候,遇到警察查车,千万不要想着套近乎,也不要把双手藏在对方看不到的地方,一旦引发误会,你人可能就没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毕竟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地方,警察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安全。

4,关于孩子

在中国,想要教育好孩子,我们只相信一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太顽皮的时候,该揍就得揍,一味惯着孩子,只会让孩子走上歧途。

在美国,打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在外面打孩子,一定有路人见义勇为,在家里打孩子,一定有好心的邻居报警,然后,打孩子的父母,就会被定为虐待儿童罪,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有可能被剥夺抚养权。

5,关于喝酒

在中国,喝酒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开车的时候不喝,其他任何时候都没问题,好像未成年人也可以喝,而且这些小年轻喝酒一个比一个猛,初生牛犊不怕虎,胃往往都是年轻的时候喝坏的。

在美国,喝酒是一件大事,未成年人是绝对不允许喝酒的,卖酒给未成年人属于违法行为,即便是成年人,喝酒之后也不能在大街上乱溜达,更不能在公共场合喝酒,这也属于违法行为,因为醉汉影响到了正常人的安全。

职场文化不同

1,关于生病请假

在中国,普通感冒想要请假,领导非但不会批准,还会说现在工作忙,坚持一下,有点良心的领导,可能会叮嘱两句,多喝热水。

在美国,普通感冒想要请假,只是一句话的事儿,领导非但不会阻拦,还会要求你尽快离开公司,千万不要传染给其他同事。

2,关于开会

在中国,领导讲完话之后,普通员工一般是不会发言的,即便觉得领导讲得漏洞百出,也不会指出来,而是乖乖去做,然后背地里说领导坏话。

在美国,领导讲完话之后,普通员工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觉得领导说的不对的地方,统统都会指出来,一点面子都不留,无所谓人情世故。

3,关于加班

在中国,很多公司都喜欢把开会安排到下班之后,明明已经下班了,却突然被告知要开会2个小时,或者是公司业务繁忙,要求员工加班,而且不给加班费,员工除了抱怨两句之外,一点办法都没有,除非自己不想干了。

在美国,公司一般不会要求员工加班,除非遇到了十分特殊的情况,才会要求员工加班,而且加班的时候会提前说明,支付双倍工资,否则员工是不会加班的。

4,关于离职

在中国,公司想要开除一名老员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提前通知这个员工,还要给予员工一定的补偿,否则员工一定会大闹一场,如果默默离开,只能说这是一个啥都不懂、甘愿吃哑巴亏的老实人。

在美国,公司想要开除一名员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提前通知,等当事人去上班的时候,却意外看到自己工作岗位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被辞退了。

以上便是真实的美国生活了,你觉得怎么样呢?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父母打骂孩子,孩子自己报警把父母抓走,这样的事情也有。

初到美国,很不习惯。让我最为惊讶的有:

1.父母不能随意打骂孩子。

刚来美国没多久的一对中国夫妇,因为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只想着打游戏;母亲忍不住,就骂了孩子几句。孩子顶嘴,还说再骂他,他就要报警。父亲听了之后大发雷霆,抄起衣架就打。孩子跑到邻居家,用电话报警。然后,这对夫妇就被警察带走了,孩子还被送到专门的机构。

在美国,孩子被送走,是很麻烦的事情,必须得通过吃力的司法程序,才能把孩子接回来。后来,这对夫妇花费了一笔不菲的保释金,才被放了出来;然后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孩子要回来。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对孩子出手了。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美国和国内有很大差别。比如,未满12岁的孩子,必须要有家人随时监护,以避免发生可能的意外。所以,美国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如果不能随时照顾孩子,就得请家庭教师或者保姆照看,或者送到托儿所。

如果孩子被发现独自一人在家,就有可能被邻居举报,孩子也有可能被送到福利机构,同样也要通过司法程序要回孩子。

我所认识的一对华裔夫妇,舍不得掏托儿费。孩子放学后,就只能偷偷地一个人呆在家里,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不接电话,有人敲门也不要出声。孩子每次放学回来,进家门的时候都得东张西望,以免被人发现。

2.法律法规多如牛毛。

美国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法律法规之内的自由;但法律法规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真要认真起来,不自由的感觉更多。

在美国,不满21岁,你是买不到酒的,啤酒也不行。如果那个商店被发现卖给21岁以下的年轻人,那就等着上法庭吧。

十八岁以下不能买烟,也是有法律规定的。

在国内,工作期间喝酒,最多也就是把工作丢了;但在美国,工作期间喝酒,那是要触犯法律的。甚至有些州规定,大街上喝酒,公众场合喝酒也是不允许的。

美国是一个私有制的国家,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私人领地不容侵犯。加州有个中国移民,买的大别墅,前面的河道有一段都是自己的。周末,他坐着自己的小船在河道中钓鱼,不知不觉越过了界线,被人举报。他不但被控告侵犯了私人领地,还被控“非法捕鱼”,没有取得合法的捕鱼证。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社会生活不是人情社会,方方面面都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如果要讲美国的自由,首先要弄懂它有哪些“不自由”。

3.给同事揉肩膀、说“荤段子”都要被控“X骚扰”。

在美国工作,首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以个人的角度考虑他人的感受。虽然美国的工作环境相对开放、轻松,但也很容易“触雷”。

如果工作期间,你翻出一张清凉照和同事欣赏,或者说“荤段子”,都有可能被控“X骚扰”。

在旧金山,一个中国同学在餐馆打工。一天下来,有个女同事说腰酸背痛的。中国同学就过去给她揉了揉肩膀。在中国同学看来,这是一个友好的表示。但是事后,他就被主管劝告离开餐馆。因为主管告诉他,女同事指控他有骚扰的行为,因为他违反了“不情愿接触”的禁令。

在美国,“不情愿接触”,是判定X骚扰的重要标准。禁令不但在异性之间有效,同性之间也是如此。

4.美国有三种工种必须付小费。

初到美国,对美国兴盛的小费文化也是感到诧异。在餐馆消费,15%的小费几乎是通行的标准,坐出租车,也有类似的标准;即使是在咖啡店喝咖啡,也得付小费。这不是自愿,而是惯例。

呆的时间长了,逐渐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美国有三个工种,是需要掏小费的:服务员、理发师、出租车司机。

美国的文化很有意思,付小费应该是客户对劳动成果的一种欣赏、尊重。美国的劳动者也对劳动成果很是重视,出于对额外收入的重视,劳动者往往会精心提高自己技艺,为拥护创造值得付小费的成果。所以,咖啡店有精心调制咖啡的咖啡师,理发店有一丝不苟打理发型的发型师。

5.亲情关系比不上邻居关系。

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亲情关系上,那就是美国人的家庭亲情关系,是比较平淡的。

美国人抚养孩子,并不是说指望孩子长大后给自己养老,而是美国人认为,抚养孩子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孩子成年以后,就要离家独立了,父母不会再有义务承担孩子的大学费用。所以,在美国可以看到很多勤工俭学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性就要比国内的强很多。

美国的亲戚关系,也要淡泊得多。即使是兄弟姐妹,长大之后,也就几乎没有什么来往了,有时候还不如邻里之间的关系。

但也不是说美国人没有亲情概念。每年感恩节的时候,美国人和中国人过春节一样,不远千里也会驱车看望父母,爷爷奶奶则精心为孙子孙女准备丰盛的晚餐、礼物等。

5.大律师玩机车,美国人把兴趣看得如此重要。

纽约州的一个大律师,工作时西装革履,一丝不苟;当他出现在机车大游行中时,则一身皮夹克、牛仔裤,戴着酷酷的墨镜,浑然就是一个骑士。

他并没有加入什么地下机车党,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为了玩车,他几乎每年就换一辆机车,玩腻了最新款的,就淘古董版的。车库里,他停放着各种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机车。反而他的那辆工作豪车,停在院内风吹日晒。

美国人在对待个人爱好上,是非常看重的。有不少美国人因为爱好的缘故,导致事业、婚姻受到影响的很多。美国人的爱好也是五花八门,就算是养宠物,他们也别出心裁。有的美国人养猫,一养就是几十条,还有收藏古董轮胎的。

6.牛仔并不浪漫。

在美国的电影中,经常塑造有经典的牛仔形象。他们头戴毡帽、脚蹬马靴、腰挂短枪,骑在马背上驰骋,天马行空,勇敢、行侠仗义,十分浪漫。

现代社会,已经几乎看不到牛仔了,但牛仔文化在美国还是流传了下来。牛仔之乡得克萨斯州,就依然有很多牛仔传统表演。

其实,历史上的牛仔是非常辛苦的,他们是随着西班牙人在北美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不但要放牧牛群,管理牧场,还要维修栅栏,赶着牛羊群穿过茫茫大陆,工作很是辛苦。

大多数牛仔都是非洲裔黑人、拉丁美洲人,出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都是文盲。

以下这些美国不一样的文化,也是令人感到挺意外的:

1.美国的胖子很多,在中国你认为的胖子,在美国其实都是小儿科。对他们来说,300斤以上才是胖子。

2.你认为的美,在他们眼里其实是另外一回事。

3.美国人对枪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狂热。

4.美国人很奇怪,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和自己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5.美国人的婚恋观很不一样,他们结婚之前可以同时交往多个对象,但结婚后就会很专一,绝少搞外遇的那种。

6.美国人不喝热水,喝自来水。

7.遇到商场打折,那就别错过,那才是真正的打折。

8.美国富人不一定会开豪车,但一定会有私人飞机。3000美元可以买一辆不错的二手豪车。

9.海鲜比牛肉便宜。

10.楼市没有楼花卖。

11.空调为什么要24小时开着,还很冷。

12.计量单位换算令人抓狂。

大千世界,和而不同。虽然文化上的差异,给个人带来不一样的冲击,但需要抱着一种认同的态度,尊重每一种文化。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是文化上完全没有冲击。

而是媒体信息的封闭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人被好莱坞和读者教育了两代人了,公知力量强势占据舆论导向,所以我们基础民意对外非常友好,而且我们骨子里有很浓重的“远方是客”观念。

现在能去美国的年青人,跟美国人一样熟悉动漫熟悉明星熟悉ip甚至熟悉西餐,根本没有任何隔阂。

但是到了美国后冲击极大的有两个方面:

1.美国大多数地方都很破败,大多数机构都很官僚冷漠,大多数地区都很危险,还有阶级的绝对差别,这与公知宣传的天差地别。会有强烈的冲击感。

2.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和无知,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简直就是玛格尔尼那个访问大清故事的翻版(注意,实际上玛格尔尼见乾隆这些故事也是公知编出来的,史实并非那么不堪)。

细节懒得写了,有机会一篇篇补吧。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对于普通人生活来说,绝对是“小费、英制单位、华氏度”三大害。其中,强制小费文化尤甚。在全世界五大洲都转了,最难忍受的就是美国强制小费文化,彻头彻底的封建糟粕。

所以到美国之后很少下馆子,因为小费交得不爽。现在小费都已经提升到15%到25%了,哪天在小票上出现30%、40%的小费选项都毫不惊讶。关键店家还觉得这理所当然,小费给多了也不会特别感谢,给少了绝对追着你要。

第二就是英制单位,磅、英里、英尺、英寸、品脱等等,真搞不清楚。1磅约等于0.9斤,1英里约等于1.6公里还能勉强换算过来的话。量身高用的英尺、英寸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如果不是在美国长大,你根本搞不清楚那个距离到底有多长。其他的单位也都非常难换算。

第三是华氏度,这个倒也还算简单。大概有个公式估算,不过也比较麻烦。相较于小费、英制单位,已经是比较容易了。

其他什么各方面都很容易接受,人类社会本质上差别不大。但小费、英制单位确实难以忍受。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不要瞎帮忙,黑人很敏感。比如交过路费,他一下子算不出找零,一定要面无表情地等,不要看他,千万不能笑,更不能帮他算,不然他会很受伤,要你尊重他。

白人看似很阳光,其实也很敏感,要积极回应,什么好吃好喝好玩的,都要很夸张地夸,如果不夸,他会很受伤。有个白人女同事因为受了一点委屈,请假下午不来上班了。

身在美国带孩子的独身女性,特别容易受到来自男性的各种示好,上至老板,下至保安,都对你热情洋溢。一定要戴好结婚戒指。

小费让人头疼,特别是各种提行李服务,你不好意思不给,一般小费要给的体面,不能给硬币。纸币折成四分之一大小,握手感谢的时候,心照不宣地传递给他。

去美国之后,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刚到美国时,碰到了不少文化冲击,说说美国的老人吧。

美国的老人心态很年轻、热爱旅游、运动,喜欢做志愿者,让我看到了不同老人的生存状态。这和美国文化中强调独立、个性的价值观相关。

刚去美国,我去社区大学报英语班,有一个面视,根据你的水平确定你所在的班级,其中的口试是作自我介绍。结束后,面试老师和我聊天,她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女士,女儿一家在上海,女婿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上海的高管。她准备去上海看望他们,正在学中文。

不久,我们俩就互帮互助,一周见一次面,她辅导我英语,我教她中文。熟悉后得知,她已经68岁了。互教了两个多月,她说要出去两个月,结果是和男朋友自驾游去了,去了六七个州。

后来发现,她不是特例,美国的老人普遍上都这样。

女儿现在的冲浪教练,免费给女儿教,先生同事介绍的,就是一位七十五岁的退休工程师,他从十五岁开始冲浪,坚持到现在,每年到世界不同的海边去冲浪。他说世界各地的冲浪爱好者喜欢去夏威夷,其实最好的海滩就在身边,圣地亚哥。

下图是他教女儿、和我父亲的合影

他是提前退休,照顾患病的妻子五年,前年妻子去世了。

我们全家一起去上免费的英语口语课,是由一群志愿者组织和教授的,有退休的医生、教师、工程师、牧师等。带孩子们做手工的是北卡州立大学的教授,他的太太在做管理工作,俩人非常有爱心,女儿特别喜欢这个爷爷奶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回国后,女儿还能收到爷爷寄来的自制的圣诞卡片。另一位退休医生奶奶,80岁了还在做公益,教英语,每次到节日,总是给孩子们准备了用心的礼物,她说,因为自己是看着九个孙子长大的,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

大提顿国家公园旅游时,碰到一群志愿者,都是退休的老人。

我们家旅游时碰到的另一对夫妇,苏珊67岁,DAWN70岁,他们俩骑着 自行车,带着帐篷、咖啡炉,穿过沙漠,走过山区,一路野营穿过7个州,行程几千英里,南北跨了好几个州。

另一个美国朋友,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热爱中国文化,免费给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教英语。他的妈妈,六十多岁了,住在佛罗里达,经常和丈夫潜水,水下摄影,喂鲨鱼。她来芝加哥看儿子时,请我们家吃家常饭,给女儿看她喂鲨鱼的照片,和女儿成了好朋友。这位朋友后来娶了位清华毕业的中国女孩,在上海一高校工作了两年,刚回到著名的宾州大学工作。

看着这些老人,让我看到了更加丰富、积极的生存状态,让我对老年不再心怀恐惧,让我对每一个活得好好的老人心存敬畏。

多次碰到美国老人朋友,也有陌生人,从小被教育要尊老爱幼的我前去帮忙,或者拎东西,或者推推车,结果被拒绝了,他们表明:我行,我可以。跟在国内帮助老人感觉完全不一样,在国内,老人被帮助是被尊重的象征,而在美国,似乎在说,我不行,才需要我帮助。

很多朋友都讲到过类似的经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