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正帝为什么宠他?
李卫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成了清朝历史上的一大名臣,官至“直隶总督”。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宠爱,仕途一路扶摇直上。
在官场上没有什么才华和学识还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平步青云,大多数人就会想了,肯定是关系户走了捷径吧。
要不是家中有背景和靠山,李卫的当官之路恐怕也要通过层层选拔和考核才能实现晋升,那么李卫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能牢牢抓住雍正皇帝的心:
李卫当官
1.《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出身乞丐在《雍正王朝》中,李卫与当时还是四爷的胤禛在江南黄泛区附近“邂逅”。江南出现洪灾,胤禛和胤祥奉命前往江南筹款赈灾,
李卫和高福此时正是流落街头的乞丐,灾情严重,乞讨的人不计其数,为了搞到一口饭的钱,李卫和高福在街头上演了一场苦肉计:
李卫:大爷们行行好吧!我得卖了我自己埋了我哥呀,谢谢大爷了,谢谢大爷了,谢谢大爷……大爷行行好,哎谢谢啦,谢谢啦!您要是生个儿子都可点状元,您要是生个女儿个个封诰命。
路旁观众1:你看这小子张嘴就来,出那么多红顶子,凤冠霞簪谁来养啊!
李卫演苦肉计
李卫:我养,我都养!
路旁观众2:你有条裤子穿就不错了(众人皆笑)。
李卫:行行好,行行好吧大爷,给点钱,给点钱吧!
(十三爷和四爷在一旁观察了很久,最终将银子甩到了李卫的手中,然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离开了)
李卫的这场苦肉计,算是与四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四爷慷慨赏钱。第二次是李卫和高福一起去救小翠,
由于赎金不够,与人牙子打了起来,四爷和十三爷还有年羹尧正好路过,把他们全部都抓了起来,带进了衙门审讯。
四爷帮助乞讨的李卫
李卫和高福虽在街头行骗,但也不算偷不算抢,全凭演技吃饭,自然不是什么大罪,与人贩子打架也是李卫一方占理,
四爷对他的印象反倒是被他的聪明机敏所征服,不但没有怪罪行骗之罪,而是收留了李卫、高福和小翠三人,
抗灾结束之后,四爷将他们带回了京城,成了自己府上的仆人,李卫的人生从此迎来了巨大的转折,从一个乞丐摇身一变,
李卫进雍亲王府
竟然成了皇子身边的仆人,别小看了这个仆人,这个身份给李卫带来了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仕途之路正是由此开启,实现了从乞丐到步入仕途的完美逆袭。
这也算是咸鱼翻身,按照《雍正王朝》的情节,李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更没有什么靠山,是一个低微到尘埃里的身份,
这个身份连普通人都不如,乞丐怎可与普通人相提并论。他能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都是因为得遇贵人相助啊!
李卫平步青云
2.历史上的李卫出身富庶之家李卫是历史上官场的一位名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江苏徐州人。不喜读书,没有走科举之路,所以没有文化,大字不识几个,
这一点倒是和电视剧中的情节高度接近,文化跟不上,靠自己考取仕途基本无望,不过在古代,获取官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靠硬本事考,
另一种则是花钱买,而且并不违法,这是律法制度所允许的。对于李卫这种读书不努力的人来说,考不过那就只剩买这条路了。
李卫买官
于是家里出资给捐了个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的政治生涯在雍正朝时达到顶峰。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他的为官履历:
员外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捐资买官。
兵部员外郎:捐资买官之后不久入朝升任。
雍正给李卫升官
户部郎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直隶驿传道:雍正即位任命,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驿道。
布政史:雍正二年(1724年)升任布政史,仍然兼管盐务之职。
李卫兢兢业业为官
浙江巡抚:雍正三年(1725年)。
两浙盐政使:雍正四年(1726年)。负责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
浙江总督:雍正五年(1727年)。
雍正器重李卫
兵部尚书:雍正七年(1729年)。
署理刑部尚书:雍正十年(1732年)。
直隶总督: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后不久李卫又出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李卫在官场闯出了一片天地
李卫买官不过是买了个虚职,但他却借着这虚职在官场上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十余年间,他的升官之路如同坐飞机的速度。
从一个五品员外郎的闲职到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是清朝历史上的传奇和佳话。那么李卫在做官之前又是什么身份呢?
从家族为他买官的举动来看,家里极有可能是江苏徐州的富庶人家,虽算不上官宦但条件还算可以,所以这和电视剧中的乞丐出身还是有很大出入。
李卫在雍正王朝中是乞丐出身
李卫在步入仕途之前,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李卫就是李卫,独一无二的李卫。他之所以能在仕途之路上走得成功,是因为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
3.雍正为什么宠他?李卫虽然目不识丁,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情商高智商也高,就差肚子里少了一点墨水,李卫要是再学点文化,
那将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雍正之所以宠他,是因为李卫这个人的身上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雍正登基之初,
胤禛登基之初急需人手
根基未稳,朝局形势复杂,急需得力的助手帮忙。雍正选人有两个标准,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人会直接卡掉,实干型才是他的标准,
另一个就是为官必须清廉,贪官也是一枪毙掉,而李卫这个人曾给雍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做事不拘一格,勇于任事,
虽然不曾读书,在李卫身上,缺少知识,却并不缺少能力。雍正也不是一个只看中第一学历的领导,有能力实干就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李卫是衣食父母官
雍正可谓是火眼金睛,重用李卫之后,他缉查私盐、修筑海塘、弹压地方为雍正解决了政治上不少棘手的问题,
他的为官之路为何能升得如此之快,并不是单凭他和雍正的私交,而是在政绩上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雍正才会接连不断地给他升官,
雍正宠李卫和他是什么身份无关,而是和他的做事能力有关,并且他的身上还有许多为官的优点,如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体察民间疾苦,
雍正认可李卫的能力
这样的好官不仅雍正喜欢,百姓也爱戴。皇帝宠他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也能牢牢地抓住雍正帝的胃口,并且真正地为主子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焉能不宠。
写在最后李卫无论是哪一种身份,在历史上都是雍正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之一,他成功的背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和靠山,
完全是凭一己之力,步入人生巅峰。若问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对上他是一个一心为朝政大局着想,能给皇帝分忧的得力助手,
雍正与李卫丰互成就
对下他是为民请命令给百姓谋福利的父母官,这就是李卫。这样的能臣和贤臣雍正能不宠吗?李卫算是遇到了明主,
这两者的相遇算是一场完美的“邂逅”,雍正成就李卫,李卫成就雍正,二者相得益彰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话!
我是彩虹之南R ,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正帝为什么宠他?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当官,并非是科举正途,而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靠捐钱捐来的。由于小时候没太读书,即使后来官做得挺大,李卫还是会闹些错别字的笑话。
李卫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却十分聪明,他手下的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后,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把问题要害找出来,然后口述让师爷们修改,大家对此都十分服气。李卫升堂审案的时候,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丝毫没有文盲的嫌疑。
《小仓山房文集》里的《李敏达公卫传》中说,李卫生来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臂力过人,貌似于一赳赳武夫(大异于徐峥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认,因为李卫脸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过,李卫虽然武人身材,却长得脸色白皙,只可惜是个麻子脸,煞是可惜。
李卫长得体魄雄健,自幼喜好习武,他做官后,曾自建了一勇健营,在当地募集一些壮汉,专门练习搏杀之技。李卫每次带领勇建营外出捕盗时,自己也身披金甲,执铁如意,亲自指挥,过上一把瘾。不过,雍正对他的武人形象颇不以为然,有一次李卫向雍正主动请缨,要上西北战场冲杀一番的时候,雍正不屑的说,我知道你不是这块料,别多事了。
《名人轶事》里说,雍正上台不久,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便下诏清查,各省官员闻讯十分恐慌。李卫当时做浙江总督,立刻召集了幕僚们来商议对策,手下那些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李卫便说:“不请钦差大臣来吧,皇上一定不相信我们;但要是钦差大臣来了,而我们这些做督抚的无权干涉清查的话,恐怕亏欠的事情就要败露。不如我主动上奏朝廷,说”浙省钱粮废弛日久,正好趁着钦差大臣清查的机会好好整治一下。不过,钦差大臣初到地方,一时恐怕不得要领,臣身任地方官,理应协同办理,请皇上裁处。“
随后,李卫诈称自己要过生日,让浙中七十二州县的有关官员都速来贺拜。生日筵席吃到一半的时候,李卫把这些人召到密室,说:“朝廷负责清查钱粮的钦差大臣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要是有亏欠的话千万别欺瞒我,我能救你们,你们要不听话,等查出问题被抓被杀的话,到时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众人害怕,都说:“愿听大人吩咐。”随后李卫让这些人回去后,不管有无亏欠,都老老实实的造册登记后上交给他,让他心里有数。
再说雍正接到李卫的奏折后,同意了他的提议,随后便派了户部尚书彭维新前去浙江清查,并批准李卫协助清查工作。彭维新当时已在江南其他各省清查,这个人做事认真细致,加上江南各督抚都不敢干扰他的工作,结果查下来是问题多多,很多人都被他抓了辫子,彭维新还准备上报朝廷以“流、斩、监、追”的罪名惩处这些人,弄得这些地方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查完其他省后,彭维新意犹未尽,随后便奉命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浙江,不料李卫一见面便拿出雍正的批示给他看,说:“朝廷让我协助你的清查工作,请大人一起商量怎么办好。” 彭维新见李卫手里有雍正的批示,气焰猛的收回了不少。
随后李卫便为彭维新设宴接风,酒至中巡,李卫叹道:“凡是共事,从来就没有不争执的。我性子急,喜欢和人争辩,屡次被皇上批评。这次和大人共事,我倒是希望不要有争执,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争执呢?”彭维新说:“这样吧,我们分县清查,如何?”李卫说:“好。”
李卫当下便让随从把浙江各州县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捏成团,放在盘子里,李卫和彭维新各拿一半。彭维新没有料到的是,这些纸团其实都让李卫作了手脚,那些亏与不亏的,都暗中做了不同的标记,李卫把那些亏欠的州县,大部分都自己拿了,那些问题不大的,全分给了彭维新。
后来彭维新虽然认真清查,但因为李卫早就做了手脚,最后是一无所获。李卫清查的时候,则让那些亏欠的州县尽快设法弥补,把事情尽快摆平。清查完后,李卫和彭维新碰头,问:“怎么样,各地可有亏欠的吗?” 彭维新说:“没有。”李卫装作意外,但又开心的说:“恭喜恭喜,我这里也没有呢。”于是两人皆大欢喜,一起奏明朝廷说浙江没有亏欠。雍正接报后大喜,说:“别人都说清查麻烦事多,唯独李卫那里什么事情也没有,看来这小子的确有一手。”随后,雍正便给李卫加封为太子太保,大加赏赐,浙江的其他各级官员也各升一级。由此,手下的那些人对李卫也彻底服了。
李卫这个人脾气倔,但有一次他碰到个比他还倔的手下。某日,李卫让一个叫田芳的幕僚给皇上写奏折,请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写,说:“人家请求封典的最多三代,从来就没有听说封五代的,这个折子我不能写。”李卫说:“你别管,照写就是”。田芳还是不肯写,惹得李卫大怒,骂道:“你这狗娘养的,我要你写你就写,没有先例,我来创先例,干你何事?”
田芳被骂,霎的站了起来,怒道:“我看是大人你自己昏了头,你仗着皇上对你一时的宠爱,把朝廷都不放在眼里了。我好心好意的劝导你,你不感谢我,居然还辱骂我?大人为人子孙,封三代还嫌不够,我也为人子孙,一代也未尝封过,你却骂我狗娘养的,这还有天理吗?我就是不服!不服!”
李卫从来就没有碰到手下这么给他说话的,一时间面子下不来,只好再做怒色,说:“就算是我错了,你不服,又能怎么样?”田芳说:“你是大人,我是小吏,不要说大人骂我,我不能怎么样,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样!只可惜的是,大人之威,能强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还是直于大人!”
田芳说完,扭头便走了。李卫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没有声音。当天晚上,李卫又派人把田芳召来。田芳下午回去想想后,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了,听到李卫召他,以为要杀他,进去的时候双脚发抖,脸色如土,不想李卫走上前握着他的手,笑道:“你小子有点胆识,做个小吏有点可惜了,不如我借你一千二百两银子,你去买个县丞当当,以后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样,正直当官,好好做事。”田芳没想到李卫如此对他,不免千恩万谢,后来田芳做了富平县丞和凤翔县令,为官期间名声也很不错。
李卫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官,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是,田文镜这个人比较小人一点,他看到李卫受宠,很是妒忌,便暗地里在雍正面前说李卫的坏话,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一计不成,便转而去巴解李卫。有一次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田文镜故作高姿态,特意派人前去吊唁,并向李卫赠以厚礼。李卫得知后,大骂道:“我老母虽死,但我也不饮小人一勺水也。”随后,李卫命手下将田文镜的使者挡于大门之外,并将田文镜送来的东西丢进了猪圈,以示不齿与此人结交。
话说回来,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的操守,才干倒是其次,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清官”,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的追求清官,反弄出很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跟李卫说,这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者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
生逢其世,恰逢贵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正帝为什么宠他?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奇怪的是,这三人关系却并不融洽,其中尤以李卫与田文镜最为违和。《清人逸事》中即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嫉妒浙江巡抚李卫受宠,于是暗地里在雍正面前说后者的坏话,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见中伤不售,于是转而巴结,某次恰逢李卫母亲去世,田文镜派人前去吊唁并赠以厚礼,孰料李卫却大骂道:“老母虽死,亦不饮小人一勺水也!”后令人将田文镜使者挡在门外并将礼物丢进猪圈,以示不齿。李卫诟骂田文镜之事未见于正史,不过雍正七年时,田文镜确实在某奏折中评论过李卫,说后者“操守廉介”,乃“当世之贤员”,只是这人“驭吏稍疏”,又好嬉游,作为大僚,未免有不到之处。对此评价,雍正深表嘉悦,并希望三人能相互学习,共为一体。同样是非正途出身的官员,李卫鄙视田文镜颇有些吊诡。论文化,李卫比田文镜只有更差;论年龄,田文镜基本比李卫大上一轮;论经验、论能力,李卫也未必比田文镜更胜一筹。如此,大概只能是田文镜的苛刻作风让李卫感到不爽了。前些年,电视剧《李卫当官》可谓红极一时,由知名演员徐峥扮演的那个李卫,诙谐幽默,活灵活现,颇受大众好评。不过,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历史上的李卫也并非如此(徐峥也说自己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卫是怎么样一个人,导演这样交代说:李卫,“不识字,四爷的家奴,爱骑马,爱收藏小玩意儿”)。
雍正四年(1726),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句维民所止命题考试,不料清廷诬称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乃大不敬,逐将查捕狱问罪。不久死狱中,戮其尸,株连亲属。同年,汪景琪任年羹尧随笔(秘书),随年西征,因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立即斩决,妻发黑龙江为奴。因上述二人均系浙江人,以文字得罪朝廷,故清廷停浙江文士乡会试。为尽早恢复乡会试,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随时跟踪检查受株连而未定罪文士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训导,责令改正;表现好的文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过了一年,当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材料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为浙江人感恩悔过而高兴。于是,和李卫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帝一见奏折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其次,他平时召集属吏开会,或命某个属员办差,均有记录,事后归档,笔笔有宗;朝廷谕旨、各部院及州府县衙门来往文书,办完即存档,一清二楚;加之其它事皆中程,民间亦无扰,故深受雍正帝信任,被视为心腹
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正帝为什么宠他?
据雍正说他之所以重用李卫有怡亲王的推荐之力,再加上李卫不畏权贵雍正也早有耳闻,所以比较宠信李卫。
李卫精于盐务整治私盐的贩卖,比较有名的例子是“李卫任用原为镖头的韩景琦,与盐商斗法,终于使大头目之一的沈氏落网”我记得《李卫当官》有这方面的演绎,可以说还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说李卫做官还是有所作为的,而且颇受江浙百姓的爱戴,口碑很好。
他曾多次向雍正请缨带兵出战,但是都被雍正婉言拒绝了,李卫这个人身体不好,曾于雍正年间多次吐血,到了雍正九年则又出现了脾胃失调的毛病,雍正对此颇为关系,令名医多方延治。李卫死于乾隆三年,据说是死于黄疸。
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正帝为什么宠他?
真实历史上的李卫,与《李卫当官》等电视剧中的形象出入较大。
李卫可不是乞丐出身,从小就家境富裕。
他之所以能步入仕途,也是因为家中有钱,帮他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所以,电视剧的名字叫“李卫买官”也很可适。
▲徐峥饰演的李卫
员外郎级别不低,是六部中各司的副长官,从五品,相当于今天部委里面的副司长。
李卫的起点不算低,很快他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不过因为是买的官,所以给的是闲职。
但即使是闲职,李卫也做得极为认真,因为他与大多数买官的人不同,不是为了搜刮民脂,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做一个好官。
▲李卫画像
正是因为李卫非常努力,两年后从副职的员外郎,升为正职的郎中,正五品。
后来在云南盐驿道的岗位上干得相当不错,雍正提拔他为布政使,从二品,成为重要的省部级领导。
李卫此时主管一省的财政税赋,同时监管盐务,是绝对的肥差。因为工作能力强,此时雍正已经对他非常赏识。李卫正式进入火速升官模式。
▲清朝职官品级表(部分)
布政使只干了一年,李卫就又被提拔为浙江巡抚,统管一省,成为封疆大吏。同时李卫还监管两浙的盐政。
盐政在古代一直是朝廷专营,非常重要。
巡抚也只干了一年,李卫就被提拔为浙江总督,正式开启他顶级封疆的职业生涯。
▲故宫版雍正帝画像
李卫在江南为官时,查处多起贩卖私盐大案,修筑海塘,破获多处地方反动势力。解决的都是其他官员办不了的问题,让雍正极为满意。
后来李卫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归来后,雍正授予他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地位超然,被视为疆臣之首,兼有拱卫京师的职责。
▲一品文官补子
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李卫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多次为百姓作主,以国家利益为重,极对雍正的胃口。
再加上李卫是买官,所以身份干净,没有结党的风险,也正是雍正看中的。
所以在整个雍正朝,李卫极受恩宠。
▲清朝地方官制
乾隆继位后,仍用李卫为直隶总督,并监管直隶河道。李卫不但治理河道水平很高,还顺手打掉了河道官员体系中的贪污腐败,与民争利的官员,被乾隆重赏。
乾隆三年时,李卫重病,乾隆帝派遣御医,到李卫府中为他诊治。不过,李卫还是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李卫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正帝为什么宠他?
1688年2月,李卫出生在江苏丰县一个富裕的宦门诗书家庭。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锦衣卫,李家以仗义名闻乡里。李卫的祖父是位贡监生,李卫的父亲李宗靖,年轻时被封武德将军。受祖辈的影响,李卫打小活泼好动,聪慧机敏,在父母的眼中,这个孩子唯一的缺憾是不喜读书,觉得读书比坐牢还难受。而更愿意在院子里舞枪弄棒、施展拳脚。
清朝顺治帝在位时,用钱可以买到贡、监生的名额。到康熙帝执政时,为了应付三藩之乱,花钱就可以买一个实官当当。1717年,30岁的李卫花了6400两银子,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实授官职为兵部员外郎(从五品)。李卫的人生起点突然变得比中了进士还高,因为进士的第一份工作,多半是翰林院检(从七品)。而两年后,表现不俗的李卫升为正五品户部郎中。
1723年,雍正帝继位,第一件事是收拾康熙帝留下的烂摊子:官吏腐败,国库空虚。改变旧的恶习非常艰难,仅仅依靠翰林院的大才子显然不行,需要的是敢于碰硬的实干家。此时五品小官李卫以敢于同亲王互怼的勇气和才干,闯入了雍正帝的视野。
当时,李卫任户部郎中,一位亲王主管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每收钱粮一千两,就加收十两算是送给户部的。李卫曾多次劝阻亲王,却无动于衷,依然招收不误。李卫于是在走廊里摆上一个写着“某王赢余”的柜子,亲王看后十分难堪,这才收手。
所以雍正皇帝继位后,着手加强李卫的基层实战经验,他很快被派往云南,任云南盐驿道(正四品),1724年,任云南布政使(正三品),云南地处边境,民风彪悍,税收匮乏,而李卫上任第一年就创纪录的收缴了上百万两赋税。
第二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从二品)。勤政务实的雍正帝,强调从实际出发,踏实办事,他主张施政严猛,雷厉风行。而李卫恰恰满足了帝王的要求。雍正任命已经有盐政经验的李卫任命浙江巡抚,就是要他严查严办当地猖獗的私盐贩卖。
当时李卫所辖的浙江盐区官盐生产难以为继,官盐价格相对较高,群众就买低价的两淮私盐。导致浙区贩私盛行。李卫到任后,首先加强缉私队伍,确定重点打击对象。沈氏是著名的盐枭,其部下数百名,运盐船有十几艘,经常能打败官兵,走私气焰甚为嚣张。李卫擅长的就是斗智斗勇,几个回合下来,将沈氏收入囊中。 此后官盐的销量大增。
雍正曾经说过:“科举取士,去取惟凭文艺,其人品之高下,才能之优绌,无由得知。不可尽以科举为人才,视他途为市井小人。”意为:从科举中选拔人才,没有办法判断人才的品行、才能。 因此,雍正帝提出“重能轻贤,重才轻守”。而经过李卫对浙盐大刀阔斧的肃清严办,雍正帝看到多少人都啃不动的硬骨头,终于让李卫给扳倒。更加证实了自己的论断,从此对李卫更加器重了。即便朝中同僚上奏弹劾李卫,而雍正依然选择信任与重用,因为雍正知道:处理盐政本身就非常得罪人,很难不遭到同僚记恨。
得益于少时习武,李卫很擅长抓捕,1728年,李卫明察暗访得知:江南盗贼猖獗,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官与盗贼互相勾结。李卫顺藤摸瓜,一个大贪污犯,当时的两江总督范时绎被解任。1729年,潜逃多年的江南大侠甘凤池束手就擒。甘凤池是清代著名的武术家。经常聚众习武,违反当时的禁令,因其有反清复明的嫌疑,此后一直被清政府追逃。李卫上任后,乔装打扮、暗地追踪,终于将甘凤池抓捕归案。那时,江浙地区的社会秩序混乱,盗匪出没,甘凤池归案后,李卫开始着手带领百姓垦田晒盐,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当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经过李卫精准的扶贫治理,社会治安有了根本的好转,江浙一带"千里无盗贼"。雍正为此多次下发旨令,促使各省官吏学习:“督抚中能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
在浙江任上,李卫还着重办理了浙江海塘事宜。海塘即海堤,是江浙两省沿海居民抵御海潮侵袭的重要设施。海塘工程主要集中在江苏的松江和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四府,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李卫很重视修筑海塘,几乎每年都要奏请整治。但政府拨给的钱款不能及时到位而且经常不够用,李卫总是想方设法自筹资金 ,把海塘修筑牢固,以免海潮伤及百姓。
1729年,雍正总结李卫的业绩时,不吝赞美:“乃成全圣祖之是也,岂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雍正视李卫为恩人,再次大手笔的提拔李卫为两江总督兼管浙江(正二品)。两江总督负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个省,是大清朝最重要的财赋来源之地,可以说掌控着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可见,李卫这个汉人在雍正心里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李卫有胃病,雍正要来李卫的八字,按照八字给李卫抓药,嘱咐其按时服药。李卫是雍正的心腹,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李卫读书少,说话粗俗,持宠难免张狂,大臣们联名向雍正告李卫的御状,雍正是这样回复的:李卫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此后朝中再也无人说李卫的闲话了。1729年,雍正为了满足李卫一直想当将军的心愿,居然加封他为“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傅”。
1734年的时候,李卫与户部尚书海望再次到浙江勘察海塘时,远近村民以为李卫又重新来浙江做官,前来欢迎的队伍排到数十里,欢声震天,可见李卫在浙江多么深得人心。
1732年,李卫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出任直隶总督(从一品)。第二年,李卫因弹劾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扰民、鱼肉百姓,再次受到雍正的嘉奖。
李卫凭着他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从一个目不识丁、没有任何背景的平头百姓一举升迁至一品要员。而雍正帝从并不被康熙看中的亲王经过一番艰难的斗争,走上了王位。俩人似乎很有情感共鸣。李卫啃得下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这是雍正最为赞赏和喜欢的,也是他得以升迁的根基。哪位领导不喜欢能干的手下?李卫为官清廉,以百姓安乐为己任,这与雍正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李卫能一步步高升,也是雍正在为朝中的其他官员树立榜样。雍正与李卫是配合默契的君与臣,如果刨去这层关系,俩人是否会成为知己?。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