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在《甄嬛传》第四十集中,远在西北的年羹尧给雍正发来了贺表,雍正看完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将贺表狠狠地甩在地上,年羹尧从此跌落神坛,甄嬛心想正如我意:

苏培盛:皇上西北请安的折子到了,请皇上过目。

皇上:年羹尧的手脚真快。

甄嬛:敦亲王的事情才出,年羹尧请安的折子就到了,怕是来试探皇上态度的吧。

皇上:是为天象之事上的贺表,来来去去就这些,朕懒得看你念给朕听。

甄嬛(打开折子看了看):皇上臣妾不敢读这贺表。

皇上:怎么啦?给朕瞧瞧。

甄嬛:皇上大逆之言皇上不宜过目。

年羹尧上贺表

皇上:拿来,(接过圣旨看了看,直接将圣旨扔在了地上)朝乾夕惕四个字原是赞朕勤于政务,年羹尧的这个贺表字迹潦草不说,竟然还把这四个字写成了夕阳朝乾。

甄嬛:许是年将军一时疏忽也未可知。

皇上:年羹尧断非精心办事之人,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罢了,既然如此,年羹尧青海之功朕亦在许与不许之间,为这前番数次事端,朕已经训诫年羹尧,曾有勉为社稷之臣,当矢青天白日之语,可他自恃己功,竟然显露不敬之意,此处谬误,断非无心。

皇上看完年羹尧的敬贺天象之表,发了一通火之后,听了甄嬛的建议,圈出不敬之言,没有诛批,照原样发回西北,

甄嬛陪皇上看奏折

然后又将年羹尧的翅膀卸了两肢,一个是将甘肃巡抚胡恒期革职,另外一个是将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这两个人是年羹尧的亲信。

并且从此开始,年羹尧的人生一落千丈,他原本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在朝中位高权重,位极人臣,

仅仅因为两个错别字就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最后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惨局。我们来看雍正为何会对年羹尧的两个错别字如此生气:

年羹尧写错别字

从表面上看,雍正对年羹尧不满的地方就是因为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朝乾夕惕是什么意思呢?

它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朝亦勤勉,也就是一天到晚没有一点疏忽,一直是勤奋谨慎地忙碌,每晚都要警惕反思自己。

年羹尧若没有将朝乾夕惕用错,本是借此向雍正表忠心的一番金玉良言,雍正看了会十分的高兴。但是我们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有些字是同音同字还不同义,

皇帝生气

放在不同语境下就有不同的理解,“夕阳朝乾”本没有这个成语,这是年羹尧倒装了词序,他不仅倒装了词序,还把“惕”字写成了“阳”字,

颠倒顺序后的一字之差,意思也就成了黑与白的颠倒,本来是表忠心,一倒过来还写了一个错别字,意思也成了大逆不道之言,

雍正是这么理解年羹尧贺表中的“夕阳朝乾”这四个字的,年羹尧表达的是“我每夜自己先想好,做到有备无患,以便明天去见皇上时,可以做到有恃无恐”。

年羹尧有恃无恐

年羹尧正是因此触怒了龙颜,引得雍正雷霆大怒,那么雍正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一词写反真能让他如此闹心,即使年羹尧真有冒犯之心,也不过是在语言上做一些挑衅罢了,

曾经年羹尧与雍正同桌吃饭让苏公公给他夹菜的事,雍正都忍了下来,而这次只是调了一个成语的顺序雍正就随即拿年羹尧开刀,为何这一件小事就触碰到了雍正的逆鳞:

一、故意生气,借题发挥

年羹尧功高震主跋扈多年,他已经是扎在雍正心头的一根刺,之前一直忍着他的有恃无恐,是朝廷实在还需要他平定西北,

皇对借题发挥

有用得着他的地方,才迟迟没有对他动手。雍正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防范着年羹尧,他的妹妹年世兰一生无子就是有力的证明,

他给予了华妃无尽的荣宠,然而就是不能让她有孩子,所以翊坤宫的宠爱被“欢宜香”熏染着,年羹尧在前朝的功劳越大,

华妃在后宫的日子就越好过,华妃到死都不相信,皇上给他的宠爱是因为他在前朝有一个卖力的哥哥,其实事实上这就是真实的皇帝的心思。

华妃仰仗哥哥跋扈

站在政治利益面前,一切都得为其让道,年羹尧的功劳之大已经是皇帝的心头之患,加上不知收敛锋芒,反之是越发的膨胀,

他的行为不知挑战了多少次皇帝的心理底线,恃宠而骄、狂妄自大和八爷九爷“暧昧”不清,藐视皇威,皇帝早就想干他了,

而此时他给皇帝写贺表,把字写反了,成了另外一种意思,然而皇帝也觉得办他的时机到了,西北之乱已经平定,威胁清朝的最大隐患已经解除,

年羹尧挑衅皇威

接下来就该算一算年羹尧的账了,正好缺一个借口时,年羹尧却自己送上了门来。皇上表现的勃然大怒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整治年羹尧也因此事拉开了序幕,灾难对于年羹尧来说是应接不暇,皇上要找你麻烦了,你不主动生事,都有办法抓到小辫子,

更何况还是一个皇上一直怀揣忌惮之心而又不知收敛的年羹尧。所以皇上因为年羹尧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而生气,就是故意的。

皇帝忌惮年羹尧

二、甄嬛在一旁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苏培盛给皇帝送折子时,甄嬛刚好在场,折子一来甄嬛就给皇帝挖了一个坑,说刚出了敦亲王的事,年羹尧的折子就来了,

可能是来试探皇帝态度的。皇帝一听表示这不过是个贺表天象的折子,嬛嬛怕是想多了。然后又表示自己不想看,让一旁的甄嬛念给自己听,

甄嬛把年羹尧的折子一打开,就表现出了一副惊恐的表情,赶紧跪在了皇帝的面前表示自己不敢读这折子,这里面有大逆不道之言,

甄嬛帮忙读圣旨

皇上也不要看了,大逆之言的帽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给年羹尧扣上了,还又吊起了皇帝的胃口,甄嬛让他不要看了,他就偏要看,

皇上打开一看,果然这年羹尧有不忠不诚的僭越之心,甄嬛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功夫可不是盖的,把皇上心中怒火点燃之后,

然后又假惺惺地提出可能年大将军是一时疏忽,又为其说起话来,说完之后,又让皇帝将不敬之语圈出把原件发回西北,

皇帝宠爱甄嬛

甄嬛的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做得环环相扣。要是当时是华妃在场,相信一句哥哥只不过是一时疏忽写错了字大意了些而已,

年羹尧也就不会被扣上一顶僭越的帽子,这样看来,罪可大可小,不过是在皇上的一念之间而已。而此时甄嬛荣宠正盛,说什么皇上便听什么,

皇上对年羹尧的一个小小的错误便如此生气,甄嬛功不可没!

甄嬛成功点火

三、背后隐藏目的,皇帝认为年羹尧是有意为之

一个小错误本来没有什么打紧,可是如果背后隐藏的是别有用心,那就不大好说了!皇帝之所以这么生气,就是这么认为的,

他认为年羹尧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将顺序写反,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留后手和说辞,还可以将皇帝一军,

那么在年羹尧写反的背后有没有别有用心呢?我认为是有的,他功勋卓著,战功赫赫,确实有骄傲的资本,别说骄傲,就是造反他也已经具备这个能力,

年羹尧在皇帝面前放肆

他曾在宫中,就敢公然地挑衅皇帝的威严,没有几分实力和硬气是绝对不敢如此放肆的,更何况此时又有了平定西北之功,

皇上对他已经是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这不年羹尧就更加的盛气凌人了。没有平定西北之前,公然地挑衅皇帝的事他都干过,

这次战功又有了叠加,仿佛握在手中的筹码是越来越多了,以年羹尧以往的处事风格,皇上分析的一点也没有错,年羹尧就是故意写反,

皇上认为年羹尧是故意

并且皇上也了解他平时并不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如果是不小心写错了,这肯定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如果是故意显露不敬之意,

那证明他已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隐藏在这背后的真实意图才是让皇上生气的主因,此时的年羹尧手握重兵,

又有战功傍身,这才是让皇上最为忌惮的,在这种不敬之意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是一颗造反之心,所以皇上才会勃然大怒,立刻就对年羹尧作出了迅速的反应。

年羹尧被治罪

写在最后

年羹尧因为此事被革去了大将军之职,人生由此开始一路下坡,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表态以后,年羹尧的旧账一本一本地翻开,

落井下石的人比比皆是,攻击年羹尧的奏折纷至沓来,皇帝开始顺从官意,对年羹尧的罢免奏折表示认可,

最后列定他92项罪名,赐其死罪!可皇帝还是要为自己留一个不杀功臣的名声,帝王心术又展露了出来,

好人还是要装的,最后皇帝的圣旨中说:“朕念青海之功,不忍加极刑”,年羹尧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只剩自裁!

年羹尧之惨局,怪谁?是狠辣的皇帝吗?我觉得还是怪他自己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大抵如此,然而他却不懂得在功成名就之后放手,反而不断地作死,将自己膨胀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才会落下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甄嬛传》里有这样的情节:

雍正把年羹尧的贺表递给了甄嬛,让她瞧上一瞧,甄嬛接过来,细细读罢之后,回禀道:“皇上,此表有大逆不道之言,皇上不宜过目!”

雍正愣了一下,问道:“怎么啦?”雍正接过来一看,原来年羹尧的折子不仅字迹潦草,而且还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雍正勃然大怒,气的把贺表扔出去老远。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雍正是个文化人,自然知道典故,也知道其中含义,大意是君子勤勉,很少出差错,是赞美之辞。

然而,年羹尧却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眼尖的雍正一下子就发现了,按理说年羹尧平时做事十分谨慎,况且还有师爷把关,本不该犯如此低级错误。

年羹尧到底是何居心呢?发泄不满情绪,对雍正有意见?

是的!

年羹尧在西北骄横跋扈,全然不把大臣放在眼里,蒙古王子见了年羹尧,不能行普通礼节,而要行跪拜礼。

进京之时,官员出城十里迎接,还要跪倒行礼,年羹尧骑在马上,瞧都不瞧一眼,飘然而过。

后来,这些“事迹”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他十分生气,但依然有所克制,毕竟年羹尧是边疆大吏。

雍正给年羹尧发了一道谕旨: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道谕旨,其实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批评之语,意思是“你要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不要恃宠而骄,要记住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哪知道,年羹尧骄横跋扈惯了,他觉得雍正处处仰仗着他,没有他雍正根本坐不稳江山,看了雍正的谕旨之后,内心非常抵触,于是借着贺表就发泄了一通。

他故意胡乱写了些恭维之词,又故意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言辞之间非常鲁莽。

雍正一看,勃然大怒,这小子,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你以为我雍正少了你不能活了吗?

雍正越想越来气,一下子把贺表扔的老远。

这时候,甄嬛不失时机地火上浇油:“或许是年将军一时疏忽?”

雍正冷哼了一声,终于动了杀机!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首先,笔者需要指出,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事。

其次,“朝乾夕惕”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带有明显褒义色彩。随后,“朝乾夕惕”便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将并列关系的词语调换一下顺序,其实并无影响。

例如“春色满园”这个成语,亦可写作“满园春色”。成语“朝乾夕惕”也是如此,颠倒一下顺序,写作“夕惕朝乾”,含义不变。

既然调换顺序,并不影响意思,年羹尧在奏折中写“夕惕朝乾”是赞扬雍正皇帝勤奋,那为何会让后者勃然大怒呢?

其实,这就涉及了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恩怨了。

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所以他本人既是雍正的心腹,又是大舅哥。早在康熙末年时,身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就替雍亲王胤禛监视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禵,为胤禛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胤禛登基后,对于这位心腹兼大舅哥的旧臣可谓是恩遇甚厚,还对年羹尧说两人要做一对名垂千古的模范君臣。

然而,自古以来,天威难测,君恩更是靠不住。年羹尧并不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

圣眷优渥,再加上军功赫赫,年羹尧开始飘飘然了。

仗着皇帝的宠信,贪污受贿不说,还大肆安插私党。为人更是嚣张跋扈,回京时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竟然只是点点头,毫无礼数,视同官为下属,要求他们向自己下跪。

最要命的是,年羹尧自恃功劳,在皇帝面前也是丝毫不顾仪态,甚无人臣之礼。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刺伤了雍正皇帝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收拾这个狂妄的臣僚。

雍正三年,由于天象出现了所谓的祥瑞,群臣向皇帝道贺,年羹尧也写奏折向皇帝称贺。

但是,年羹尧这份贺表字迹潦草,又把“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本来这只是一件小事,而雍正皇帝趁机借题发挥,故意说年羹尧对自己不敬,随后将其贬官,调任杭州。

未过多久,又给他安了92款大罪,最终赐死。

所以说,雍正生气并不是因为年羹尧写错了成语,而是积蓄了长期的不满,借此机会发作而已。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这涉及雍正与年羹尧的故事,成为雍正除掉年羹尧的借口之一。

清朝的《贺疏》就是大臣们给皇帝写的贺信,正月过后的阴历二月,是每年之始。借着早春气象,各地方大员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写几句应景吹捧的贺词。目的是拍拍皇帝的马屁,讨得最高领导的欢心,表示一下自己的忠诚!这本是君臣之间联络感情的方式。

作为封疆大吏,年羹尧自然也会这样做了。只是 ,年羹尧在《贺疏》中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年羹尧不仅倒装了词序,还把“惕”字写成了“阳”字,为此,触怒了龙颜,惹了麻烦。

我们先解释“夕惕朝乾”的意思。“朝乾夕惕”语出《易经》“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这四个字,是说整天都做光明正大的事;“夕惕若厉”,是说每晚都要警惕自己,以反思自己的过错,如临危境。《易经》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作为光明磊落的人只要白天与夜晚能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洁身自好,不会有麻烦事了。

长此以往,“朝乾夕惕”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由于该成语是并列词组,顺序颠倒一下,含义并没改变。如“挑肥拣瘦”写成“拣瘦挑肥”,都是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利的意思。常常,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人们有意将词序作些调整,方便读来朗朗上口。

朝乾夕惕,依年将军的意思 ,就是我白天得到了皇上的表彰与褒奖,晚上就要提醒自己,好好反省,警惕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本来是向皇上表忠心的啊,可谓金玉良言了。但写给皇上的贺书里,他把这个词序一改,这样就有不同的解释了。“夕惕朝乾”完全可以理解为,我每夜自己先想好,做到有备无患、以便明天去见皇上时,🈶恃无恐。这样理解,当然是大逆不道的话了。何况还写错了字呢?

这表明,你年羹尧根本没有与我雍正在一条船上,你处处防着我,对我没忠心!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就敢办你!于是雍正把这话当成了对年痛下杀手的借口之一。

其实,雍正真正痛恨的,是年羹尧的恃宠而骄、妄自尊大。并且和八王爷,九王爷始终保持着“暧昧”关系。本来,雍正对年羹尧倚重甚大,指望年羹尧能够给自己争气。但年羹尧的表现,让雍正心灰意冷了。年羹尧首先犯了大忌才是雍正要他命 的真正原因。年羹尧的死,拿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没有夕惕朝乾,他忽略了君臣界限。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朝乾夕惕”,怎么读?朝乾夕惕(zhāo qián xī tì)。它的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但“夕阳朝乾”虽然含义和“朝乾夕惕”差不多,但理解角度不同,意思可就不大一样了。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人们要是白天始终很勤奋,到晚上又能严格要求自己,很警惕,那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后来固定“朝乾”和“夕惕”连用,形容一天到晚都很勤奋很谨慎。

其实,“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都可以理解为白天始终很勤奋,晚上我要好好反省自己,警惕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我们正面理解的意思。但“夕阳朝乾”也可以理解为,我要晚上先想好,每天要有所警惕、有所防备,特别是白天去见皇上之前。如果这样想,可就犯大逆不道啦!

为什么雍正帝看到年羹尧写的“夕阳朝乾”后会勃然大怒呢?我想这是年羹尧的手误,但让雍正皇帝大为不快,引发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让我们来看一下整个事件经过。

话说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天上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现象。大臣们开始向皇帝上表祝贺,其实,就是借天象的机会讨好一下雍正皇帝,也是顺便联络一下君臣之间的情感。

驻守西北的封疆大臣年羹尧自然也不例外,也上了奏折,可年羹尧也许大意了,将奏折中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上面说了“夕阳朝乾”的意思也可以说的过去。凭借着年羹尧功绩及地位,在皇帝也至于怎么样。

可令人惊呀的是雍正帝是勃然大怒,很快年羹尧被免职,调任为杭州将军。随后,跟风的大臣开始揭发年羹尧的各种罪行,年羹尧最后被定下了92项大罪,虽没有对其处以极刑,而是让他“狱中自裁”,结束自己的一生。

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错字,却引来杀身之祸。当然,写错字只是一个引子,背后却是复杂的政治角力,皇帝想借机除掉心头大患年羹尧的一个借口而已。

那么雍正帝是怎么通过这件事大开杀戒的呢?

年羹尧错写“夕阳朝乾”,认为没什么关系,但雍正帝可不这样认为的,他的意思是年羹尧故意错写“夕阳朝乾”的。这是因为年羹尧是算是个读书人,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可能的,年羹尧是故意错写,就是想表达说朕的行为称不上“朝乾夕惕”,他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嘲讽皇帝的。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雍正帝他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一定要杀年羹尧。就算这次没有追究,他还会找其他理由的。

雍正皇帝想除掉年羹尧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年羹尧以前可是自己的心腹大臣,宠爱还来不及咋。但无奈年羹尧不珍惜,他大权在握,飞扬跋扈,组建小集团,干涉朝中大事。直接威胁到皇权的威严,雍正帝自然是不会容忍的。

所以一见到年羹尧奏折上写错了字,雍正帝不仅认为年羹尧这是在故意讽刺他,还认为这是个除掉他的好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如提问者所说,将“朝乾夕惕”写作了“夕阳朝乾”;另一种说法则是将“朝乾夕惕”写作了“夕惕朝乾”。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阳的繁体写法是“陽”,和“惕”看起来非常近似。夕阳朝乾四个字是有明显语病的,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年羹尧进士出身,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然有些过于“弱智”了!而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是可以说得通的,算不得语病,充其量就是倒装而已,意思仍然是明确的、根本不能算错。很显然,将“惕”说成“陽”,要么是年羹尧字迹潦草,早点只能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欲加之罪!

见过清朝大臣给皇帝上的奏折的人都知道,一水儿的都是正楷,就像“打印”的一般,字迹潦草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清世宗的欲加之罪!只有将夕惕朝乾说成夕阳朝乾才能彰显年羹尧的狂悖和大不敬,才能成为可以成立的罪名!否则,仅仅是倒装而已,连语病都算不上,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清世宗根本无从发难。

奏折中的错别字问题

在那个没有汉子标准化的时代,人们写几个错别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此,后世还有了所谓“通假字”的说法。清朝皇帝在奏折中的朱批出现错别字也是非常常见的,清圣祖(康熙帝)的朱批中就曾经出现了不少错别字,清世宗的朱批中也同样存在。

对于错别字,通常情况下皇帝也是可以容忍的。毕竟自己也写错别字,凭什么不让别人写?奏折中出现错别字,只要不影响认读,皇帝通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清世宗属于比较较真儿的皇帝,也不过就是圈出来,在旁边标注一下,告诉大臣这是错别字。清世宗在奏折上的朱批中层不止一次指出过大臣使用错别字或用词不当的问题。但也仅仅是指出而已,只要不造成认读障碍,皇帝通常也不会揪住不放,包括清世宗。

既然如此,清世宗为何揪住年羹尧奏折中夕惕朝乾四个字不放,而且无限上纲上线呢?说白了,并不是清世宗没有容人之量,他要的就是这个上纲上线!

事情发生的背景

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随之而来,年羹尧也有些飘飘然了,开始有意无意地插手、干预朝廷人事任免,向重要部门、岗位安插亲信,甚至传出了“年选”之说。这是什么?是赤裸裸的结党、结私党!年羹尧此举也犯了清世宗的大忌,手握重兵、节制数省的抚远大将军开始结党了,这对皇帝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清世宗与年羹尧的矛盾也在迅速激化。

可清世宗刚刚重重嘉奖了年羹尧,甚至将年羹尧捧上了天!这个时候,作为皇帝,清世宗出尔反尔总归是说不过去的。而朝臣们见皇帝如此“恩宠”年羹尧,有意见恐怕也没有谁敢触这个霉头。总之就是,清世宗想要办年羹尧,却师出无名,他急需一个理由、一个突破口!就在这个当口、雍正三年年初,清世宗干了两件事:一、赦免了因开罪年羹尧获罪的蔡珽,并将其升任为主管监察的左都御史。二,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上表称贺,年羹尧亦然。但清世宗却抓住年羹尧奏折中的“夕惕朝乾”不放、无限上纲上线,斥责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甚至说出了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这样的话。

清世宗为何如此上纲上线

“错别字”而已,如果搁在雍正二年之前,清世宗或许连提都不会提,就算提了,恐怕也就是划个圈、旁边订正一下。可为什么这一次清世宗要无限上纲上线呢?原因不难理解,清世宗这话不仅是说给年羹尧听的,也是说给朝臣们听的。既是提醒年羹尧要摆正位置、知进退:“我才是你的主子、你的功劳许不许在我!”同时也是在释放政治信号,告诉朝臣们自己对年羹尧反感了,想借群臣之口寻找一个拿下年羹尧的借口、理由。

那么,为什么清世宗不直接拿下年羹尧而要借此事发难呢?除了需要一个冠冕堂皇、不出尔反尔的理由之外,很可能清世宗也是想再给年羹尧一个机会,希望他能够“急流勇退”。只可惜,年羹尧根本没有领会或者压根儿就没打算“急流勇退”……如果这个时候年羹尧能够主动服软、交权,看在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情分和年羹尧的功劳上,清世宗或许还可能放年羹尧一条生路,让他顶着一等公的光环回家养老便是了。

清世宗骑虎难下

虽然清世宗已经准备拿下年羹尧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还是有些出乎清世宗所料。清世宗前脚释放完政治信号,后脚群臣们弹劾年羹尧的奏折便如同雪片一般飞向了养心殿!其内容也大大出乎清世宗的预期,年羹尧的种种不法都被挖了出来,最后硬是罗列出了九十二款罪状。到这个时候,实际上清世宗已经骑虎难下了,就算他不想处置年羹尧也不行了……从清世宗先将年羹尧由抚远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可以看得出,清世宗多少还是有些犹豫的。除了防止年羹尧铤而走险之外,很可能清世宗依然在观望,如果年羹尧这个时候能够有所“悔悟”,处罚是跑不掉的,但性命或许还是能够保住的。但年羹尧又一次表现出了“无动于衷”,最终清世宗也只能是将年羹尧赐死了……

综上所述,所谓“朝乾夕惕”与“夕惕朝乾”原本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如果是在平时,就算是皇帝也不会当成什么大事。但这件事发生在清世宗准备拿下年羹尧的节点上,于是便成了大事。说白了,清世宗就是在借题发挥、向群臣释放拿下年羹尧的政治信号,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拿下年羹尧的借口和切入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清世宗态度明确之后,群臣们便“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对年羹尧的攻击。自此,年羹尧被拿下已经没有疑问,唯一的区别恐怕也就是留不留得住一条小命的问题了……但年羹尧的反应让清世宗彻底失望了,加之群臣的反应过于剧烈,清世宗已经骑虎难下,最终只能以赐死年羹尧收场。

但清世宗对年羹尧实际上多少还是网开一面的,仅仅处置了年羹尧一支,并没有株连年氏满门。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仅仅被革爵了事,去世时清世宗还特地恢复了这位岳父的一等公待遇。而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也仅仅是革职而已,不久之后便被清世宗重新启用了。甚至包括年羹尧的儿子,也没有遭到太严重的打击,除了年富被杀之外,其他儿子象征性的流放一年多之后便被释还、交给年遐龄管束。将亲孙子交给祖父“管束”,差不多也就是无罪释放了。可见,清世宗对年羹尧的功劳还是认账的,这里面虽然有敦肃皇贵妃年氏的原因,但清世宗如果不认年羹尧的旧功,把他这一支杀成绝户还是“合理合法”的,不是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